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无敌芝麻官 > 第004章高阳孙承宗
  忙碌了三天,开垦了一亩多地,晚上烧了些草木灰,用背包将一半的土豆种子背来,种了下去,顺带种了点玉米和红薯。
  
  
  两台载人装甲车上还剩下数百斤种子,装在背包分几趟全部运到那处名为回龙沟的小村庄,让村民把土豆全种了,红薯玉米各种一半,另外一半决定种到京师南部的高阳县去。
  
  
  穿越小说中的红人,明末大名鼎鼎忧国忧民,德高望重的忠臣烈士孙承宗就住在高阳城。受到崇祯四年明军在锦州东北大凌河城一役战败的原因,又因为与朝中东林党人不合群,东林党人为了侵吞辽东粮饷,乘此机会群起弹劾,孙阁老因此忿而致仕,但话语权还是很大的,有他的支持,红薯的推广种植必然事半功倍。否则,让一个平头百姓来推广,恐怕尚未栽种,便让恶霸抢个精光先吃为快。
  
  
  在明末这个满朝脏官庸臣当道的大环境下,一种利国利民的农作物想要推广成功,亦需有实力的人支持。虽说自己知道朝堂之上也有几位忠臣,可普通人想见到他们很困难,更别说大片栽种,不似孙阁老所在的高阳县没有那多的禁忌,而且他自己也有一些土地,用来培育种子已足够。
  
  
  想起孙承宗,不禁又回忆起那年的悲惨岁月。
  
  
  崇祯11年深秋初冬(公元1638年)清军由多尔衮与岳托率领,兵分两路再次破关入侵大明。孙阁老拒绝家人弃城至山东避难的劝告,誓要与高阳城共存亡。
  
  
  至12月清军围攻高阳县城,孙阁老率全城百姓奋力抵抗,终因城小人少被攻破,满城百姓被屠,阁老全家战死殉国,鞑子为了泄恨,竟将七十六岁的孙承宗用马拖死。孙承宗全家仅余当时在山东某县任县令的一子免遭毒手。
  
  
  一个月后,文武双全的明末猛人卢象升与手下五千将士被三万多满清八旗兵围攻于巨鹿县贾庄蒿水桥,全部战死,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死前手刃数十敌寇。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近在五十外的鸡泽县却不敢接敌迎战,随后清八旗军挥师攻击鸡泽县,关宁军一溃而散,毫无强军风范。
  
  
  击溃了大明所有敢野战的军队,蒙清鞑子这才放心的四处抢掠,建奴八旗军攻破数十座城池,掠得财物钱粮牲口人丁无数,厉时半年,大摇大摆地撤出关去。
  
  
  网传孙中山先生就是孙承宗后人,中山先生一生都为反清奋斗。那个掘了乾隆与慈禧陵墓,并且鞭打尸身的东陵大盗孙殿英亦自称是孙承宗后人。
  
  
  不过,去高阳之前得为自己找身合适的衣服,总不能穿着这身战斗服去见孙老。
  
  
  找村民问清楚去密云的路,知道密云离此三十许,当夜郭少靖赶到密云,找一处僻静城墙阴角处,利用强大的手力,施展壁虎游墙功攀上城头,寻到一处大宅,搞到了几十两银子数十吊铜钱,一套青衫,一顶范阳帽。
  
  
  连夜又翻出城墙,待到天亮后穿上青衫戴好范阳帽再次入城,买下一辆鸡公车,三石粮食二十斤盐,十几匹青布,数十双大小布鞋,一些针线剪刀之类,全部装在这辆手推独轮车上,推著赶去回龙沟小村,幸得穿越之后力量奇大,否则还真不易控制这种独轮小车的平衡。
  
  
  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回到了小山村。听说这些物资全部送给村民,全村又是一番欢天喜地的轰动,对着郭少靖又跪又拜连声感谢,害得郭小哥面红耳赤急忙远远逃开。
  
  
  这可是比自己高了十八代的古人啊!中间说不定还有自己的远祖。
  
  
  把这些物资交给村民,又留下一些银子与铜钱,让村民买些牲畜来喂养,增加孩子的营养,众村民满心欢喜的应承下来。
  
  
  随后,将剩下的红薯玉米种子装上鸡公车,告诉村民不要怕花钱,钱粮之事由自己来解决,过些日子自已还会再来的。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马蹄南去人北望!
  
  
  …………
  
  
  简单告别后,郭少靖推著鸡公车,哼着劲曲猛歌《精忠报国》向着高阳县城而去。后面的村民全部跪下眼中含泪口中念念有词,对着郭小哥的背影连连叩头不止。
  
  
  经过云、顺义、通州、每个县城都进去住一晚。
  
  
  第四天来到大兴城吃饭住宿,次日一早推车上街准备出城,一阵急促马蹄声从背后传来,郭少靖急忙将鸡公车推至路边,“啪”背上挨了一鞭子,随后数匹快马从身边奔过,一群豪门家奴打扮的骑士发出一阵哄笑扬长而去。
  
  
  郭少靖用家乡话骂了一句。摸摸后背,那件青衫已被击破,禁不住一阵心痛,这可是自己来大明之后第一件衣服,忿忿不平忍不住对着恶奴的背影吐口唾沫。本想追上去暴捶一顿,想想种子要紧,暂且忍耐住,待以后誓要将这些豪门走狗收拾干净。
  
  
  随后又过固安、雄县、一路跋涉500来到高阳县,路上碰到的百姓不多,路边时有白骨隐现。却少有野狗见到,想来也被人吃光了。
  
  
  崇祯朝最初几年被蒙清鞑子强盗在京畿的大肆劫掠,老百姓死伤无数,更有无数男女青壮被建奴掳走成为奴隶,比牛马还贱,又在粮食困乏时期被鞑子杀死,抢走仅有的一点粮食,确保女真人先活下去。
  
  
  老百姓有些躲到城去,有些躲到深山老林中,经历了几年的饥寒交迫鼠瘟蝗灾,又减员了不少,回龙沟那小山村可能就是这来的。
  
  
  所以后来几次满清入关抢劫就直接放弃了京畿,直奔山东淮安,兖州济南青州登州莱州一直抢到连云港,捉住了德王衡王这两头大肥猪。
  
  
  到了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经太原宁武关大同居庸关杀奔京师,只在宁武关遇到守将周遇吉的强烈抵抗,其余纷纷投降。
  
  
  另一路经河南河北杀向京城,仅在保定府遇上了一点麻烦。千华北平原上杂草丛生,人烟灭绝。“千无鸡鸣,时有青骨现”便是当时华北平原真实的写照。
  
  
  可悲的是这些京畿城市不久又将迎来血雨腥风。如果不惜耗费子弹,自己虽然有能力阻止这场浩劫,却没法改变这个愚昧腐朽的封建制度。
  
  
  不改变官场与军队的贪腐牟利陋习,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大明王朝更加无还手之力。自己最重要的是利用蒙清鞑虏入侵的时机,消灭掉一大帮附在大明身上吸血的害虫。
  
  
  也不知自己能不能做到?制度这种事不是靠个人武力能解决的!
  
  
  站在高阳城外,望着低矮仅一丈多点的城墙,想着孙承宗当时的赴死的心态,郭少靖停止感慨推车进城。
  
  
  这天午后的高阳城内东南部的一处大宅,已经74岁的前大明帝师,前辽东总督,国级离休老干部孙承宗孙大爷躺在一把躺椅上,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回忆这些年的战斗经历,时不时摇头叹息。
  
  
  “阁老,阁老,门外有位年轻人求见,说有高产农物要献给阁老。”一名家丁进屋秉报。
  
  
  “年轻人,高产农物!”孙承宗猛然睁开双眼精光四射双手连挥,“快快有请!”
  
  
  “是,阁老!”家丁退出屋去。
  
  
  不一会,家丁领着一个年轻人进来。
  
  
  年轻人行个礼,开口道:“见过孙阁老!小子名唤郭少靖,南宋海外后裔,近日来到故国,特献两种高产农物于故国,叨挠阁老一番!”
  
  
  小郭同学仔细一瞧,这位为大明尽忠尽心最后却落个惨死,可怜又可敬的倔强老人中等身材,骨架硬朗脸膛清瘦刚毅,一蓬白多黑少的虬须长有半尺,两眼射出精光。不像一个文人,倒似一位征战疆场的老将。
  
  
  “哦!无妨!无妨!原来是宋人后裔,幸会!幸会!”
  
  
  孙承宗热情地招待这位来送新农物的年轻人。
  
  
  “来人!给郭小哥上茶!少靖,请坐!”
  
  
  “多谢阁老!”
  
  
  “不知郭小哥所献何物?”
  
  
  郭少靖从口袋拿出一个玉米,一个红薯。
  
  
  “阁老请看,便是此物。乃海外二种食物,这个名为红薯又称之为甘薯,这个名为玉米或叫珠米,种植技术简单,亩产保底五百斤以上。”
  
  
  一听亩产保底在五百斤以上,孙阁老眼中闪出光彩来了精神。
  
  
  “好!好东西!不知此物口味如何!”孙大爷老脸笑开了花。
  
  
  “阁老稍等!让小子展示。”
  
  
  郭少靖便请家丁拿来灶灰,木柴,在屋外的泥地上把几个玉米红薯埋在灶灰,盖上木柴,拿出一只打火机点燃。
  
  
  “阁老,需半个时辰方能熟。”
  
  
  “无妨!老夫愿等!郭小哥!你那火折子很奇特?”
  
  
  “此物名为打火机!一种新式火折子,这只便送于阁老。”
  
  
  演示了几遍,交给了孙承宗。孙大爷试了几次,觉得很新奇,爱不释手。
  
  
  “好东西!好东西!”笑容满面赞口不绝。
  
  
  两人东拉西扯,郭少靖照着小说中明末的描写,向老人介绍了一些海外的风土人物,海上航行贸易之类。
  
  
  当然也介绍了自己的祖国,幅远辽阔土地肥沃,却又处于四战之地,强敌环绕,对祖国虎视眈眈,要想咬上一口。附近海外一个实力强大的野蛮国家,终于按捺不住贪婪的野心,趁着当时祖国国力衰弱之时悍然入侵,曾经一度濒临灭国。
  
  
  生死存亡关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合齐心,坚决与敌寇作英勇的斗争。随后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英明领袖,带着老百姓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了腐败且军阀林立的前朝统治。
  
  
  孙大爷听得津津有味,“郭小哥!不知你那国家的百姓过得如何?”
  
  
  “哈哈!阁老!实不相瞒,比当下的大明强了很多倍,那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人人必须进学堂学满十二年,会识字断文,会写会算,衣丰食足,安居乐业,家家户户小楼房,人人都有车辆代步,孤寡老人由国家养老。
  
  
  吏治清明,国家强大,民心归一,众志成城,任何外敌都不敢轻举妄动。海军陆军皆是钢铁雄师。当然也有敝端,只因人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人都变懒了,懒得连孩子都不想生,只怕生出来连累自己亨受舒适的生活!”
  
  
  “果真如此?郭小哥你莫要诓老夫!”孙大爷吃惊地瞪大眼睛,想着那亩产五百斤以上的农物,心却也相信了几分。
  
  
  “唉!若是大明也是这般强大富饶该有多好!”老人唉声叹气,“国比国真气死人,咱大明朝外有强敌内有流寇,国事艰难,吏治败坏,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困苦之极。”
  
  
  “不过!为何从未听说过天下还有这般一个汉人国家?你莫不是在糊弄老夫?”
  
  
  小郭同学笑笑,“小子岂敢糊弄阁老,晚辈的国家路途遥远,来大明须得三百多年,…”
  
  
  “什?三百多年?南宋末年至今总共才不过三百多年?”老人目放精光。
  
  
  “噢!小子口误!口误!小子的意思是若是步行需要三百多年,但是坐船仅需几十年。为避免纷挠,来故土皆自称海外吕宋人。又因为路途实在遥远,来的次数较少,故而外人不知。
  
  
  小子祖辈心念故土,乘坐大船出海,于海上生下父辈,又在吕宋生下小子。因崇拜抗击金国蒙元的一位大侠,故为小子取名郭少靖,希望小子如前辈大侠郭靖一般侠义!”
  
  
  小郭信口开河,故意说路途遥远之极,免得孙大爷见猎性起,非要让自己出海带他去。最后起名的确是父亲这个金庸迷,参考了大侠郭靖这个名字。
  
  
  “原来如此!倒是老夫无知错怪小哥。来!喝茶!最快都要几十年,老夫这辈子是没指望见到喽!”
  
  
  孙承宗起身端来火炉上的水壶为郭小哥续上茶,摇头晃脑叹息一番。
  
  
  “阁老莫要灰心,只要让大明像我的国家那般立志图兴,改革制度中早已腐朽的敝端,大明朝一样能民富国强!”
  
  
  两人又唠嗑了一番民生朝政军队之事。
  
  
  忽然老人问道:“小哥家乡如此富强,该不会再有赃官污吏与流寇吧!”
  
  
  一听这话,郭少靖收起笑脸,一脸认真的说:“人心皆贪,无非目标不同,本国内也不乏有意志不坚贪财好色之辈。不过本国有严格的法令,还有纪委检察机构明查暗访,一经查实,或死刑或长期监押,全数家产充公。
  
  
  贪污腐败赃官最终身败名裂多年努力化作云烟散去,而且被人民百姓唾弃,遗臭万年!”
  
  
  “小哥适才所说纪委检察机构莫非与本朝的锦衣卫东厂相似?”
  
  
  “正是!听说大明朝污吏遍地,几乎达到凡官皆贪的程度!皆因监管不力,惩治力度不够严厉之故,锦衣卫与东厂失职,致使腐败横行无忌,国贫军衰民不聊生,招致蛮夷窥探我汉家大宝,为何不见皇帝整治一番!”
  
  
  “唉…!唉…!”孙大爷连声叹气,“难啊!污吏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团伙越滚越大。圣上曾经依仗东林党肃清阉党,却不料之后东林比阉党愈加不堪入目。等圣上醒悟时,东林已拉拢各派,铁板一块,局面已无法收拾。”
  
  
  “皇帝难道任由他们胡闹,什都不做?”
  
  
  “怎会不做!首辅都罢免了好几任,几次给自己下罪己诏,赦免犯人,招来风水高人调整皇宫布局,又是摆石头又是栽树,堵门封弄堂挂风铃,什招都用上了,可局势依然靡烂不堪,而且越来越困顿。”
  
  
  孙承宗不住的摇头叹气,胸口起伏不定,显然是郁闷之极,心中恶气无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