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秦淮茹把自行车接了过去,也挺疑惑,这二大爷有啥事呢。
  “哟,李治国,快进屋,就等你了。”
  刘海中原本坐在那儿听收音机,见人上门,连忙迎了上来。
  “哥!”
  “哥,来了啊!”
  屋里还坐着仨倒霉孩子,也连忙起身。
  “行的,李哥儿,你说咋办就咋办。可是,我家里该怎么说?”
  又说:“淮茹,你的钱自个儿收着,花不完攒着存银行也行,不用跟我交代。
  你到丰台属于出差,我让人开个证明,你到粮站去换全国粮票……”
  刘海中骂了儿子一阵,扭头就堆着笑脸说:“李治国,你看能不能想想办法,给调换一个岗位,让光齐到轧钢厂上班。”
  “怎么?不行啊,那就按我说的办。”
  梁拉娣没问为什么要到家她去,这会脑子里都是乱的。
  二大妈进屋帮着张罗洗漱,也是挑了个好时候。
  “光齐你这就不懂了。你想想咱们院里大部分都是在轧钢厂上班,你去了,就不用担心被人欺负,也容易提级,好处太多了。
  “这能行吗?我没那么大面子啊!”
  “来看,随便看看。”    李治国差点就嘴贫了一句,这可说不清楚了。
  梁拉娣瞬间脸红了,由耳朵红到了脖子根,不自然的扭头看向窗外。
  “别,走着就行。”
  “李哥儿,你怎么来了。”
  “李哥儿,我又给你做了一件夏装。”
  你看院里,贾东旭虽然不上班,但贾张氏顶替了岗位,以后还能有退休工资。
  “我家是丰台的。”
  干脆一溜烟去了农业部,这次要给农业部做一个东西。
  “明天一早!”
  直到卖票的上了车,李治国才松开手自个儿单独买了票,旁边梁拉娣也单独买了票,两人全程都没说话。
  李治国打了个哈欠,困了。
  这说明什么?轧钢厂是咱们院里的福地啊,这你就更得去了,机会难得。”
  “那感情好!”
  “这是小事,部里有几辆公车,你拿到驾照可以随便用车,油费这些全报销。
  转眼到了九点过,已经超时十分钟,车上差不多客满,汽车才启动出发。
  “那才几个钱,妈你收着吧。
  梁拉娣又说:“李哥儿,我家里出了点事,要请假回老家一趟。”
  在统销统购的情况下,先不说细粮的比例,至少是够吃的,城里并没有那么缺粮。
  屋里,秦母也在这,小关响还没睡,小京茹倒是在洗脚了。
  “方主任,我明天要去丰台调研,看看下边的种植情况。”
  “对对,你哥说得在理,光齐,你以后跟着你哥好好学学。”
  他要下乡,不说需要个借口,也需要介绍信什么的,这就成了公干,有补贴不说,到时候才好办事。
  李治国把钱拿出来,当即给秦淮茹拿了二十,给妈拿了三十。
  “见者有份,分了吧!”
  却说李治国去找到杨厂长,直接用小发明给吊了胃口,就把换岗位的事情谈妥了。
  此去二十多公里,放在后世,还没别人上班通勤远,但现在真的是出差了,走路要五个小时,即便是客车慢吞吞的也要跑挺久。
  “二大爷送的,托我办事。”
  李治国把篮子放桌子上一放,拿起红包就给拆开了,现在没有专门的红包,都是用红纸自己做的,里面有多少钱,摸一摸厚度就知道了。
  他看了梁拉娣,就把目光移开了,装着不认识,先去把自行车给停好。
  秦淮茹咂舌,这是要办多大的事啊。
  而且有现成的,把李新民调过去吧!”
  这导致他竟然已经一年多没在店里买过成衣,体会不到消费的快乐啊。
  “啊!”
  建国当年,全国粮食产量为一亿一千万吨,人均口粮8公斤,平均每人每月有35斤粮食,完全平均的情况是够吃的,但实际是吃不饱。
  秦淮茹见人进门,连忙迎了上来。
  李治国有点懵,之前的两件他还咋穿,这又来,加上陈雪茹偶尔也会送衣服,秦淮茹也在家做衣裳。
  他这边搞定后,本来想找傻柱问问情况,但不是刚遇到梁拉娣了吗。
  偏偏这灾难最主要的是干旱,无论种什么都是白瞎。
  一时间,梁拉娣患得患失,一会觉得是真的,一会又觉得刚才是自己想象的,可又没办法去找李哥儿询问,心乱如麻。
  他把帆布包放在身前,一伸手就抓住了梁拉娣略微有些粗糙的手。
  里边有一篮子带壳花生,两瓶好酒,还有一个红包。
  李治国看着这妹子,感觉挺复杂的,当初想过截胡,但问题是麻烦啊。
  李治国跟着也上了车,很自然就坐到了梁拉娣旁边,座位比较靠后。
  “这没你说话的份,老实一边呆着去。”
  “哥,用不着!”
  迷迷糊糊的感觉有人在叫喊,一睁眼,我去,这就天亮了?
  每次早晨醒来,都感觉才睡着,没准这是胃病引起的嗜睡。
  秦母高兴的把钱收好,带着小关响去了隔壁屋,不影响女婿休息。
  红包是托他送给杨厂长的,花生好酒是他的劳务费,少是少了点,但不嫌弃啊。
  梁拉娣声音说得很低,怕别人听到了不好。
  李治国心想,他一个大男子,让女人背包,这像什么话?至少要等到没人的地方吧!
  “嗨,梁拉娣,你干嘛呢?”
  李治国随即就洗漱去了,早点歇着。
  “嗯!李哥儿,我帮你背包。”
  在看梁拉娣已经到了一辆汽车旁边,就李治国看过来,她才转身上了车,心里已经跳得厉害。
  秦淮茹看着母亲出去,这心疼啊,三十块钱呢,说给就给,妈一天天在院里,家里也不缺吃喝的,咋花得出去。
  “李治国,醒了吗,挺晚了啊。”
  “这样吧,你准备点东西,我明天去一趟厂里,找杨厂长说说,应该问题不大。
  ……
  这属于正常操作,各个单位和企业、工厂,有了工作岗位就会下放到街道。
  “得嘞,你是想让我去办光齐的事吧,忘不了。”
  “出啥事了?要帮忙吗?”
  “又给做衣服,这都第三件了吧。”
  刘光齐快哭了,哥哥啊,你这不是坑人啊,眼看他要脱离火坑,怎么还里边加了一把柴火啊。
  “哎!那姐夫去冲个凉。”
  “嗯,第三件了。”
  “女婿,这太多了,妈每个月买菜都有剩余的。”
  “那就走吧!”
  却是秦母知道女婿没那么早起来,索性带着孩子们出去遛弯,主要是小关响想出去玩。
  二大妈招呼着坏小子坐下后,赶忙把花生米和酒拿了出来,跟着就去煎鸡蛋了,得整点热乎的下酒。
  “明早车站见,车上装不认识。巧了,我正好要去丰台办点事,走了啊!”
  “你要下乡,要不我给你安排辆车?”
  他自然是会开车的,还有老司机的技能,可也需要一个过程。
  跟着就前往轧钢厂,路过中院时见到了东旭,前院见到了阎埠贵,好吧,这院里不上班的人多了去了。
  李治国拿到想要的东西后,没急着走,而是要求查阅建国后这些年的产粮数据。
  正好京茹和关响都放假了,找个时间聚一聚到外边下馆子。”
  梁拉娣懵了,但反应也快,忙说:“我,我稀罕你。”
  “李治国,你坐,我给你倒水,哟,是倒酒。”
  李治国顿了下又说,“不过回头我到车队学学,倒是可以考个驾照。”
  李治国想了想,开口就问:“梁拉娣,你有没有什么想对我说的?”
  “是有点远了,什么厂子?”
  出门太早,他特地绕了点路,去吃了碗地道的杂酱面,这才到了厂里。
  梁拉娣很意外,难道有什么事儿?
  李治国追问:“你家哪儿的,从哪个车站出发?”
  梁拉娣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忙说:“还要走几里路,没有客车。”
  “这说得在理,那我这就准备准备,等你的好消息。”
  “啊!”
  梁拉娣愣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她刚是听错了吗,还是又做白日梦了?
  李哥儿竟然说在车站见,还说在车上装作不认识,这是要跟她去丰台?
  只是很快就要因为自然灾害拉胯了,人均口粮会降低到建国前,比如今骤降三分之一,相当于以前一天吃一斤粮食,现在就只给六两多,工作强度不降,肯定扛不住了。
  “哟,五十呢,看来我二大爷是真下了本钱。”
  刘海中一阵火大,这还没上班呢,就想跑,真有了工作,那还得了,这么大个儿子不能白养啊。
  街道那边总算是回信了,就是去的有点远,十几里路,往后回家就不方便了。”
  梁拉娣带着李治国,很快到了无人的小道上,只是路上没人,两边田地里还是有不少人在劳作,但是离得远就无所谓了。
  “啊!这就分了啊。”
  这玩儿意虽然报纸上有说,但不够全面,也可能造假,他这边能看到真实的。
  方主任叮嘱了一番,也没问具体下乡干嘛,好不容易别人来了,别给问走了啊。
  李治国停下脚步,这会转身回去还能到太平桥去找组织安排调研,总归不能白跑一趟。
  李治国让刘光福抓了把花生米,又把刘光天叫了过来,给揉了揉脑袋,院里的弟弟们,都得在他的阴影下茁壮成长。
  李治国哈欠连连,在二大妈的伺候下洗漱了。
  “哎!”
  “嗨,就光齐的事,他不是一天天的待在家吗,我琢磨着想给他找一工作。
  秦母心里更高兴,女婿一直没变过,对她很好,好到她就想跟着过一辈子,以后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孙子,都不想去带了。
  李治国叫了一嗓子,把人给吓了一跳。
  之后就是一路增长,到去年五七年,粮食产粮已经接近两亿吨,人均也达到300公斤,人口也增加了九千万,不然人均会更高。
  刘海中乐呵了,这下养老的孩子有着落了啊。
  反观李治国就背了一个帆布包,轻装上阵,都只是做样子的,空间里啥都不缺,锅碗瓢盆,帐篷什么的都有。
  “哥,这……”
  方主任觉得稀奇,这铁树开花了,终于想起领了这么多年津贴,良心也会痛了?
  李治国耸了耸肩,他是能走路的。
  刘海中说着又给倒了酒,这时二大妈也端着煎鸡蛋来了,也是下了本钱,一次煎了三个,让坏小子吃俩,多补补
  李治国就着鸡蛋和花生米,整了小二两酒,最后提着一个篮子走的。
  第二天一早,李治国就出了院里,昨晚上已经跟家人说清楚了,要去公干几天。
  要是行,就给我当个外室,若是做不到,我把你调离轧钢厂,到挖掘机厂去吧,就当没认识过。”
  一直到了太平桥,汽车停靠,两人都下了车,这个站点下车的还有好几个乘客,倒是不显眼。
  许大茂升职了,都是副主任科员。
  “我爸病了,我想回去看看,要是严重,就送到城里来治疗。”
  刘光齐还想说什么,只见刘海中腾的一下起身,一脚就飞了过去,虽然没揣着,却被人给踹跑了。
  李治国说完就骑着自行车跑路了,成与不成,就看明天,在城里容易被人盯着,到了外边高低问个清楚。
  傻柱也上灶了吧,天天带饭盒,日子好过。
  梁拉娣眼神一亮,都好一阵子不见人了,开春那会孵化箱完成后,李哥儿就消失在轧钢厂,连工资都让秦淮茹代领了。
  妈,这钱不是生活费啊,是给您的格外花销,收着吧。”
  梁拉娣低着头,手里捏着衣角。
  一年减产几千万吨粮食,这谁扛得住。
  而街道会安排城市待业青年就岗,但到了如今,岗位是越来越少,很不容易。
  李治国瞎说了一通,感觉像是那么回事,没毛病。
  “李治国,你妈带着孩子们出去了。”
  刘海中是舍不得老大跑了,虽说平时没少打,但那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棒打出孝子。
  我二大爷也是小组长,一大爷是高级钳工,我也是四级钳工。
  梁拉娣心跳得难道,不会跟她想的一样吧。
  “什么时候出发?”
  李治国再次握住了梁拉娣的小手,就这么握了一路,出了不少汗。
  他以后还指望着老大给养老,这不住在院里,鞭长莫及啊。
  并且还不能是简单的算平均,有些地方颗粒无收,全靠调粮救急,但产粮的地方也受灾了。
  随后乘客们就化整为零,到了这儿,李治国也没啥顾忌了,开口就问:“你家离这儿有多远?”
  “稀罕到什么程度?能不求名分,不能公开?
  秦淮茹拿着钱,心里高兴,可她怎么才二十,比妈还少十块钱。
  “哥,是木材厂,工资跟轧钢厂当工人是一样的,我觉得挺好。”
  李治国想到一件事,他一直想下乡,但因为老丈人家都给搬空了,去住宿不方便,家里小宝也还小,就给拖到了现在。
  “啊!”
  “来了,二大妈。”
  李治国也不是坑人,就想候补一个跑不了的兄弟,再次集齐四合院五大进步青年。
  “车就不用了吧,我是去丰台调研不是走马观花。”
  刘光齐想跑,在家里待不下去了,等去了木材厂,彻底远离老爹,一个人领着工资,那还不好啊。
  比如去住招待所,有人接待,能找到组织,还能扯大旗,好处太多了。
  他呼喊了一下小京茹,结果没人,穿戴好出来,发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啥情况啊这是。
  “姐夫,炉子上给你烧好水了。”
  “好什么好,天天扛木头的,风吹日晒,早晚得害病。”
  “治国,这怎么还送东西了。”
  “送这么多啊,这都快赶上二大爷一个月工资了。”
  没想到那么巧,正骑着车前往办公楼,路上竟然遇到了熟人在前边走着。
  别人还年轻,不可能一直拖着不结婚,难道甘愿一辈子当小三,不能生孩子?他的魅力没那么大吧!
  但如果真要操作,也不是没有办法。
  刘海中意动了,他可没少折磨李新民,调走了好,免得哪天别人使坏。
  李治国说得很直接,不然以梁拉娣的年龄,哪怕还能再拖也拖不了多久,不如挑明,能行就行,不行就再问几次?
  “啊!”梁拉娣没想到来得这么陡,问得她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
  光齐是钢铁工人的孩子,去扛木材像什么话,就该留在院里,以后讨一媳妇,有了孩子,还得我二大妈帮忙照顾。”
  李治国把刘光福给搂了过来,这小子长大了也是一号狠人,能当街把棒梗给批斗了。
  李治国想了想说:“这事其实简单,想办法对换啊。往木材厂塞个人过去,让光齐占了这岗位就行了。
  转眼到了跟梁拉娣说好的车站,刚到门口,就见梁拉娣孤零零在那儿等着了,手里提着一个大包袱。
  “二大爷,你找我啥事啊,还得等到现在?”
  在这种天灾面前人力无法阻挡,但却通过自救以及他救来挽留更多的生命。
  梁拉娣哪能不答应,已经惦记好些年了,家里催婚了好几次,都被她推了。
  不然以她工人的身份,每月有工资拿,哪能嫁不出去,就连在厂里都有不少人变着法子来问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