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般磨豆浆,都会提前把豆子用水泡过,在磨的时候还要往里边加水。
  “二大爷,你这可以啊,不愧是以前当锻工的。”
  李治国拿了五斤豆子,让人都给磨了,以后想喝豆浆或是吃豆腐,直接用豆粉加水煮开,在过滤掉豆渣就行。
  “李治国,这你可说对了,当锻工天天摆弄钢锭,比推磨累太多了。”
  刘海中话是这么说,但他当年就是吃不了当锻工的苦,后来转岗当了钳工。
  这会五斤豆子磨下来,被全程围观,虽说露脸了,可也磨了个满头大汗。
  “好嘞!”
  直到一月三号,小老婆陈雪茹那边还没生,但已经住在医院里了,也就这几天的事。
  贾张氏高兴得差点蹦起来,终于实现了愿望,都这年纪了,还当上了工人。
  李治国提起了带春燕去检查的事,一直给拖到了现在。
  他和秦淮茹两人都推着自行车往外走,妥妥的双职工,就是他这边,没上班啊。
  但你这岗位,不应该让贾东旭来顶岗吗?他年纪轻轻的啊。”
  “李哥儿!”
  “快看,那不是李治国吗,这倒不稀罕,他得来领工资,可旁边那人谁啊。”
  “和我媳妇去厂里说顶岗的事了声。”
  ……
  唐主任还有点迟疑,虽说这不算违反规定,别人有一个岗位,家人有人,是可以换着来,可这也太荒唐了吧。
  易中海躲了,他可教不了年龄这么大的学徒工。
  属于上班第一天,直接就能上手的那种,只是快慢问题。
  “成,就这么着吧,都动筷子,天冷,菜凉得快。”
  他不知情,就啥烦恼也没有,不牵扯家务事。
  “谢谢唐主任,谢谢!”
  唐主任惊讶看着曾经病退的钳工,这也不啥好人,不过别人已经是二级工了,没地儿说理去。
  “哎!谢谢姐夫。”
  临近元旦节,最终李治国还是决定不去外婆那儿,但是托岳母带十斤面粉票,以及六块钱过去,这就行了。
  秦光友双眼放光,他好久没吃肉了,就盼着姐夫带着下馆子,可谁让姐姐还在坐月子。
  “大茂,你快去宣传科,别迟到了。”
  小京茹没说话,却一脸羡慕,她明天也要上学,光用钱买不到白面了。
  李治国人麻了,有朝一日,他居然和贾张氏一个车间?
  当即三人结伴出发,都有自行车,一小会就到了轧钢厂,都是去办公楼。
  陈碧华因为身体和家庭各方面的原因,决定离开轧钢厂,她的岗位由她婆婆,也就是贾东旭的妈,张翠花同志顶岗,大家欢迎。”
  “出大事了,贾张氏居然要陈碧华回家带着棒梗,她去厂里顶岗上班当钳工。”
  “李治国!”
  陈碧华和贾张氏一脸喜色,他来了,就能帮忙了呢。
  要是外婆不要就在另说了,你们看着安排吧。”
  “大茂,下周我这边一定安排啊。”
  “咦,李治国你怎么来了。”
  “淮茹,等会我送你去厂里,正好把工资给领了。”
  “咦,那个大妈我认识,她是贾东旭的老娘,这怎么还穿上工人的衣服了。”
  李治国走过去,对着东旭媳妇点了点头,当初就问过的,别人愿意被顶岗。
  “来过了,她带着婆婆来的,好像是去了楼上的工办还有什么事。”
  李治国这会就在媳妇工位旁边,看着贾张氏这就成了车间工人,真挺不真实啊。
  贾张氏也挺精明的,到了车间就想拴住易中海,给安排个轻松活,随便坐着就把钱给挣了那种。
  许大茂推着自行车跟了上来,他也这个点出发。
  陈碧华看着婆婆高兴的样子,也不知道是好是坏了。
  李治国跟着又说:“妈,这是四斤面粉票,明天你送京茹去学校,给换成食堂白面票。
  “他,这不是在那儿吗。”
  这会,李治国已经顺利领了总计六十三块钱的工资,不枉他在厂里奉献了青春,还是能见到一点小小的回报。
  没有耽搁,转道就前往二车间,没想到又遇到了贾张氏婆媳俩。
  “合适,咋不合适,我干活很麻利的,院里谁不说我勤快啊。”
  “好,好,一起去。我去跟老易学,让他当我师傅。”
  转眼元旦节过去了,迎来了一九五四年。
  “哎,四斤面粉票够她吃了,哪能顿顿吃上白面。”
  “啊!姐夫,这我不能要,面粉票都是有数的。”
  负责登记的大妈直接就把消息说了出来。
  贾张氏穿着一件蓝色的新厂服,还真别说,有点厂里打扫卫生那气质了。
  没一会,早饭过后,小京茹自己去上学,岳母在家带孩子。
  “老易,你以后得多帮我啊。”
  “治国,你忘了?我会骑自行车了。”
  秦淮茹惊讶了,难道她以后要跟贾张氏一个车间?那得多膈应人啊。
  秦光友把票收好,高兴坏了,明儿在学校食堂能吃上白面,不比城里的同学差。
  李治国打量四周,忽的就看到了梁拉娣,也是分配到二车间的,当一个辅助的焊工学徒。
  “贾张氏,我走了啊,你好好跟着学,争取早点转正。”
  但姐夫就是大方,在家都给安排这么多硬菜,今儿可得吃美了。
  李治国停下自行车走了过去,他不怕迟到,媳妇也是休完产假报道,也不赶时间。
  许大茂应了一声就跑了,却想着过会也去看热闹。
  秦光友不敢接,可不能因为他,让姐夫吃不上细粮,那还不得加重胃病了啊。
  “老嫂子,我这帮不了,车间里各做各的活。”
  贾张氏想拴住易中海,这还得在厂里上好些年班呢。
  “不是,你说得到轻巧,”唐主任话没说话,人就跑了,叹了口气,只好给办了。
  好不容易盼到这一天能回去顶岗,谁知道被老娘截胡了岗位。
  “李治国,呜呜!”
  “秦淮茹,你这可是好久没见了啊。”
  贾张氏挥了挥手,一脸的喜庆,她进厂顶岗,坏小子可没少支招,她得记得这份情。
  厂里不少工人都以为躲过一劫,却不知是李治国嫌麻烦,才没办酒。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这年月,粮比钱更重要。
  “笃笃!”
  李治国不由分说把面票递过去,小舅子还在读书,按照习俗,家里的学生都会受到优待。
  谁知道李治国直接就说:“那就顶岗啊,该咋办咋办。那啥,我就看看,领工资去了啊。”
  “你说谁?不就是贾东旭媳妇吗,别人生完孩子你就不认识了?”
  京茹以后每月吃二十天白面,剩下几天就吃棒子面,不然容易遭嫉妒,影响也不好。”
  “嗯,你去吧,中午记得按时吃饭。”
  “陈碧华呢,她也该来了啊,怎么不见人。”
  “李治国、秦姐,你们等等我。”
  满三年通过考核后,每月拿三十三块。”
  ……
  主任这话一出,让搞不清楚状态的工人们都傻了,从来只有子承父业,儿女顶岗,这哪还能反过来让父母顶岗的?
  “姐夫,这菜真好。”
  这月二十四号发放下月的面粉票后,阎埠贵那边火速换了二百斤,然后昨天二十六号出了通告,粗粮限购,让面粉票的价值直接翻倍。
  李治国开口说:“贾东旭能同意,他不闹吗?”
  饭后,他想起还没给石磨钱,最后三叔也没收,反倒乐呵呵的走了,别人下午还有活。
  秦母都觉得女婿对小丫头太好,但她不能说,女婿就得这样大方,她也能跟着过好日子。
  “菜好就多吃点,对了光友,姐夫这儿给你拿十斤面粉票,你明儿到学校食堂换了,中午在学校就吃白面吧。”
  小京茹高兴了,昨天还有同学说她是乡下人吃不上白面,但她有姐夫呀。
  秦母觉得给太多了,城里一个工人每月才领十几斤面粉票。
  秦淮茹也没说啥,光友还小,等到参加工作,也是要给房租的,到时候再给面粉票可就要收钱了。
  出了办公室门,李治国就说:“淮茹,你先去车间,我过在去找你。”
  “行,你快去看棒梗吧!”
  他把钱票给了岳母,就出去遛弯。
  老丈人和两个舅子留到半下午才走,家里也就清静了下来。
  李治国摇头,贾张氏是个狠人啊,居然还真去抢岗位。
  贾张氏忙说:“唐主任好,我家东旭有病,得在家修养,就只能我来上班了,不然家里四口人,这日子过不下去。”
  “走吧,我也要去二车间。”
  “那感情好。”
  秦淮茹叮嘱了几句,就忙着手上的活,休息了两个月,还需要适应几天。
  昨天三号恰好是周日,厂里还没发工资,他今天要去小老婆那里,所以大早就得出去。
  易中海在旁边乐呵呵的说:“咱们院里就该这样,有些东西可以作为集体使用,都过好日子。”
  时间过得很快,在初雪过后,紧接着又是好几场雪花落下来,银装素裹,别有一番景色。
  “不是,你看清楚,那人是个老大妈了。”
  贾东旭垂头丧气,忽的屋里传来了哭声,他忙说:“棒梗哭了。李治国,你先忙,等你空了在聊。”
  “唉!我妈非常要去顶岗,不让我去上班,你说说,我一个大男人怎么能天天待在家里。”
  这会贾张氏暂时被安排到了贾东旭之前的岗位,钻螺丝孔,这活没啥技术含量。
  “东旭,你这是什么情况?”
  梁拉娣见人看过来,连忙露出一脸微笑,等李治国眼神挪开后,她忍不住往另外一边看去,那个秦淮茹确实挺漂亮的。
  秦淮茹应了一声,就先走了,等到了车间,陈芸等女工连忙围拢上来。
  ……
  厂经办里边,唐主任一脸愕然,有点没反应过来。
  许大茂应了一声,却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昨儿你们回来得晚,还不知道贾家的事吧。”
  “走,我去看看贾张氏,以后就是工友了?”
  李治国说着就拿了一张票递了过去,不差这一点,阎埠贵已经出去换票了。
  “女婿,面粉票多金贵,送十斤啊?”
  “就按这个给吧,毕竟外婆六十大寿,我到现在也没见过。
  至于李治国早然撤了,在屋里带孩子,中午一到,饭菜上桌,开吃。
  “淮茹,我得走了,周一要去前门街道那边。”
  “不是,你别哭啊,有啥事,慢慢说。”
  车间里的工人们感觉傻眼了,这是啥情况啊。
  这边,李治国先带秦淮茹去报道,确认休完了产假。
  李治国最近也是每天都往那边跑,乐在其中。
  贾张氏今天说什么也要当上工人,天天中午在厂里吃白面,还能攒下养老钱,这得多好的日子啊。
  许大茂伸手一指,只见贾东旭正在水槽边洗碗,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衣,这是正常的,又不上班,在院里没必要穿那么好。
  秦淮茹回话说:“我也不清楚,不过她今儿进厂了。”
  贾东旭太委屈了,自从让媳妇顶岗后,他确实没上班了,但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秦母乐呵呵的,每天都是好日子呢。
  “呃,我来领工资啊,顺道来转转。唐主任,现在是什么个情况了?”
  “这好,咱们当工人的光荣啊。”
  这时李治国跟黑脸主任聊了两句,在搞清楚情况后,车间主任当即就宣布了。
  有女工问到了东旭媳妇,也是好久不见了。
  “治国,我就快出月子了,我让光明下周把自行车骑回来。”
  “妈,我刚奶过孩子,得中午再回来了。”
  ……
  “谢谢姐夫!”
  他在阎埠贵那里套购了近五百斤的面粉票,花了近九十块钱,因为其中有四百斤是高价票。
  “张翠花,你来办入职手续吧,从今天开始你就顶岗去二车间当钳工,工资呢,跟陈碧华一样,每月二十二块五毛,到第三年的时候再涨成二十七块五。
  “你妈人呢?”    李治国真没想到贾张氏直接就把东旭给压制了。
  李治国经过上次媳妇收房租的事后,决定不管了,因为媳妇也姓秦,跟老秦家打交道怎么说都无所谓。
  许大茂说起这事都觉得不可思议,合着贾家的岗位,从老贾开始,再到贾东旭,然后是陈碧华,最后还能到贾张氏手上,这全家都上阵了?
  “啊!贾张氏去厂里?”
  “行,以后这些事你自己看着安排,不用跟我说,我也不多问。”
  想必老贾泉下有知,也得替她高兴,还有何大清那里,也能在考虑考虑了吧。
  “谢了!”
  四号这天,一大早秦淮茹就起来了,穿上了厂服,一件崭新的冬装,这是入冬后新发的劳保。
  李治国招呼着就开吃,至于媳妇不用管,因为吃的菜不一样,要少盐,以水煮为主。
  众人纷纷点头,石磨就放在后院,谁用了清理干净就行了。
  “怎么了?”李治国真不知道,因为元旦去三进大院了,也方便他去看小老婆。
  贾东旭见到人过来,瞬间绷不住哭出了声。
  “拿着吧!我在院里换了一些票,够吃的。”
  “陈碧华,你要回去带孩子,这我能理解。
  “不是,她真是贾东旭的老娘?”
  李治国临走前也不忘打招呼,都是一个院里的。
  秦淮茹说起了这事,家里的车不能一直给弟弟用。
  在场老秦家的人看着,都是一脸乐呵。
  跟着就问:“大姐,今早晨二车间的陈碧华来过了吧。”
  不过阎埠贵赚得也不多,别人去收票也要给钱的,还承担了风险。
  这时李治国从屋外进来,旁边跟着拿着盆的小京茹,两人刚在院里洗漱去了。
  等到刘海中磨完豆子,很快就有人拿来玉米粒磨棒子面,玉米是从乡下带回来的。
  秦淮茹把熟睡的小关响放到床上,产假两个月休完,她今天要去上班了。
  秦淮茹也说:“治国,我外婆在乡下也换不到白面,给钱就行了吧。”
  “大伙能停的就把活停一下,我们车间有新的岗位变动。
  “你慢走啊,有空多说说东旭,让他学好。”
  “就这位张翠花要顶岗,”唐主任把事一说,想让人给分析分析。
  “好,家里我都看着的。”
  “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您这年龄是不是稍微大了点,再去当学徒工,这合适吗?”
  秦淮茹小声提醒,她做完月子,在家又休息了一个月,身体早就养好,也学会了自行车。
  他就见不得东旭兄弟这样,总让人感觉有点惨了。
  “李治国,我进厂了,以后是钳工学徒了。”
  “嗯!”秦淮茹高兴了,忽的小关响哭闹起来,这是又饿了啊,胃口好着呢。
  “本来以为你男人会办满月酒,谁知道出了面粉票,办不了了。”
  “哎,你瞧我,那你也骑车去,中午好回来奶孩子。”
  唐主任在厂里干了这么多年,头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顶岗,都给转了一圈了。
  唐主任从来没招过年龄这么大的学徒工,开了先河,传出去总觉得影响不好。
  “好嘞!”
  他不是来阻击贾张氏进厂的,别人贾家自己都没意见,他不管闲事。
  “咋了,刚主任不都说了吗,不是老娘还能顶岗?”
  “那为什么张翠花跟李治国这么熟?我要是没记错的话,秦淮茹原本有可能是张翠花的儿媳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