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 第235章崇祯朝的第一次廷推
  与徐光启的见面,一直持续到了傍晚,直到天快黑了,连一旁伺候的小太监王义,都觉得时间太长了些,小心翼翼的委婉的提醒了朱由检两三次后,朱由检才结束了与徐光启的这次会面。
  
  送走了徐光启后,朱由检很快便又让王义找来了徐光启刚才推荐过的工部侍郎、河道总督南思受和兵部侍郎,佥都御史李孟暗的告身文书。
  
  很快,王义便拿来了南思受和李孟暗的告身文书,两人的原官都是六部侍郎,而且也都是在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政之时,遭受贬谪,甚至是辞官归乡的。
  
  而在此之前,朱由检就已经下旨,原官起复了一批天启年间遭受贬谪,或者辞官的六部部司高官,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甚至是分道御史,都在原官起复的旨意范围之内。
  
  而南思受和李孟暗两人,也正是原官起复的两个部司高官之一!
  
  在看到两人的高声文书的时候,朱由检才发现,南思受就是南居益,字思受,而李孟暗则是李邦华,孟暗也是他的字。
  
  从南居益和李邦华的告身文书上来看,两人也的确如徐光启所言,颇有些才华,而且都有巡抚地方的经历。南居益做过河道总督,而李邦华甚至还做过天津巡抚!
  
  而在河道总督和天津巡抚的任上,南居益和李邦华,还都做得有声有色,颇有政绩,只是后来因为阉党魏忠贤擅权,排斥异己,党同伐异,南居益和李邦华才惨遭贬谪,赋闲在家。
  
  要说推广种植红薯一事,这两人还都能担此重任,而且南居益是陕西人,却出生在四川,李邦华是江西人,在天启朝的时候,更是被阉党视为东林党人。
  
  可以说,这两个人,跟徐光启都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更不存在任何的派系纠葛,徐光启能够推荐他二人,也确实并没有掺杂任何的私心杂念!
  
  只是一时之间,朱由检还真不知道该选择谁来推广种植红薯了。
  
  好在现在南居益和李邦华,原官起复的圣旨已经发出去了,但都还没入京,江浙、福建等地的红薯种子,要运到河南河北,山东直隶,以及甘陕、川渝等地,也还需要些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自己完全还可以对南居益和李邦华加以考察和了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那个人,去负责推广和种植红薯。
  
  不过,让江浙、福建两地,上贡红薯种子的旨意,倒是现在就可以发下去了,还有福建的陈氏父子,陈振龙和陈经纶,他们可是引进和推广种植红薯的第一人,这样的有功之臣,不能不赏!
  
  不仅要赏,而且要大加封赏,才能激励激发更多的海外华人,引进更多的海外粮食作物!
  
  因此,在下给福建巡抚的圣旨中,朱由检便专门又加了一句,让陈氏父子负责,运送红薯进京。
  
  而在第二天早上,徐光启也第一次以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参加了御前朝议。在这一次的御前朝议上,朱由检也第一次举行了廷推,对内阁辅臣,进行了增补。
  
  原本,朱由检还想再过些时日,等原官起复的那一批官员,更多的回到北京城,返回朝堂中枢后,朱由检再增补内阁辅臣的。
  
  只不过现在,徐光启如今了,而且在跟徐光启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之后,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时辰的会面过程中,朱由检就接连给了徐光启两个重要的任命,一个是户部农书局总编纂官,另一个是主持工部部务,负责铸造红衣大炮和修筑万年台之事。
  
  现在的工部尚书,主持工部事务的,是薛凤翔,还在皇陵山工地上,跟内阁次辅施凤来,共同监督督造先皇皇陵。在京中代理工部事务的,是工部侍郎吴侍琮。
  
  而对徐光启的这两个任命,无论其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说,都跟徐光启这个礼部侍郎沾不上关系!
  
  甚至于,不管是将徐光启调任户部,还是工部,要主持或者插手另外一个部门的事务,都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朱由检想来想去,也只有更进一步,让徐光启入阁,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才能够名正言顺的主持工部事务,并兼管户部农书局。
  
  因此,才有了朱由检继位以来,在御前朝议上的第一次廷推!
  
  按照大明立国以来的旧例,六科给事中,位卑而权重,是有资格参与廷推中的文武重臣中,品级最低的,以区区七品官,却能在决定二品三品大员贵官的廷推中,拥有表决和发言权。
  
  朱由检继位之后,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御前朝议,而且时间也都基本上安排在上午,参与朝议的也是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等高官,再加上定国公英国公等世家勋贵,后来又逐步增加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两个内官。
  
  而这一次,因为涉及到廷推,朱由检便按照旧例,命通政司、六科给事中,也全都参与到了御前朝议之中。
  
  六科给事中,人数无定员,除了外派公干的给事中外,现在在朝堂上的六科给事中,都足足有二十余人。
  
  如此一来,参加这一次的御前朝议的人数,也就破天荒的达到了六十三人!嗯,在朱由检看来,这应该算得上是大明帝国的中枢扩大会议了吧?
  
  六科给事中虽然品级低,但代表的却应该是大明官僚体系中的中下层,也是最主要的骨干力量。而这样的廷推结果,也才能显得更加的公正公允。
  
  实际上,从朱由检让内官传旨,召几乎早就已经名存实亡的通政司通政使和六科给事中入乾清宫参与御前朝议开始,六科给事中,以及之前就有参与过御前朝议的那些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等高官,就已经隐隐约约的猜测到了,皇上应该是想要举行廷推,增补内阁辅臣了。
  
  毕竟,现在内阁辅臣拢共才四个人,而且还有两个在京师之外,作为内阁首辅的黄立极,更是称病告老,乞求还乡,现在连大门都不肯出了。
  
  偌大一个内阁,就只剩下了李国这个泥塑菩萨在那撑门面,仅靠他一个人,内阁这门面,可是绝对撑不起来的!因此,增补内阁阁臣,也就成了眼目前的当务之急了!
  
  虽然从朱由检继位之后,内阁阁臣的地位和权势,似乎都有削弱的迹象,但内阁就是内阁,大学士就是大学士,哪怕只是空有其名,仅仅只是一个大学士的头衔,就足以让所有的读书人都趋之若鹜了!
  
  更何况,内阁的权势,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现在这么大!皇上对内阁辅臣不信任,对其权势加以限制,那是因为那是先皇的内阁,而且是阿附阉党魏逆的内阁,皇上自然不可能完全的信任了!
  
  可若是皇上自己挑选任命的内阁辅臣呢?那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自己挑选的内阁辅臣,若是都还不能完全信任,那还能信任谁了?
  
  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肯定,随着崇祯年的到来,天启朝的内阁辅臣,将会一一被取代,而继任的内阁辅臣,则将成为朝堂上最炙手可热的重臣!
  
  因此,在去乾清宫的路上,一些朝臣,便已经开始在心底里,估摸和盘算著,该推荐什么人入阁,又或者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入阁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