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355生死不渝的友情
  元稹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就是他和白居易的交情。
  他们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这一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公元803年,俩人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时的他们,意气风发,正直善良。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由此可见,二人相交,就是因为性格、才气相近,这才走在了一起。
  
  俩人在一起后,真是如胶似漆,比夫妻还要亲近。
  
  他们天天在一起,流连于花前月下,写诗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此时的他们,俨然成了文坛新贵。他们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白居易作《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作《田家词》、《织妇词》,使得乐府诗体开始广泛流传,史称元白。
  
  他们有了这样共同提倡的运动之后,关系就更加密切,成了真正的知己。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他们终究还是要分别了。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他连续上书,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朝中宰臣权贵怕皇帝信任元稹,当下进谗言,元稹由此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也因为“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元稹被贬后,母亲就逝世了。
  
  元稹回故乡丁忧。
  
  他本来就家贫,丁忧又无俸禄,当下贫困更甚。
  
  元稹在《遣悲怀》里说他夫人此时的生活是“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这期间,白居易不断资助他。
  
  这是真正的友谊!
  
  所谓真正的友谊,就是患难以共,而不是在一起吃吃喝喝。
  
  元和四年二月,公元809年,元稹丁忧之后,出任监察御史。
  
  三月,元稹启程去东川,他选择走距离最近但艰险的骆谷道。
  
  他出骆谷至汉中,梦见白居易与他人同游慈恩寺,醒后写下了一首诗:
  
  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
  
  忽惊身在古梁州。
  
  而当日白居易在长安,恰好和弟弟白行简等一干人去曲江慈恩寺游玩,忆起远处的元微之,赋诗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俩个人,竟然同时想到了对方,还知道对方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样的情义?这是最默契的友情!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终于在长安久别重逢。
  
  俩人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唐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俩人又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离开长安,走的路恰好是几个月前老朋友元稹走过的路。
  
  白居易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著好友留下的墨迹。
  
  他行至蓝桥——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他立即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
  
  白居易不由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新
  他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白居易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写下一首千古传颂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元稹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实际上,他隐隐觉得不妙,因为“垂死”二字,很是不祥。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他的女儿见元稹哭成这个样子,顿时吓得哭起来。
  
  他的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
  
  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白居易的诗,诗中写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见到老友在梦中尚且梦到自己,当下也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俩人就这样互相梦着对方,写诗给对方。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
  
  当时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两首诗:
  
  其一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其二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元稹吟罢这两首诗,执手白居易良久,这才怅然分别。
  
  谁也没想到,这是元、白的最后一次相见了!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白居易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去世的噩耗。
  
  他回味这两首诗,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元稹写给他的临别赠言啊!
  
  他痛不欲生,在给元稹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谁读了这样的文字不感动呢?他以“未亡人”的口吻写着
  这是何等的深情!
  
  白居易此后一直到死,都在挂念著阴阳相隔的元稹,并写悼亡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其中两句“君埋地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真是任谁读了,都要泪满眼眶!
  
  公元846年九月八日,白居易追随好友元稹而去,时年七十四岁。
  
  我知道,白居易临终前,一定在回想着和元稹交往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起参加了国考、一起互通诗信、一起喝酒、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微之,如今,你我又要在一起了!如果有来生,你还为元稹,我,还为白居易,我们还是如这辈子一样,一生好友,生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