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世界军事百科 > 第十四章《世界军事百科·第四卷》(1)
  古代战史
  
  哈谢海姆统一埃及
  
  非洲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战争和血泪的历史,从公元前3000多年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就开始了杀戮和征服,星转斗移,时代轮换,非洲的板块虽然已经融进了文明的海洋,但仍然不能逃脱战争的厄运。
  公元前3100
  这说明早王朝时代的埃及是处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未出现统一的局面。第一王朝第五王登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在长达近60年的统治中,曾对居住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以及西奈半岛上的部落进行征服。从登开始,帝王采用双冠。
  
  这说明经过第一王朝历代诸王的征服和扩张,到登王时期虽不能完全达到上下埃及的统一,但已出现了明显的统一趋势。有材料说明,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
  拉格什城邦称霸苏美尔
  
  约公元前3000年代初,南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城市国家。苏美尔各城邦在其发展中,为开掘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发生争霸战争。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拉格什的历史进入了乌尔
  这个王朝的第三代王安那吐姆统治时期,开始向外扩张努力,在诸城邦中称雄。安那吐姆北征基什和更远的阿克沙克,西北征代马里等地,东西则到埃及,号称苏美尔诸邦之霸者。考古发掘出来的重要历史文物“安那吐姆鹫碑”上的图案和铭文,反映了安那吐姆对外用兵的情景。
  
  后来,拉格什还征服了乌鲁克、拉尔萨和埃利都,再度击败温玛的来侵,逐渐取得了霸主地位,安那吐姆也被称为“苏美尔诸邦之霸者”。到安那吐姆的继承者恩铁美那时期,还曾击退埃及人的侵袭,巩固了拉格什的霸主地位。但在恩铁美那之后,拉格什逐渐衰落,后来为温玛所灭。
  
  萨尔贡建立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城位于两河流域南部的北端。两河在此最为接近,地势优越,成为商道集中点,这为阿卡德王国的兴起与强盛创造了条件。阿卡德王国的建立者是萨尔贡一世。传统说法认为,萨尔贡为平民家庭出身,是个私生子,出生后不久便被其母抛弃。他由一个打水的园丁抚养长大并成为园丁,后被推荐给基什第四王朝的国王乌尔扎巴巴。
  
  作为国王的园丁和厨师,他使自己成为基什王的近臣。
  
  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趁基什被温玛的卢伽尔萨古西打败之机夺取政权,建立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371
  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
  
  “喜克索斯”一词意为“异方山国之酋”。古代埃及史家曼涅伦称其为腓尼基人或阿拉伯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他们是来自亚洲的塞姆人或塞姆人与胡里特人的混种。约公元前18世纪后半期,喜克索斯人乘埃及第12王朝瓦解,国势衰微之机,一批批地越过西奈半岛,占领了富饶的三角洲地区。
  
  在其东北部以阿瓦利斯为首都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约公元前1674
  喜克索斯人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上埃及的统治者塞卡内拉开始率领埃及人同入侵者展开斗争,直到雅赫摩斯一世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570
  埃及新王国崩溃
  
  拉美西斯二世之子麦尔涅普塔赫统治埃及时(公__________元前1236
  约公元前1200年,第十九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告终。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公元前1198
  在此过程中,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大大加强。他们控制了埃及全部土地的1
  迦太基城被罗马人攻陷
  
  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中央,与西西里岛隔海相望。据传统的说法,迦太基是公元前9世纪末腓尼斯的推罗建立的殖民地。
  
  它地踞地中海商路的汇合点,长期经营中介贸易,不列颠、西班牙、希腊、埃及、非洲内陆以及其他各地的各种矿产、工艺品、纺织物、象牙货物等,常以迦太基为转运集散地,使迦太基获利甚丰,从而促进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境内土质肥沃,又兼迦太基人善于经营农业,农业十分发达。迦太基不仅拥有一支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的陆军,而且拥有第一流的强大海军。迦太基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是一个囊括北非、南部西班牙、撒丁尼亚,科西嘉和西西里西海岸的奴隶制大帝国,长期称霸于西部地中海。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半岛之后,开始向西部地中海扩张势力,与迦太基人发生冲突,双方为争夺地中海的霸权发生了战争。迦太基人与罗马人之间的战争共进行三次,历经百年,经过无数次大小战役的较量,到第二次战争(公元前215
  公元前146年,罗马大军在非洲登陆,要求迦太基人拆毁城池,迁往他地居住,这使迦太基人无法接受。迦太基人为了保卫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奋起抗战,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第三年,迦太基城内发生了饥饿,在力尽粮绝的情况下被罗马攻陷。罗马侵略者大肆烧杀抢掠,然后把这个繁花似锦的城市夷为平地,幸存者被卖为奴隶,罗马统治者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
  
  埃及合易斯王朝建立
  
  新王国衰落后,古代埃及陷于南北纷争、外族入侵的动荡局面。
  
  早在第十九王朝统治时期(公元前1320
  此时,三角洲和中埃及各地纷纷称王,一片混乱。而自古王国以来一直为埃及掠夺、奴役的努比亚人也乘势独立。他们以那帕特为中心建立二十五王朝(公元前730
  至此,埃及经几个世纪之久的内部纷争、外族侵扰之后,又重新统一起来,并且在各方面均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
  
  波斯战争
  
  波斯战争是波斯国王对亚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各民族进行的征服性远征。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立者大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
  士兵装备有弓箭、短矛和剑,并配有藤制盾牌和鳞状金属铠甲护身。
  
  居鲁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于公元前553年发动了波斯部落反对米堤亚人统治的起义。公元前550
  然而,居鲁士二世建立的强国不过是一个在被征服的领土上由被征服的民族和部落组成的一个毫不巩固的军政统一体。公元前530年,居鲁士二世对咸海沿岸低地上的畜牧部落马萨盖特人远征。波斯军队在战斗中被歼灭,居鲁士二世本人也被杀死。其子冈比西继位后,于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在帕琉细安附近的交战中,波斯人击败了埃及军队,从而征服了埃及。公元前512年波斯兰大流士一世,渡过伊斯特尔河,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区。斯基福人避而不战,退到草原腹地,同时不断地袭扰敌人。当敌人精疲力竭时,他们转入了进攻,迫使大流士军队退却。波斯军队在退却途中经常遭到斯基福骑兵的袭击。
  
  结果,大流士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仓皇退到伊斯特尔河以南。
  
  大流士在公元前518
  翌年,波斯军队在数量上虽居优势,但在伊苏斯城附近再次遭到失败。公元前331年,波斯军队在加夫加梅尔附近被彻底击溃。大流士三世逃到国家北部,公元前330年在那里被杀死。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至此灭亡,其领土落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
  
  波斯人在公元前6
  波斯人在军事上的胜利为时短暂。波斯强国领土的迅速扩大并不意味着它的军事实力也相应地增强。为了进行战争,波斯人还得利用被征服的各民族的军队,然而,被征服民族对保卫波斯专制国家不感兴趣,因此,波斯人未能建立一支内部团结一致的军队。波斯人在军事学术方面不及希腊人,这也加速了波斯强国的崩溃。
  
  “神圣战争”
  
  “神圣战争”指公元前6至前3世纪各近邻同盟(古希腊诸部落或城邦组成的宗教政治同盟)成员之间的战争,旨在争夺希腊盟主权和扩大势力范围。
  
  “神圣战争”的起因通常是:同盟中某一盟员违反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决定,违犯在公共神庙内举行宗教仪式的规章,以及破坏不可侵犯的神庙(“神圣战争”由此得名),劫掠同盟的金库,等等。
  
  最著名的是捷尔菲—皮列伊近邻同盟(包括希腊中部的及费萨利亚诸国家和捷尔菲神庙)诸盟员进行的“神圣战争”(公元前355
  希腊同盟战争
  
  希腊同盟战争指雅典对第二雅典海上同盟诸盟国发动的战争。
  
  与斯巴达斗争的第一个同盟建立以后,雅典企图将同盟成员国变成自己的藩属。诸盟国对雅典干涉他们的内政表示不满。同盟战争的起因是,凯厄斯拒绝支付为争夺安菲波利斯城而同马其顿战争所耗的费用。其他古代公社也仿效凯厄斯。他们建立起独立的同盟,以便在波斯的援助下争取独立。雅典力图以武力来恢复霸权。战争一开始对雅典就是不利的。统帅哈布里在凯厄斯附近会战中败北阵亡。诸盟国的舰队在埃姆巴特附近战斗中战败雅典人。
  
  同盟战争后来的进展严重地影响了雅典的经济状况。由于担心站在同盟国一方的波斯和马其顿发动进攻,雅典不得不停止战争,并承认第二雅典海上同盟诸盟国的独立。这一海上同盟一直空有其名地保持到公元前338年。
  
  比奥西亚战争
  
  比奥西亚战争指以维特为首的比奥西亚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阿提喀为反对斯巴达及其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为控制希腊而进行的战争。
  
  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在古比奥西亚诸城邦基础上形成了以维特为中心的奴隶主民主制的联邦国家。比奥西亚国与雅典结盟后,成了希腊的盟主。斯巴达为了获取对希腊的统治权,消灭维特和雅典的民主制度,对这两个国家发动了战争。
  
  公元前378
  起初,维特和雅典军队紧闭要塞避而不出战。雅典于此时派兵在海上同斯巴达军队交战。斯巴达原指望通过海上封锁的办法切断雅典的粮食供应,迫使雅典断绝与维特的结盟关系。但雅典海军在纳克索斯岛战斗中,击溃了斯巴达海军。
  
  公元前373年,雅典统帅季莫菲的舰队在科林斯湾主动出击斯巴达舰队,并在克基拉岛海战中将其打败。公元前371年,坎帕米农达斯统率的维特军队在国克特拉交战中重创数量上占优势并号称无敌的斯巴达军队的方阵。维特军队这一胜利以及后来接连三次对斯巴达的征讨终于使伯罗奔尼撒同盟土崩瓦解。
  
  但是,雅典担心维特的实力不断增强,遂倒向斯巴达。于是斯巴达、雅典、曼蒂内亚结成了强大的反维特同盟。同盟军队不久就将维特军赶出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362年,维特军再度入侵伯罗奔尼撒。在曼蒂内亚交战中,埃帕米农达斯起先获胜,但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刻,他身负致命重伤。失去了统帅的比奥西亚军只得撤退。
  
  比奥西亚战争削弱了斯巴达和维特。从此在争夺希腊领导权的斗争中,它们再也不能起左右局势的主导作用了。在军事学术方面,比奥西亚战争有许多创新之处:维特军统帅埃帕米农达斯首次使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于决定性地段的新战斗队形,以代替过去实施突击时沿正面平分兵力的办法。
  
  奥林托斯战争
  
  奥林托斯战争指马其顿对以奥林托斯城为首的卡尔客狄克城邦同盟进行的侵略战争。
  
  由于腓力二世的改革,马其顿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于是,马其顿便开始推行侵略政策。奥林托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于公元前352年以卡尔客狄克同盟的名义与雅典缔结了和约,此举违背了奥林托斯与马其顿的盟约。腓力二世决定借此挑起战争,遂出兵奥林托斯。
  
  击溃卡尔客狄克同盟的军队后,马其顿人开始围攻奥林托斯,但遇到了城防部队的英勇抵抗。腓力二世在攻城受挫后,便施展计谋。
  
  他收买了奥林托斯骑兵首领拉斯芬和埃夫菲克拉特。奥林托斯骑兵乘一次出击的机会投靠了腓力二世,并协助马其顿人夺取了该城。奥林托斯遭到洗劫、摧毁和焚烧,大部分居民被当做奴隶卖掉。征服者还把卡尔客狄克半岛32座城镇夷为平地。奥林托斯的陷落对马其顿后来的发展和成为强盛的君主国有重大意义。马其顿不但大规模地扩展了自己的版图,而且开始享有海上贸易特权。
  
  海罗尼亚会战
  
  海罗尼亚会战指马其顿军队与希腊同盟军队于公元前338年8月2日在海罗尼亚城附近进行的一次交战。
  
  希腊同盟军队主要由希腊南部城市国家的民团组成。马其顿皇帝腓力二世统帅的军队在组织、装备和战斗素养诸方面均比希腊同盟军占优势。双方军队均列成方阵,翼侧配置骑兵队。马其顿方阵的右翼由腓力指挥,左翼由其十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方阵在从正面实施猛烈突击的同时,用骑兵包围同盟军战斗队形的右翼。这就决定了战役的结局。同盟军败北,2万人被俘。
  
  海罗尼亚会战表明:马其顿军队及其战术较之希腊城市国家的同盟军的组织和战术占优势。海罗尼亚会战的胜利使马其顿在希腊建立了霸权。
  
  皮洛士远征
  
  皮洛士远征指埃皮鲁斯国王皮洛士的军队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对罗马和迦太基采取的军事行动。
  
  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雇佣军在南意大利登陆,不久在赫拉克里亚战役中击败罗马民兵军。
  
  公元前279年春,皮洛士军队在阿斯库伦附近再次战胜罗马军。皮洛士之所以能够屡次战胜兵力居优势的敌人,是由于他采用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及其战友制定的作战方法。其中,皮洛士特别善于在交战中使用骑兵和战象,这是罗马人从未见过的一种新的作战方法。
  
  但在公元前279年的战役中,皮洛士军队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是造成其以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78年,皮洛士前去援助正同迦太基交战的西西里城市锡腊库扎,期望能在西西里获得成功。皮洛士接连战败迦太基人,几乎征服整个西西里。
  
  但是,他所采取的课重税和压迫政策却激起了西西里居民的愤怒,迦太基人乘机派出一支新的庞大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皮洛士由于失去了锡腊库扎市民的支持,被迫于公元前276年撤回意大利。途中,皮洛士战船队的船只有一半被迦太基人击毁。
  
  公元前275年,在贝奈温敦城郊的会战中,战斗力已遭削弱的皮洛士军队被兵力居绝对优势的罗马军队击败。皮洛士逃往塔连特,并从那里率残部返回埃皮鲁斯。
  
  罗马与迦太基爆发“布匿”战争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积极向海外扩张势力,这与占据西部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发生了冲突。两个霸国为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而爆发了战争,在罗马史上将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64
  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墨西拿事件。希腊殖民城市叙拉古的雇佣兵中有一批意大利人,强占了西西里东北的墨西拿,遭到叙拉古攻击。
  
  意大利人分别向迦太基和罗马求援,迦太基抢先击败了叙拉古。罗马不能坐视迦太基得利,也强兵进军西西里,遂于公元前264年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
  罗马初战得胜,占领了西西里岛南海岸的阿格里根特。但迦太基舰队未受丝毫损伤,于是不断袭击意大利沿海,欲切断罗马军后路。
  
  罗马人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迅即造船220艘,并在船头装有“接舷小吊桥”,当敌舰驰近时,迅速放下吊桥,搭在敌人甲板上,充分发挥了罗马陆地作战之长,从而在公元前260年西西里岛北部的米里海战中取得了胜利。
  
  此后战争几经曲折,公元前241年,罗马在西西里西部的伊干特群岛又大败迦太基海军。连续23年的战争使双方都精疲力竭,于是罗马接受了迦太基的求和,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的结果,使罗马获3200塔兰特的赔款,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所有岛屿都归罗马统治。
  
  汉尼拔与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并未彻底解决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争端,战败的迦太基不肯善罢甘休,积极作反击罗马的准备。到汉尼拔掌握军政时,迦太基人认为已有足够的力量同罗马人再较量。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攻占了不愿归附迦太基的萨贡托城,罗马出面干涉并以战争相威胁,于是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
  但是,汉尼拔的这些胜利只限于南意大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罗马的军事力量。相反由于他孤悬敌境,给养、兵源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战斗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04年,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汉尼拔被本国政府急令召回。
  
  公元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的扎玛附近进行了决定性的会战,汉尼拔战败。次年迦太基被迫求和,根据和约,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赔款1万塔兰特,不经罗马允许,迦太基不得对外进行战争。
  
  罗马灭亡迦太基
  
  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迦太基,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打击,但经济实力并没有被摧毁,半个世纪之后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这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恐慌,为防止迦太基的东山再起,罗马借口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
  罗马蓄意消灭迦太基,唆使其西邻努米底亚寻衅,然后以破坏公元前201年和约规定为口实,于公元前149年派8万步兵、4000骑兵、600艘战舰在非洲登陆。迦太基为保卫祖国奋起抗战,全城人民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第3年,迦太基城内发生饥饿和瘟疫,在力尽粮绝的情况下,迦太基城被罗马攻陷。劫余的居民被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罗马军团付之一炬,夷为平地,迦太基地区被罗马划为“阿非利加”省。
  
  朱古达战争爆发
  
  迦太基被罗马划为阿非利加行省以后,罗马和意大利商人都蜂聚到这里,并渗入到邻区努米底亚。他们的掠夺和搜刮激起了当地居民的仇恨,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也利用这种情绪反抗罗马。
  
  公元前113年,努米底亚发生王位之争,朱古达打败了罗马人支持的对手,并在公元前112年的内战中占领塞他城。之后对居住在该城的罗马和意大利商人、高利贷者进行了屠杀。罗马元老院在民主派的压力下,于公元前111年向朱古达宣战,朱古达战争爆发。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的大批贿赂,士兵也出卖武器,军纪涣散,罗马屡打败仗。
  
  公元前109年,执政官麦特鲁斯到非洲指挥,他一面任命马略和其他能干的军官担任副将,一面整顿军纪,改善军队处境,但战争仍无大进展。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为执政官,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使罗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公元前106年,马略偕部将苏拉进军非洲。
  
  到公元前105年,终于结束了朱古达战争。朱古达被俘,死于罗马狱中。
  
  尤古尔塔战争
  
  尤古尔塔战争指古罗马与努米底亚国王尤古尔塔的战争。当时,努米底亚的一部分由尤古尔塔的堂兄弟阿德格尔巴尔统治著。
  
  尤古尔塔为征服整个努米底亚,于公元前112年袭击了阿德格尔巴尔的领地,占领了努米底亚的首都齐尔塔,迫害捉住的罗马商人,处死了阿德格尔巴尔。这成为引起尤古尔塔战争的口实。战争伊始,罗马人在作战中多次获胜,但由于罗马的军事长官们被尤古尔塔贿买,便很快缔结了有利于努米底亚国王的和约。公元前110年,战事再起。
  
  公元前109年,在穆士拉河附近的交战中,罗马人击溃了尤古尔塔的军队。尤古尔塔退回本土腹地后,转为游击活动。公元前106年,罗马军队在马略统率下彻底击溃了尤古尔塔的队伍。
  
  尤古尔塔战争的结果是:努米底亚的领土被瓜分,从此努米底亚更加依附于罗马。
  
  索马古斯起义
  
  索马古斯起义指博斯普鲁斯王国斯基福人于公元前107年所举行的一次起义。这是奴隶主上层统治阶级对奴隶和依附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的结果。起义的导火线是:博斯普鲁斯统治者伯里萨德斯五世企图将博斯普鲁斯的政权转让给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以求在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维持奴隶主的阶级统治。起义爆发于蓬吉卡裴(今刻赤)。
  
  起义领袖是奴隶索马古斯,他被宣布为博斯普鲁斯王。索马古斯的政权存在了近1年__________。有关该政权当时实行的国家制度的史料没有保存下来。索马古斯起义遭到米特拉达悌六世的军队残酷镇压,索马古斯被俘。博斯普鲁斯国从此处于米特拉达梯六世的统治之下。
  
  北印度的坦尼沙王国
  
  公元6世纪末,北印度的坦尼沙逐渐强大。它位于萨特列日河与朱木拿河之间的肥沃溪谷中,是外族征服印度的战略要地,也是印度到克什米尔和喀布尔商道的必经之路。坦尼沙的统治者利用其有利地位,与喜马拉雅山麓区、旁遮普区和信德区进行交易,用其粮食、手工业品交换军队的武器将备。
  
  6世纪末,喜增王的父亲光增王得到曲女城王的支持,以其装备精良的军队和资财,开始向较弱邻国发动进攻。
  
  喜增王即位后,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先后打败了摩腊婆、乔陀,于641年创立了一个北至喜马拉雅山,南到民陀山和南摩多河,东抵迦摩缕波的国家,首都建于恒河西岸的曲女城。喜增王曾试图向德干地区护张势力,但遭到失败。喜增的使团于641年曾前往中国,两年后偕中国使团回国。
  
  在喜增王死后第2年,中国的第2个使团抵达,然而遭到攻击,使团成员被杀,只有团长玄策幸免于难。他逃到尼泊尔,召集军队回击印度,将国王阿罗那顺擒往中国。曲女城由于与中国交战而削弱,旧日的藩臣不再承认曲女城的君主,于是国家瓦解。8世纪初,阿拉伯人出现于信德。
  
  阿拉伯人大规模对外扩张
  
  自第2任哈里发欧默尔统治时期,阿拉伯对拜占庭和伊朗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636年4月,号称“安拉之剑”的哈立德大将率2500骑兵进攻叙利亚。8月,双方军队会战于约旦河支流雅姆克河畔,阿拉伯粉碎了拜占庭的5万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并趁势攻陷安条克、阿勒颇等城,占领了叙利亚全境。
  
  638年,阿拉伯人进入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不久又全部占领巴勒斯坦。雅姆克河战役后,欧默尔集中主力部队进攻伊朗。636年,阿拉伯骑兵在幼发拉底河畔卡迪西亚地方击溃伊朗军队,次年占领伊朗首府泰西封。624年双方军队又会战于尼哈温,伊军大败,萨珊王朝灭亡。欧默尔派遣另一员大将阿穆尔进攻埃及,于642年攻占开罗,拜占庭海军在亚历山大里亚投降。645年,阿拉伯人又占领昔兰尼加和利比亚。
  
  7世纪末到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分兵两路,挥戈东西,继续进行大规模扩张。664
  西路大军多次进攻君士坦丁堡,698年攻陷迦太基,消灭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残余势力。之后降服了当地柏尔人,并以他们为主力组成骑兵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于次年灭了西哥特王国,迅速征服比利牛斯半岛。尔后又进攻法国南部,于732年普瓦提埃战役中,被法兰克军队击败。阿拉伯人长达一个世纪的对外征服,为帝国疆域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兴衰
  
  8世纪末,柬埔寨遭到爪哇人的入侵,国王被杀。9世纪初重新获得独立。
  
  前王子耶跋摩二世在位时,定都于今吴哥东北的考伦山上,开始了吴哥王朝的统治。9世纪后半期至11世纪是吴哥王朝的早期,吴哥城开始建成并成为国都。在这里修建有寺院和水力工程。
  
  11世纪初,出身于马来亚王族的苏耶跋摩一世夺取王位,并扩展势力到循公河下游和老挝的琅勃拉耶,强令被征服地区的王公效忠,按期进献珍宝。他继续修建王公的宫廷。
  
  12世纪
  这一时期修建了吴哥寺。阁
  13世纪中叶兴起的泰族诸王国多次打败吴哥王朝,并于1431年前次攻陷首都吴哥城。为避免泰人的威胁,1434年索里约波王时迁都百囊奔,柬埔寨逐渐走向衰落。今天的柬埔寨仍然保留有很多古代遗迹。
  
  816
  小贩家庭出身的巴贝克曾为地主放牛,后来在商队里赶骆驼,学过手艺,到过许多城市。他很早就加入了反对伊斯兰教的胡拉米派。
  
  该派认为,世界上存在善与恶的斗争,历史上的先知是神的化身,胡拉米派的先知也是神的化身。认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封建社会是恶魔创造的,号召人们向恶魔展开斗争,建立平等的社会。巴贝克集合起义群众30万人,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参加。他们以红色为标记,被称为“红衣军”。
  
  起义者要求土地公有,取消捐税,恢复公社制度。起义迅速扩展到亚美尼亚东部和伊朗西部,多次击败哈里发的军队,一直坚持了20多年。
  
  837年8月,起义中心南阿塞拜疆的巴苏被哈里发军队围困1年多,因城内饥荒而陷落。巴贝克逃走,哈里发以100万底尔汉的重金悬赏缉拿。后来巴贝克被叛徒出卖,于837年9月就义。
  
  朝鲜高丽王朝建立
  
  9世纪后半期,在全国性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新罗王朝名存实亡。
  
  各地方豪族势力利用人民起义,不断扩充实力,各霸一方。900年,甄萱利用西南人民的反抗斗争,逐步脱离新罗而独立,宣布成立后百济国,自立为王。没落贵族弓裔利用梁吉农民军的力量,不断壮大队伍,松岳郡的将军王建等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归附弓裔。
  
  901年,弓裔彻底背叛梁吉起义军,自称为王,定都松岳,立国号“高丽”。904年改国号“摩震”,迁都铁原。弓裔建国后,穷奢极欲,不仅激起人民的反抗,而且引起其部将的强烈不满。918年,弓裔的将军王建动员万余兵力,举行宫廷政变,消灭弓育政权,自立为王,改国号高丽,次年把京都迁回松岳,改称开州。
  
  此后,高丽王朝日益强盛,不断进攻新罗和后百济。934年,向后百济发动全面进攻,攻占熊津以北30余城池。935年甄萱在其子争夺王权的逼迫下,逃出都城,投降王建。
  
  同年,新罗敬顺王也被迫投降高丽。936年9月,高丽出动8万多兵力向后百济发起总攻,甄萱长子神剑率文武官员投降,后百济灭亡,朝鲜半岛再次实现统一。
  
  日耳曼封建主对意大利的远征
  
  日耳曼封建主对意大利的远征指10
  从10世纪下半叶起,经济上富裕而军事上由于各封建主内讧而受到削弱的意大利成了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对象。奥托一世的远征,是最早对意大利的远征。公元951
  在1075
  在军事学术史上最有意义的是德国封建主在斯陶芬王朝的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统率下的5次远征。1174年,他率领8000人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摧毁了苏扎城,围攻亚历山大里亚。意大利北部的各城市结成联盟,顽强地抵抗侵略者。伦巴底联盟军直接威胁到日耳曼军队同其基地帕维亚的联系。巴巴罗萨被迫于1175年签订停战协定。
  
  1176年冬,他重新开战,但是未能进行坚决的进攻,因为他的最强大的附庸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国王拒绝继续作战。
  
  与此同时,伦巴底联盟军队也积极行动起来。1176年,在连亚诺附近的交战中联军重创腓特烈一世的骑士军。腓特烈一世用3
  布里西亚骑士利用日耳曼骑士军队张皇失措之机,出其不意地实施翼侧突击,同时步兵又进行正面冲击予以配合。这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日耳曼皇帝的军队被粉碎,巴巴罗萨宣告投降。
  
  但是,教皇的骑墙立场又使意大利北部城市无法巩固胜利。伦巴底联盟很快瓦解,日耳曼封建主不仅保住了他们在意大利北部的地盘,而且到亨利六世时还建立了自己在意大利南部的统治。日耳曼皇帝霍恩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把西西里王国变成为自己权力的支柱。但封建主在意大利北部的权力又受到削弱,因为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又一次组织起伦巴底联盟,也恢复了同教皇的盟约。斯陶芬王朝在同伦巴底联盟长期作战中损失很大,他们的王朝也就此灭亡。1265
  由于封建国家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使远征意大利的目的和结果都受到限制。日耳曼封建主的军队作战时通常不用步兵。然而,意大利的城市却拥有以手工业工人的民团为核心的能征善战的强大步兵。这支步兵是战斗队形的支柱,能运用密集队形成功地抗击德国骑士的攻击。伦巴底联盟的骑士骑兵队,能与步兵实行协同动作,颇有成效地将进攻和防御结合起来。
  
  匈牙利——威尼斯战争
  
  匈牙利———威尼斯战争指匈牙利和威尼斯争夺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统治权的战争。
  
  第一次匈牙利———威尼斯战争发生于1097年。随后于1105年,1113
  经过这些战争,匈牙利建立了对达尔马提亚各城市的统治。至14世纪,匈牙利和威尼斯共和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1345
  1411年,威尼斯趁匈牙利因与土耳其作战而处境困难之机,企图征服达尔马提亚诸城市。根据1413年4月14日签订的为期5年的停战协定,匈牙利国王只保留对特劳乌尔、斯帕拉托、谢贝尼科等几个城市以及若干岛屿的所有权。1419年,匈牙利连这些领土也丧失殆尽。
  
  持续多年的匈牙利———威尼斯战争最后以1433年6月4日签订和约而告结束。这些条约明确规定匈牙利不再享有对达尔马提亚诸城市的所有权。
  
  匈牙利———威尼斯战争时期的军事学术,是在封建主义早期和全盛时期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当时的时代特色。陆上战斗主要使用砍刺武器和投射武器。海战是由载有接舷冲锋队的大桡战船队进行的,其武器是弩和投射机。15世纪起,火器开始用于作战。
  
  亚尔毕战争
  
  亚尔毕战争指公元1209
  人民群众对封建制度的抗议,通过这一运动的宗教色彩表现了出来。亚尔毕派大部分是市民和农民,还有一些企图攫取教会财产的小封建主和以图卢兹的伯爵拉蒙德六世为首的一部分具有分立主义思想的法国南部贵族。
  
  1208年,罗马教皇的使节为拉蒙德六世的一个亲信所杀,这便成了爆发亚尔毕战争的导火线。法国北部的骑士和一部分德国骑士企图侵占法国南方富饶城市而参加了西蒙
  1209年,十字军占领并洗劫了贝济埃、卡尔卡松等城市。
  
  1213年谬雷会战中,拉蒙德六世战败。结果,法国南部大片领土被西蒙
  拉蒙德六世保住了图卢兹、尼姆、波凯尔和阿让。
  
  1215年,十字军在长期围攻之后占领了图卢兹。但是,南方人仍在继续抵抗。
  
  1217年图卢兹爆发人民起义,城市从十字军占领下获得解放。起义席卷了其他一些城市和朗格多克及普罗瓦斯两省。路易八世因为担心在法国南部出现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最初没有援助十字军。后来,在得到教皇不干涉法国南部政治和宗教事务的保证后,才出兵支援。
  
  南部许多城市纷纷归顺法王。抱着在“异教”运动中追求狭隘私利而参加亚尔毕派的小封建主,轻率地背叛了运动,投靠了国王。路易八世连战告捷,把朗格多克很大一部分地区并入王室版图。
  
  亚尔毕战争使法国南部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但国王领土的扩张却巩固了中央政权,限制了封建主们的专横跋扈。这在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
  
  萨拉丁统治埃及
  
  1171年,出身于阿拉伯叙利亚库尔德族的军事将领萨拉丁(1139
  1187年,他从十字军手中夺取了“圣城”耶路撒冷,统一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使欧洲大为震惊,并导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
  在宗教上,他实行较为开明的宽容政策,鼓励穆斯林同基督教商人发展贸易关系,使埃及在他统治时期成为繁荣盛世。萨拉丁死后,他的帝国分裂,但他的后人对埃及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250年。
  
  埃及马木路克王朝
  
  1250年,阿尤布王朝时期的马木路克近卫军在埃及建立了马木路克王朝(1250
  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近卫军的各级将领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力日增,以至于它的高级将领时常操纵国家政治,任意废立哈里发。在法蒂玛朝和阿尤布于朝时期,马木路克近卫军一直是维持正朝统治的支柱,也是王朝中的不安定因素和内乱的策动者。
  
  1250年,萨拉丁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告终,政权落入马木路克军官手里。他们的继承王位没有定规,也不按世袭,往往是实力的较量,只有最强大的近卫军将领才能夺得苏丹的职位。
  
  因此,马木路克王朝是由一批种族不同、国籍不同的奴隶主在埃及建立的军事寡头统治。王朝的奠基者及最著名的埃及苏丹是拜伯尔斯(1260
  在其最强盛时期,马木路克的版图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延伸到北非的昔兰尼加。
  
  15世纪以后,王朝与土耳其经常发生冲突。
  
  1516年与土交战于阿勒颇,埃及失败,1517年埃及首都开罗被土耳其攻陷,马木路克王朝灭亡。
  
  舍隆河会战
  
  舍隆河会战指伊凡三世进军诺夫哥罗德期间,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和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军队于1471年7月14日在舍隆河河畔进行的一次交战。这次交战决定了将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的斗争的结局。
  
  诺夫哥罗德贵族政府的反莫斯科政策和承认自己对立陶宛公爵兼波兰国王的依附关系,使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之间的关系激化。
  
  1471年夏,莫斯科部队在督军霍尔姆斯基公爵的指挥下开始进军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人从西面出发前来与之会合。诺夫哥罗德人仓促组建了一支在当时来说相当庞大的军队,结果把大量毫无军事素养的工商业区居民征召入伍。这支军队在领主博列茨基的统率下出发迎击普斯科夫人,打算在普斯科夫人与莫斯科部队会合之前将其击溃,从而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
  
  
  但是,7月14日,在舍隆河左岸河口至索利齐城间,诺夫哥罗德人意外地与前去同普斯科夫人会合的莫斯科部队先头团遭遇。尽管诺夫哥罗德人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但霍尔姆斯基公爵仍果敢地对其发起了攻击。
  
  毫无军事素养、组织性差、大多数人又有厌战情绪的诺夫哥罗德民军未能顶住精锐的大公部队的攻击,而被击溃,残余部队狼狈逃进森林。诺夫哥罗德在舍隆河会战中的失败,导致了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的政治独立的完结。
  
  “乌格拉河对峙”
  
  “乌格拉河对峙”指于1480年10
  1476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停止对大帐汗纳贡,1480年又拒绝承认俄罗斯附属于大帐汗国。大帐汗艾罕默德在与波兰立陶宛国王卡西米尔四世结盟之后,于秋季率军开向莫斯科。伊凡三世则与克里木汗格来结成军事同盟,并达成共同对付卡西米尔四世的协议。1480年1月,伊凡三世的两个兄弟鲍利斯和大安德烈由于对加强中央集权制不满,起来反对伊凡三世。莫斯科的王公贵族也分为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赞成联合起来与大帐汗国相抗,另一派则主张放弃斗争。伊凡三世依靠主战派的支持,命其子莫洛多伊和兄弟小安德烈率军开往奥卡河和乌格拉河河岸。在10月8
  此后,艾罕默德汗便开始等待卡西米尔四世率军到来。为了赢得时间,伊凡三世与敌进行谈判,一直持续到10月20日。在此期间,伊凡三世与其叛乱的两兄弟达成协议,巩固了俄军阵地,调集了主力部队,此后,便中断了谈判。艾罕默德汗曾数次试图渡过乌格拉河,夺取俄军阵地,但均未成功。蒙古鞑靼人的处境急剧恶化;寒冬的降临使他们的战马失去饲草,同时,瘟疫蔓延,食品匮乏。格来对波兰立陶宛南部领土的袭扰使卡西米尔无法出兵助战。11月11日,艾罕默德汗开始将部队撤向南方,但他仍要索取贡赋。伊凡三世断然予以拒绝。
  
  艾罕默德汗的部队被迫撤出俄国边境,至终未能达到目的。
  
  1481年1月6日,艾罕默德汗在一次战斗中被杀,大帐汗国的内讧随之加剧。俄国以武力和成功的外交活动摆脱了大帐汗国的统治,赢得了独立。“乌格拉河对峙”结束了蒙古鞑靼人对俄长达250年的压迫,同时加速了大帐汗国的崩溃。
  
  瓦斯卢伊会战
  
  瓦斯卢伊会战是公元15
  瓦斯卢伊会战中,摩尔多瓦军队在斯特凡三世大公的统率下粉碎了侵入国境的由苏里曼巴夏指挥的12万土耳其大军。在发起决定性攻击之前,摩尔多瓦军队派出了一队号手潜入土耳其军队后方,在那里吹起攻击号。土耳其人误认为已被包围,顿时队伍大乱。斯特凡乘机以主力实施攻击,一举击溃了敌人。
  
  瓦斯卢伊会战的胜利提高了摩尔多瓦在欧洲反对土耳其侵略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非洲古桑海国家的兴衰
  
  桑海国家的历史最早约在公元7世纪末期。它是继马里之后兴起于塞内加尔河尼日河中上游地区的第三个大国,其民族的主体是桑海族。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桑海人同埃及和尼罗河上游各国就保持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从7世纪末到1599年桑海国家为摩洛哥王国所灭,这个国家经历了三个王朝:第一王朝(迪亚王朝),由7世纪末
  1493年,阿里的一位将军索宁凯人穆罕默德
  1517年,外藩属国克比国王开始反对桑海统治,国势日衰。
  
  埃及宣布独立
  
  1517年,埃及沦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行省。土耳其苏丹虽然宣布埃及的土地属自己所有,但实际上除了较肥沃的土地掌握在总督和官吏手中之外,埃及2
  从此以后,土耳其总督被软禁在撒拉丁堡垒之中,埃及宣布独立,直到18世纪末期。虽然土耳其苏丹并没有承认埃及独立,但埃及实际上处于马木路克封建军官集团的统治之下!
  
  乔治
  乔治
  招募十字军有利于组织和团结农民,使十字军逐渐变为革命军。
  
  封建主则阻止农民加入队伍,他们终于达到了废除继续招募命令的目的。农民回答他们的是调转与奥斯曼帝国战斗的武器来反对本国压迫者。国王乌拉斯洛二世命令十字军出发远征土耳其。但是,乔治
  乔治
  7月15日,在特麦什瓦进行决战。尽管多沙的农民队伍战斗得顽强勇敢,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取胜。3.3万人的起义军基本队伍失败了。多沙受伤被俘,于7月20日被砍掉四肢和头而就义。起义军的个别队伍在王国的不同区域继续抵抗了数月。1514年10月,多沙起义被彻底镇压,约5万名起义者被杀害。1514年10
  卡匹尔战争
  
  卡匹尔战争指宗教改革时期,瑞士新教州同天主教州进行的战争。
  
  卡匹尔战争形式上虽带有宗教色彩,但却是瑞士尖锐的社会政治斗争的结果。战争因主要战事发生在卡匹尔村附近而得名。
  
  第一次卡匹尔战争是主张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新教州苏黎世向天主教州发动的。苏黎世的一支4000人的部队向卡匹尔推进,其同盟者伯尔尼的一支5000人的部队也向该村开进。由于中立州从中斡旋,战事并未发生,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瑞士又有许多地区被划为新教徒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卡匹尔战争是天主教州挑起的。10月,天主教徒一支2000人的部队从楚格向卡匹尔开进,旨在切断伯尔尼与苏黎世间的通道。
  
  新教徒向卡匹尔派去一支1000人的先头部队迎击天主教徒军,随后又派去一支1800人的部队。天主教徒的主力也向卡匹尔推进。1531年10月11日,战役在卡匹尔附近展开。新教徒的先头部队在一座小山丘上占领了阵地。山丘四周是沼泽草地、深沟和山毛榉树林。他们用炮火击退了天主教徒的第一次进攻,并坚守阵地直至主力部队到达。但至中午时分,天主教徒发现对方左翼没有设防,便全力攻击翼侧,使新教徒遭到失败。死于这次战役的500名新教徒中有瑞士宗教改革的领导者兹温利神父。新教州试图报复,但没有成功。新教徒重新集结的部队行动互不配合,于1531年10月23日夜被击溃。同年11月,双方缔结和约。根据和约,新教州的联盟被解散,而天主教则在许多地区得到恢复。
  
  尽管新教徒失败了,但在16世纪30年代前夕已经尖锐化了的这一社会斗争却加速了瑞士宗教改革的进程,促使瑞士成为欧洲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最重要策源地之一。
  
  英国人大肆向美洲贩卖非洲奴隶
  
  最早在西非尼日利亚从事黑人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垄断尼日利亚黑人奴隶贸易达50年之久。葡萄牙人从奴隶贩卖中获得的利润引起欧洲其他国家殖民者的贪欲。1530年第一批英国船只到达贝宁河,英国人从此同尼日利亚发生联系。1562年约翰
  从此英国人大兴奴隶贸易。1563年霍金斯奉命率领由7艘船组成的舰队从非洲贩运奴隶到西印度群岛,这只舰队的旗舰叫“耶稣号”。
  
  英国王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奴隶贸易。1618年英王詹姆士一世把从非洲贩卖奴隶的特许权授给“伦敦开发非洲贸易公司”。该公司在冈比亚河巴瑟斯特附近的一个小岛上修建了詹姆士城。1631年英国又成立一家公司,负责给西印度群岛提供黑人奴隶作为劳动力。公司在科曼廷修建碉堡。从此英国在尼日利亚的奴隶贸易大肆发展起来。
  
  英国垄断非洲贸易
  
  16世纪上半期,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贸易中居垄断地位。英国人在16世纪中叶才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他们从事香料、黄金和象牙的贸易。
  
  1553年英国派温德姆考察队到贝宁和黄金海岸。1554年约翰
  1558年又有两个英国人伯德和牛顿到达贝宁。1562年英国探险家霍金斯来到非洲西海岸,他主要从事奴隶贸易。当时他劫掠一艘奴隶船回国,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赞许。女王赐给他一艘装备齐全的船只。
  
  1564年和1567年霍金斯又两次远航非洲。英国人从16世纪80年代开始创办公司从事奴隶贸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于1588年给第一家公司颁布专利权,该公司获得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之间沿海一带贸易专利权。从此英国对非洲的贸易更有组织性质。1591年雷诺兹和达塞耳率领一支考察队到达塞内加尔和冈比亚。1618年成立的伦敦冒险家对非洲贸易公司是英国获得对整个非洲贸易垄断权的大公司。
  
  这家公司在非洲沿海建立许多军事据点,以武装保护英国商人。
  
  1621年成立荷兰西印度公司,1626年成立法国非洲公司,同英国公司展开竞争。
  
  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
  
  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指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
  这次远征为俄国兼并和开发西伯利亚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时期,东至鄂毕河的大片土地和卡马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乌拉尔北部地区,都并入了俄罗斯国家版图。为鼓励商贾在这些地区拓荒和发展工业,俄国政府以优惠条件把土地交给他们,允许他们建造设防城堡,保护开拓的土地不受邻近游牧民族侵袭。1577年前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乌拉尔商人和企业主们为保卫其领地不受西伯利亚汗库丘姆侵犯,雇佣了哥萨克人。1578年9月,叶尔马克率领的一支哥萨克部队对锡尔瓦河上游地区作了军事勘察。这次勘察为后来的远征做了重要准备。此外,由于从居民那里征收了贡赋,从而得到了远征所必需的补充物资。
  
  叶尔马克的部队共约1650人,组成5个团,于1579年夏开始向西伯利亚腹地进发。他的两个随身副手是科利佐和格罗扎;各团由大尉统领;每连有1名中尉;2名50人长和数名10人长。部队装备有3门火炮、300支旧式火枪,还有霰弹枪、前膛火枪以及弩、弓、马刀、矛、斧和匕首。部队的纪律靠同伙相互担保的方法维持。重要事宜要由哥萨克全体会议决定。部队乘船沿河移动,每船约载20人。他们十分注意选择行进路线、挑选向导和翻译。叶尔马克的部队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溯楚索瓦亚河和谢列布良卡河而上,通过连水陆路把船拖进扎罗夫利亚河,然后沿塔吉尔河、图拉河和托博尔河航行,一路上度过3个冬天,击败了隶属于西伯利亚汗库丘姆的当地几个王公的部队,于1582年9月深入到西伯利亚汗国腹地。
  
  在这里最初的几次战斗中,叶尔马克就打败了王子马梅特库尔指挥的鞑靼部队,以后又在额尔齐斯河岸的3天交战中击溃库丘姆主力,于10月26日占领西伯利亚汗国首都卡什雷克(距托波尔斯克17公里)。随后几年又占领了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流域的许多地区。
  
  1585年前后,叶尔马克为了消灭布加勒斯特商队通路上的鞑靼人阻截队,率领一支由150名哥萨克组成的队伍乘船溯额尔齐斯河而上,但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同年8月5日夜,库丘姆的1000人的队伍偷袭并歼灭了叶尔马克的哥萨克部队。身披铠甲的叶尔马克负伤后,在企图渡过额尔齐斯河支流———瓦盖河时溺死。仅有一名哥萨克人幸存,辗转回到卡什雷克。
  
  叶尔马克的西伯利亚远征为开发西伯利亚开辟了道路。远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汗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软弱和封建割据。俄军士兵拥有对方从未见过的火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对付数量众多的敌骑兵,哥萨克采用方阵,火枪兵配置在方阵之中作为总预备队。
  
  由于士兵具有坚强战斗团结和互救精神,叶尔马克部队在被敌围困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叶尔马克及其战友建树的爱国主义功勋在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俄国十七世纪初的农民战争
  
  俄国17世纪初的农民战争是城乡被压迫阶级和阶层反对封建主阶级和封建农奴制国家的国内战争。农民战争的起因是,16世纪末,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形成,农民所受的剥削加重,从而使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农奴、市民和自由哥萨克成为农民战争的主要动力,他们的斗争得到社会下层其它团体的支持。扎波罗热哥萨克也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
  
  业已加重的国家的各种徭役负担影响了南部“低级”军职人员的处境,引起他们的不满。对顿河和伏尔加河自由哥萨克的镇压也激起他们的愤慨。农民战争的发生及其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封建主阶级内部在经济和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激化而使国家权力机构削弱有关,这一情况使得17世纪初整个国家制度发生了危机。战争的进程因波兰、瑞典武装干涉这一国际政治因素而复杂化。17世纪初俄国农民战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
  
  农民战争的第一时期1601
  1603年夏,赫洛普卡领导的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是农民战争第一时期的中心事件,也是这一时期的第一阶段。赫洛普卡领导的由逃亡农奴和农民组成的起义队伍一个时期活动在莫斯科附近。1603年9月,政府投入了巨大的兵力镇压起义队伍。在首都附近的激战中,起义者遭到了失败,致使运动一度处于低潮。然而,1604年秋,在科马里茨克、奥科连斯卡亚两省又爆发了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时间上与伪季米特里一世的冒险行为一致,成为农民战争第一时期的第二阶段。借称为王者伪季米特里对人民群众的许诺及其部队中扎波罗热、顿河哥萨克数量上的优势,使国家西南部和南部边陲人民反对波利斯
  在哥萨克队伍积极活动和市民、农民、军职人员、部分地方贵族起义的过程中,契尔尼哥夫、普季夫尔、库尔斯克、克罗梅、别尔戈罗德以及伏尔加河流域诸城的居民都归附于他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使在多布雷尼奇会战中获胜的、但最终未能扩大这一战果的庞大政府军陷于瘫痪。
  
  到1605年春,运动蔓延到奥卡河以南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在内的所有地区。1605年5月,在政府军中服役的差丁在克罗梅附近哗变,引起了军队的瓦解,而莫斯科市民的起义使戈东诺夫政府于1605年6月1日倾覆了。于6月20日进入莫斯科的伪季米特里一世执掌了政权。
  
  起义者认为,随着政权由“非法沙皇”手里转归伪季米特里,他们的社会地位将得到改善,但这些希望都落空了。伪季米特里一世与波兰的关系也恶化了。内外政策的危机导致了以叔伊斯基公爵为首的贵族策划了夺权的阴谋。结果,伪季米特里一世在莫斯科人1606年5月17日举行的人民反波起义中被打死。叔伊斯基登上了王位。
  
  农民战争的第二时期即1606年5月下旬开始的农民战争的新高潮,表现为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一起义成为农民战争的最高阶段。在起义过程中,阶级阵线变得更加清楚,起义者人数有了增加,农民战争地区大大地扩展。起义者的口号中的反封建内容和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要求都更加明确了。在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起义过程中,农民队伍的分散起义变成了各起义军有组织的武装斗争。他们曾数次同沙皇叔伊斯基的正规军作战。
  
  在1606年10
  起义军1607年10月的失利决定了农民战争最终全面失败。但即使在起义失败之后,在国家的许多地区,仍有许多起义队伍继续活动。
  
  农民战争的第三时期(1608
  伪季米特里二世的军事胜利,他在起义初期进行的蛊惑性宣传和迎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做法,以及进行改革和减轻压迫的许诺等等,促使农民战争向新的地区扩展。
  
  1608年__________夏秋,农民和市民反对叔伊斯基政府和封建农奴制度的群众运动席卷中部各县的大部地区。1608
  1608
  第三时期的第二阶段包括1610
  农民战争第三时期的第三阶段包括1613
  在第三时期内,农民战争衰落的迹象逐渐增多,局部的有限的行动成了起义运动的主要形式。起义也日益分散。由于许多地区的大部分市民、自由哥萨克人、军职人员和农民脱离运动,起义阵营的社会基础缩小了。以前的斗争同盟者在要求和利益上存在矛盾、缺乏明确的改革纲领,以及对沙皇制度存在幻想,都在运动中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统治阶级的军队在装备、军事训练、组织等诸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农民战争遭到了失败,这是封建社会时期农民起义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农民战争是农民、市民以及其他处于依附地位的居民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这就决定了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农民战争的直接结果是:延缓了农奴制的发展速度、暂时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城镇的社会分化。与此同时,农民战争使城市在政治上的作用加强了,这有助于市民在社会上和政治上的团结、军职人员在数量上的增加及其政治影响的暂时提高。激烈的反抗使人民中间涌现出一批卓越的人民运动领导人,他们的军事天才和组织才能甚至为敌人所承认。在农民战争过程中,建立起许多支起义大军,它们在运动的高潮时期实施进攻行动,在进攻和防御战斗中,在防守和围攻城市和要塞时,采用多种独创的战术方法。起义者约进行了30次大规模的战役和战斗,并出色地取得了其中某些战役、战斗的胜利。哥萨克人的经验以及“低级”军职人员的经验在起义者的军事学术中具有特殊意义。起义部队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精神战斗素质,在极端复杂的局势中作出了英雄主义与坚忍不拔的榜样。
  
  在农民战争过程中,起义者建立了由各阶层团体的代表组成的、有大量社会下层人物参加的地方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在17世纪初的政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17世纪初农民战争中取得的军事组织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经验对于后来17至18世纪的农民战争具有重大意义。
  
  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
  
  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反对封建农奴制压迫的俄国17世纪初的农民战争的最高阶段。起义的起因是,16世纪末,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奴制在法律上的确立,农民所受的剥削加重。起义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农奴及顿河、捷列克河、伏尔加河、扎波罗热和乌克兰哥萨克。参加起义的还有中下层市民和“低级”军职人员。
  
  起义初期,南部和东南部各县的地方贵族的队伍也参加了起义。
  
  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606年5月17日伪季米特里一世在莫斯科市民举行的反对波兰的起义过程中被贵族阴谋者打死,瓦西里
  起义军占领重要的战略要塞耶列次和克罗梅,使其在这一时期所必需的武器装备得到了保障。
  
  叔伊斯基政府把农民起义限制在南部地区和于1606年夏将其消灭的企图未能得逞。沃罗滕斯基公爵和特鲁别茨基公爵率领的派往南方的沙皇军队在最初几次冲突中战胜了几支独立的起义队伍后,长时间地滞留在克罗梅和耶列次城下。8月,发生了一些对夏季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温纽夫贵族帕什科夫率领的起义军在耶列次附近击败了沃罗滕斯基军队。波洛特尼科夫率领的队伍从普季夫尔赶来援救被围的起义军,在克罗梅附近彻底击败了特鲁别茨基。沙皇军队伤亡达7000人。
  
  沙皇军队的溃败,促使起义运动向新的地区迅速扩展。起义军分两路向莫斯科急速推进。帕什科夫的队伍经丹科夫和里亚日斯克进入梁赞地区,利雅普诺夫率领的梁赞贵族队伍在此与他们会合。10月20日,起义者占领了科洛姆纳镇,进而威胁莫斯科。波洛特尼科夫军队选择了一条比较复杂的行军路线———沿奥卡河左岸推进,这一带遍布要塞,并有叔伊斯基公爵统率的集结于卡卢加的大批沙皇军队保卫著首都。然而,波洛特尼科夫成功地利用了这一地区蓬勃发展的反封建运动,结果所有要塞未经战斗便都转到了起义军一边。波洛特尼科夫率领起义军向莫斯科推进途中散发“传单”,号召市民和农奴参加反对贵族的武装起义,夺取贵族的地产和世袭领地并惩治他们。起义者的政治纲领要求推翻叔伊斯基政府,恢复似乎能把被压迫者从贵族和“非法沙皇”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合法沙皇”的帝位。叔伊斯基担心其军队被围在卡卢加,以及害怕市民可能举行起义,遂率部撤向乌格拉河,但于9月23日在那里被起义军击溃。
  
  这时,波洛特尼科夫基本兵力已抵达帕赫拉河一线。叔伊斯基政府担心首都被围,便动员了全部兵力,于10月下旬派出了4支庞大的队伍镇压起义军。克留克
  1606年10月28日至12月2日,起义军围攻莫斯科使起义达到了顶点。起义席卷了首都周围的广大地区。莫斯科被围初期,叔伊斯基处境危急。政府的兵力、武器和粮食均告匮乏。市民骚动,许多贵族逃离首都。但是,叔伊斯基巧妙地利用了起义军的消极因素,展开了坚决的行动,以使力量对比向有利于自己方向变化,并为此而依靠于教会。叔伊斯基乘莫斯科尚未完全被围之际,在北部和东北部各县招募士兵。斯摩棱斯克、图拉、德维纳等地的贵族团队和射击兵团队也匆忙赶来援助政府。
  
  此时,波洛特尼科夫已拥有一支由具有各种社会成分的各独立队伍组成的近3.5万人的军队,农民队伍在起义军中占多数,均按区域组编。起义军希望通过与市民谈判,使他们交出首都,但未有成效。11月15日,进行了强攻莫斯科的第一次尝试,但以失败告终。这主要是由于利雅普诺夫率领的梁赞贵族队伍叛变,因为这些贵族并不支持运动的反封建的明确方针。政府还能与一些县保持联系,以及新的增援部队沿西北大道增援叔伊斯基,使波洛特尼科夫认识到局部封锁莫斯科的危险性。1606年11月26、27两日,起义军试图完成对首都的包围。激烈的战斗开始了。战斗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利于哥萨克农民军的局面。11月27日,叔伊斯基以大批兵力从环绕首都的“木头城”南门实施总出击。波洛特尼科夫派出2万起义军迎敌。经过一场短暂而又激烈的血战,起义军被迫退却到筑垒兵营。11月底,大批贵族部队和来自中部、西部地区的“差丁”部队进入莫斯科,于是,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叔伊斯基。此外,叔伊斯基还开始同帕什科夫密谈。
  
  决战发生于12月2日。起义军在炮兵、骑兵、训练诸方面都远远不及政府军。沙皇督军们的意图是,其集结在诺沃杰维奇修道院和达尼洛夫修道院的兵力于总攻期间将起义军包围并全歼在科洛缅斯科耶村。然而,波洛特尼科夫却在科特拉村一线发起了进攻,但起义军在进攻中遭到了失败,数千人阵亡,约2万人被俘。由于两支哥萨克队伍在科洛缅斯科耶和扎博里耶进行了连续两天的英勇抵抗,才使保全下来的起义军摆脱了沙皇军队。
  
  庞大的政府军对波洛特尼科夫实施了追击。然而,波洛特尼科夫却能率领大部军队退入筑垒坚固的卡卢加,另一部则在温纽夫及图拉地区隐蔽起来。1606年12月20日,对卡卢加历时5个月的围攻开始了。波洛特尼科夫军队依靠市民的援助,不断出击,并借助于地道摧毁了运到城下的攻城器材。
  
  到1607年2月,局势开始变得有利于起义军。还在1606年11月底,“皇子彼得”率领的由捷列克河、伏尔加河和顿河哥萨克组成的一支庞大部队出现在普季夫尔。1607年1月,在谈判成功之后,扎波罗热哥萨克的大批兵力及波兰—立陶宛雇佣军的几支独立队伍与“皇子彼得”会合。新的起义军还得到了当地农民和“低级”军职人员的补充。2月,“皇子彼得”以一部兵力在温纽夫附近击败了希尔科夫公爵率领的政府军,其大部队则前往卡卢加解围。2月23日,在维尔卡河上发生了一场激战。哥萨克队伍一个多昼夜都试图用装有火炮的加固游垒向城下突击。被政府军优势兵力包围的起义军不愿投降。其中许多人阵亡。
  
  政府军多次攻占卡卢加的企图均未得逞,其夺取波洛特尼科夫队伍占据的图拉城的各种计划,也因沙皇军队在杰季洛夫附近的失败而彻底破产。到1607年春,在卡卢加附近大批士兵逃离叔伊斯基军队。
  
  捷利亚捷夫斯基公爵率领的庞大起义军于1607年5月3日在普切利纳河畔彻底战败沙皇军队,而波洛特尼科夫也以出击击溃了政府军。政府军共有1.4万人战死和被俘。冬春两季战斗行动的结果是,沙皇军队退到奥卡河对岸;波洛特尼科夫的队伍则与“皇子彼得”的军队在图拉会合。
  
  在这种危急的局势中,叔伊斯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动员国家全部兵力;团结统治阶级内部。沙皇亲自率部征讨图拉,并为此而把兵力集中在谢尔普霍夫和卡希拉。1607年5月21日,叔伊斯基开始从莫斯科出发。波洛特尼科夫利用沙皇军队互不联络的弱点,率领配有大炮的3万人的军队向卡希拉疾进,以图击溃集中在那里的政府军,然后向莫斯科推进。但是,在沃斯马河的浴血决战中,起义军遭到了失败。一支兵力不大的哥萨克队伍抵抗了3天,然后突破敌战斗队形,隐入峡谷。图拉附近的起义军也未能阻止沙皇军队的进攻。6月12日,起义军在沃罗尼亚河上再次受挫。
  
  6月14日,历时4个月的图拉英勇保卫战开始了。叔伊斯基军队约有16万人,其基本兵力于6月30日抵近图拉。图拉的防御工事由石头内城和橡木尖柱城堡构成。尖柱城堡上筑有19个塔堡。波洛特尼科夫的兵力仅2万人。图拉被围得水泄不通。敌炮兵从两个方向对城内轰击,使守卫者遭到了巨大损失。波洛特尼科夫只好等待外援,但起义基地逐渐缩小,后备力量消耗已竭,突破图拉之围已无法实现。
  
  1607年7月,伪季米特里二世军队出现在斯塔罗杜布城,这支部队曾于1606年9月在布良斯克附近数次击败政府军。尽管弹药、武器和粮食奇缺、流行病蔓延、敌军的频繁进攻和挖掘地道至要塞城墙下甚至水淹图拉,起义军仍英勇战斗,一再挫败讨伐者夺取要塞的企图。
  
  起义军善于采用各种积极的防御措施。突出合围圈的个别起义军队伍活动在沙皇军队的后方及交通线上。然而,被围者的兵力已消耗殆尽。
  
  一些起义首领开始同叔伊斯基谈判,后者许诺保护被围者的生命安全,于是前者叛变了。10月10日,图拉便落入叔伊斯基手中。但是,沙皇并没有履行诺言,“皇子彼得”于1608年1月底在莫斯科达尼洛夫修道院附近的谢尔普霍夫大道被绞死。叔伊斯基决定悄悄地处死波洛特尼科夫。波洛特尼科夫被押解到卡尔戈波尔,根据沙皇的命令,于1608年3月在那里被弄瞎双眼,然后投入冰窟中淹死。
  
  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这是由于起义军的行动是自发的而且缺乏组织性,以及其活动范围具有局限性;农民运动缺乏成熟的政治和社会纲领;起义者存有天真的君主观念,对君主抱有幻想,斗争是不彻底的;沙皇军队占有军事优势。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人民群众反对农奴制压迫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这次起义为组织与实施大规模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起义中,波洛特尼科夫军事学术的特点是力求在决战中获胜。
  
  一般说来,起义军野战队伍的行动与被围城市及要塞的驻防部队的行动互相配合,使之能够突破包围圈,尤其是以重兵实施突破时更是如此。起义军广泛地使用了土筑防御工事,必要时,他们能将这种工事既巧妙又迅速地构筑起来。
  
  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对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葡、荷殖民者争夺刚果
  
  最早入侵刚果的是葡萄牙殖民者。但从1578年葡萄牙并入西班牙后,葡萄牙人对刚果的入侵也缓慢下来。1599年荷兰人试图在圣多美岛登陆。同时荷兰人经常到刚果河日和刚果河北岸进行活动。
  
  1607
  特罗伊采围攻战
  
  特罗伊采围攻战是指波兰瑞典武装干涉俄国期间,波兰—立陶宛联军为夺取特罗伊采—谢尔吉耶夫修道院进行的一次围攻战。此次围攻被俄守军的英勇抵抗所粉碎。
  
  特罗伊采
  从1608年11月底到次年5月,双方均未采取积极的战斗行动。在这期间,修道院守军因患坏血病及其他疾病,减员2
  特罗伊采围攻战对于俄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战术意义,它牵制住了干涉军的大部兵力,为在俄国北方和伏尔加河流域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及组建斯科平
  斯摩棱斯克防御战
  
  斯摩棱斯克防御战指波兰瑞典武装干涉俄国期间,俄军和从事农业的城郊居民对波兰武装干涉者进行的历时20个月的英勇防御战。斯摩梭斯克要塞是俄国西部边界通往莫斯科的重要门户。要塞拥有最好的装备并储备有大量弹药和粮食。指挥斯摩棱斯克防御战的是舍因将军。
  
  波军先头部队于1609年9月26日抵近斯摩棱斯克。而波兰全军和扎波罗热人于9月19日才抵近该城。9月21日,西吉斯孟德三世的波军包围了斯摩棱斯克。9月25
  要塞保卫者处境困难。就在1610年春,拥有约3万人、30门火炮的敌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以北和以南的一些俄国要塞。7月4日,在克卢希诺战役中黑特曼茹凯夫斯基统率的波军打败了前去为斯摩棱斯克解围的舒伊斯基公爵指挥的俄军。1610年7月19
  当敌军攻入乌斯片卡大教堂时,驻防军的最后一支部队将教堂炸毁,与敌人同归于尽。身负重伤的舍因被俘。
  
  斯摩棱斯克防御战在俄国人民反对波兰立陶宛封建主干涉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塞的保卫者在此将西吉斯孟德三世军队的主力牵制了近两年之久。这为在全国展开民族解放斗争和组建第一义勇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创造了条件。在斯摩棱斯克防御战中。俄军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素质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此次防御战反映了俄军保卫要塞的艺术和善于巧妙地运用火炮和轻火器。
  
  英、法殖民者争夺冈比亚
  
  1619年,英国伦敦冒险家对非洲贸易公司派汤普森考察队到达冈比亚,被葡萄牙人杀害。
  
  1620
  1663年英国人在冈比亚河的一个小岛上修建一座城堡,以保护英国的贸易。这个城堡以英国海军大臣的名字命名为“詹姆士堡”。法国殖民者也来到这里。1695年詹姆士堡被法国人占领,1696年又被英国人夺回。法国在附近的阿尔布雷达修建一个商站。
  
  从此英法两国殖民者争夺冈比亚的斗争更加激烈。1783年凡尔赛和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冈比亚的贸易垄断权,英国则承认法国在塞内加尔的领地并同意法国收回阿尔布雷达商站。
  
  黑人战争
  
  在葡萄牙殖民者征服安格拉的战争中,他们组成非洲雇佣军或辅助部队替葡萄牙人打仗,他们用非洲人打非洲人,称为“黑人战争”。
  
  到17世纪初,这种“黑人战争”已经形成一种制度,由非洲人酋长或副酋长集合部队同欧洲人一起进行战斗。
  
  开始时,“黑人战争”还没有正规的军饷,只发放战利品,没有什么组织领导。但不久,“黑人战争”成为一种非洲人的正规部队。他们由非洲人军官领导进行战争。1620
  的第一任长官,是安东尼奥
  荷兰人占领黄金海岸
  
  荷兰人早就计算占领非洲的黄金海岸,从这里把葡萄牙人驱逐出去。1625年12月,荷兰人对埃米尔纳发动第一次进攻。
  
  这是一次试攻,参加试攻的有1200荷兰人和150名非洲士兵。他们在埃米尔纳以西约4公里的阿姆佩尼登陆,但被埃米尔纳人击退。荷兰人继续在黄金海岸从事奴隶贸易,他们在摩里建立贸易哨所,在摩里和海岸间之间的昆安妮筑起小型外碉,荷兰人还是决定占领埃米尔纳。
  
  1627年荷兰驻摩里总督同海岸所有部落达成协议,这些部落答应协助他们反对葡萄牙人和埃米尔纳人。1637年6月25日,拿骚的摩里逊伯爵率9艘军舰和800名陆战队员到达黄金海岸,同荷兰驻摩里总督尼古拉
  根据双方签订的和约,葡萄牙放弃对黄金海岸的权利,荷兰人则放弃对巴西的要求。葡萄牙人统治黄金海岸150年的历史至此结束。
  
  斯摩棱斯克战争
  
  斯摩棱斯克战争指1632俄国为收复在波兰瑞典武装干涉俄国期间被波兰侵占的斯摩棱斯克、切尔尼戈夫—谢韦尔斯卡亚地区而与波兰进行的战争。俄国企图建立一个反波兰同盟但未能成功。
  
  在斯摩棱斯克战争中俄国统帅部的战略企图是以舍因统率的俄军主力4万人从维亚济马地区经多罗戈布日向斯摩棱斯克进发,以夺取斯摩梭斯克,解放谢韦尔斯卡亚和斯摩棱斯克地区。普罗佐罗夫斯基和纳戈伊将军的部队在两翼行动,同时必须占领斯摩棱斯克南北两面的要塞,随后同主力会合。10
  9月,波兰国王弗拉第斯拉夫四世的部队得到扎波罗热哥萨克的加强后,前来援助被围困的守军。10月初,他们占领了多罗戈布日,并包围了舍因部队。俄国政府为解舍因军队之围,于1633年秋在莫扎伊斯克开始组建一支1
  波兰人对别拉亚要塞持续两个月的围攻,最终以失败告终。波兰政府国际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财政拮据,迫其同俄国和谈。6月14日签订了波利雅诺夫卡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