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秦野心家 > 第一百零二章刘邦准备大干一场,无奈战将雍
  “既然大家推举我来当这个头,那大家说说下步应该怎么办吧!”刘邦知道,沛县毕竟是个小地方,长久呆下去也不是长远之计。
  
  “依我看,现在陈胜的义军气势正盛,不如投靠与他,也好有个照应。”屠狗佬出身的樊哙是个急性子,有什么话也不会捂著捏著,所以第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
  
  “听说陈胜对手下人马不太好,我们区区二三千人投奔过去,恐怕不受待见。”萧何毕竟是县领导出身,想问题自然想得更全面更长远一些。
  
  “依我之见,靠人不如靠己,趁现在秦军无暇顾及,让我率领手下的兄弟们攻打附近几个县城,到时人强马壮,还愁没有立足之地么?”弓马娴熟、孔武有力的周勃跟随刘邦就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所以他极力主张迅速行动,进一步扩大队伍的势力范围。
  
  “我认为这样可行!”
  
  “对,此时士气正旺,应及早行动。”
  
  “正好打他个措手不及!“
  
  灌婴、任敖、卢绾等人听了周勃的话,纷纷表态支持。
  
  “既然大家认为这样可行,那事不宜迟,明天就召集队伍,攻打胡陵。”刘邦其实早有这样的打算,小小一个沛县岂能装得下他的远大抱负呢!
  
  于是公元前208年十月,刘邦便率领刚招来的几千兵马从沛县北上攻打胡陵(今江苏沛县北)、方与(今山东今乡),想不到竟然大获全胜。
  
  其实刘邦的军队大多是乌合之众,只不过是由当地的屠猪屠狗户、山野村民甚至是市井之徒组成,没有一点战斗经验,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地拿下这两个城市,是因为那儿几乎没有什么军队驻守城防,再加上当地的群众对秦的酷吏统治非常不满,所以才连胜两回。
  
  趁着士气正旺,刘邦又一鼓作气,带领军队大破秦泗川监平,并围攻驻守在丰邑的秦军,攻下了丰邑后,刘邦命雍齿带一部分军马留守,自己则率大部兵马攻打薛(今山东滕州市),再次大败秦军,并杀了退守到这儿的秦泗川郡守。
  
  刘邦之所以派雍齿留守丰邑,那是因为雍齿是沛县的豪门望族,起义时他拉来的人头最多,让他带着自己的人马留守,有利今后队伍的拓展。
  
  自从打了几个小胜仗后,刘邦有点飘飘然了,心想原来打仗这么容易,看来老子天生是块做皇帝的料啊!可正当他和那些哥们儿得意忘形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自从陈胜起义后,为缓解自身的压力,他封了不少的官,并派他们到全国各地招兵买马抢地盘,其中周市被派到原来魏国的北略,为进一步扩大地盘,周市便以历史上魏国曾东迁于丰邑为借口,将丰邑和沛县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当时雍齿留守在丰邑,周市便派人前往策反。本来,作为沛县豪门出身的雍齿打小就看不起刘邦,正苦于没机会单干,现在周市开出了合理的价格,他便欣然接受,更换旗帜,对外宣称自己是“替魏国镇守丰邑”,明目张胆地脱离了刘邦的队伍。
  
  刘邦得知这个消息,连鼻子都气歪了,心想老子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地盘,竟然被人家不费一兵一卒便抢去了,这口气怎能咽得下?于是,他立即带着自己的人马,掉过头来前往丰邑攻打雍齿,可这雍齿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再加上他知道刘邦迟早会找他算账,所以早有防备,任由刘邦的人马怎么进攻,楞是没法将丰邑拿下来,刘邦一生气,竟气出病来,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回到他的革命根据地沛县养病去。
  
  被自己的马仔背叛想揍又揍不过他,换作别人早就没脸见江东父老了,可刘邦就是脸皮厚,还大摇大摆地回了沛县。不过脸皮再厚这口气换了谁都咽不下,想来想去,刘邦决定打个帮手一起去收拾雍齿。
  
  找谁?刘邦想到了割据沛县南边留城的东阳宁君。这个东阳宁君人马足,势力够大,能找他帮忙,对付雍齿自然是小菜一碟。可偏偏天公不作美,正当人家答应帮忙的时候,秦将章邯竟派别将司马枿从陈郡北上,前来攻打相城(今安徽濉溪附近),直逼砀郡(今安徽砀山附近),为了抵挡司马枿的进攻,刘邦只好带上自己的人马,跟东阳宁君一起引兵迎敌。刚开始时在萧(今安徽萧县)战斗失利,后来在砀郡激战三天三夜,终于夺回了砀城,并收编了砀郡五六千名士兵,接着又一鼓作气拿下了下邑(今安徽砀山),至此,刘邦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一万余人。
  
  啃完这几场硬仗,刘邦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便调转枪口对付雍齿,心想自己已有万余人,还对付不了你区区三两千人?于是便率军对丰邑发起猛烈进攻,可攻来攻去,还是没办法将丰邑拿下来,这是什么造型啊?再这样下去,岂不是将我老刘的颜面全丢光了?
  
  刘邦想来想去,觉得要镇住下面的这些小弟,非得找个势力强大一点的靠山不可。找谁靠谱呢?此时全国各地的义军虽然不在少数,但上规模的只有陈胜和项梁这两支队伍,而投靠陈胜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就是他的挂名手下抢了自己的地盘,此时唯一可选择的,只有项梁了。正好此时,项梁和项羽正率数万大军进驻了薛城(今山东滕州市南),离沛县不远,经与几位手下小弟研究,刘邦带着遗憾和不甘,率领自己的百来号人马北上薛城,投靠项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