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秦野心家 > 第一百零三章借兵路上遇张良,刘邦无意得谋
  话说刘邦在第一次攻打丰邑失败之后,便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回到了沛县。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心有不甘的他决定去向驻扎在邻近的伪楚王景驹的手下秦嘉、东阳宁君借兵。因为此时的秦嘉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已自立为大司马,并拥立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人气正盛。
  
  这一天,当刘邦带着他的马仔到达留城时,见时间还早,便就近找个食肆喝杯革命小酒。刚走进食肆,他便见到里面坐满了人,其中一位汉子所说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只听那汉子对大伙感叹说:“想我张良一生抗秦,四处飘荡,到头来竟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让众兄弟受苦了。”
  
  这张良何许人也?
  
  原来张良祖籍是韩国人,其祖辈三代为韩国的丞相,自从韩国灭亡之后,张良便失去了继承父辈事业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显赫荣耀的贵族地位,因此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致力于反秦事业,他曾到东方拜见仓海君,一起商量,共同制定谋杀秦始皇的具体行动计划。
  
  后来,他不惜散尽家财,连弟弟生病都顾不上救治,终于物色到一位力大如牛的大力士,请人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四处打探秦始皇东巡的行踪。当张良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原阳县的东半部)时,便带上那位大力士,埋伏在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准备奋力一击。
  
  按照秦朝君臣车辇的规定,天子出行是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则由四匹马拉车,所以此次刺杀的目标便是六驾的马车。不久,张良便见一行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了。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经过的所有车辇竟然全为四驾,分不清到底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原来秦始皇就是因为怕有人途中行刺,已命人将自己的座驾改为四驾的。
  
  当看到车队中间有一辆车最豪华,张良便认定,这是秦始皇的座驾无疑,于是便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发动袭击。大力士随即抡起那个120斤的大铁锤,一锤向那辆车猛砸过去,一下子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则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可后来张良才知道,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而已,幸免于难的秦始皇事后十分恼怒,旋即下令全国缉捕刺客,行刺失败的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亡至下邳隐居起来。
  
  有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身穿粗布短袍的老家伙,这个老家伙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到桥下,然后傲慢地指着落水的鞋子对张良说:“小子,还不下去给我捡鞋?”
  
  你自己的鞋子掉了凭什么要我帮你捡?如果换作别人早就气炸了,可张良默不作声,强著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将捞了上来。
  
  捡完鞋子,张良满以为完事了,可那个老却不识趣,竟然大摇大摆地跷起脚来,命令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连推他下桥的心都有了,但转念一想,这位老人也怪可怜的,干脆好人做到底吧,于是强忍心中的怒火,跪下去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子。满以为自己的好心会换来一声谢谢,谁知那老家伙却仰面长笑而去。这是什么造型啊?张良百思不得其解。正在他懊恼不已的时候,那个老人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之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等我吧!”
  
  张良不知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便满口答应了。
  
  五天之后,鸡鸣时分,张良便如约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比他来得更早,大声地斥责他说:“与老人相约,怎能迟到,五日后再来吧!”说完便拂袖而去。
  
  五天后张良提前一点过去,可还是比老人晚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动身到桥上等候,这回终于比老人去得早。老人这才从口袋中拿出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时,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完便扬长而去。
  
  张良捧书一看,是一本名叫《太公兵法》的兵书。从此,张良便日夜研习,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
  
  陈胜、吴广举兵反秦后,立志抗秦的张良也举起了反秦的大旗,聚集了100多人,只是感到势单力薄难以立足,所以这次准备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陈胜立的伪楚王景驹。
  
  当得知眼前的大汉就是那位响当当的刺秦皇英雄时,刘邦便主动走过去打招呼:“原来是大英雄张良兄啊,久仰大名、久仰大名!”
  
  “你是——”张良望了一眼刘邦,问。
  
  “沛县刘季是也!”刘邦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张罗:“拿酒来,这一顿算我的!”
  
  几杯小酒下肚后,刘邦问张良:“不知张兄来此地,所为何事?”
  
  张良回答道:“弟此番前来,是想投靠秦嘉等人所立的楚王景驹。”
  
  刘邦正寻思著用什么办法将张良这百来号人马收归到自己的麾下,听说张良要去投靠景驹,不由得紧张起来,竟厚著脸皮对他说道:“我正想着向景驹手下借点兵力,将丰邑收回来,我看张兄气宇轩昂是干大事的人,如若不嫌弃,可否留在刘某身边做个帮手?”
  
  张良听了刘邦的话,不禁怔了一下,可细看刘邦这个人倒也相貌堂堂、气度不凡,便有归附之心,说道:“这个没问题,只是弟弟才学疏浅,恐怕有负沛公的厚爱。”
  
  见张良一口答应下来,刘邦自然非常高兴。刚开始,刘邦只是安排张良在义军中任个管理军马的官,这跟孙悟空那个弼马温的官职差不多,但他并没有生气,因为他认准了刘邦是一支潜力股,将来一定会升值,况且他跟刘邦很谈得来,知道这个人非常好相处。后来,张良经常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便渐渐发现了他的才能,对他另眼相看,直至走进刘邦的决策核心,这自然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