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世界军事百科 > 第十三章《世界军事百科·第三卷》(3)(2
  1940年12月15日,“凯利”号重返第5驱逐舰队。
  5月初,“凯利”号奉命袭击驻泊在本华兹内的德国舰船。在夜暗的掩护下,“凯利”号悄悄驶到港内防波堤的出口处,由于事先已将舰炮的方位设置好,因此几次突然齐射便击沉了港内大部分德国舰船,然后在德军岸防部队做出反应之前,迅速撤出。
  
  1941年5月20日,德军对克里特岛发起了海空协同进攻。21日晚,蒙巴顿率“凯利”号随第5驱逐舰队出航迎战。23日上午,“凯利”号遭到德军大批飞机轰炸并被击中沉没。1941年10月,蒙巴顿晋升为海军准将,负责指挥英军两栖联合部队。此时的蒙巴顿刚刚40岁出头,军衔也不高,突然提拔到白厅,很显然,让白厅的当权者无法接受。这也让蒙巴顿吃过不少苦头。
  
  1942年3月4日,蒙巴顿担任联合作战部队最高指挥官,并兼任参谋长委员会里的第四参谋长,被授予海军中将、陆军中将和空军中将的军衔,成为英军历史上第一个同时获得3个军种军衔的将军。
  
  1942年8月,蒙巴顿指挥联合作战部队对法国北端濒临拉芒什海峡的迪耶普展开进攻,从结果看毋庸置疑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参加迪耶普行动的6086人中,被消灭、负伤和失踪者共有3623人,占59.5
  对这次失败,蒙巴顿在当时和后来都没公开指责任何人,也没有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
  
  3加盟太平洋战役
  
  1942年11月8日,也就是迪耶普之战的两个多月后,“火炬”行动拉开了帷幕。“火炬”行动要求英美部队同时在阿尔及尔和摩洛哥登陆。蒙巴顿是制订该作战计划的关键人员,因为人们认为他是关于登陆作战的首席专家。“火炬”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几天之后,英美军队便控制了阿尔及利亚和和摩洛哥的一些战略要地。西西里岛战役于次年7月9日打响。盟军在马耳他岛东西两侧集结部队。海滩防线很快就被冲破摧毁,防守海岸的意大利部队几乎一枪未放就瓦解了。11日,蒙巴顿与蒙哥马利一道随后续部队踏进了西西里岛。
  
  从1943年8月14日开始,英美首脑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谈。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会谈通过了代号为“霸王”的战略计划,规定盟军于次年5月1日在诺曼底登陆。另外,还计划了一次在法劝南方土伦和赛附近登陆的辅助性战役,代号为“铁砧”。
  
  会谈结束后,8月31日,蒙巴顿出任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官一职,晋升为战时海军上将。
  
  作为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自然想要在这里建功立业,而丘吉尔则从“欧洲第一”的观点出发缚住了他的手脚。他感到与首相的关系疏远了,自己已渐渐失去了丘吉尔全心全意的支持。尽管“海盗”
  
  行动最终未能进行,但蒙巴顿没有气馁,又开始着手筹划适合于他的人力物力代号为“猎猪”的行动,目的仅是在梅宇半岛登陆,以切断驻实况日军的交通线。1943年岁末,白厅电告蒙巴顿,在鳊停泊的5艘大型坦克登陆舰,其中有3艘不准他动用。1944年1月7日,参谋长委员会来电命令他取消在东南亚战区所有的两栖攻击行动,并将所有的登陆器材转运至欧洲。稍后,蒙巴顿甚至接到了将大部分25磅以上的炮弹也运往欧洲战区的指示。他的“猎猪”计划变成了“被猎之猪”。
  
  1942年初,驻缅日军刚刚完成了改组。其中,为实施在西南沿海地区的攻势作战,于1944年1月专门编组了第28军。军司令官由樱井省三中将担任,下辖第2、第54和第55师团。这三个师团,只有第2师团是在瓜岛作战遭美军重创,后又在菲律宾重建的部队;第54师团是于上一年在国内仓促新组建的所谓“特设师团”。
  
  若开前线的英第15军由3个师组成:即英国第5师、英印第7师和第81西亚师。军长为克里斯蒂森中将。为了加强这个军的指挥力量,蒙巴顿调换了几名师级指挥官,其中经伦敦同意,将英军与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多洛戈罗要塞之役的英雄弗兰克
  听了斯利姆的汇报,蒙巴顿把在亲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这一政策正中日军要害,而牟田口中将恰恰没有看出这一点。”
  
  通常所说的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将率领第31师团乘木筏和小船陆续渡过亲敦江。在唐都和霍马林一带休整后,即分成3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进攻乌科鲁尔,夺取这个通往科希马的交通要道。
  
  斯利姆将这一危急情况报告给蒙巴顿,蒙巴顿立即从第5和第7英印师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并命令直辖的第3特种突击旅作好空支准备。另外,命令此时尚驻在鳊境内的“饮迪”第23无数程突破旅前去掩护利多,令英第2师从印度内地火速赶来。
  
  5月13日,在贾伊尔山上残余的日军阵地也被英印士兵占领。日军佐藤幸德中将率部向补给地撤退。蒙巴顿接到科希马战线的日军有撤退迹象的报告后,命英第2师和第7英印师陆续向马奥集中,然后进而夺取乌科鲁尔。
  
  6月22日,两支队伍好比钢钳的两只钳牙,在科希马公路的109里程碑处将日军钳住。乌科鲁尔这场堵截仗结束后,直接指挥战斗的第33方旅旅长第15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向此时已迁到马尼拉的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和东京大本营提出了请求停止“乌”号作战的报告。
  
  南方军总司令宫内寿一大将接到河边正三的报告,随即与东京联系,大本营经几次磋商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7月2日午夜,内大将即成威作命甲第101号发布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由驻缅方面军向第15军进行传达。
  
  盟军情报人员获悉日本南方军总部下达的全线撤退命令后,立即报告给战区总部,蒙巴顿当即指示斯利姆的第14集团军7个师开始全面追击作战。虽然日第15军渡过了亲敦江,但损失惨重。
  
  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后,驻缅日军首脑十分清楚,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关岛、提尼安等战役中的失利,此时,“缅甸的战略地位,对大本营来说,已失去了政治战略指导上的积极意义,只不过是泰国、马来、印度支那半岛西面的防壁而已。然而,__________防守缅甸的价值并未失去,因为它占有能够扼制盟军企图沿孟加拉湾向马来半岛的头部和新加坡方向进攻了英印军锋芒的地位。”
  
  于是,新上任的日本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中将,根据南方军总司令部的指示,于1944年9月底拟出守缅甸的作战设想,针对蒙巴顿的英印军队,实施“盘作战”和“完成战”。对向曼德勒附近及该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下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盘作战”;对向印度洋沿岸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完成战”。
  
  10月下旬,日本情报机关已侦知盟军将放弃蒙巴顿的“德拉卡拉”
  
  计划,并确立了由陆路戟入缅甸的战略,于是,木村中将立即召集第15军、第28军、第33军各参谋长及作战主任到仰光,就方面军今后作的战构想,特别是“盘作战”指导要领,进行了研究。
  
  蒙巴顿制定了“卡皮特尔”计划———英印部队首先强渡亲敦江,并在那里建立桥头,然后在南下进攻仰光。
  
  11月10日,斯托普福德将军指挥的第33军在亲敦江西岸完成攻击部署。阿萨姆团的一个突击营向江对岸的莫七发起冲锋,顺利登上了东岸。接着,该军的第20师主力也陆续渡过了亲敦江,并占领了莫莱。与此同时,第11东非师在皇家空军准确无误的空袭支持下,沿着亲敦江西岸幽暗的加包山谷向加里瓦打去。
  
  12月10日,印度工兵在亲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桥梁,使第14集团军的各主力师得以开过对岸。
  
  梅塞维的第4军包括第19英印师和第17英印师,后来,集团军直辖的第5英印师也归梅塞维指挥。蒙巴顿给梅塞维的命令是:跨过亲敦江后进入瑞波平原,与日本第15军驻守在那里的师团进行决战,并夺取日本人在耶乌—瑞波地区的各重要机场。这一战要打得既快又狠。
  
  梅塞维部队渡过亲敦江后,遵命向东冲击。4天之后,他们又占领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并同从北部挥戈南下的英第36师会合,向瑞波平原逼近。
  
  可是木村兵太郎中将并不想在这块宽阔的平原上决战。蒙巴顿便与斯利姆研究制定了一个新方案———斯托普福德的第33军从北面向曼德勒施加压力,去占领伊洛瓦底江上的渡口;这时,梅塞维的3个师要从吉灵庙向正南进发,尽可能悄悄地直插密沙河流域,然后从甘高向东南推进,在本各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下游占领一个渡口,目的是越过日军卫曼德勒部队的后方,在敏铁拉附近建立一个战略性屏障,从而封锁他们径南向仰光的退路,并截断来自仰光的补给,最终将日本第15军歼击于曼德勒—塔泽—稍埠—敏建地区。
  
  新方案开始实施。梅塞维的部队在深入的侧翼包抄行动时,秘密穿过丛林密布的甘高山谷,并在帕科库出其不意地强渡伊洛瓦底江,然后利用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风驰电掣般挺进,直逼东南面敏铁拉日军重要基地。
  
  许多高级军官乘坐的指挥车仍在假军部里进进出出,使日军谍报人员仍以为梅塞维和他的军司令部逗留在达木。
  
  一切就绪,即将行动。但就在这时,75架美国运输机却被猝然抽调到云南去,因为中国军队在广西面临着日军猖狂进攻。蒙巴顿为此向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说这些飞机都已装满了运给先头部队的补给品,而梅塞维这次向敏铁拉的远距离穿插是以空运补给为基础的。但抗议没有奏效,大部分飞机还是被调走了。现在,梅塞维必须沿着一条雨季无法通行的坎坷不平的土路,从达木到帕科库冒险行军700公里。这条土路本是供老百姓的牛车通行的,而现在要通过的部队却达3个师之多,还有重型坦克、大炮和其他车辆。好在工兵部队于15天之内,紧急加宽、加固了这条土路的2
  然而,由于美国的运输机被猝然抽调走,直至1945年1月底前后,梅塞维的部队终于陆续抵达了伊洛瓦底江岸地区。这条江是缅甸的主要河流,虽然江水当时处于最低水位,但是开阔松软的沙洲却又形成了另一道险障。尽管地势对第41军非常不利,梅塞维还是采取佯装渡色漂偷渡成功。3月1日,蒙巴顿得知敏铁拉还未拿下,非常气恼,便要斯利姆亲自飞抵前线指挥。斯利姆到现场后,在该城北面集中兵力发起攻势,最终占领敏铁拉。
  
  蒙巴顿麾下的部队在敏铁拉打赢了,下一步就是夺取曼德勒。其实,就在木村兵太郎中将调兵力反扑敏铁拉的时候,蒙巴顿将尚能调用的兵力统统投入到了曼德勒外围,伺机拿下曼德勒。接下来的目标是攻占仰光城。
  
  3月20日,英军完全占领了曼德勒。
  
  蒙巴顿虽然打开了仰光的大门,但雨季即将来临,必须迅速攻克仰光。
  
  梅塞维的第4军在和时间的赛跑中,还是输给了雨季。于是在1945年5月1日,蒙巴顿对仰光实施两栖登陆计划。其实,在此之前,蒙巴顿就已经考虑梅塞维部队被雨季阻挡的可能性,因此他从驻吉大港至若开一带的克里斯带森的第15军中,抽出一个师的兵力执行两栖登陆任务,这个师将配署一个中型坦克团和一个伞兵营,并紧急搜寻了一些登陆艇集结待命。
  
  5月1日,英军在发动两栖登陆之前的几个小时,蒙巴顿令空军飞越仰光上空进行侦察,发现日军已经逃之夭夭了。然而,登陆计划继续实施。2日,他们合为一路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仰光城。5月6日晨,从勃固南下的梅塞维的第4军先头部队,也终于开进了仰光。
  
  4“缅甸蒙巴顿伯爵”
  
  夺取缅甸之后的下一个重大步骤是进攻马来半岛及其新加坡。为此,热衷于制订计划的蒙巴顿又推出了取名为“拉链行动”的作战计划。他本打算在7月份实施,但还是由于拨给他的舰艇、飞机和兵力不足,而被束之高阁起来。
  
  7月中旬,蒙巴顿被丘吉尔叫往柏林参加波茨坦会议。波茨坦会议主要研究对日作战问题,所以需要蒙巴顿代表东南亚战区总部前来参加。
  
  8月7日,蒙巴顿乘坐大型轰炸机回到战区司令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他从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接到命令,接管菲律宾以南的整个西南太平洋地区,目的是使麦克阿瑟的美军部队能从这些地区脱出身来去占领日本本土。
  
  次日,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又给他下达了新任务:(1)重新占领已光复地区中的关键地域,确保对已投降的日军进行有效控制,解除日军武装;(2)努力尽可能早地释放英国和盟军的被俘人员和其他被日军监禁者。
  
  蒙巴顿立即行动起来,他命令即刻实施“拉链”计划,以任何可能得到部队向马来亚和新加坡进军。同时,他指示沃克中将率令包括扫雷艇在内的各类军舰所组成的混合舰队,立即冒着雨季时节的风暴出海;命令其他部队迅即出动,前往香港、西贡等地接收日军司令部。
  
  然而,几天以后,麦克阿瑟给了蒙巴顿当头一棒。此时麦氏已担任了盟军对日事务的最高负责人,他命令蒙巴顿在8月31日东京受降仪式正式举行之前,不要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后来由于台风袭击日本列岛等原因,受降仪式推迟到9月2日在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
  
  尽管如此,9月9日,蒙巴顿仍下令英军在马来亚的波德申和巴生港附近的莫里布登陆。不出蒙巴顿所料,虽然日本天皇早已宣布了投降,但这里的日军还是进行了抵抗。12日,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正式受降仪式在新加坡举行。由于日本南方军司令内寿一元帅事先被告知了仪式的程序,忍受不了这种格外的侮辱而称病不去,由板垣大将代表他参加仪式。
  
  板垣等几位日军将领,想走上前去与身着笔挺的白色皇军海军上将制服的蒙巴顿握手被断然拒绝了。
  
  为了奖赏蒙巴顿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功劳,特别是他指挥英印军队击败缅甸日军的辉煌业绩,封他为“缅甸蒙巴顿伯爵”。1946年底,蒙巴顿被预任为英国地中海舰队第一巡洋舰队司令。转年1月6日,他被送往朴次茅斯海军学院高级将领班进修,为担任这个新职务接受岗位培训。
  
  然而不久,即1947年2月1日,蒙巴顿在伦敦被授予大英帝国驻印度总督的职务。3月22日,蒙巴顿偕夫人抵达德里。两天以后,英印当局举行了新总督的就职典礼。1948年6月23日,蒙巴顿偕夫人乘专机返回伦敦。回国后的第3天,蒙巴顿就向海军首脑提出了申请重返海军。第一海务大臣约翰
  1950年6月,蒙巴顿被调离地中海舰队,回海军部担任第四海务大臣。1952年5月,蒙巴顿先被任命为地中海舰队总司令。次年2月,晋升为正式的海军上将,这样,就为蒙马顿一步步地获得自己理想的职务铺平了道路。
  
  1955年3月,蒙巴顿出任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蒙巴顿登上了皇家海军的顶峰———被晋升为海军元帅,1959年5月22日,麦克米伦首相正式任命蒙巴顿为国防参谋长,并建议这个职务的任期将由3年延长到5年。从地位上说,国防参谋长仅低于国防大臣,但由于后者属于文官并受党派竞选的影响,所以,国防参谋长实际上是整个英国陆海空三军武装力量的专职首长。
  
  1960年2月20日,蒙巴顿的妻子埃德维娜去世,终年59岁。
  
  1965年7月1日,蒙巴顿告别49年的戎马生涯离开了国防部。
  
  1979年8月27日,蒙巴顿在“阴影”号游艇上被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分子炸死,享年79岁。
  
  巴顿
  
  1军校生中的百万富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当今世界名将之一的“血胆将军”乔治
  1885年11月11日,乔治
  1903年,巴顿进入他祖父和父亲曾在那里学习过的维吉尼亚军事学院,一年后又被保送入著名的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
  
  在学校他认真攻读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的书籍,并一丝不苟地苦练队列操练的要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而且他还擅长田径和击剑,凡是能够提高军事技术并使身体健美的体育活动,巴顿都乐意参加。这时他已暗暗立下宏愿,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
  
  在校期间巴顿继承了百万美元的财产,但他并没有像其他的人那样遇到这种情况就立即退学。1909年巴顿从西点军校毕业,被任命为骑兵少尉。一年后他与马萨诸塞州一位富商的女儿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以后他们有了一子二女。
  
  1910至1914年,巴顿担任了陆军参谋长伍德的副官,后来又成为陆军部长史汀生的副官,这对巴顿以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2“血胆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顿请战上了前线,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并获得紫心勋章,后来因训练坦克部队又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并晋升为上校。一战结束后,巴顿逐渐培养起对未来战争危险性的观察能力,他在夏威夷军区担任情报处长时,曾于1935年4月26日写了一份报告,论述未来太平洋可能发生的风波和夏威夷群岛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在报告的结论里巴顿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既是潜在的危险,也是可能发生的事”,这样一次袭击将对美国造成很大灾难。
  
  与此同时,巴顿那粗鲁、豪放的个性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减,言语和行为也更加锋芒毕露。他的个性受到一部分将领的赏识,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军方高层领导,从而影响了巴顿的升迁。有段时间巴顿感到很不得志,郁郁寡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巴顿的好友马歇尔上校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为了对付即将到来的战争,马歇尔根据总统的意见,提拔了一批积极进取、才能出众的军官担任高级指挥职务。巴顿作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富有坦克作战经验的指挥官之一,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少将师长。巴顿是一名主张大无畏进攻的将领,他常对属下的官兵们说,赢得战争靠两样东西,那就是胆量与鲜血。所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集团军司令时,获得了“血胆将军”的绰号。
  
  巴顿信奉的口号是:“果敢、果敢、永远果敢!”“前进、战斗、不惜任何代价!”如果他手下有位师长向巴顿报告自己的师太疲劳了,无法再发动新的进攻,巴顿就会说:“好吧,你推荐谁来代替你的职务?”
  
  师长总是重新考虑之后,仍然执行巴顿原来的命令。实践证明巴顿是对的,这个师并未疲劳得不能进攻。巴顿知道“士兵可以连续进攻60个小时,这样常可节省大量时间,少吃很多苦头。超过60小时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士兵会因缺少睡眠而疲惫不堪”。
  
  巴顿经常用粗鲁的语言对部队训话,以激励官兵们一往无前的进攻精神。如“战争就是杀人的买卖,你不放他的血,他就会宰了你。
  
  划破对手的肚皮,要不就打穿他们的肠子”。“美国人喜欢搏斗,喜欢战斗的刺激和兵刃交锋的丁当声”,“败退是懦夫,也是要命的,在我们的军队里不要胆小鬼!”巴顿手下有位师长曾评价说:“巴顿讲话就像个密苏里州的赶骡汉,试图哄骗那些顽固的骡子替他载上重负。”不少军官对巴顿的粗俗语言感到脸红,并责问他为何要这样说话。巴顿回答说:“你没有粗俗劲就无法指挥部队。”巴顿认为战争就是杀人和毁灭,斯斯文文的人肯定敌不过满怀仇恨和杀人成性的人。他曾经写道:“美国士兵唯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因此巴顿试图用粗俗、泼辣的语言煽动士兵仇恨敌人,培养士兵粗犷的性格。结果多数士兵都乐意接受这种训话,并逐渐培养起对法西斯的刻骨仇恨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巴顿不仅用语言来激励部队,往往还以身作则,深入危险的前线视察。他总是乘坐一辆擦得闪闪发亮的吉普车,车的坐椅套为大红色,车的前后都标有表明巴顿军衔的大号将星,车的后座上架著一挺由巴顿的副官操纵的大口径机关枪,每当到部队时,巴顿的司机都尽量按响喇叭,让战士们知道他们的司令官巴顿将军同他们在一起。
  
  巴顿向他手下的指挥官发布的第一号指令是“每个人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他自己当然身体力行。每当占领一个城镇,巴顿总是冒着敌方狙击手射击和延期炸弹爆炸的危险,同第一批部队一齐冲进去。
  
  在欧洲战场的一个阴雨绵绵的寒冷的下午,巴顿看到一群士兵正在修理一辆被敌军炮火打坏的坦克。他立即从吉普车上跳下来,躺在泥泞的地上钻进坦克底下足足呆了25分钟。最后虽未能修好坦克,但看着他那沾满油垢和泥浆的将军服,周围的官兵和机械师都不禁对巴顿肃然起敬。每逢两栖作战,巴顿总是不等登陆艇靠岸便跃入水中,冒着连天的炮火与战士们一道涉水登岸,并高声激励士兵们勇往直前。
  
  尽管巴顿对部队的管理异常严格,但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士兵却非常理解这位将军的严厉只是表面上的,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巴顿不但知道如何激励士兵去英勇作战,而且懂得怎样关心士兵的切身利益。
  
  他要求属下的指挥官“必须经常关心士兵的福利和粮食;必须对士兵了如指掌,如有任何疾病或精神紧张的病症,他应一看便知;必须照料好士兵的双脚,确保他们的鞋袜适中合脚,因为袜子太松太紧都会伤脚;必须预计到气候的变化,适时地提出要求以使士兵得到应季的被服和鞋袜”。
  
  巴顿历来的原则是“以美国人生命的最小代价换取敌人的最大伤亡”。他认为部队伤亡极大是指挥才能很差的标志。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巴顿叮嘱指挥官们不要节省弹药,因为“浪费弹药比浪费生命好得多。造就一个士兵至少要18年,而制造弹药只需要几个月时间。”
  
  巴顿非常注意保存战士的体力,他的原则是,在战斗中只要有机会乘车,就不让士兵们走路,他深知“行军疲劳的士兵打仗时体力就不会充沛”。因此巴顿尽可能利用卡车、坦克、装甲车、大炮、拖车等来运载士兵。有的将军批评巴顿的这种行军方式不雅观,而巴顿却认为这样可用最低限度的疲劳来换取最快速的前进。
  
  每当巴顿的军队夺得了战利品后,他总是尽可能地让士兵们分享。
  
  在法国,他的战士们可在感恩节每人分到7瓶白兰地,还可用德军冻库里的牛肉做成炸牛排、烤牛肉和炖牛肉汤来代替吃厌了的干粮。
  
  每当在检阅时发现有士兵受伤或立功,巴顿总要仔细询问他们受伤和立功的经过。对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战士,巴顿总是尽快在前线向他们授勋,对受重伤的战士则在病床前为他们授勋,巴顿坚信拿破仑的格言,“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够征服世界”。当然巴顿也很注意保护这些战功卓著的士兵,他曾下令禁止获得荣誉勋章或优异服务十字勋章的人再上前线,因为他发现获得勋章的官兵“往往会因奋勇作战而牺牲生命”。
  
  3“二战”中建功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巴顿担任了美国第一装甲军军长。
  
  1942年11月,美国和英国在法属北非实行“火炬”作战计划,巴顿的部队作为西面特编军直接被从美国送往摩洛哥登陆。在战斗之前巴顿对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我们要进攻、进攻,直到精疲力竭,然后我们还要再进攻。”
  
  在巴顿的率领下,西面特编军同巨浪顽强拼搏,于11月8日凌晨开始登陆。
  
  这支部队进攻的目标是卡萨布兰卡,当地的法国长官是贝图阿尔将军,美国方面已事先对他做了工作,他同意巴顿的部队登陆。但作为德国法西斯傀儡的法国维希政府新任驻北非全权代表诺盖以叛国罪逮捕了贝图阿尔,并下令法军阻击美军登陆。
  
  法军炮兵与美军护航舰队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巴顿于9日上午冒着敌人飞机的扫射到海滩视察部队补给品的卸载情况。他看到装运援兵、弹药和补给品的船只靠岸后,士兵们为躲避敌机扫射而隐蔽起来,无法将船只推开,船上的物品不能卸下来,而这些物品都是附近正在作战的部队所急需的。巴顿观察几分钟后跳下吉普车冒着危险与士兵们一起推船,在滩头呆了近18个小时,浑身也湿透了。他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这批物资顺利送到了战斗部队手中。
  
  11月12日,诺盖得悉另一支美军已在阿尔及尔登陆,只好同意停火。巴顿的军队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巴顿成了美国驻摩洛哥的总督,他率军驻扎在这里,防止佛朗哥的军队从西班牙南下。
  
  1943年初,在阿拉曼战役后败退到突尼斯的德国将领隆美尔为了阻止盟军的反攻,保证自己的“非洲军团”北撤时的右翼安全,指挥轴心国军队向美军第2军抢先发起进攻。美军大败,死伤惨重,被迫退到卡塞林隘口,但在这里又遭到隆美尔军队的袭击。德军趁势向前推进了150英里。美第2军的官兵们情绪萎靡不振,军长因指挥无能被撤职。
  
  巴顿奉命接替他的职务。艾森豪责成巴顿必须立即恢复第2军战士们的士气。巴顿到该军后,以雷厉风行的气概迅速整顿了全军的纪律和作风。他发布了着装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处罚;下令必须在7点30分吃完早餐,使那些平时懒散惯了的参谋人员能按时上班;他把不断进攻的战斗作风灌输进第2军,使全军的战斗风貌焕然一新。
  
  在巴顿的率领下,第2军在接到战斗命令后对敌人发起了反攻,结果连战皆捷,收复了全部失地,而且有力地配合了英军将领蒙哥马利率领的盟军在突尼斯南部对轴心国军队发动的总反攻,最终导致突尼斯的25万德意军队于1943年5月13日向盟军投降。
  
  巴顿因战功而被提升为中将,并被调回摩洛哥策划西西里战役,第2军交给他的副军长布雷德利指挥。
  
  1943年1月,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中达成了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方案。
  
  担任直接进攻西西里岛任务的是巴顿率领的美第7集团军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第8集团军。
  
  这次战役的作战方案是蒙哥马利制定的,军事目标是夺取西西里岛东北角靠意大利本土的墨西拿,由英军在西西里岛东南登陆,沿东海岸向北直趋墨西拿,这个进攻点较为隐蔽,进军路线很短。
  
  巴顿率领的美军起著掩护英军侧翼的配角作用,在地形开阔、易遭伤亡的西西里岛南部登陆,先向西北再折向东进行路线很长的迂回作战。
  
  巴顿对这种明显歧视美军的方案十分气恼,因为以前英军就对美军在北非战役中的失利有过嘲讽,所以他在战前就憋足了劲要与蒙哥马利一比高低。在西西里登陆前夕,巴顿对全集团军发布了命令:“我们必须迅速地、无情地、勇敢地、无休止地进攻,才能保持优势。不论你们多么疲劳、多么饥饿,也要坚持出击,因为敌人只会比你们更疲劳、更饥饿。”
  
  1943年7月10日盟军登陆后,巴顿率领部队向敌军发起了暴风雨般的猛攻,很快占领了岛西北的西西里首府巴勒莫。这时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在东海岸的卡塔尼亚受到德军增援部队的顽强阻击,进展艰难。巴顿则率美军沿着岛北岸向东边墨西拿方向推进,轴心国军队受到英美两个方向的夹击,决定将主力部队撤回意大利本土。为了掩护主力的撤退,德军在西西里东北的山地对向东推进的美军进行了顽强的防御。巴顿的部队进攻受阻,他曾3次使用小型两栖攻击舰在海上配合,企图阻止敌军主力的撤退,但因未能得到盟军飞机的援助而失败。
  
  但第7集团军在巴顿的指挥下,经过顽强奋战,最终于8月16日攻占了墨西拿。美军在英军面前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巴顿也由此名声大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开始有些飘飘然了。
  
  然而,当蒙哥马利和美军另一将领克拉克指挥盟军在意大利本土作战,布雷德利调往英国组织军队准备“霸王战役”(即诺曼底登陆战役)时,巴顿却因打了一个勤务兵耳光而引起舆论哗然,致使他未受到重用。
  
  1943年下半年,巴顿带领了一些参谋人员在马耳他、科西嘉等岛屿游荡,以迷惑敌人。
  
  直到1944年1月,巴顿才接到新的任命,担任第3集团军司令,其任务是在即将开始的“霸王战役”中,负责在先头部队发动进攻后继续扩大战果。但巴顿到英国就职时,第3集团军的士兵基本上还在美国,巴顿仅在英国西部面临爱尔兰海的小城克纳兹福德建立了集团军的司令部。同时盟军首脑为了不让敌军知道登陆的实际地点,在离法国加来港最近的英国一侧的多佛尔设立了一个假司令部,大名鼎鼎的巴顿扮演了假司令,以吸引德军的注意力。这一任务使巴顿很不高兴,但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德国将重兵布置在加来港附近,减轻了诺曼底登陆的压力。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诺曼底登陆开始。
  
  布雷德利率美第一集团军迅速登陆,占领了滩头阵地。巴顿虽于7月6日飞抵战场,但因第3集团军仍未集结完毕,无法投入战斗。7月25日布雷德利又发动了“眼镜蛇战役”,继续扩大战果,他命巴顿为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到前线指挥第8军向阿维兰斯穿插。巴顿以装甲兵为先导,于7月底夺取了阿维兰斯,打通了前往布列塔尼的大门。8月1日布雷德利晋升为第12集团军群司令,下属第1和第3两个集团军。
  
  巴顿指挥的第3集团军这时已集结完毕投入战斗。在行动之前巴顿召开了军官会议,号召大家要一往无前,不要担心侧翼缺乏保护而踟蹰不前,也不要占领一个地方就先考虑如何坚守,而是要无畏地前进,他对大家说:“记住,从现在起直至胜利或牺牲,我们要永远无畏!”
  
  本来第3集团军的任务是向西攻占布列塔尼地区,但巴顿认为用如此庞大的兵力去占领该地区既是一种浪费,也会贻误向其他地方进攻的战机。于是仅派了一个军向西发展,攻占了布勒斯特,派另一个军去攻占东面的布列塔尼首府雷恩,接着又夺取了东南方的翁热。还有一个军挥师东进,占领了翁热东北的勒芒。这样巴顿的军队以猛烈的进攻和迅速的推进,打破了德军在诺曼底灌木篱墙地区的防御,把局部性战役变成了全面的运动战。当巴顿乘坐吉普车与胜利的部队一起向东进发时,他望着尸横遍野的辽阔战场激动地高喊:“难道还有别的什么东西比这更壮观吗?”
  
  8月9日,德军派出一支部队企图夺回阿维兰斯,巴顿得知后,立即向布雷德利建议第3集团军向北推进,以切断敌人的退路。8月13日巴顿攻到阿尔让唐时,向布雷德利请求,越过与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第21集团军的界限继续向北推进到法莱斯地区。但布雷德利却命令巴顿停止进军,等待蒙哥马利的主动邀请。而蒙哥马利认为加拿大集团军能迅速从康尼南下到法莱斯,于是便没向美军发出邀请,以免功劳全被巴顿抢去。结果等3天后加军到法莱斯时,德军已从阿尔让唐和法莱斯之间逃走。为了弥补这次未能全歼敌军的损失,巴顿又说服了布雷德利让他率军向东去堵截这股逃敌。当德军逃到巴黎后面的塞纳河时,意外地发现巴顿的军队阻挡在前面。德军被迫往下游去渡河,打算过河后凭借塞纳河重筑防线。但巴顿早已派一个师先渡河,使德军的这一打算落空。
  
  此后盟军的其他部队向北推进,进攻比利时和卢森堡,夺取沿海城市,巴顿则率领第3集团军从巴黎与奥尔良的缺口向东突进。他用装甲师为先锋,一刻不停地进攻,逃跑的残敌留待后续的摩托化步兵师去解决,8月底抵达马斯河。这时巴顿向上司建议立即突破德国西部的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进入德国本土,提前结束战争。但英军的蒙哥马利强烈要求在北部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艾森豪便命令巴顿率第3集团军作为侧翼配合英军行动,同时减少了该集团军的卡车和油料供应。
  
  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巴顿虽然很苦恼,但仍坚定地命令部队快速推进。他下令将坦克燃料集中起来供1
  12月16日,德国又集结了25个师在阿登地区对盟军发动了突然反攻,即所谓“悲哀之战”。美第1集团军猝不及防,被德军突破了防线,使德军推进达50公里。对于德军的这种反击,巴顿早已根据获得的德军集结的情报,察觉出其行动的大致方向。他事先已命参谋部拟定了一个计划,让第3集团军放弃向东的推进,准备向北方的卢森堡进攻,以打击德军的侧翼。12月20日,艾森豪在凡尔登召开会议,部署如何对付德军的这次反扑。当艾森豪询问巴顿的部队何时可以对德军侧翼发动进攻时,巴顿回答说48小时以内便可向北进攻。与会者都大吃一惊,因为要把一个军从东向北转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对道路的使用和补给系统都必须做重大变更,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艾森豪听了巴顿的保证后也不太相信地说:“乔治,别胡闹!”但巴顿因早有准备,很快便调动了部队,于12月22日凌晨向德军发起进攻。他用一个军加强卢森堡城的美军阵地,另外两个军去解救被围困在巴斯托尼的美国伞兵师。巴顿不顾天气恶劣,驱使部队全速前进,拼命狂奔。12月26日,第一批装甲部队就已率先突入被德军围困的巴斯托尼城,击退了德军对该城的围攻,保住了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这时天气开始好转,盟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德军及其交通线进行轰炸。到1945年1月底,由于苏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悲哀之战”以德国的悲哀而宣告瓦解。美国的两大集团军的战线重新联结起来,巴顿的这次奔袭解围也成为军事史上的杰作。
  
  德军的反攻被粉碎后,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蒙哥马利率英军在北部向德军发起主攻,巴顿的集团军在原地防御。巴顿对这种安排又是一肚子的气,认为是对自己作战能力的不信任,同时也认为这样不利于对德军的全面进攻。于是巴顿仍然命令部队在南线与北线的英军平行向东推进。3月12日,当北线的英军攻陷德国西部的特里尔时,巴顿将军的部队也在南部攻到了莱茵河畔,消灭了河西的德军。
  
  为了突破齐格菲防线、深入德国腹地以扩大战果,巴顿急需增加一个装甲师。3月16日,艾森豪的飞机因风雪在巴顿的机场短暂停留时,巴顿尽自己的能力盛情款待这位盟军最高总司令,使他在非常高兴的情况下答应给巴顿再增派一个装甲师。在兵力增强之后,巴顿立即沿莱茵河向北进军,目标直指美因兹和科布伦茨。在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进军中,巴顿的第3集团军突破了德国的齐格菲防线,击溃了德国的两个集团军并将其大部歼灭。3月22日夜,巴顿乘胜追击德军并渡过了德国人视为防守屏障的莱茵河。第3集团军抢在英军之前过河并建立了两个桥头堡,巴顿再次为比赢了英军而兴奋异常,他在击退了德军反扑,巩固了桥头堡后给布雷德利通电话时大叫:“快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经渡过了河!”“我要让全世界知道,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就渡过了莱茵河!”
  
  1945年4月,德军的防御已陷于全面崩溃,盟军司令部部署了对德作战的最后行动,布雷德利的集团军群继续向东北进攻,深入德国内地,直趋易北河和穆尔德河,一直打到莱比锡和德雷斯顿与苏军会师。巴顿率领第3集团军很快推进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边境,但根据同盟国达成的协议美军不能进入捷克境内。这时盟军司令部获得情报,一些纳粹分子正在阿尔卑斯山建立所谓“全国防御堡垒”,集结军队和物资企图继续进行战争,便命令巴顿改变进军方向去消灭那里的敌人。
  
  4月17日巴顿在报纸上得知自己晋升为四星上将,他感到很高兴。4月20日,按照盟军司令部命令,巴顿率领第3集团军向西南发起了强大的攻势,结果发现这个“全国防御堡垒”只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军事要塞。
  
  5月2日苏军攻进柏林后,巴顿再次希望能率军攻入捷克首都布拉格,但布雷德利接到艾森豪的命令,坚决制止巴顿的这种违反与苏联达成的协议的行为,尽管巴顿大声抗议也毫无作用。5月9日欧战结束,巴顿成了德国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他因为战功卓著而在欧洲各地受到赞扬,他一度返回美国时又成为仅次于艾森豪的最受美国人民欢迎的将军。
  
  巴顿在军事上勇敢而睿智,但在政治却显得盲目和幼稚,二战结束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又开始抬头,其表现为对苏联的敌视和对纳粹分子的宽容。一次在招待会上,一名记者问他,德国人参加纳粹党与美国人参加共和党或民主党是不是差不多,巴顿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这件事在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巴顿的这种言论,使美国军方非常被动,艾森豪在舆论的压力下,免去了巴顿的第3集团军司令和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的职务,任命他为第15集团军司令。这个集团军实际上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单位,只有一些军官、宪兵和后勤人员,其任务是整理和编写欧洲战场军事史。
  
  巴顿军事上的强悍和政治上的幼稚,反差如此之大,令人匪夷所思。这种反差使他丢掉了第3集团的司令的职务,也结束了他在军队里那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提前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黯然回国。
  
  斯利姆
  
  1挫折不断
  
  1891年,斯利姆出生在英国布里斯托的一个铁制品批发商家庭。
  
  斯利姆从小就有从军并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的梦想,但是他却不那么幸运:斯利姆的家庭相当贫寒,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军事背景,因为当时英国的桑赫斯特军校(相当于美国的西点军校,高级指挥官大多出自这里)还不是公费,所以斯利姆甚至没有办法上军校成为一名军官。
  
  斯利姆踏入社会之初,进入一家当时英国很有名的钢铁公司当职员。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为了进入军队,他想办法走后门加入伯明翰大学的后备役军官训练团,成了一名后备役士官,尽管他根本不是伯明翰大学的学生。
  
  1914年7月,距离一次大战爆发一个月的时间,斯利姆还利用钢铁公司休假的机会特意到德国旅行,观察德军的兵营,为的就是想对未来的敌人有个感性认识。
  
  一次大战爆发,斯利姆进入现役,编入皇家瓦威克郡团。1915年,这个团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土耳其海岸发起加里波利登陆战役。斯利姆在战役开始以后不久受重伤,回英国休养,1917年3月伤好以后又被派往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服役,再次负伤,养好伤以后转往英国驻印度陆军当参谋,在1918年一战结束时,斯利姆已经是上尉(临时少校)军衔了。1919年,斯利姆从英国陆军转入印度陆军服役。
  
  1939年二战爆发时,斯利姆任印度第5师10旅准将旅长,驻扎在非洲的苏丹。作为高级指挥官的斯利姆在二战初期曾经犯过不少错误,所幸没有造成什么大影响,而他无疑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因此早期那些不太重要的战争成了他锻炼军事指挥艺术的机会,而斯利姆曾犯的战术失误也给他后来在缅甸与日军作战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当时英国和意大利在非洲作战,斯利姆指挥的部队受命向意军据点贾拉巴特进攻。斯利姆一开始对指挥大部队有点经验不足。原因是对地形侦察得不够,结果配属给他的12辆老式英国坦克有9辆坏在崎岖的地形上。占领贾拉巴特本身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但由于斯利姆过于小心,没有让部队迅速追击乘机攻占下一个目标,结果一个英国营聚集于贾拉巴特城里,被突然飞临的意大利轰炸机打散。所幸意大利陆军的战斗意志惊人的薄弱,整个战役以英军轻易取胜告终。
  
  1941年1月,斯利姆被意大利飞机扫射负伤,回到印度。1941年5月,伊拉克国内发生亲纳粹反英的武装叛乱,英国中东司令部忙于北非作战抽不出兵力,由英国驻印度司令部派出两个师组成远征军,斯利姆任参谋长。此时第10印度师的师长恰巧生病了,因此斯利姆幸运地被任命为第10印度师少将师长。
  
  平息伊拉克叛乱以后,斯利姆又指挥第10印度师参加过两次中东的作战行动,一次是与维希法国军队作战占领叙利亚,另一次是英国和苏联合作南北对进占领伊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发动全面攻势。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飞机轰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陆军第15军在坂田祥二郎中将指挥下,以4个师团的兵力向缅甸大举进攻。当时缅甸的英国守军只有两个师。第1缅__________甸师师长是英国的斯科特少将。这个师是1941年4月才组建的,士兵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低劣,而且缅甸士兵对英国殖民者有敌意,士气低落。另一个师是从印度调来的第17英印师,开战以后才仓促运到,师长是科文少将。除了这两个师之外,还有刚刚运到的英国第7装甲旅。指挥驻缅英军的是赫顿中将。另外,参加缅甸战役的还有中国远征军第5军和第6军,由杜聿明和甘丽初指挥。这两个军在作战上由美国史迪威中将控制。
  
  与日军相比,英军不仅人数上居劣势,而且士气低落,纪律松弛,训练不足,再加上没有丛林战的经验,完全不适应丛林包抄、远程渗透的战术。英军的补给和机动完全依靠道路,而且在当时没有值得一提的空中侦察,更不用提空中补给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无法获得准确的战场情报。
  
  1941年3月初,由于缅甸的严重局势,英军任命敦刻尔克的英雄亚历山大中将出任缅甸军队司令,归印度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指挥,赫顿中将转任亚历山大的参谋长。亚历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团军级,不仅指挥两个英国师,而且指挥中国远征军。因此在亚历山大和英军两个师长之间需要新设立一个军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缅甸军军长,下辖第1缅甸师和第17印度师。
  
  缅甸基本上是一个狭长的地形,西临孟加拉湾,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东面与中国云南接壤,西面与印度阿萨姆邦接壤。几条南北向的大河纵贯缅甸全境。
  
  到斯利姆3月19日上任时,英军已经丢了仰光,在缅甸已无成功之机。盟军撤出仰光以后,基本上分两路向北撤退,中国远征军主力为东路,沿锡唐河谷北撤,斯利姆的缅甸军为西路,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北撤。
  
  斯利姆的任务是可能地稳住战线,在一系列后卫战中组织撤退。
  
  应该说,斯利姆的任务完成得还是相当出色的。首先,斯利姆到缅甸的时间比亚历山大还短,接手的又是个烂摊子。而他在短短的时间里让一支打了败仗、士气低落并且正在撤退的军队恢复纪律,而且他把后卫战组织得井然有序,以冷静的头脑处理一个又一个危机,避免了溃败。
  
  这一点比亚历山大在组织后方勤务撤退中的表现还要好。斯利姆在缅甸的一个半月时间,大概只有一次指挥方面的失误。
  
  在4月29日,英军准备渡过亲敦江进印度之前,情报显示日军正在从右翼迂回企图绕到英军背后占领亲敦江上的主要渡口,切断英军退路。斯利姆马上派出了手边一个师的两个旅向北抢占渡口。实际上,日军33师团根本没有试图迂回,而是从南方正面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现在已经失去部队掩护的缅甸军军部和1师师部之间。当时,面对危机,斯利姆表现得相当镇静,他判断出日军也并不清楚实际的形势,因此没有慌忙撤离而是坚持下来,同时急调17师的一个旅增援,从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军队保存了所有的轻武器和完整建制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过亲敦江的时候因为运力不足被放弃了。重炮在江边向日军发射完全部炮弹以后炸毁,第7装甲旅的坦克也在亲敦江边被破坏,只有一辆渡过江,有意思的是这辆唯一幸存的老坦克后来参加了英军反攻的全过程,一直打回仰光。
  
  英军撤回印度以后,随着雨季开始,战事告一段落。英军改组指挥系统,解散缅甸军,组建东方集团军,欧文中将担任集团军司令,下辖第4军和第15军。斯利姆担任第15军军长,负责防守印缅边境的南端。
  
  此后的一年可能是斯利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因为东方集团军司令欧文对他成见极深,完全不信任斯利姆。
  
  在这个阶段,善于学习的斯利姆思考了很多战术问题,总结出很多丛林战的战术原则,并且在日常训练中加以贯彻。比如应该训练步兵学会丛林环境下的单身或者小分队作战,改良装备和后勤供应,强调离开道路网机动。尤其是提出战场上要作纵深部署,防止被日军轻易迂回包抄,而在被日军迂回的情况下,应该坚守阵地,让被围的部队形成一个支点牵制日军进攻兵力,同时从纵深调遣预备队进行反包围。
  
  斯利姆在1942年缅甸战役和后来的反攻战局中都是最高战场指挥官,恰恰是确立和贯彻这些战术原则的人。后来随着英国空军的加强,空地配合成为可能,又进一步发展出为被围敌后的据点守军空投补给和空运援军以加强其持续战斗能力的做法。
  
  1942年底,韦维尔下令英军第15军发动第一次若开战役。这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梅宇半岛和若开岛,拔掉这个有可能被日军用来跨海进攻印度本土的基地,同时为将来英军的反攻创造条件。
  
  这是英军在缅甸战场第一次主动发起的一场有限目标的战役,以惨败告终。所幸的是,斯利姆虽然是第15军军长,但是东方集团军司令欧文对他完全不信任,不让斯利姆介入该战役,而是亲自越级指挥斯利姆手下劳埃德少将的14师向日军33师团发动进攻。
  
  开始英军占据兵力优势,但是第14师花了2个月时间慢慢向前推进,逐次增兵,终于在日军顽强抵抗下停顿下来。这时14师一个师居然指挥9个旅(相当于2个军的兵力),更糟糕的是,欧文将军还是不愿意调整指挥结构让斯利姆的军部介入战役。这给了日军充分时间调集兵力越过丛林出现在14师背后,几乎包围了14师。直到这时,欧文才调整部署,命令洛马克斯少将的26印度师增援,撤了劳埃德少将的职务。
  
  直到4月中旬,斯利姆的15军司令部才接手若开前线。很显然,斯利姆这次接手的又是一个烂摊子,英6旅被消灭大部,旅长卡文迪许准将阵亡,另外一度有两个英国旅被合围。斯利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避免一场彻底的灾难,把前线的英军撤下来。5月中旬第一次若开战役结束。
  
  尽管斯利姆只指挥了最后一个月的撤退,但他差一点就成为集团军司令欧文的替罪羊,但欧文在给韦维尔和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的报告里把责任推给斯利姆,要求撤换他。但是最后总参谋部的答复是把欧文将军解了职,由吉法德中将接替。
  
  1943年,盟军重新调整缅甸战场的指挥结构:韦维尔上将转任印度总督,奥金莱克上将出任印度总司令。从此时起,印度总司令不再负责缅甸战场对日作战。作战事务归新设立的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蒙巴顿负责。
  
  此时,东方集团军又改编成英国第14集团军,斯利姆任集团军司令官。
  
  2坚守英帕尔
  
  1943年,日军在缅甸的指挥结构也有变化,由一个第15军扩充成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下辖15军和28军(在南方若开战线),后来还在北方面对中国军队增添了第33军。
  
  日军前线兵力并不比英军差得太多,但是空军力量则要差得远。
  
  鉴于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日军在丛林战中的素质又高于英军,还有几个月前在第一次若开战役的失败,英军采取了这样一种战略———等待日军进攻,在印缅边界防御战中击败日军主力以后再大举反攻缅甸腹地。
  
  英军在英帕尔地区为反攻缅甸而设的兵站枢纽,囤积有大量作战物资,而且英帕尔城在群山环绕之中地势低洼,难以防守。攻占英帕尔不仅可以以攻为守延迟英军反攻缅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缅边界的群山丛林,决定性地击败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鉴于此种原因,日军选择英帕尔地区作为1944年战局的全攻方向。
  
  为了给担任主攻的日15军创造条件,日缅甸方面军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军首先对若开地区的英15军发动佯攻,吸引英帕尔守军英4军来援,代号“哈”作战。这就是第2次若开战役。
  
  1944年2月4日,第2次若开战役开始,不久,日军便将英7师完全包围了。然而,日军的如意算盘却未打好。斯利姆所强调的固守待援的战术原则和一年多的丛林战训练终于见到了成效:英军被切断的部队不但没有慌乱,而且非常顽强地组织抵抗,通过有效的阵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给日军重大杀伤,同时,战区总部和斯利姆的集团军司令部使用空运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后勤支援。
  
  2月底,日军损兵折将没有全歼任何一支英军部队,战术上完全失败,同时28军司令官樱井认为已经达成了把英军注意力从中部战线英帕尔地区吸引过来的战略目的,于是撤出战斗。
  
  这是英军在缅甸战场的阵地战中第一次完全战胜日军。但是这还只是大战之前的一个序曲而已,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北面,日军以第15军全部突袭英帕尔的乌号作战。
  
  中部战线日军的第15军是缅甸方面军的绝对主力,下辖3个师团,总共10万之众。
  
  当时,英军在英帕尔驻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军。双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当,装甲和空军方面英军占优势,士气和丛林战术方面日军占优势。但是英军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军的进攻方向,也就是说,日军根本不可能打英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早在日军若开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军向斯利姆提交的报告就预言英帕尔附近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役。但是,所预言的日军重点打击对象是20师而不实际上的17师,而且预料日军补给困难,只能出动一个旅团,没有料到进攻的是一个整军。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报机构发现当面日军有重炮联队,还发现从若开战场调来的33师团,此时英14集团军已经对日军意图作出了正确判断。
  
  1944年3月7日,第2次若开战役结束后1周,日15军全部3个师团越过亲敦江向英军纵深渗透,33和15师团为主力分割包围英17师,然后进攻英帕尔,31师走北路攻击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城,对英军呈夹击之势。
  
  3月10日左右,英军发现日军的渗透行动,远在英帕尔以南的印度17师立即开始按预定计划收缩,虽然一度曾被日军包围,但是且战且退,最终顺利撤回英帕尔附近。
  
  3月29日,英帕尔被日军从南北两面包围。4月4日,英第4军的3个师主力在英帕尔城外围完全收拢,英帕尔成了日军啃不动的一个大要塞,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共有15万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顿的战区总部全力组织空运补给英帕尔守军,甚至借调了在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的美军运输机大队,包围圈内始终保持15天左右的粮弹药品储备。
  
  这样,日军两个师团在对英帕尔的攻击中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达成战役目的,战线在英帕尔近郊稳定下来,战事第1阶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计划发展成了对日军的消耗战。
  
  在英帕尔战役中,斯利姆表现出高超的危机处置能力,最显著的就是对英帕尔以北科希马和迪马普附近形势的快速反应。开战时这两个地方没有值得一提的守军。很快,英军调整指挥机构,建立斯托普福德为军长的第33军,负责英帕尔以北作战,而以第4军专门负责英帕尔本身。
  
  这时,斯托普福德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个整师。斯利姆的反应相当快,立即从若开抽调主力5师7师驰援主战场,其中5师的一个旅空运科希马外围,在第1时间赶到,两个旅增援英帕尔,全师10天到位。
  
  4月4日,日军完成对科希马的合围,但是斯利姆最担心,也是紧急处置中着手最多的迪马普补给基地,日军15军和31师团却完全忽视,根本没有想到攻占这个基地可以解决自己的给养问题。
  
  随着战役呈僵持状态,日军发现己方不但损失惨重,而且给养渐渐消耗殆尽,伤员得不到照顾,而英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斯利姆转守为攻,用生力军5师的两个旅和23师对日军15师团发动钳形攻击,把日军牢牢地钉死在英帕尔周围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军指挥机构已经胜券在握,着手为反攻作准备了。牟田口还想做最后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马的31师团撤下来,和其他两个师团合力再攻英帕尔,但此时日军显然已经筋疲力尽,31师团未经允许即擅自撤离,把15师团的侧翼暴露给英军。尽管顽强的日军一直战斗到7月初才承认失败开始后撤,但是到这个时候,日军的有生力量已经消耗殆尽,当初跨过亲敦江的10万人已损失过半。英军只损失2.4万。
  
  这一仗完全实现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击消灭日军主力的意图。而且,在整个1944
  3突击敏铁拉
  
  1944年战事以后,日本缅甸方面军主力第15军元气大伤,北方日本第33军丢了密支那,只有南方若开地区的日28军向东后撤有限,因此整个日军战线呈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大斜线,北边的防线枢纽就是缅甸古都曼德勒。
  
  日军人事在英帕尔战役之后进行了大调整,木村兵太郎出任缅甸方面军司令。
  
  英军在英帕尔战役后也调整了指挥结构,南方的15军不再隶属于斯利姆的14集团军,而是由战区直属。北部史迪威的司令部也不再在战役上受14集团军节制。
  
  这样一来,斯利姆的14集团军仅下辖第4和第33军。第4军军长因战功升迁,调回印度后方任职,斯利姆特意选择在若开和英帕尔立功的7师师长梅塞维升任军长。
  
  更高层的指挥上,第11集团军群番号被撤销,干脆改称战区地面部队司令部,思利斯中将出任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是斯利姆的直接上司。对斯利姆来说不幸运的是,他与这位上司是难以合作的,关系几乎是公开敌意的。
  
  在1945年2月旱季攻势之初,斯利姆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打击日军的野战部队主力,而不去在意土地和著名城镇的得失。英帕尔的防守反击是他认为当时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手段。
  
  斯利姆现已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和极佳的出发阵位,于是他表现出大胆出奇的一面了。首先,斯利姆的战役计划一开始就不依靠数量优势,他不想动用自己所有的师,因为计划中的反攻战役是大踏步进退,补给线很长,斯利姆有意把几个师留在印度后方不用。
  
  缅甸中部腹地跟印缅边界的丛林不同,相当干旱,适于机械化部队,于是他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机动优势。斯利姆建议把17师和5师改装成机械化步兵师,尤其是5师,拥有两个机械化旅和一个随时可以空运的旅。此外,斯利姆还有一个直辖的255装甲旅,虽然装备的坦克有比较先进的美式谢尔曼坦克,也有老式的斯图亚特式和格兰特式坦克,但也已经比日军装甲部队占很大优势了。
  
  日军从英军的兵力配备上,判断英军是要以曼德勒为主攻方向,因此集中15军主力和28军一部,置重兵于曼德勒周围的伊洛瓦底江防线,甚至准备了用以反攻英军攻势的预备队师团。
  
  实际上,日军判断失误,斯利姆其实要攻击曼德勒南面日军腹地的补给中心敏铁拉。这是日军主力的补给中心,却只有不到一个联队的兵力防守,其余全都是非战斗人员,很像英帕尔战役中英国的迪马普。为了达到效果,斯利姆让英33军在曼德勒两翼的伊洛瓦底江对日军施加强大压力,作出准备进攻的态势,实际上的攻击点却选在曼德勒南面日军腹地的补给中心敏铁拉。整个战线是东北—西南走向,从日军主力集团的西南方直接突击其背后的敏铁拉实际并不困难,而且1942年斯利姆撤退的时候曾指挥部队经过这里,他知道一条不为日军所知的小公路可以让英4军奇兵突出长途奔袭敏铁拉。因为敏铁拉的重要地位,斯利姆判断日军一定会尽全力夺回此地,那么就不得不放弃曼德勒附近的强固防御工事和伊洛瓦底江天险回身反攻,这时正面的英33军就可以抢占曼德勒,和敏铁拉守军夹击日军主力,迫使日军在曼德勒和敏铁拉之间接受会战。
  
  新
  1945年2月中下旬,英4军开始穿插行动拉开曼德勒战役序幕,17师强渡伊洛瓦底江以后,以两个旅打开通道,立即投入255装甲旅奔袭敏铁拉。敏铁拉日军拼命抵抗,直到战斗到最后一人,英军占领敏铁拉以后,17师另一个旅搭乘运输机飞进城,全师收拢构筑防御工事,准备日军围城。
  
  就在英军发起战役的前两天,木村还和15军军长片村计划从曼德勒正面前线反攻的事宜,在整个战役期间,日军各个高级指挥部几乎是3天左右就改变一次决心,修改一次计划,但每次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手足无措地被斯利姆牵着鼻子走。
  
  英军奇袭敏铁拉后,木村紧急调遣33军的18师团全部和15军的53、33师团大部,加上方面军预备队49师团集中全力围攻敏铁拉,围城作战交给日33军统一指挥,但是一切都已没有成效,日军的仓促进攻在英军有准备的防守面前一筹莫展,3月31日,英机械化5师破围入援敏铁拉的17师,正面英33军也从曼德勒左右两翼渡过伊洛瓦底江,日军防线全面崩溃。
  
  战役进入反攻阶段。斯利姆决心不让日军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实施了坚决的追击,4军和33军分两路沿伊洛瓦底江和锡唐河直指缅甸南端的仰光。斯利姆更是打破建制组建临时机械化军交给梅塞维,实施典型的装甲部队突进战术,一路上绕过一切大股日军抵抗。战役中临时组建装甲突击部队收到奇效。1945年5月赶在季风季节到来之前,盟军占领仰光。
  
  关键时刻,利斯上将插入一脚,他向蒙巴顿建议让斯利姆留下来清理缅甸日军残余的抵抗,而由克里斯蒂森将军指挥拟议中的进攻马来亚的战役,这意味着把斯利姆从14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上撤下来。
  
  蒙巴顿本人其实对两位部下都不愿得罪,所以耍了一个小手腕,同意利斯的建议,但是让利斯出面直接向斯利姆交代。显而易见,斯利姆和利斯的冲突正面爆发了,斯利姆向伦敦抗议。由于缅甸压倒性的胜利,斯利姆终于在伦敦获得了承认,建立起个人声望。
  
  利斯对蒙巴顿圆滑的态度也深为不满,公开指责蒙巴顿。蒙巴顿写信要求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元帅撤销利斯的职务。1945年6月,利斯被解职,斯利姆接替利斯升任战区地面部队总司令。利斯在战后出任印度东部军区司令1年,最后仍以中将军衔退役。
  
  1945年7月,斯利姆晋升上将。二战以后斯利姆的声望日隆,1946年出任帝国国防大学校长,1948年被首相艾德礼任命为帝国总参谋长,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打破了一层非英国陆军出身的军官不能担任总参谋长的玻璃天花板(斯利姆原本出身印度殖民地)。1949年初,斯利姆晋升陆军元帅。退役以后还曾经出任澳大利亚总督,1956年出版回忆录,1960年受封为“缅甸的斯利姆子爵”,1970年底在伦敦病故。
  
  布莱德雷
  
  1飞抵北非建功
  
  1893年2月12日,奥尔马
  1941年2月23日,布莱德雷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兼驻地指挥官,一跃成为准将。
  
  布莱德雷到任后的几周,便制定了一个综合计划,要将本宁堡预备军官学校扩大24倍。开始,他带着计划去找步兵司令霍奇斯和参谋部人事部,结果毫无收效,人们嘲笑预备学校的毕业生是“90天神童”。
  
  最后,布莱德雷绕过所有的人,将计划直接送给马歇尔。自然,马歇尔兴奋异常,为计划开了绿灯。这是布莱德雷在本宁堡办的第一件大事。后来,本宁堡预备军官学校在布莱德雷一手操持下成了美国预备军官学校的样板。它培养的军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布莱德雷对美国兵力动员,立下了一大功。
  
  1942年2月,布莱德雷晋升为少将,任第82师师长。
  
  1942年6月。布莱德雷抵达路易斯安那的利文斯顿接手第82师。
  
  该师隶属第4军。1943年2月12日,是布莱德雷50岁生日,他被任命为第10军军长。可是,他还没上任,就派被到非洲任艾森豪的私人代表。
  
  布莱德雷对领受的任务并不高兴,他主要是充当一种难以说清的角色,在突尼斯前线作艾森豪的耳目,同时对前线的美军军官提一些“建设性的调动”建议。布莱德雷深知,他这个角色要穿梭于各指挥官之间,是一个讨人猜忌和厌烦的“间谍”角色。为了避免与人结怨,或招致嘲笑,布莱德雷告诫自己要小心谨慎,多听反映,睁大眼睛观察,而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一到非洲,他就以善于观察、稳健沉着、深藏不露的姿态处理一切。
  
  4月15日午夜,布莱德雷正式接手第2军,交接是秘密进行的。
  
  1943年4月中旬,盟军对突尼斯轴心国部队的围歼准备已接近完成,决战即将到来。4月16日,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令,要求部队沿整个弧形战线强攻退守的轴心国部队。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担任主攻;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对昂菲达维尔施加压力,相机推进;法国第19军在蒙哥马利左侧和安德森的右侧伺机参加攻击而扩大战果;布莱德雷刚接手一天的第2军部署在第1集团军北面,任务是保护安德森的左翼,并逐步向乔吉高地推进,最后协助安德森夺取比塞大。亚历山大给布莱德雷一把尚方宝剑,即如果他认为安德森的命令不合适的话,允许他越过安德森与他本人直接联系,布莱德雷比巴顿幸运,他可以不受英国人的掣肘。
  
  接受任务后,布莱德雷把第2军的司令部安扎在贝迪市郊外的帆布帐篷里。他从第28师调比尔
  4月19日至20日__________夜,蒙哥马利首先发动佯攻,安德森手下的第5军和第9军在佯攻后的两天发起主攻。可是,非洲军团拼死抵抗,奥尔弗里的第5军、约翰
  战前,艾森豪希望布莱德雷在南部泰恩河谷用装甲部队攻击敌人,但布莱德雷看到德军居高临下,可用反坦克炮还击,这样做也许会重蹈卡塞林山口的覆辙。布莱德雷没有理会艾森豪的建议,简单地对4位师长说:“我们要坚决地先攻占609高地!”
  
  “609高地”是布莱德雷根据地图标高给它起的名字,实际上它是第2军东进路上的最高点。艾伦的“大红一师”冲在最前面,战斗异常激烈。从4月23日至26日的3天中,第2军才推进9公里。敌人在第2军有条不紊的进攻中慢慢退却,但每退一步,都要埋设地雷,然后依托崎岖不平的山地构筑工事抵抗。艾森豪及他的新“耳目”平克
  敌人死守着609高地,布莱德雷命赖德的第34师在炮兵科长查尔斯
  就在布莱德雷的第2军进攻毫无进展时,安德森发来两份怒气冲冲的电报:第一封要求布莱德雷绕过609高地到敌人后方去支援他;第二封则要布莱德雷调一个步兵旅给他使用。布莱德雷认为这违背了美国军队由美国人指挥的协议,对两封电报均未理会。
  
  攻占609高地仍是个大难题,为了加强火力,布莱德雷建议调来坦克作移动大炮使用,并命令部队于4月30日上午发起攻击。17辆坦克迂回到侧翼和背后炮击敌人的阵地,赖德的步兵终于在5月1日占领了609高地。之后,德军多次反扑,均未奏效,第2军牢牢地控制了制高点。用坦克当移动火炮,这是布莱德雷的一个小发明,德军根本没料到这一手,惊慌失措,不少人当了俘虏。
  
  5月7日,突尼斯战役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了,布莱德雷给艾森豪发去只有两个词的电报:“任务完成!”
  
  从1943年2月布莱德雷飞抵北非充当“耳目”,到5月7日率第2军参加突尼斯战役取得辉煌战绩,布莱德雷如日中天,一路顺风。布莱德雷不像巴顿那样锋芒毕露,他善于与自己的上级和英国人和睦相处,同时也得到马歇尔在背后的有力支持;在作战方面,布莱德雷谨慎沉着、刚柔相济,善于捕捉战机。他对战场态势、兵力运用、战术安排和后勤补给均能巧妙调度。当然,布莱德雷接手的第2军,是以巴顿的辛勤劳动为基础的。没有巴顿的大刀阔斧,也没有布莱德雷的战功显赫;没有布莱德雷的指挥有方,也不会取得为美国人争了一口气的胜利。
  
  对布莱德雷而言,他从战火中显露出自己的指挥才能、作战勇气。
  
  战役结束后,布莱德雷名声四起,他的名字见诸了新闻媒介、艾森豪派战地记者厄尼
  早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美首脑便决定在突尼斯战役结束后立即实施西西里岛登陆战,扫除地中海交通线的主要障碍。
  
  5月29日,丘吉尔、马歇尔、艾森豪、亚历山大等在阿尔及尔召开军事会议,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决定:进攻西西里岛,成功后即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为下一步横渡英吉利海峡作准备。
  
  布莱德雷作为一位崭露头角的军长,他还没有资格参加这些决策。
  
  不过,他坚持认为,进攻西西里岛有两种战略,一是包围孤立之,在墨西哥和卡拉布里亚同时实施两栖登陆;二是对全岛实施正面突击,然后在岛上纵深苦战。对于前一种战略,可以发挥盟军海、空军的巨大作用,利用已控制的海、空权切断意大利本土对西西里岛的支援,也可防敌退却。结果,布莱德雷的战略思想无人知晓和采用,只是到战役结束后才有人想起这一战略的优点:迫使岛上守军投降,节约时间和装备。
  
  1943年夏,盟军在北非沿海港口集结了大量部队,亚历山大的第15集团军群负责执行“赫斯基”计划,下辖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和巴顿的第7集团军。登陆战役定于7月10日开始。
  
  巴顿组建的第7集团军准备以欧内斯特
  艾森豪和巴顿都认为这种分析很有道理,巴顿多少有点偏爱第2军。5月15日,艾森豪电告马歇尔,告诉他准备把第2军调给巴顿,而把第6军调给摩洛哥的克拉克第5集团军。艾森豪以欣1实践经验的军长和参谋部去碰运气。”马歇尔对布莱德雷也颇为赏识,同意了艾森豪的决定。
  
  5月13日,布莱德雷从突尼斯前往阿尔及尔,他和艾森豪等人详细审阅了“赫斯基”作战计划并讨论了在突尼斯战役中美军的得失。之后,飞往奥兰以东的海滨城市穆斯加奈姆,巴顿从司令部率仪仗队到机场欢迎布莱德雷一行。午宴中巴顿豪放地为布莱德雷庆祝胜利,称布莱德雷是“比塞大的征服者”。突尼斯战役的胜利,使盟军上下像庆祝节日一般欢乐。5月20日,艾森豪又邀巴顿和布莱德雷飞往突尼斯参加“胜利游行”,军界高级将领如亚历山大、安德森、特德、坎宁安、朱安及法国权贵们坐在主检阅台上。艾森豪忙得不亦乐乎,冷落了巴顿和布莱德雷,美军主要将领只能坐在侧检阅台上。
  
  好在蒙哥马利回国休假了,否则巴顿会气得七窍生烟。尽管如此,艾森豪仍被巴顿认为是亲英分子,巴顿对布莱德雷说:“真他妈的浪费时间。”然后回穆斯塔加奈姆继续搞他的作战计划,希望在西西里战役中赢回点荣誉。
  
  布莱德雷想把第2军的指挥部也设在穆斯塔加奈姆,靠近巴顿的司令部以便联络。可巴顿却要布莱德雷的司令部设在号称“苍蝇之城”
  
  的雷利赞村镇。这个村镇充满恶臭、苍蝇,天气炎热,周围是一片沙漠。布莱德雷6月2日起升为三星中将,与巴顿的军衔相同。布莱德雷认为巴顿把他安排在此是出于虚荣心,巴顿不允许有同级军衔的将军与他呆在一起。布莱德雷怀着一种恼怒的心情率部下整理破烂不堪的营房,他把司令部设在一所学校里,两名副官切特
  布莱德雷是第7集团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将率两个师担任突击任务,这既是美差又是苦差使。为此,布莱德雷不敢怠慢,努力地调教部队。布莱德雷对手下的艾伦师长早就有看法,认为他目无纪律,虚张声势,多次想提醒艾森豪调其回国当军长。但巴顿喜欢艾伦,他们二人在性格上、作风上有共同之处,布莱德雷勉强同意巴顿保留艾伦的意见。另一位师长米德尔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年轻的团长,曾在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与巴顿同学。退役一段时间后又于1942年再服现役,在国内就是第45师师长。这个师被认为是最为训练有素的国民警卫师,但毫无实战经验。该师将在登陆战前从美国开抵奥兰,休整后即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次大规模两栖登陆。布莱德雷对这两个师均放心不下,忧心忡忡。
  
  参加过突尼斯战役的几个师,在战场上表现出两个明显的弱点:一是缺乏主动搜索敌人和接近敌人的精神,下级军官胆小怕死;二是在寡不敌众时容易擅自投降,这是国内演习中总是判定以多胜少而造成的。除此之外,参加过突尼斯战役的师认为自己该轮换回国了,厌战情绪严重,甚至出现对抗以至动武的事件。而这些对抗恰恰发生在“大红一师”和第3师当中,前者是布莱德雷在西西里登陆中不得不倚重的尖刀。在突尼斯,“大红一师”从比塞大到奥兰途中,一路横冲直撞,士兵胡作非为,艾伦也不加管束。在阿尔及尔,“大红一师”的士兵甚至趾高气扬地搜寻和攻击后方地区部队。最后艾森豪命令布莱德雷将艾伦的“大红一师”调往郊外。
  
  从5月下旬起,布莱德雷率部队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训练,其中包括登上岛屿后的城市巷战实弹演习。布莱德雷视察第1、第9步兵师和第2装甲师时,强调要当心敌人埋设的地雷,告诫他们要敢于分队作战,不到绝望境地绝不投降。
  
  6月27日,布莱德雷关闭了雷利赞的指挥所,转移到奥兰作登陆最后准备。7月4日,布莱德雷到奥兰以西9公里的法国海军基地克比尔港,登上了两栖作战指挥舰“安康”号。
  
  布莱德雷和他的部队于7月5日傍晚出发,先绕西西里岛航行5天。布莱德雷不仅晕船、呕吐,而且患了严重的痔疮,痛苦万分。他担心痛苦难以控制,请“安康”号的医生动了局部手术。
  
  11日早晨,巴顿和布莱德雷分别上了岸。第2军的指挥部设在第45师防区内的斯科格利蒂。布莱德雷强忍术后疼痛,咬牙指挥部队。
  
  激烈的恶战持续了1天,德军坦克几乎推进到距滩头阵地不足2公里之处。美军奋力反击,海军也用猛烈炮火轰击敌人。到傍晚,德军溃退了。布莱德雷埋怨近距离空中支援的薄弱,他的部队整天盼望空中支援能到来。
  
  上岸后的当天,巴顿和布莱德雷发生了争吵,巴顿越权命令“大红一师”攻击德军坚固的阵地,结果大败而回。布莱德雷恼怒万分,责问巴顿为何不与他商量,弄得巴顿只好道歉。巴顿事后向艾森豪说布莱德雷“不够勇敢”,而布莱德雷坚定地认为鲁莽和勇敢有严格区别。
  
  在进攻墨西哥时,布莱德雷向巴顿建议,可以利用巴勒莫的小型海军部队向北部沿海公路上轴心国部队坚守的阵地实施“蛙跳”式或“两栖兜圈子”式的两栖围攻。实际上,这种新战术十分有效。
  
  8月7
  8月10
  无奈,特拉斯科特要求布莱德雷去说服巴顿。布莱德雷警告了巴顿,要求严格控制战斗规模,并要保证登陆部队迅速合拢,否则登陆就会失败。巴顿为了一条新闻,拒绝了布莱德雷,战斗仍按原计划进行。
  
  布莱德雷认为这是巴顿第2次无视他的权利,越权干预行动,甚至让他去干蠢事。巴顿这次越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这次布罗洛战斗中,650人组成的部队死伤和失踪277人,伤亡率达27
  同一天,巴顿又视察了另一个后方医院,他又打了一个名叫保尔
  8月10日,美军攻到了墨西哥附近的三角形滩头地带。轴心国部队没有空中和海上优势,只好撤退。但是,由于盟军没有切断墨西哥海峡的计划和行动,7万意军和4万德军、l万台车辆,在一周内悄悄地溜走了。一直与盟军作战的3个德国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随时还可参战。布莱德雷认为,这次战役获得了表面的胜利,未能重创轴心国部队是由于战术失误和盟军内部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指挥班子不能团结一致。
  
  2参与“霸王”行动
  
  西西里战役结束后,艾森豪派专栏作家厄尼
  1943年8月,西西里战役接近尾声,罗斯福、丘吉尔和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了“四分仪”会议。在魁北克会议上,原则上决定由美国指派一名将军指挥“霸王”行动,丘吉尔、罗斯福也同意马歇尔担任这一角色。
  
  进攻意大利南部的战役将由亚历山大负责,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和马克
  “霸王”行动计划已确定,马歇尔急于拟定详细计划。8个月后,法国海岸登陆就要实施,而此时美国在英国仍没有一个集团军司令部和司令。1943年8月25日,马歇尔致电艾森豪,建议由布莱德雷尽快去英国筹建第1集团军并担任司令。这一天,布莱德雷正和艾森豪在北非审阅克拉克进攻萨莱诺的计划。他根本不知马歇尔的建议,正为接替克拉克作准备。
  
  在伦敦亨利机场,布莱德雷的新上司雅各布
  9月21日布莱德雷向马歇尔客观地汇报了西西里战役的得失,尽量避免涉及个人。他也没在马歇尔面前替巴顿美言,因为在战役中巴顿的确使人失望。
  
  第2天,马歇尔的秘书弗兰克
  罗斯福总统听完汇报后便向布莱德雷详细述说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布莱德雷得知这一最高级的秘密后大吃一惊。他有点惴惴不安地离开了总统的办公室,此后也未向任何人谈过此事。
  
  马歇尔决定,在“霸王”行动计划确定主帅以前,布莱德雷除在英国担任第1集团军司令外,还要建立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并代理集团军群司令。因此,布莱德雷必须组织两套班子。
  
  10月2日,布莱德雷又到了伦敦。第1集团军群司令部设在伦敦西区布朗西斯广场,第1集团军的司令部则设在布里斯托的克利夫斯学院。布莱德雷的卡迪拉克牌大型高级轿车来往穿梭于两个司令部之间。布里奇在伦敦任布莱德雷的副官,汉森则在布里斯托任副官。
  
  由于“霸王”作战行动的主帅迟迟未定,布莱德雷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很难作安排。1943年12月6日,罗斯福任命艾森豪为“霸王”行动总指挥。
  
  布莱德雷在伦敦获知这一消息,既为马歇尔留在华盛顿保持原有职位并参与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决策而高兴,又为他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潘兴”而惋惜。艾森豪威尔将成为这样的人物。
  
  几周后,艾森豪任命布莱德雷为集团军群司令。
  
  布莱德雷知道登陆行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希特勒就会利用其“秘密武器”,包括火箭、喷气式飞机和改进的潜艇进行反扑。
  
  布莱德雷和艾森豪、蒙哥马利、比德尔
  其次,布莱德雷主张在法国马赛附近开辟第2个登陆点,以便把德军从诺曼底吸引开,同时向登陆部队提供支援和开辟补给品港口。这个建议称为“铁砧”行动,艾森豪、马歇尔对此一致同意。但是,丘吉尔、艾伦
  “霸王”行动的部队正在扩大,需要更多的坦克登陆艇和其他登陆艇。意大利战役久拖未决,英国人认为在那里已拖住德军,“铁砧”行动的目的已达到。一场争论以后,美国人保留了“铁砧”计划,但规模小多了。“霸王”行动也推迟了几个星期,以便拥有更多的登陆艇。
  
  最后,布莱德雷坚决支持了由“铁砧”计划改名而来的“龙骑兵”
  
  计划。
  
  再次,布莱德雷建议大量使用战略轰炸机,支援利
  “霸王”行动计划是英美合作的结晶,布莱德雷作为美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参与了许多重大活动。在计划逐步完善中,他表现出优秀的合作能力,也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丘吉尔、艾伦
  蒙哥马利在拟订计划时,显得过分的有条不紊,给地图标上了每天抵达的“阶段线”。布莱德雷认为这样过分刻板,与蒙哥马利发生争论,并第一次对蒙哥马利发了火,要求至少取消美军地区的“阶段线”。
  
  攻击日前夕,艾森豪召开了最后审查“霸王”作战计划的会议。会议在圣保罗学校蒙哥马利的司令部召开。英王、丘吉尔、英三军参谋长及战时内阁成员均到会。这一天,英王亲自授予布莱德雷“低级巴斯荣誉军事勋位。
  
  布莱德雷身居高位,他成了《时代》杂志、《生活》杂志和《新闻周刊》等追逐的人物,特写照片赫然出现在封面上,被美国公众称为“大兵将军”。他以珍惜士兵的生命和不作无谓的牺牲而成了著名人物,并引起狂热宣传。
  
  在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前夕,布莱德雷更频繁地去看望士兵,并把军长、师长召到布里斯托最后审查行动计划。布莱德雷手持教鞭亲自讲解有关问题。部属们亲切地称他是“西点军校和步兵学校的老教师布莱德雷将军”。
  
  审查结束后,布莱德雷感到应该讲几句话,他激动万分,感到千斤重担系于一身。与巴顿在进攻西西里前大叫大吼,对部属示以威胁截然不同,布莱德雷眼睛模糊,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祝你们幸运!”
  
  结果,部属们感到布莱德雷是一位“应当为之牺牲一切的司令”。
  
  各种战舰和登陆舰艇云集英国南部港口,登上各自的指挥舰前,蒙哥马利邀布莱德雷、巴顿、登普西、克里勒4个集团军司令到他在朴次茅斯的岸边司令部进晚餐并过夜。6月1日下午,蒙哥马利对布莱德雷的计划作了最后一次审查。晚上,他与布莱德雷等人打赌,乐观地说11月1日将结束战争。布莱德雷不以为然,但还是赌了5英镑,并希望自己输掉。聚会中,巴顿频频为蒙哥马利的健康乾杯,表示听从领导,服从命令。他和蒙哥马利之间显得亲密无间。第2天,布莱德雷和巴顿回布里斯托,在机场分手时,巴顿激动地拉住布莱德雷的衣服,并说:“布莱德雷,祝你走运。我希望我们能早日重逢!”
  
  6月3日,布莱德雷和助手在普利茅斯登上美国“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他的司令部设在舰上。
  
  6月4日,港口阴云密布,空气潮湿。参谋长比尔
  1944年6月6日攻击开始。
  
  5000艘舰只浩浩荡荡地从普利茅斯出发了,“奥古斯塔”号在21艘护卫舰只的保护下,向登陆点“奥马哈”和“犹他”海滩驶去。布莱德雷这次和西西里登陆时那样,又受到疾病折磨,布莱德雷有点心烦意乱,拒绝任何记者给他拍照。
  
  6日凌晨3点35分,布莱德雷到达指挥位置。表面上,他十分平静、乐观,但内心的忧虑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奥马哈”海滩调来了德军精锐的第352师,那里肯定有一场恶战。
  
  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盟军艰难地站住了脚,但在扩大战果上屡屡受挫。7月10日,蒙哥马利夺取了卡昂市郊,但未能控制市区;布莱德雷的突击也未能奏效。英军至此损失了22万人,美军损失了3万人,而且盟军与德军正在僵持中。蒙哥马利个人企图担任地面部队总司令的梦想成为泡影。巴顿的第3集团军抵达法国后,布莱德雷即将升任集团军群司令,与蒙哥马利平起平坐。
  
  7月10日,布莱德雷想出了新的突破计划,他称之为“眼镜蛇”
  
  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把美军4个军的兵力集中在圣洛地区的狭窄地段上实施正面突击,以柯林斯的第7军为先锋。地面部队突击前,空军要对正面的德军实施毁灭性打击,进攻时间定在7月19日。
  
  但由于天气原因,7月25日,总攻才正式开始。7月28日,布莱德雷攻击成功。
  
  “眼镜蛇”行动是布莱德雷在诺曼底登陆以来的杰作,这是盟军的一次十分成功的突破,构成了战争进程的重大转折点。此前,盟军被局限在康坦丁半岛上。现在盟军冲出了防线,可以实施大刀阔斧的新攻击了。
  
  1944年9月16日,布莱德雷正式晋升为少将。
  
  布莱德雷升任集团军群司令后,布列塔尼半岛的德军残余势力尚未肃清。按“霸王”行动计划的部署,巴顿的第3集团军应首先扫荡该半岛,夺取圣马洛、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等重要港口。布莱德雷根据德军主力已调往诺曼底的情况,与艾森豪、巴顿商量并决定只派巴顿手下的第8军参加战斗。巴顿的其他军则改派到东线作战。巴顿很长时间未参加战斗了,他终于抓住了机会,指挥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大战半岛上的残敌。在肃清半岛的战役中,报上频频出现巴顿的头条新闻,报导他的战绩。但是,德军撤到重要港口,负隅顽抗。他们执行希特勒血战到底的命令,美军以高昂的代价夺取了已经无关紧要的布雷斯特港。战后,许多历史学家批评布莱德雷在半岛投入兵力,__________付出了无谓的牺牲。布莱德雷则认为,他派巴顿和米德尔顿扫荡半岛,主要还是解决后勤问题。盟军每天需要26万吨作战物资。布列塔尼战斗开始时,盟军仅靠瑟堡港和空中运输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在8月份,遭破坏的瑟堡港只运进了1
  8月上旬,布莱德雷开始考虑围歼德军于诺曼底的计划。他计划在夺取布列塔尼半岛后,将第1、第3集团军沿卡昂至勒芒一线摆开,建立好运输线。然后由6个装甲师为先锋,机械化步兵居后,向巴黎挺进。3个空降师在奥尔良以北空投,阻止德军沿巴黎至奥尔良一线溃逃,并起到掩护南翼的作用。达到这些目的以后,地面部队向东南的巴黎、东面的塞纳河和北面的埃迪普进攻,最终攻占巴黎。
  
  布莱德雷构想的远距离迂回包围计划,目的是将德军包围在诺曼底,防止其向塞纳河溃退。孤立巴黎后,盟军可以从迪埃普向加来进攻,歼灭德军第15集团军,肃清进军德国本土的障碍。
  
  布莱德雷的宏伟计划需要有强有力的后勤补给为基础,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需要大量汽油才能保证进军巴黎的速度。布莱德雷寄希望于蒙哥马利,即以他手下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夺取法莱斯,建立补给线。
  
  正当布莱德雷还在设想新计划时,希特勒于8月2日命冯
  布莱德雷获得情报很晚,但他迅速地加强了莫泰恩防线。许布纳的“大红一师”8月3日攻占莫泰恩后将该城交给了霍布斯的第30师,而“大红一师”则调往马延,紧挨着埃迪的第9师。雷
  除此以外,布莱德雷于8月6日获得情报后又将巴德的第35师调给柯林斯。同时,布莱德雷电话通知巴顿,命令向沃克第20军靠拢的另2个师停止前进,以防不测。
  
  8月7日,布莱德雷驱车去巴顿的指挥所了解布列塔尼的战况。同时,布莱德雷向巴顿通报了莫泰恩遭到反击的简况以及自己试图从巴黎到迪埃普远距离包抄的新构想。巴顿没提出太多异议,但要求让他的第3集团军实施横扫式的突击。
  
  从诺曼底登陆到巴黎解放,标志着盟军在欧洲开辟第2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巴黎的解放也标志着整个诺曼底战役的胜利。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布莱德雷始终是一位战争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
  
  他从集团军司令升任集团军群司令后,更是美军在盟军中的重要战场指挥官。
  
  盟军进占法国西北部以后,新的战略问题又出现了。按原计划,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军将会退到塞纳河与盟军对峙,盟军也准备在塞纳河休整、补充后再和德军决战。不料,希特勒违反常规,纠集部队与盟军在诺曼底决战,结果一溃千里,逃过塞纳河。
  
  按原来的预测,德军在塞纳河会进行殊死抵抗,然后逐步退到索姆、马恩、默兹和摩泽尔河一带防守,最后才退到“齐格菲防线”,沿德国西部抵抗盟军的进攻。盟军也按计划分两路大军追击德军,蒙哥马利率第21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沿亚眠—列日—亚琛一线追击,其装甲部队要途经阿登山脉北麓的山地;布莱德雷率第12集团军群的第1和第3集团军沿特鲁瓦———南希———梅斯一线前进,途经阿登山脉南部,摧毁和占领德国重要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萨尔工业区。之后,转向法兰克福直扑鲁尔工业区,与蒙哥马利会合。总的来看,两路大军攻击的目标是鲁尔工业区,进而彻底击败德国,结束欧洲战争。
  
  盟军冲过塞纳河以后,高级将领感到必须修改总战略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两位集团军群司令都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而且意见相左,争论不休。
  
  早在7月2日,蒙哥马利就向艾森豪和布莱德雷提出:他率3个集团军,其中包括布莱德雷率领的第1集团军直接进攻加来。美军像在突尼斯、西西里那样居于从属地位,蒙哥马利担任主攻。从个人角度讲,蒙哥马利企图控制盟军地面部队。
  
  8月13日,布莱德雷正忙于法莱斯围歼战,蒙哥马利向艾森豪和布莱德雷透露了他的总计划,他建议取消渡过塞纳河之后两路进军,即他本人与布莱德雷各率一支部队追击德军的计划。代之的是由他率4个集团军共40个师“一路出击”,向东扫荡消灭加来的德国第15集团军残部。然后,他将在比利时建立庞大的盟国机场网,夺取安特卫普和鹿特丹以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同时,摧毁威胁英国的v
  从9月始,美军部队的人数将是英军的3倍,美国公众也不能接受由蒙哥马利来指挥,让他独占鳌头。布莱德雷认为,蒙哥马利从阿拉曼战役到最近的法莱斯战役,都不善于集结部队,过于谨慎而不愿冒险追击敌人,扩大战果。而按蒙哥马利的计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追击敌人至柏林,这绝不符合蒙哥马利的风格,把赌注压在他身上是“战争史上最冒险的行动之一”。布莱德雷的反对理由并不是毫无根据、仅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几天后,当新闻界透露布莱德雷升任集团军群司令,与蒙哥马利平起平坐的消息时,英国新闻界一片哗然,他们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与阿拉曼英雄平起平坐,这意味着对蒙哥马利的“降级”。美国新闻界不甘示弱,奋起抗议,要求伦敦新闻界道歉。蒙哥马利的计划的确会触犯美国人应有的利益。马歇尔对此深为忧虑,写信劝艾森豪按原计划尽快担负起地面部队总指挥的职责,以免节外生枝,引起盟军将领的不和。
  
  在进攻战略上,布莱德雷主张按部就班地实施“两路进攻”的战略。蒙哥马利率军在阿登山脉以北推进,布莱德雷自己则率军在阿登山脉以南进攻,直逼萨尔。两军在德国西部边界的齐格菲防线或莱茵河停下来补给、休整,然后再发起进攻。对于蒙哥马利夺取荷兰港口及摧毁导弹发射场,布莱德雷同意把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调给他通过水乡泽国。并从第1集团军中抽出1个军支援蒙哥马利。调走6个师后,布莱德雷手下仅有15个师的兵力去进军萨尔了。8月13日,蒙哥马利飞抵圣詹姆斯附近的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找布莱德雷,要求布莱德雷全力支持他的计划。布莱德雷有分寸地支持他向东北方向夺取港口和摧毁德军导弹发射场的想法,并表示支援他。但在由蒙哥马利个人率4个集团军攻占柏林及让布莱德雷放弃进攻萨尔的问题上,未作丝毫让步。
  
  在这场新战略的争论中,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各有计划,并且互不相让。最终,在艾森豪的调和下才得以结束了。
  
  接下来,盟军进行了全线追击。但到9月初,终于因补给品的严重缺乏而陷入了困境。在补充汽油的关键问题上,布莱德雷与蒙哥马利又发生了冲突。蒙哥马利计划将李奇微的伞兵空降在图尔内,协助进攻布鲁塞尔,但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早在空降行动前已越过图尔内。布莱德雷要求蒙哥马利调飞机空运汽油,但蒙哥马利为谨慎起见,不肯放手,结果飞机延误了近一周才投入使用。9月1日,美军的汽油耗尽,布莱德雷命令第1集团军在蒙斯附近停止前进,巴顿在默兹河畔停止追击。第1集团军虽不隶属蒙哥马利直接指挥,但他有权协调行动。
  
  布莱德雷的命令又使蒙哥马利火冒三丈,他责备布莱德雷把汽油转给巴顿。实际上巴顿的汽油是从德军缴获的100万加仑低级汽油。对此,巴顿也怒火中烧,他口出狂言,对布莱德雷说:“妈的!只要你给我40万加仑汽油,两天内我就能把你送到德国去。”
  
  在蒙哥马利夺取安特卫普后,艾森豪尚未决定战略。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都为各自的战略设想而奋争。9月2日,艾森豪在布莱德雷设在夏尔特尔的司令部与布莱德雷及其手下的集团军司令巴顿、霍奇斯讨论战略战术问题。布莱德雷主张两路突击,不等重新组织后勤保障而马上实施快速追击。盟军分两路沿阿登山脉南、北侧直指鲁尔区和萨尔区。最后,艾森豪除未确定进攻日期外,接受了布莱德雷的计划。
  
  自从盟军联合作战以来,最高统帅部的将领们就为战略问题纷争不已。到1944年9月,这种内部纷争已达到白热化的地步。9月3日,蒙哥马利、布莱德雷、登普西在亚眠讨论有关进攻亚琛时使用空降部队的计划。蒙哥马利主张在阿纳姆实施空降,夺取安特卫普以北的桥梁和水道。艾森豪同意了这一计划,并要求于9月7日实施。最后,又因天气恶劣而取消了该计划。
  
  9月8日,德国开始向伦敦发射v
  布莱德雷间接地获知了这个计划,他对蒙哥马利违背盟约并偷偷摸摸地请求英方批准其计划而感到愤怒、失望和震惊。布莱德雷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计划是蒙哥马利企图从助攻转为主攻的把戏。若计划成功,可直指柏林。美军到时被迫让出作战物资,甚至停止前进,失去攻打德军的机会。布莱德雷承认这个计划令人眼花缭乱,但却是充满诡计和欺骗的冒险战略,似乎并非完全出自极端保守的蒙哥马利之手。
  
  布莱德雷打电话给艾森豪抗议蒙哥马利的战略,指出他的战略实质上是以一路突击战略代替两路突击战略,迫使美军支持他一意孤行地攻打柏林。布莱德雷坚持要蒙哥马利扫清斯凯尔德湾,封锁德军第15集团军的逃路,控制安特卫普以保障后勤供应。
  
  9月9日,艾森豪在凡尔赛与布莱德雷会谈了一夜,布莱德雷详细陈述了他反对蒙哥马利放弃扫清斯凯尔德湾而去攻击阿纳姆的理由。其实,布莱德雷一眼看穿了蒙哥马利的真正攻击目标不是阿纳姆而是柏林。
  
  为了与蒙哥马利比个高低,布莱德雷在9月12日向霍奇斯和巴顿介绍完“市场花园”计划后,讨论了美军的作战和供应问题。尽管供应不如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决定储足弹药后让两位集团军司令继续前进,突破齐格菲防线,不必停留。这个命令后来得到了艾森豪的认可。
  
  但到德国边境时,运动战变成了阵地战,两军的对峙形成。布莱德雷的部队受阻了,这是他步入艰难时期的开端,更残酷的日子还在后头。
  
  蒙哥马利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市场花园”计划使盟军损失17万人,比进攻诺曼底损失的人数还多。这个计划的失败,比起布莱德雷进攻受阻来说,要严重得多。
  
  事件后,布鲁克、拉姆齐终于看到布莱德雷战略思想的正确。对蒙哥马利,他们非常失望。拉姆齐海军上将甚至认为可以“随意批评蒙哥马利”。
  
  布莱德雷尖锐地指出,允许蒙哥马利发动“市场花园”攻势,这是艾森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术错误。
  
  但是,蒙哥马利并未因此而放弃争权夺利的做法,相反的,高级将领间的斗争也升级了。
  
  1944年9月22日,艾森豪在凡尔赛的司令部召开盟军高级司令会议研究形势和制订未来战争的方针。这是自诺曼底登陆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蒙哥马利借口因执行“市场花园”作战行动脱不开身而回避这次会议,只派参谋长德金甘德代之。布莱德雷在筹备会议时就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向艾森豪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必须启用安特卫普港;向德国纵深进攻并与德军周旋,迫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对首要目标鲁尔区发动两路突击,南北夹击。
  
  毫无疑问,蒙哥马利与布莱德雷之间的争论又非常激烈,艾森豪又一次偏袒了蒙哥马利。他决定,蒙哥马利将在霍奇斯支援下夺取鲁尔区,安特卫普港交给加拿大部队去解决。巴顿的任务是防御而非进攻。对此,布莱德雷内心感到十分沮丧和无比失望。10月18日,布莱德雷9月22日提出的战略终于被艾森豪采纳了,原因是蒙哥马利10月初进攻鲁尔区的失利以及10月6日马歇尔来访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但在布莱德雷11月份指挥大军攻击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却受挫了。
  
  11月份,布莱德雷从情报部门获悉,冯
  但是,所有人都认为德军的反击是袭扰性的,绝不可能是大力反击。造成这些判断失误的原因是决策部门过分依赖“超级”情报,而德军的通信联络已改用有线通信,侦破很难。
  
  布莱德雷也认为德军进攻的可能性极小,但他还是和米德尔顿制定了抗击计划。他要求米德尔顿边打边撤,甚至可以退到默兹河,但要尽量迟滞德军。布莱德雷打算用战术空军打击德军,并派第9、第3集团军的预备队第7、第10装甲师切断德军的退路,第1集团军的预备队“大红一师”也可参加战斗。非到关键时刻,布莱德雷不会轻易动用预备队。他相信,这些计划足以对付德军的骚扰性进攻,足以对付德国第6装甲集团军。
  
  12月16日,布莱德雷晋升为四星上将。但也在同一天夜里,德军对盟军进行了大规模反击。
  
  面对德军的进攻,史密斯对布莱德雷说:“喂,布莱德雷,你不是期望反攻吗?看来你盼望的东西终于到来了。”
  
  事实上,布莱德雷并不轻松,他清楚目前处境不妙。
  
  面临德军的反击,盟军高层的斗争形势又复杂起来了。蒙哥马利想从美军的挫折中夺权,从而大干一番。
  
  布莱德雷从情报部门获知,德军已弹尽油竭,伤亡惨重,只是做垂死挣扎。蒙哥马利的保守战略只会葬送歼灭德军的良机。夜里,布莱德雷沮丧地飞回自己的司令部,与巴顿长谈,介绍了会议的简况。
  
  布莱德雷第二天不再拘束,他大胆地在电话里向艾森豪的参谋长史密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蒙哥马利的守势战略,要求将第1、第9集团军归还自己指挥。布莱德雷表示要将司令部迁到那慕尔,组织美军反攻。由于霍奇斯归蒙哥马利指挥,布莱德雷只好去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战局的乐观看法,奉劝霍奇斯随时寻机反击德军。
  
  12月26日,曙光终于出现了。巴顿第3集团军的先遣部队打通了通向巴斯托尼的一条狭窄通道,解救了固守的美军;柯林斯违抗蒙哥马利的命令,让哈蒙的第2装甲师冲出迪纳特附近的防线阵地,袭击龙德施泰特向西移动的德军装甲先遣部队,并歼灭了德军第2装甲师,德军被迫停止进攻。美军的这两个胜利,鼓励了盟军的士气,布莱德雷决定向最高统帅部施加压力,重新考虑作战计划。
  
  12月27日,艾森豪通知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去布鲁塞尔开会。艾森豪的火车被炸,布鲁塞尔的会议推迟到28日举行。布莱德雷得以先与艾森豪谈了自己对战局的认识。巴顿对布莱德雷先于蒙哥马利与艾森豪交谈抱了很大希望,他兴奋地指望着布莱德雷重新指挥第1、第9集团军,把德军装进包围圈。
  
  3“布莱德雷计划”
  
  艾森豪、特德、史密斯、斯特朗、布尔、怀特利等人和布莱德雷在凡尔赛开会讨论了盟军的战略问题。
  
  布莱德雷在会上提出了近期、长期两个战略计划。近期战略主要是立即向德军突出部的腰部发动一次钳形攻势。布莱德雷认为这个战略可以将德军包围起来一举歼灭。同时,他提出将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迁到那慕尔或迪纳特,以便协调第3、第1集团军的作战。
  
  对于长期战略,布莱德雷主张利用希特勒反攻的错误,及时将北部以蒙哥马利为主力进攻莱茵河改为中部进攻战略,由布莱德雷率主力部队实施。
  
  横渡莱茵河的进攻由蒙哥马利的部队担任主力,布莱德雷的部队担当配角。然而,布莱德雷暗中运筹,美国勇将霍奇斯、巴顿巧战德军,抢在英军之前渡过了莱茵河,建立了桥头堡,为盟军全面渡河歼灭德军奠下基础。
  
  3月9日,布莱德雷和美军的4位集团军司令霍奇斯、辛普森、巴顿、杰罗,还有几位空军将领在那慕尔于接受了法国勋章,法国阿方斯
  几位集团军司令都欢喜雀跃,但布莱德雷警告他们要严守秘密,这个计划还未获批准,蒙哥马利的北面仍然是主攻。第1集团军还要准备10个师作为蒙哥马利的预备队。
  
  3月13日,艾森豪下达了行动命令。3月23日,霍奇斯和巴顿以极小代价攻占了“桥头堡”,并迅速扩大了战果。
  
  1945年3月25日,布莱德雷与丘吉尔、布鲁克、艾森豪、蒙哥马利在莱茵贝格会晤后,就和艾森豪开始酝酿最后征服纳粹德军的计划了。这个计划主要由布莱德雷提出,许多人称之为“布莱德雷计划”。
  
  “布莱德雷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美军扫清鲁尔区的德军,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由北向南,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南向北,两面夹攻,形成钳子,在帕德博恩———卡塞尔地区会师,歼灭包围圈中的大部分德军。鲁尔区的残敌,则从两个集团军和即将渡过河的第15集团军中抽调部分兵力去肃清。其二,美军围歼鲁尔区的德军后,由布莱德雷组织第1、第3、第9集团军向卡塞尔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横穿德国中部,通过莱比锡———德累斯顿向易北河挺进,与攻到易北河的苏军隔岸相望。为此,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在帕德博恩与第1集团军会师后立即归还布莱德雷指挥。进攻中蒙哥马利率英国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担任左翼的掩护任务,向北渡过易北河,打到丹麦边境;南部则由德弗斯掩护,第6集团军群在右翼向东南攻到奥地利。
  
  “布莱德雷计划”获准后于3月28日上午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包围鲁尔区。4月1日,怀特的先遣队与柯林斯手下的第3装甲师合拢了钳子,德军被包围在鲁尔区。
  
  1945年4月4日夜12时刚过,艾森豪按计划命令第9集团军回归布莱德雷指挥。到这时,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已拥有第1、第3、第9集团军及第15集团军12个军共48个师的兵力,人数达130万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集团军群,也是布莱德雷指挥过的最大规模的集团军群,他高兴万分,现在不用听由蒙哥马利傲慢无礼的说教行事了,也不必与他保持密切联系了。布莱德雷把自己的战术司令部从那慕尔迁回卢森堡,后来还临时迁到德国的威斯巴登。
  
  按照计划,向易北河主攻的计划要在4月14日前后开始实施,布莱德雷确信鲁尔区已不能构成威胁时,于4月6日和7日就让各军开始东进,这是一次小小的冒险。一股股小部队先期轻装进发了,他们的行动实际是在包围圈未形成之前开始的。
  
  主攻从卡塞尔开始,布莱德雷让第9、第1、第3集团军从北到南部署在220公里的战线上。4月12日,辛普森的第2装甲师渡过易北河,首先在东岸建立了桥头堡。在巴比,辛普森已拥有一个桥头堡可作进攻柏林的跳板。辛普森表示4月15日可以用麦克莱恩的第19军、吉勒姆的第13军向柏林发起进攻。第19军可以在17日黄昏抵达柏林郊区,吉勒姆也表示18日中午抵达柏林。
  
  正当辛普森的集团军蠢蠢欲动时,布莱德雷反复思量著攻打柏林的得失。大军长驱直入,后勤补给困难自不待言,以10万士兵的生命去换取一座毫无军事意义的城市,得不偿失是肯定的。但攻打柏林的政治诱惑力如此之大,令布莱德雷不禁怦然心动。
  
  正当布莱德雷让辛普森认真准备进攻,不要轻举妄动时,艾森豪最后下了决心,让苏联红军去攻打柏林。若苏联红军无力攻克柏林或柏林较难攻克时,盟军再考虑去攻打柏林。
  
  这样,布莱德雷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南部战线和阻止德军在阿尔卑斯山脉建立“堡垒”的问题上来。由于巴顿已抵达莫德尔河,布莱德雷让他代替霍奇斯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免霍奇斯的部队要在巴顿的前面渡河,两军交错在一起。巴顿可以向东南继续挺进,直扑林茨和多瑙河,德弗斯担任巴顿右翼的掩护,经纽伦堡及慕尼黑向东进攻。
  
  在西线战场,1945年4月15日,盟军的最后总攻令下达,巴顿挥师直指多瑙河谷和萨尔斯堡。
  
  在西线的美军主要由巴顿实施对多瑙河的进攻,这是美军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次决战,布莱德雷不敢有半点松懈。总攻前,布莱德雷对巴顿手下各军及军长的配备作了调整。
  
  4月26日,美苏两军正式会师于易北河。布莱德雷欣喜若狂,美军终于取得了象征胜利的机会———与苏联红军在易北河会师!
  
  4月27日,布莱德雷命令霍奇斯派许布纳的第5军从卡尔斯巴德—比尔森一线向南推进到1937年的捷克边境。这个地区是巴顿的战区,5月4日,布莱德雷正式把第5军划归巴顿的第3集团军。至此,“布莱德雷”计划胜利实施完成,德国法西斯的命运已盖棺论定。
  
  鲁巴伊
  
  1.投身爱国运动
  
  1934年,鲁巴伊出生在南也门阿比洋三角洲地区一个农民家庭里。
  
  在读书期间,除学习普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鲁巴伊还学习了伊斯兰教的宗教知识,成为一名穆斯林教徒。初中毕业后,他来到南也门东部的哈达拉毛省军校,受训一年。后又返回故乡,做过小学教员、会计和法官等工作。
  
  1961年,鲁巴伊开始参加反抗殖民主义统治青年运动,参与秘密的爱国青年组织。因为灵活的头脑,他曾担任法兹利苏丹王的财务秘书,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从事秘密工作。后来,他由于参加职员的罢工活动,被苏丹王炒了鱿鱼。
  
  1962年9月,萨那一批爱国军官发动军事政变,取得了成功,从而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拉伯也门革命的爆发,使南也门爱国志士看到了祖国的未来。鲁巴伊十分兴奋,长途跋涉从南也门赶去参加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民警卫队。第2年,南也门一批爱国志士在萨那召开“全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强调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途径解放祖国。会议选举卡坦
  1963年10月,南也门爱国者在地势险要的拉德凡山区点燃了武装起义的烽火。鲁巴伊参与发动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为解决武器短缺和物资供应困难,他被派往北也门塔兹城,任民族阵线驻塔兹办事处财务主任。1964年,鲁巴伊返回南也门,担任阿比洋地区游击队领导人。他领导的游击队多次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军。
  
  2.致力于祖国独立
  
  从1965年起,鲁巴伊被任命为阿比洋省和亚丁附近军区游击队领导人,成为民族阵线最重要的军事负责人之一。在民族阵线领导下,南也门人民的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积极开展起来。游击队后来改编为解放军和人民自卫队。鲁巴伊参与领导的来丁克里特尔区运动成为这次反英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
  
  1967年7月20日,鲁巴伊领导的人民自卫队在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下,攻克了里特尔区。接着,鲁巴伊领导的解放军和人民自卫队连续攻克阿宾和迦尔勒。之后,又彻底控制了拉赫杰地区。
  
  在南也门人民武装斗争的重创下,英国殖民当局及其扶持的南也门傀儡政权开始土崩瓦解。
  
  1967年8月,绝大部分酋长国的政权和土地归到民族阵线武装力量手中。11月,英国当局被迫与民族阵线在日内瓦签订南也门独立协定。30日,民族阵线军队攻陷索科特拉岛。同一天,民族阵线宣布南也门独立,成立了“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卡坦
  此举惹火了卡坦
  南也门原被推翻的封建酋长发动叛乱,直接威胁著卡坦
  3.成立人民政府
  
  鲁巴伊担任国家元首后,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以维护民族独立。
  
  鲁巴伊首先改组军队,提拔了一批优秀的下级军官和原来的游击队员担任了各级军官,解散了受旧军官影响较深的第六旅,建立了以原游击队员为骨干的第22旅。
  
  在经济建设方面,鲁巴伊主张重点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力图将“服务性经济”改变为“生产性经济”。不久,鲁巴伊修改了土改法。规定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在国际问题上,鲁巴伊主张在加强与各国人民之间团结的同时,运用“和平共处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1969年10月,鲁巴伊刚执政4个月,由于美国进一步支持以色列,便宣布与美国断交。鲁巴伊主张加强同“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国家的联盟”。1972年11月,他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在同苏联签订的联合公报中,表示要扩大两国间的“全面合作”,发展两党之间的关系。鲁巴伊重视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曾于1970年8月及1974年11月两度访华。他高度赞扬中国与南也门两国及两国人民间存在着“深厚和牢固的友好关系”,高度赞扬中国向南也门提供了“无条件的真诚援助”。
  
  鲁巴伊坚决主张两个也门实现和平统一。他在1970年6月22日举行的群众大会上说:“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同也门北部的我们的人民割裂开来,因为,我们是一个祖国,一个人民。我们要为实现也门统一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1972年11月,他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元酋阿卜杜拉
  1978年6月,鲁巴伊被杀害,终年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