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开局就截胡 > 201.第201章
  第201章
  “你们可真好!”
  于海棠很羡慕,她兜里就一毛钱,还是好不容易从老妈那儿要来的。
  随后几人就去逛王府街大街,不花钱也能玩大半天。
  到中午吃面条时,于海棠忽然惊讶的说:“李哥哥要读高一,这不可能吧。
  我八岁那年,在菜市场门口遇到他就是大人了,这都多少年了,我考高中,他也考高中?
  关响,你爸爸有三十岁了吧!”
  “海棠姐姐,我爸爸就是要读高中呀,他还要考大学呢。”
  考大学,是真正的鱼跃龙门,能立竿见影的改变命运。
  转眼一周后,丁秋楠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因为离得近,若是外地,还要等一周左右才能收到,有些高考生天天都要到邮局去问一遍,就怕通知书被谁给误拿了。
  “再见,上课认真点啊!”
  李治国摇头,背着书包,载着雨水去了高中部。
  但外地户,就只能等开学来碰运气,因为建国后人口暴涨,一年两千多万新生儿,再加上城市住户愈发增多。
  “领导,我估算到明年三月份就见底了。要是明年天气还不见好,要出大问题的。”
  今天去的是房山,在丰台隔壁,目前叫周口店,但因为以前叫房山,所以沿用了称呼。
  “姐夫,你也认真听课啊,你肯定能考上大学。”
  就在这食堂里,把该了解的都了解了。
  “杨广安,你有没有点眼力劲,领导吃饭能少了这点票。”
  李治国笑着给这小子上衣口袋塞了十斤全国粮票,出差呢,有这玩意儿的,结个善缘,以后再来好找人。
  李治国跑一趟也是无奈,是为了给自己加一个保险,万一明年考砸了,就走推荐读大学的路子,由农业部直接名额保送。
  ……
  “治国,醒醒,要上学了。”
  “行,我知道了。杨广安,我觉得你人不错,这我地址,有困难给我写信。”
  整个公社,他跑了好几个村,心里有谱了。
  等从学校出来,一家三口就逛街去了,陈雪茹不光给男人买东西,也给妹妹和俩孩子买了礼物。
  戴军呼喊了一声,他们这一行有十几个人,小车出行不便,就找了辆中巴车。
  一顿饭很快就吃完,跟着就有人来收拾桌子,他正准备点上烟,忽然看到一个大妈在收拾时,抓起他们剥落在桌上的红薯皮,一口就吃了。
  李治国一块跟着办了入学手续,本地户口都是提前就录取了,开学那会报名只是走个过场。
  李治国还想在拖一拖,维持他用情专一的慈父形象。
  但好些人去下乡,光是坐车,就要好几天才能到地方,更别提北大荒这些地方了。
  看似很远,但这地儿是后世的南六环边上啊!
  这是李治国选的地方,因为在良乡公社辖内,就是未来韩春明那小子下乡插队的地方。
  李治国一看时间,要晚点了,赶紧叫上雨水和秦京茹出了院子。
  有些是从镇上到村里下乡,有辆自行车,也可以回家吃饭,相亲娶媳妇生孩子,这些都不耽误。
  有自行车就是快,也没过一会,初中部门口到了,秦京茹先下车。
  李治国说话间接过一个灰面馍馍,是旁边吴大姐递来的,基层工作,不能少了和大妈们打交道,他专门挑了几个大妈跟随,这一路上的吃喝不就有保障了吗。
  “好嘞,您睡吧。”
  “走,带我去村里去看看。”
  秦淮茹好不容易看着男人推着自行车带着俩孩子出去,她赶紧把屋里收拾一下,锁上门,也上班去了。
  杨广安去办公室拿账本去了,领导要查就得给。
  李治国迷糊回了一句,就想转过身接着睡。
  李治国想了想说:“把你们食堂的账本给我。”
  “那就明年,说好了啊!过会回去,让丁妈带学弈去玩。”
  瞧瞧,这下乡其实挺好的,相当于从二环跑到了六环,条件真不算艰苦,后世北漂上下班跑得可能都比这还远。
  好吧,这才想起这几天偷懒了,没刮胡子,早晨又太急,这将就吧!
  “好嘞!”
  他要买什么零食,你先把钱垫上,回头我找补给你。”
  秦京茹小跑进来,她已经背上了书包,还要接着去读初中,实际上是同一个学校。
  “咳咳……再说吧!明年,等我考上大学,一起庆祝,今年还在受灾,就算了。”
  “杨广安,你的情况,我刚也了解了。你原本是初中毕业,参加教师培训的。
  贾张氏眉开眼笑的,坏小子别的不行,答应了给钱的事一分没少过,以前就请她照顾过怀孕的秦淮茹,给钱爽利。
  李治国也没法安慰,他就算能帮忙把东旭弄进学校,但谁给生活费?
  如果东旭真是天才,都不用读高中,在家自学也挺好。
  贾东旭一脸凄苦,之前他跟家里说读书,没想媳妇不答应,老娘更是差点打人,断了他的求学路。
  有一个可容纳上千人的大场地,周围修建有公共食堂、幼儿园,办公楼,以及宿舍楼。
  这时吴大姐和王大姐靠了过来,问:“组长,你还会查账啊?”    “那肯定的,我是这方便的高手。”
  李治国笑了笑,接过王大姐递来的茶水,这情形,让其它几个干部好生羡慕。
  估摸是因为户籍地址一样,才造成这样。
  李治国心想不对啊,他这么帅气一小伙,怎么就家长了?
  负责接待的公社干部呵斥起来,知道你着急,可就不能迟一点再问?
  李治国笑着说:“该给的,王大姐,你给结算一下。”
  李治国这是顺带考察一下,关响肯定是要下乡插队的,如果让秦淮茹生三胎,朝阳怕也保不住要下乡。
  “领导,麻烦谁交一下粮票和伙食费。”
  “得嘞!”
  下乡插队也分好坏,有些直接返村下乡,就住在自己家里。
  “我发育好,刮了胡子就年轻了。”
  中巴车上,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小声请示着,谁让方主任钦定了李治国当组长啊,这没地儿说理去没。
  “哎哎!你等等,家长要登记才能进校门。”
  “学弈,以后要好好读书,跟你李叔叔一样考大学。”
  ……
  主食是灰面馍馍和红薯,京城这边喜欢叫白薯。
  ……
  一个小青年有些腼腆的问了句。
  一切都是缘分,他没走任何关系,最终依旧和雨水分到了一个班级,高一三班。
  车里也有好几个熟人,也好办事。
  雨水也赶忙解释说:“我们是一个班级的。”
  “东旭,读书很苦,你还是安心挣钱吧!”
  “姐夫再见!”
  “啊!”
  “不算太差,就是大伙节约惯了。”
  秦京茹也说:“我姐夫很厉害的,肯定能考上大学。”
  “报告领导,我是食堂管理员,主要负责分配粮食。”
  陈雪茹对自家男人还是有信心的,北大不敢说,矿业大学应该没问题吧。
  然而这天,李治国答应的礼物却没兑现,他被临时征用,跟着农业部的人下乡调研去了。
  李治国说完就上了车,还得赶着回去,只是调研,不是下来劳动。
  一带一家,家里人跟着受益,乡亲们也能沾光。
  “关响,路上慢点。”
  “这,这可以啊!”
  等李治国一觉醒来,就到地儿了,起太早了啊,等回去在欣赏沿途的风景。
  中巴车在一个大院坝里停下,这地儿修得跟个四合院一样,但占地非常大。
  “姐夫,雨水姐姐都在等你了。”
  导致学位紧张,京城所有的小学,全都爆满,所以早点报名,早安心。
  “直接去公社吃吧,我们是调研,要的是第一手情况。”
  挺好的,账目管得不错,粮食安排也挺合理,你觉得照目前的储备,能坚持到明年几月份?”
  关响可骄傲了,等开学后,他还要给同学们说这事。
  不过分了片区,初高中,相隔一堵墙,但共用了一个大操场。
  “很好,过会跟我一道,我要了解一些情况。”
  “师傅,直接开到良乡公社。”
  想他铁骨铮铮,一点不虚,而且还年轻,刚初中毕业,勉强算是个高中入门。
  “小伙子,你叫杨广安,是做什么的?”
  李治国睁开眼,才回过神来,对啊,今天正式上学了。
  这地儿也没包间,就大食堂里边的长条桌子,他们一行人很快被安排就坐。
  “好的妈妈。”
  “就这么说定了,我上班去了。我去……我是去读书啊!”
  “治国,什么时候带关响过来啊,他也是我儿子,不亲近一下,以后怕是不认我啊。”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丁秋楠那儿,他躲了,没去见面,只是让丁父给转交了一块手表作为礼物,学业为重。
  杨广安十六岁参加工作,今年也才十八,妥妥的小伙。
  此外,有一百多个病号,属于脱产,每天的定量是半斤,维持饿不倒就行。
  “不是,我不是家长,我也是学生。”
  杨广安连忙一拉口袋,本来想拒绝,可一看是全国粮票,只能硬着头皮改口说:“谢谢领导!”
  “唉!”
  杨广安人年轻,胆子还行,敢跟领导说话。
  “这就起。”
  李治国真的被震撼了一下,之前有些抵触让儿子下乡,现在觉得该送下来吃点苦,才知道粒粒皆辛苦啊!
  起因是公社大锅饭办不下去了,上面在考虑撤销公共食堂,改为按工分来分配粮食,但如果当年收成好,就会截留一部分粮食,作为应急粮,以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灾年。
  许大茂下乡放电影,就是在这种场地,有吃有住,挺好的。
  “爸爸,你也要读书啊!”
  他家里,两个儿子读小学,一个儿子读幼儿园,要是加上小红星,就还有个九月读幼儿园的。
  秦淮茹在给男人洗脸,好清醒过来。
  “李组长,您看是直接到公社用餐,还是半道找个馆子?”
  “李治国,你安心去读书,关响有我给你接送。”
  关响也挺懂事,帮着老爹剥好了鸡蛋。
  但也有特别倒霉,被调岗去艰苦岗位的,要看厂里的情况。
  毕业包分配,铁饭碗,工资高,不是技术员就是干部,一辈子衣食无忧,住房也是靠分配,还不美了。
  李治国停靠好自行车,上前就揽着贾张氏的肩膀,低声说:“每天给你五分钱跑路费,把关响看顾好了。
  “行,今天倒是麻烦你了。”
  之所以分开,是两边的定量不一样,伙食也不同,也有别的一些原因,担心混在一起不好管理。
  李治国发了支烟,这小年轻倒是接了,也帮他点上了,不是愣头青。
  这也导致影响了收成,还没啥好办法。
  但明年可以提前参考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证,就很奈斯了。
  情况确实不好,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得益于良乡公社的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关响推了推熟睡的老爸,真是太能睡了。
  全程四十多公里,一大早就出发了。
  “王大姐,我先睡一觉,到地方了叫我。”
  这天,李治国去了前门街道,因为要提前给学弈报名,该读小学了。
  所以啊,这年头,干部不好当的,还是工人好,犯了错大不了打扫卫生。
  解释清楚,就骑着自行车进去了,到车棚把车停好,跟着就去找教室。
  门卫伸手拦了一下,高中部管理比初中那边更严格。
  李治国赶忙坐起来,秦淮茹麻溜的给穿衣服,秦京茹也赶忙去给姐夫挤牙膏。
  有公社干部前来接待,先把一行人带到了旁边公共大食堂。
  那就提前布局,选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地方,得空了可以回家住两天。
  家里如今住着四口人,竟然有仨人都在读书,小学、初中、高中,要是加上在大前门读幼儿园的小儿子,齐全了啊。
  “欢迎各位领导前来视察!”
  今年不搞保送,是因为他之前只有初中学历,保不了啊。
  陈雪茹又一次提起了这事,学弈都这么大了,不怕跟秦淮茹摊牌。
  杨广安是实话实说,脱产的病号太多了,接近一成的人口,另外还有不能干活的,以及干不了活的。
  这画风,总感觉不太对劲。
  李治国亲自下了田间勘察,既然带队来调研,那就得要真实情况。
  下乡调研什么的,不能白吃白喝,哪怕招待吃菜,粮票也同样要给。
  少了这玩意儿,到了学校都不管用。
  再加上刚收了小麦和棒子面不久,后边还有红薯上市,不过早俩月就在挖野菜了。
  李治国怀着好奇到了里边,见墙上贴着一些如“努力搞生产,吃饭不花钱”之类的标语。
  实际上,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下去的干部,是要一起参加劳动的。
  回程途中,路上李治国就把报告写好了,他懂方主任的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调查是顺带,想让他再搞个什么发明才是真的。
  李治国咬了一口灰面馍馍,味道怎么说呢,就是吃全麦面包的感觉,这是没有脱麸的小麦,碾磨成粉后制成的。
  他想儿子了,也能随时去看看。
  不是他不够坚持,是给的太多,他家好多口人,也吃不饱。
  仨人也能一块走,秦京茹个子娇小,没雨水个高,坐在前杠就行,但也不能经常这样,毕竟不小了,保不齐会被人举报耍流氓。
  贾张氏反正要送棒梗,顺道的事。
  于海棠好一阵都没回过神来,别家三十岁的男人,不是应该拼命挣钱养家吗?这还能去读个书?
  没一会,账本送来了,李治国仔细翻看了一遍,又让接待的那位送来了粮食储备本。
  另外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丫头,在加上他,要是没点家底,根本养不起。
  赶上大食堂就当了会计,现在成了食堂管理员。
  转眼的功夫,就到了八月底,要开学了,他的书包文具盒什么的都已经准备好,三十岁重返学堂。
  “哥,明天就开学了,我也想读书啊!”
  这天一早,李治国还在睡梦中,就感觉脸上一热。
  学弈比别的孩子迟了大半年入学,营养跟得上,也长得好,比别的一年级小学生要高出半个头。
  “这,我就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李治国松了口气,还好,还没到当大叔的年纪。
  不然上次他借车,能把农业部最好的车给他随便用吗。
  中院,关响跟棒梗一块去上学,贾张氏给送过去,至于贾东旭,昨晚上去火车站拉了活,早晨起不来,在家带着小当。
  陈雪茹给了个眼神,又到了给家用的时候了。
  门卫点头,“这样啊,不过,你这看着有点老成啊,像是二十五六了。”
  等通知书到了之后,就可以去办理迁户手续,带到学校去入户,从此吃上皇粮,连放暑假寒假,也同样拿补助。
  而且表面上就她一个人上班,院里好些人都劝说她要坚持住,她不累啊,就是早晨时间紧了点。
  ……
  贾东旭叹息着走了,还是出去拉一趟活,在下盘棋,中午下馆子得了。
  跟着就有人送来一盆盆的吃食,很难得有一盆豆腐菜,和一盆黄瓜,没了。
  “杨广安,你们公社条件这么差?”
  只是发明的这事要靠灵光一闪,灾年能做的不多,弄不好容易劳民伤财,再等等,大学期间再来搞发明也不迟。
  “那啥,雨水,你先去教室,我去刮个胡子。”
  他还是想装一把嫩,别进了教室,看着比老师年龄还大,场面就不好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