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世界军事百科 > 第十一章《世界军事百科·第三卷》(2)
  近代将帅
  
  萨伏伊
  萨伏伊
  1663年10月18日,欧根出生在巴黎,父母受反对路易十四事件的牵连被流放出了法国。欧根在家乡由祖母带大,祖母把这个身体单薄、相貌丑陋的孩子安排在了教会工作。可欧根拒绝了这个安排,并寻求应征入伍法国军队。在被路易十四拒之门外以后,欧根离开了巴黎,抵达奥地利,在那里,他把一生都投入到了对抗自己祖国的战斗之中。
  
  欧根最初的胜利是在两场战争中取得的,一场是奥地利协助匈牙利摆脱土耳其统治的战争(1684—1688年),另一场就是伟大的同盟战争(1688—1697年)。接下来的每场战役都使欧根节节高升,三十岁时就荣任陆军元帅。
  
  在1697年的赞塔(zenta)战役中,典型的欧根军事作战行动使他赢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军队闪电般地行军十小时后,穿过赞塔河进入了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使土耳其军队大为吃惊。欧根军队以群山做掩护向前行进,以钳形攻击将土耳其军队围困在赞塔河边。
  
  在傍晚时分的一场战斗中,欧根军队歼灭了敌军超过二万的兵力,而自己的军队则只损失了不到五百人。
  
  18世纪早期是充满着争斗与结盟的复杂的战争时期,在与当时多数主要的军事领导家联合或敌对的过程当中,欧根遇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敌人。1701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欧根在卡尔皮(carpi)打败了法国军队,1704年,联合马尔伯勒在布伦海姆大战中战胜了法巴(法国—巴伐利亚)联军。1706年,欧根率领奥地利军队进入意大利,解放了这个被法国占领的国家,1708年,包围并炮轰了法国当时最坚固的要塞城市里尔(要塞工事由法国伟大的军事工程大师塞巴斯提
  1708年后期,欧根又重新联合了马尔伯勒军队在弗兰德斯(flan?
  
  ders)击败了法军。欧根的最后一次主要战役是在1716年,他的五万军队被二千万土耳其大军围困,欧根没有惊慌更没有退却,他发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夜间突袭战,手拿刺刀带领军队打垮了土耳其炮兵团,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占领了贝尔格莱德。
  
  欧根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在奥地利宫廷担任查理六世所信赖的宫廷军事顾问。然而欧根在宫廷里并不是一个只顾埋头内勤事务的军官,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中,七十岁的欧根暂时披甲上阵,随奥地利军队在莱茵河河谷作战。他从没有真正地退休,直到1736年4月21日,在维也纳逝世。
  
  从前线率军归来和在多次战役中受伤构成了欧根的戎马生涯。他是一个利用地形来布置防御的高手,善于利用闪电的行军速度进行奇袭。欧根备受士兵的喜爱,每次与他结盟的军队也都推崇他是一个忠诚无私的陆军元帅,这些特征在当时的领导者中是很少见的。事实上,除了他一直都憎恨的法国同胞以外,欧根看起来能够和任何一个可以增加他军事力量的人融洽相处,以此来击败当时他面对的所有对手。
  
  尽管欧根一直在作战,可他表现出的对文化的亲和与欣赏在当时的将军里也是不常见的,甚至在后来出现的将军中也不多见。
  
  欧根不仅具备出众的领导能力,他在军队中的改革创新也给当时乃至未来的战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欧根废除了指定委任制度,他任命军官看重的是个人品质,而不是看他们的出身和门第。他还建立了军需品转运基地,保证了士兵们能够有充足的军粮和弹药以及其他的必备品。另外,欧根还创新性地将马上骑兵与马上行进马下作战的“龙骑兵”协调共同作战,利用二者在马上侦察报告敌军所在的位置和勘测有利的作战地形,这种方式成为欧根离开奥地利军队之后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的作战特色。
  
  赫尔曼,莫里斯
  乔治
  乔治
  乔治
  华盛顿的家族是英国古代一个家庭的后裔。1732年2月22日,乔治
  乔治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美国前六位总统中,惟有华盛顿没上大学。
  
  老奥古斯丁去世后,八岁的乔治由他的异母哥哥劳伦斯抚养。劳伦斯是维吉尼亚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是市民院议员和本地区的少校衔副官长,进行殖民地开发和土地投机贸易的俄美亥公司的经理。华盛顿17岁时,劳伦斯为他谋到一个在西部测量土地的职业。华盛顿对英国限制北美殖民地人民西进运动不满。
  
  1752年劳伦斯去世,华盛顿继承了他的弗农山庄。年仅20岁的华盛顿一跃而成为维吉尼亚最好的房地产主人。由于哥哥劳伦斯的影响和华盛顿在西部的经历,罗伯特
  1755年,爱得华
  华盛顿于1758年秋被选为维吉尼亚议员,军事生涯暂告一段落。
  
  年底他辞去职务,退出军界,回到维吉尼亚弗农山庄。1759年元月初同马撒结婚。在此后的10年里,华盛顿过着恬静、休闲的种植园生活。
  
  他很少离开弗农山庄,却通过广结好友的方式,同各地许多知名人士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其影响扩及整个北美及至海外。
  
  然而,变幻莫测的时局注定要他投身于伟大壮烈的事业,为国为民建立丰功伟业。
  
  七年战争后,英国加紧了对殖民地的控制与掠夺。华盛顿对英国强加给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种种限制与束缚,早已愤愤不平。
  
  1774年5月至6月间,英国当局制定了制裁殖民地的五项“不可容忍法”。这项法案使分散孤立的各殖民地的反英运动,迅速凝聚成一股锐不可挡的巨大潮流,猛烈冲击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
  
  对华盛顿个人来说,魁北克法不仅打击了他在西部地区的雄心勃勃的投机计划,而且使他在那里的上万英亩田地化为乌有。十几年忍英盘剥勒索的积怨,加之魁北克的最后打击,最终使华盛顿操戈反抗。
  
  在弗吉尼亚议会上,华盛顿慷慨激昂地大声谴责英国在北美所推行的暴政,他被推选为弗吉尼亚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的七位代表之一。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在会议上,华盛顿积极支持抵制英货的运动,在他的支持下,大会通过了不惜以武力抵抗为最后手段的决议。1775年__________3月,他又被选为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前往费城参加会议。
  
  1775年4月19日,英军同美洲殖民地民兵在列克星顿和康科德发生枪战,整个北美殖民地揭竿而起,武装抗英斗争全面展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于5月10日在费城召开。华盛顿表示全力支持对波士顿的英军围攻。6月,大陆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并一致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7月3日,华盛顿到达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奇美军司令部,正式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
  
  华盛顿加强了部队的纪律性,把分散的部队有机组织起来,占据有利的战略要地,加强了对英军的包围。1776年3月17日,华盛顿大战英军,迫使其撤出波士顿,英军以压倒的优势突然进攻布鲁克林高地。长岛一役,美军损失3000多人。接着纽约失守,美军3000多人被俘。美军屡战屡败,华盛顿数次险些被俘,将士们情绪低落。
  
  后来,华盛顿又率军奇袭英军,连续两次振奋人心的胜利在全国又激起了新的希望。1777年1月3日,华盛顿在普林斯顿打了一场漂亮仗。但在后来一整年里,全是打败仗。
  
  1778年,美法结盟对英作战,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使英军处于不利地位。1781年8月,华盛顿率美法联军南下维吉尼亚,于9月1日在威廉斯堡登陆,包围康华利所率7000名英军于约克敦。10月19日,英将康华利部投降。美国独立战争正式宣布停战。1783年1月20日,美英在巴黎签订了一项全面条约。
  
  1783年11月25日,英军自纽约撤退,华盛顿率美军进驻纽约。
  
  1783年圣诞节,华盛顿告别部队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园。
  
  华盛顿重归故里,感到如释重负。独立战争的胜利,使作为总司令的华盛顿的威望与地位空前提高。
  
  1787年华盛顿被一致推选为维吉尼亚州代表团团长。1787年5月25日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商讨和辩论,代表们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制定出实行共和制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新宪法把国家权力妥善地分散到组成全国性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中,意__________在防止退化为君主政体、寡头政体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专政体制。新宪法体现了华盛顿反对君主制、赞成共和制,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和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政治思想。
  
  新宪法制定后,华盛顿被一致推选为第一任总统。从1789年3月4日起,任期四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美国当时的临时首都纽约宣誓就职。
  
  经过八年战争和八年政治动乱的美国,问题成山,困难重重,联邦政府必须创建它自己的机构。华盛顿使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内阁中保持了平衡,使全国各地区、各政治集团的利益在政府中都能得到均衡反应。
  
  在内阁中,华盛顿特别依靠才智超群、精明能干的汉密尔顿。汉密尔顿积极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和贸易、稳定信用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华盛顿的支持和干预下付诸实施的有:偿债基金法,由联邦政府偿还战时公私债务;银行法,依照英国的英格兰银行为样板,在美国建立全国性的合众国银行。还有国产税法、铸帛法及吨船税法等等。在华盛顿第一任期内,以人权法案闻名的宪法前十条修正案批准生效。根据1789年的司法法,美国政府的第三个部门———最高法院建立起来,纽约州的老保守分子约翰
  华盛顿第一任期比较平静且功绩显著。他使美利坚合众国的各政府机构建立起来,政府工作走上正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华盛顿进入第二任期时,内阁意见分歧,党争加剧,作为内阁主要成员的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都提出了辞呈。1793年4月,英法开启战端,华盛顿采取了中立政策,从而受到亲法派的攻击,亲法的首领杰斐逊辞去了国务卿职务。
  
  华盛顿的中立政策在国际上,不仅为法国所愤愤不满,而且受到英国的挑战。美英关系急剧恶化,国会已作战争准备,而华盛顿的目标则是避免同英国的一场战争。1794年4月,华盛顿派亲英派重要分子,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约翰
  华盛顿在他任期的最后时刻,批准了《1796年土地法令》。
  
  华盛顿在其第二任期将满时,决意不再接受要他担任第三届总统的要求。1796年9月17,华盛顿发表了他的著名的《告别辞》,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向他的同胞提出了明智的谆谆忠告。他呼吁全国要保持团结,珍视联邦,遵守联邦法律、服从选举结果。他反对以一个党派的意志来代替国家所代表的意志,他警告说,党争将导致国家的分裂。他告诫他的同胞们,要与一切国家友好和睦相处,以正直、公正的感情来对待一切国家。
  
  1797年3月4日,华盛顿向他的继任者约翰
  1799年12月12日,一代伟人华盛顿平静地与世长辞。
  
  拿破仑
  
  著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1769年生于科西嘉岛上的阿雅克肖城。他的原名叫拿破仑
  在1796到1797年间,他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精彩的胜利。等到他返回巴黎时,他已是一位英雄。
  
  1798年,他率领一支法国军队入侵埃及。整个战役是一场灾难。
  
  在陆地上,拿破仑的军队总的说来是成功的。但由纳尔逊领导的英国海军粉碎了法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回到法国。
  
  回到法国后,拿破仑发现人们还记得他在意大利战役中的胜利而不是埃及历险的溃败。以此为资本,在回来一个月后,拿破仑同西哀士教士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政变。政变产生了新政府,即执政府,拿破仑担任了政府首脑。尽管精心制定的宪法被采纳,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这都不过是掩盖拿破仑军事独裁的假面具。他很快战胜其他阴谋者赢得优势。
  
  拿破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掌握了权力。1793年8月土伦包围战之前,拿破仑还只是个不是在法国出生的、默默无闻的24岁的小军官。
  
  不到6年以后,年仅30岁的拿破仑已是法国无可争议的统治者。这是他在未来14年多的时间里要占据的交椅。
  
  在他当政期间,拿破仑对法国的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例如,他改革了财政结构和司法体制;他创建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对法国行政部门施行中央集权。尽管这些变革对法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有些变革影响甚久,但它们对法国以外世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拿破仑的一贯政策是支持他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维护者。尽管如此,他在1804年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另外,拿破仑将他的3个兄弟任命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国王。这些行为无疑激起了某些法国共和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彻底背叛法国大革命的行为。但拿破仑惟一的严重困难来自于他的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同英国签订了和平协定。在经过了十多年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这给了法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第二年和平协定便被撕毁,接踵而至的是同英国及其盟国间的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路上屡屡获胜,但除非击败英国海军,否则英国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但很不幸,1805年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拉法加尔海战中,英国海军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此,英国无可争议地控制了制海权。尽管在特拉法加尔海战之后6个星期拿破仑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在奥斯特里茨对抗奥地利与俄国联军),但它却无助于消弥海军的灾难。
  
  拿破仑于1808年愚蠢地让法国卷入了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场长期和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有好几年法国军队在此陷入困境,进退两难。但是拿破仑的致命错误是他对俄国发动的战争。拿破仑于1807年会见了沙皇,在《提尔西特和约》中双方发誓保持友好。但这一联盟渐渐被破坏,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他的大军进入俄国。结果大败而归。
  
  其他的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和普鲁士,认为这是他们摆脱法国统治的一次良机。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法国。1813年10月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尝到了另一次惨败的苦果。次年他放弃皇位,并被流放到靠近意大利海边的厄尔巴岛。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逃跑并重返法国。他受到欢迎并恢复了权力。
  
  但其他欧洲列强迅速对法宣战。在他恢复权力100天后,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了他最后的失败。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英国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伦那岛上。1821年他在那里死于癌症。
  
  拿破仑在欧洲近代历史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打败了英、奥、俄等军事强国,在战争舞台上掀起了一场革命,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拉法叶特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所以能够成就其伟业,除了他本人的天赋、努力奋斗之外,还得力一大批同仁的辅佐。法国的热血青年拉法叶特便是他的得力助手之一。
  
  正当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和民兵同英国殖民军浴血奋战之时,法国陆军年仅20岁的青年军官、自由派贵族拉法叶特为了支援美国人民的独立战争,不顾凡尔赛宫廷的反对,告别了年轻的妻子,乘着自己装备的“胜利号”船于1777年7月来到了美国费城。
  
  7月的费城,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拉法叶特急于上前线,冒着高温酷暑匆匆赶到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办公室正式申请参加大陆军。
  
  拉法叶特直接给大陆会议主席写信,要求以志愿兵的身份参加大陆军,不取军饷和报酬,为美国独立事业服务。这种高尚的精神使大陆会议主席感动万分。7月31日,大陆会议决定给拉法叶特授予美国少将军衔。
  
  拉法叶特渴望会见正在费城的华盛顿将军,华盛顿也十分钦佩这位来自法国的热血青年,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各国有志之士对美国自由事业的有力支持。
  
  在费城的一次宴会上,华盛顿和拉法叶特第一次会面。拉法叶特凭着华盛顿的不同凡响的风度和外貌,马上就从簇拥着他的众多将领中认出了他。同高大的华盛顿在一起,拉法叶特显得格外瘦小纤细,头上长著微红色的头发,一对明亮的眼睛呈淡褐色,华盛顿一见面就对拉法叶特产生了好感。宴会结束以后,两人又留下来继续进行了有趣的交谈。
  
  华盛顿邀请拉法叶特到司令部任他的副官,拉法叶特欣然应允。
  
  华盛顿还告诉他,在美国无法得到法国宫廷那种豪华舒适的生活条件,因为他已是一名美国士兵,必须尽快适应美国军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拉法叶特满口答应,说他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早有思想准备。
  
  一周以后,拉法叶特满怀喜悦地随同华盛顿骑马从费城来到郊外的大陆军军营,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战斗生活。在军营生活了一段时间,拉法叶特写信给在法国的朋友说:“他们有11000人,武器装备很差,衣着更差,给人以一种光怪陆离的印象。他们穿着颜色斑驳的服装,有的还赤身裸体,棕色亚麻布做的猎人衫要算是最好的衣服了。他们的战术同样不正规。除了最矮的人站在前列以外,其他人混合编队。
  
  尽管这样,他们仍然是一群有热情的军官指挥的英俊的士兵。”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大陆军的生活条件尽管很艰苦,但拉法叶特仍然充满着乐观,并对大陆军官兵怀着敬佩之情。
  
  拉法叶特来到大陆军营地以后,与华盛顿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华盛顿还曾因为在拉法叶特面前列队检阅大陆军而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似有出乖露丑之嫌。而拉法叶特则很有礼貌地表示他是来向美国军队学习的,而不是来当教练的。这样的话,华盛顿及其他大陆军官兵很乐意听。
  
  华盛顿为了长大陆军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组织大陆军在费城市区进行游行示威,沿着河滨路———栗树街路线绕城一周。为了使这次示威尽可能威武雄壮,事先煞费苦心做了充分准备。全体官兵都保持着整齐的队列,拿好武器,随着每一个旅中间传来的军鼓声和军笛声,步伐一致地向前行进。华盛顿骑着马,在许多参谋人员的伴随下,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拉法叶特与他并肩而行。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这一景象中获得新的希望和鼓舞。他们在华盛顿的队伍经过时,拼命鼓掌欢呼。
  
  华盛顿和拉法叶特在战场上结下了牢固的友谊。在炮火连天的战斗中,他们生死与共,在独立战争最后决战的时刻,他们共商大计,运筹帷幄。战后,华盛顿解甲归田,拉法叶特告别了华盛顿返回自己的祖国,他们又书信来往于大西洋两岸,互通音讯,共叙友情。这是一种神圣、高尚而又奇特的友谊。一位是法国封建宫廷里的贵族,一位是北美革命军的总司令;一位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位是正当壮年的将军;一位热情奔放、感情冲动,一位沉着冷静,不露声色。是什么力量把出身、经历、性格、气质、年龄如此不同的两位英雄联结在一起呢?是为正义、自由、独立而斗争的共同理想,是战争的烈焰把具有相同英雄本色的人熔铸成一块不可分割的钢铁,也是华盛顿和拉法叶特珍视友谊的结果。华盛顿虽然外表严肃,但内心充满感情;他不轻信别人,却十分珍视友情。后来拉法叶特身处逆境,他仍一如既往地加以关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许多有志之士,热爱自由的人民,不惜远离家乡来到艰苦的美国战场,同苦难中的美国人民并肩作战,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年轻气盛的拉法叶特除了给华盛顿出谋划策以外,还经常请缨出战,要求华盛顿允许他亲率部队上前线去同英国殖民军作战。有一次,华盛顿派拉法叶特率领2000名士兵去前线参战,以切断费城同外界的联络并监视敌人的动向。拉法叶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拉法叶特作战非常勇敢,经常冲在部队前面,有一次在战场上腿上中了一颗滑膛枪弹丸,仍然坚持指挥部队战斗。
  
  1779年圣诞节前一天,拉法叶特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拉法叶特赶回了法国。
  
  当时,美法同盟条约已经签订,法国宫廷虽然已向英国宣战,并从物资上公开支援美国,但在选择同英国决战的地点问题上瞻前顾后。
  
  因此,派遣远征军去美国的事久拖不决。正在此时,重返巴黎的拉法叶特为促进法军援美作出了很大贡献。
  
  几个月来,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巴黎积极活动赢得了凡尔赛方面的好感,获得了一笔300万利维尔的贷款,但是后来法国政府变了卦,只同意将贷款中的四分之一用于供应军需品。
  
  拉法叶特获悉此信息以后,就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关系同政府要员商谈,提出从王室的军需库里拨出15000人的全副武装和一定数量的火药运往美国。他还建议国王向美国提供资金为美国士兵购置布匹。这位年轻的贵族还告诉法国外交大臣,美国的独立“对我们自己国家的荣誉和福祉”很重要,因此法国必须重视“下一次战役”。
  
  对于拉法叶特为促进法军援美所作出的努力,华盛顿和美国人民深为感激。华盛顿从西点给拉法叶特发出的信中说:“您对自由事业的无限热心,您对这新生世界的深情厚谊,您在美国及返法后为合众国所作的不懈努力,您对美国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您对我要求严格而又始终如一的友谊,已经把我最初见到您的感觉———尊敬与喜欢,转变为完完全全的热爱和感激,而这种感情不会由于时间与距离的变化有所减损。不论您以何种身份———以英勇无比的法军统帅的身份(如果情况有此需要),或者作为美军的少将师长或干戈平息解甲归田后作为私人朋友与伴侣———我都将以热情的友谊欢迎您到哥伦布的土地上来,并欢迎您光临寒舍,但无山珍海味和豪华的享受,只有家常便饭和亲切的款待。”
  
  外表威严,有时甚至火气挺大的华盛顿将军从不轻易吐露内心的感情,然而他在这封信中却洋溢着一种真切、诚挚的情感。
  
  美国朋友的感谢和赞扬更鼓舞了拉法叶特的斗志。在组织远征军的问题上,他针对别人对他的误解而强调指出:“如果我纯粹被争当指挥官的欲望所驱使,那么他们在美国给予我的已比我在此乞求的多得多!”
  
  最后,法国宫廷决定让拉法叶特重返美国在大陆军中继续任职,并指派一位沙场老将出任法国远征军司令。这位将军就是罗尚博,他在拉法叶特出生以前就已经是一位准将,19岁时他的军衔已同拉法叶特在美军中的军衔相同。拉法叶特孩提时已闻知罗尚博的大名。对这一人选,拉法叶特认为是适合的,因为“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军官”。
  
  拉法叶特根据在美国的实践深知处理好美军和法军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他再三向宫廷建议:法国远征军应受华盛顿的指挥,以免引起纠葛与不和。法国宫廷根据拉法叶特的建议,决定法国远征军司令是华盛顿的第一副手,为此授予罗尚博以中将军衔,使他的军衔仅仅低于华盛顿,而高于华盛顿以外的所有美国军官。战役计划则由华盛顿同拉法叶特合作决定。法国政府这些决定不仅给华盛顿增加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几乎是他直接指挥的部队的两倍而且也使这位美军总司令置于不受其他力量制约的独立地位,既无需同大陆会议商量,也不必向法国国王在美国的代表汇报而动用这支部队,成了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总司令。
  
  1780年春,拉法叶特准备重返美国前线。出发前,他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同亲朋好友辞别。2月29日清晨,拉法叶特身穿蓝、白、金相间的美国少将制服去凡尔赛宫向国王和皇后辞行,皇后对他能够推进法美共同事业抱有信心。下午,拉法叶特穿着同样的制服出席了前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舒瓦瑟尔公爵举行的宴会。会上,英国前首相沃波尔的侄孙对拉法叶特的少将制服表现出轻率的惊讶,还对美国军队衣不蔽体的状况评头论足。拉法叶特虽然无名火起,勃然变色,但仍然冷静机智的回答他说,美国人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制服,不是所有美国军队都穿得同样好,但是俘获英国军队的美国人几乎全是赤身裸体的。话音刚落,沃波尔的侄孙尴尬不堪。
  
  拉法叶特于3月20日登舟返美。他远眺一望无垠的大海,心中憧憬著未来的战斗。他的口袋里装着一封富兰克林写给华盛顿的信,在信中,富兰克林赞扬了这位年轻军官为了“我们祖国荣誉”而表现出来的热情以及他“对我们的事业”和对华盛顿的牢固感情。后来,华盛顿在给富兰克林的回函中也说:“来函已由我们的青年朋友、蔼然可亲的拉法叶特侯爵带到,获悉一切,至以为感。侯爵在法国为我国所作的一切努力,进一步证明了他对我们这场伟大事业的激情,也使我们加深了对他的敬爱。”
  
  经过38天的航行,拉法叶特乘坐的“埃尔米诺”号船于4月27日到达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马布尔里德港。翌日,他由水路到达波士顿。拉法叶特重返美国的消息不胫而走,他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一位法国人情不自禁地评论,拉法叶特在波士顿受到了比两年前更为热烈的欢迎。
  
  7月10日,罗尚博率领6000名法国远征军也顺利抵达美国罗得艾兰的纽波特。法军抵美之日,正是英军在美国南部暂时猖獗之时。驻守在南卡罗来纳查尔斯顿的英军将领康华里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坎宁击败盖茨将军指挥的一支美国军队以后,他便想把美军逼到维吉尼亚聚而歼之,一口吞掉美国的南方军团。但是,康华里低估了美国军民的实际力量。因此,他的一厢情愿的计划连连遭受挫折。
  
  华盛顿获悉南方连连胜利以及法国海军即将抵美的消息以后,他确信同英军决战已为时不远。然而最重要的是正确选择决战地点,这是关系美军成败的关键性的一着棋。
  
  拉法叶特返美不久,便同华盛顿讨论了如何选择同英军决战的地点问题。当时,拉法叶特向华盛顿建议三个决战地点可供选择:一是美国南方,二是纽约,三是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华盛顿反复考虑,认为在纽约决战是上策。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法国海军不便进入纽约湾,二是英军已经察觉了美法联军准备围攻纽约的战略意图。
  
  为此,华盛顿又同拉法叶特、罗尚博等人会合在他的家乡芒特弗农山庄,经过反复研讨,他们正式决定,一方面严格保密,故作继续进攻纽约的姿态欺骗英军,另一方面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选择在约克敦聚歼英军。
  
  1781年10月14日,美法联军开始向英军发起总攻。美军连续几天的炮击,英军岌岌可危。17日英军将领康华里率8000名英军无条件投降。19日举行了庄重的受降仪式。
  
  约克敦胜利的消息像春雷震撼北美大陆,美国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约克敦的胜利是值得美国人民大庆一番的。因为它是独立战争过程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它标志着美军的战略反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自此以后,美英双方几乎停止了重大的军事行动,正如拉法叶特所说的一样,“戏已经演完”。
  
  华盛顿与拉法叶特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拉法叶特于1782年回国。此后,他们一直通信,始终保持着常青的友谊。在华盛顿辞去总司令职务,退居芒特弗农山庄不久,拉法叶特曾于1784年8月怀着对华盛顿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再次远渡重洋,来美国专程看望华盛顿,他们在山庄里度过了一段最愉快的时光。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拉法叶特任巴黎革命军总指挥。他为了让华盛顿分享法国革命者的胜利喜悦,特意把打开巴士底监狱的钥匙寄给华盛顿作纪念。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拉法叶特在逃往荷兰途中被奥军俘虏入狱,他15岁的长子只身逃到美国,华盛顿立即设法安排照料,后来又亲自将孩子接到芒特弗农山庄,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精心照料和爱抚之下。
  
  后来,得知拉法叶特获释后,华盛顿悲喜交集,把啜泣的小拉法叶特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并让孩子捎信给他爸爸,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
  
  圣马丁
  
  圣马丁于1778年出生在阿根廷,卒于1850年。1786年随父母迁至西班牙,入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1789年开始在西班牙军队中学习,当过步兵、骑兵和海军;曾随军转战北非、法国和葡萄牙,参加过1796年英西海战和1808年开始的西班牙人民抗法战争,由一名士官晋升为中校指挥官。1808年加入以解放美洲为宗旨的秘密组织“劳塔罗社”。1811年脱离西班牙军队,回阿根廷投身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战争。
  
  1813年,奉命转赴图库曼,接任北方军司令。他根据敌对双方特点制定了解放南美洲的新战略方案,变北上为西进,即停止进攻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统治堡垒秘鲁。改由阿根廷西部越过安第斯山脉,先解放智利,然后再从海上进攻秘鲁。他的主张得到了阿根廷政府领导人的赞同和支持。1814年8月,受命赴库约省任省长,组织“安第斯山军”。1817年中旬,率军攀越安第斯山脉,攻进智利。
  
  圣马丁率领由4000多人组成的安第斯山军,分别通过四道相隔甚远的隘路前进,最后终于通过了安第斯山。智利保王军听说圣马丁的军队从安第斯山多路进入智利,皆胆战心惊。他们企图在圣地亚哥附近阻止安第斯山军,但为时已晚。
  
  被击溃的智利保王军,在智利中部各地秘密流窜,并在南部康塞普西翁附近重新集结。沃伊金斯遂指挥军队将智利保王军残余包围起来。西班牙的秘鲁保王军决定重新征服智利,于1817年12月9日派遣一支远征军,增援被包围的智利保王军。西班牙人的意图是击败沃伊金斯,然后把陆军主力经海路运往瓦尔帕来索,引诱圣马丁南下增援沃伊金斯,接着一举进入没有防御的圣地亚哥;即使失败了,也可以从海上撤退。
  
  圣马丁从他派往利马的情报人员那里得知敌人这一意图,便提前进行了军事部署:一面派兵支援沃伊金斯,一面准备在瓦尔帕来索或圣地亚哥以南制止敌人的进攻。1818年2月12日,正值查卡武科之战一周年,圣马丁在政治上争取主动,正式宣布智利独立。根据敌我情况,他决定采取避敌锐气,以守为攻的战术,诱使敌军司令奥索里奥进入内地,在爱国军能施展其骑兵优势的地方与敌决战。3月19日,奥索里奥于坎查拉亚达发动了一次夜袭,爱国军失利。圣马丁指挥军队有计划地退却,于4月初撤至圣地亚哥南侧的迈普平原列阵以待,奥索里奥于4月4日夜在爱国军南侧列阵,左翼部署了骑兵,但没有纵深和预备队。
  
  4月5日晨,圣马丁策马阵前,观察敌人的部署情况,他满怀信心地说:“奥索里奥比我想像的还要愚蠢,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了!”上午十一时,爱国军突然以猛烈的炮火准确地袭击了敌人,获得大胜。迈普战役的胜利,使智利获得完全解放,进一步巩固阿根廷的独立,在军事上为圣马丁大陆战略计划的最后实现扫清了道路。
  
  圣马丁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他的军事策略使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备受世人推崇。
  
  安东万
  在拿破仑时代之后的19世纪早期,全世界超过两代的军事领导家与军事学校的学生都在研究著安东万
  1779年3月6日,约米尼出生在瑞士的帕耶讷(payerne),父亲是帕耶讷市市长。他做过短期的银行职员,十九岁入伍瑞士军队(属法国),二十一岁开始指挥一个旅作战。约米尼是一个不错的军事学生,他差不多很快就开始出版许多记录着他一些想法和发现的书籍。1804年至1805年,约米尼出版了他的前四本书,这些书给法国元帅米切尔
  约米尼的著作给拿破仑一世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05年拿破仑晋升他为陆军上校。后来在1806年的对俄战争中,约米尼加入拿破仑一世的总参谋部,并参加了耶拿和伊于罗断(eyulaus)战役,赢得了荣誉勋章。
  
  1808年至1809年,约米尼参加了西班牙战争,虽然在那里与内伊产生了个人矛盾,可他还是担任了这位元帅的参谋长。约米尼与内伊的关系从互相钦佩转变成了公开的对抗,矛盾激化到约米尼差点辞去职务去参加俄国军队。拿破仑出面介入了此事,并要约米尼继续协助内伊,同时委任他为将军,率领军队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战。
  
  约米尼将军就这样在两方面军队里同时协助内伊和拿破仑。1814年,拿破仑的参谋长路易斯
  许多法国的老朋友都责备约米尼支持俄国的行为,而其他的人却对他支持内伊而感到不满。然而被流放圣
  滑铁卢战役之后,约米尼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并继续他军事著作的写作。1823年,俄国沙皇重新召回约米尼,提升他为全职将军。
  
  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约米尼组织建立起了俄国军事参谋学院,并担任未来沙皇尼古拉斯的私人教师,1828年,在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中,短期指挥了瓦尔纳包围战。1829年,约米尼从俄国军队退役,1853年至1856年,除了回到俄国给沙皇的克里米亚战争提一点建议之外,约米尼在布鲁塞尔以著述他的战争观念而度过余生。1869年3月22日,这位当之无愧的战争艺术专家在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岁。
  
  在约米尼漫长的一生里,他出版了三十余本有关战争历史与战争理论的书籍,研究的对象包括腓特烈大帝、法国大革命、七年战争以及拿破仑的一生。而1838年出版的《战争艺术概论》是约米尼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被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其他的军事机构当作最主要的教科书来使用。全世界推崇拿破仑作为自己作战指导的军事领导家们确信,瑞士军官约米尼为他们提供了这位法国皇帝能够取得成功的作战秘诀。
  
  约米尼的作品冗长而且难以总结概括。依据他的理论来引用同一处原文,读者可以证调和反驳出截然相反的观点。然而约米尼仍然创作出了第一本系统分析拿破仑战争艺术并广受大家欢迎的书籍。除了作战理论,约米尼定义的战术策略等概念至今仍然被大家接受,其他一些他记录和定义的军事术语还包括:“战场”———就是战争的边界范围;“战线”———就是敌我双方的接触线。
  
  约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强调,“步兵无疑是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但步兵必须与炮兵、骑兵以及后勤完全协调作战。他还强调了军队士气的重要性与“民族精神”对野外作战士兵的支持作用。
  
  约米尼战争艺术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适用于不同战况、不同地形的计划与行动管理体系,每一次行动都围绕着一系列的作战计划,联合友好的军事力量,有力打击敌人的弱点,穿越敌人的战线,为下一次作战开辟有利的条件。尽管人们读完所有约米尼的作品会发现他要比人们想像中的更加灵活变通,可新近越来越多研究战争艺术的人员对他充满限制的几何作战计划形式与绝对的作战条例进行了批判,约米尼的教条学说里并没有预见到人们会发明出远程快速、命中率高又可以集中火力发射的步枪。
  
  约米尼一生都喜欢别人推崇他为军事著作的首要作家。相比大部分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基本作战原理来说,他后来的战争术语学倒是影响得久一些。有趣的是,取代他成为主要军事理论家的卡尔
  约米尼的战争书籍是最早被广泛传看的,可到了19世纪后期,军事学校的学生们开始转为研究意义更加深远的克劳塞维茨的哲学著作了。尽管他们的结论很相似,可是少了些固执呆板的克劳塞维茨理论变成了指挥家在战争中寻求灵活变通的首要原则。克劳塞维茨与孙子的排名之所以要比约米尼靠前,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要更长远一些,并更具有现时意义。
  
  玻利瓦尔
  
  玻利瓦尔,19世纪初,南美洲北部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而进行独立战争的领袖,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委内瑞拉的民族英雄。
  
  1783年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一个土生白人贵族世家,父亲及祖辈都在当地极有权势。但玻利瓦尔并不愿在家人的呵护下生活。1797年1月,玻利瓦尔以士官生的身份参加了委内瑞拉民卫部队,第二年7月他被晋升为少尉。1799年玻利瓦尔结束了部队生活,前往欧洲学习和旅游,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此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委内瑞拉和南美洲的独立事业而奋斗。
  
  1807年玻利瓦尔从欧洲回到委内瑞拉,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1810年他参加了委内瑞拉人民发动的武装起义,并作为新政权的代表出使英国,以寻求英国对他们的支持与援助。1811年委内瑞拉议会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并成立了第一共和国,玻利瓦尔被任命为卡贝略港要塞司令,带领共和部队与外来侵略势力及国内反动分子进行斗争。但是一年之后,第一共和国就遭到颠覆,共和政府被推翻。
  
  为了重建共和,玻利瓦尔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从新各拉纳达打回委内瑞拉,收复了加拉加斯,建立了第二共和国。因此他被人民誉为“解放者”,并出任委内瑞拉共和军总司令。1814年,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手进攻下,第二共和国也被颠覆,玻利瓦尔出走牙买加和海地。在海地,玻利瓦尔总结出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的巨大失误。
  
  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革命者的支持下,又组成一支军队回到委内瑞拉。这次他没有首先攻打大城市,而是建立农村武装,宣布解放黑人奴隶,并从奴隶中招募士兵,组建部队,并答应给革命的战士分配土地。1817年和1818年,玻利瓦尔的部队渡过了接连失利的困难时期,终于抵住西班牙军队的进攻,平定了内部叛乱,并联合平原地区的游击力量,在委内瑞拉东部建立了以安格拉图斯城为中心的基地。
  
  1818年,玻利瓦尔主持召开了国民议会,并宣布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成立。1819年,玻利瓦尔率军出征新格拉纳达,在一年之中解放12个省,1820年8月7日波哥大也得到了解放。同年12月17日,安格拉图斯国会决定将原委内瑞拉都督区和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合并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为总统,并统率三军。1821年初,玻利瓦尔挥师东进,在6月24日取得了卡拉沃沃会战的全面胜利。
  
  他认为,“此次辉煌胜利确认了哥伦比亚共和国在政治上的诞生”。
  
  1822年5月,统一的六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南美洲北部独立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玻利瓦尔不仅是一个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个极为高尚的国际主义者。在把委内瑞拉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以后,他又开始投身于全美洲的民族解放事业中。1822年,玻利瓦尔率领哥伦比亚军队开始南征,同年4月在邦博纳之战中他率领部队重创西班牙军。1822年中期,玻利瓦尔同北上解放基多的苏克雷部队胜利会师。1824年8月,玻利瓦尔指挥的胡宁之战获胜,为解放利马奠定了基础。由于哥伦比亚国会牵制,玻利瓦尔不得不于1824年10月交出全部军权。但苏克雷遵照玻利瓦尔的指示,于同年12月以不足6000人的兵力和约一万人的西班牙殖民军主力在阿亚库乔高原进行决战,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大获全胜。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它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洲统治的终结,秘鲁总督殖民军的四个元帅、十大将军全部投降。1825年,秘鲁解放。为了纪念玻利瓦尔,该地独立后,定国名为玻利维亚。1826年1月,卡亚俄港的西班牙驻军投降,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玻利瓦尔以毕生精力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他领导的独立战争解放了南美洲相当于今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的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拉丁美洲建立共和制度和促进美洲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菲尔德
  在革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军事领导人无疑是温菲尔德
  1786年6月13日生于维吉尼亚州彼得斯堡附近自己家族的月桂枝庄园,斯科特在独立学习法律之前在威廉,玛丽法学院学习。短暂的在学院逗留后,他于1807年加入了当地的一支骑兵队伍,使他后来得到一份在正规军中担任炮兵的工作。斯科特早年穿军服的日子不是很成功。至少有两次他考虑过辞职重返法律业。从1809年到1810斯科特在纽奥良服役,在那里,他指控他的长官詹姆士
  斯科特的第一次战斗经验并不比他平时服役更有教益。在1812年战争开始时,已经是陆军中校的斯科特,加入了试图从纽约北部入侵加拿大的美国军队。1812年10月13日在皇后镇高地公园战役中,英军俘虏了斯科特,并在交换战俘前把他囚禁了三个月。
  
  1813年,斯科特指挥了一场对福特
  1814年3月,已经是准将的斯科特建立了一套保持了二十五年的领导风格。他开创了一场严厉的训练方式,包括反复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操练。他强迫进行循环训练,对着装和行为方面有诸多规定,因此得到了“老古板’的绰号。
  
  【新
  作为1812年战争的幸存者,斯科特所带的旅赢得了他们该得的荣耀。1814年7月5日,他的军队在齐佩瓦打败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英国军队。不到三周的时间,这支旅又抵抗了英军主力在兰迪道之战的进攻,斯科特再次严重受伤。战争结束时,斯科特被提升为少将,不仅赢得了军界的尊重还受到普通美国民众英雄式的欢呼。
  
  在这场战争以后,斯科特参与到改造战后军队,融合在战场上的经验编写军队的第一本标准训练手册。他还两次访问欧洲,从别国学习军事组织和各种训练方式。
  
  在1812年战后期间,斯科特证明了自己进行谈判与训练士兵同样拿手。1832年他通过磋商签订的协议避免了与索克和福克斯印第安人的战争,在1838年和1839年两次解决了新英格兰—加拿大的边界纠纷,这场纠纷有导致大不列颠与美国之间第三次大战的危险。1838年,斯科特还监督切罗基族从乔治亚州迁移到后来成为俄克拉荷马州的保留地。
  
  在这期间,斯科特一直保持直率的性格,常常与国会议员和总统的政治议程发生冲突。尽管如此,他的正直和领导才能还是继续得到公认和嘉奖。1841年7月5日,斯科特接管了整个军队,这个职务他担任了二十年,并且利用职务之便继续发展纪律与军事训练和战术的标准化。
  
  1846年墨西哥战争爆发,斯科特最初留在华盛顿让圣扎迦利
  1847年4月8日,斯科特和他的侵略军在韦拉克鲁斯实施了美国第一次重大的两栖登陆作战,并且以最少的人员损失攻占了该港口城市。迅速向内陆推进,4月18日,斯科特在塞罗戈多遭遇并打败了一支由山塔
  斯科特一直作为军政府的首长待在墨西哥城,直到1848年4月回国并成功地回击了波尔克总统对他私生活和财政方面不正当行为的诬告。作为军人他虽然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斯科特转到政治领域做得并不好,没能获得辉格党的提名参加1848年的总统竞选。四年后他获得了提名,但是在大选中大败给了富兰克林
  在他从政期间,他被获许保持现役军职,斯科特并没有忽略从在墨西哥学到的经验教训中继续改进军事训练。在帮助解决1859年另一次美英之间普吉特桑德的圣胡安岛边界纠纷时,他的谈判技巧仍然保持锐利。
  
  到1861年,斯科特为他的国家服务了五十多年,经历了两场战争。
  
  尽管出生于弗吉尼亚,在内战爆发时斯科特还是效忠于他的国家。斯科特是少数认为美国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平息叛乱的人之一,事实上,他制定了一项计划,即通过广泛的动员,封锁南部,迅速从密西西比河撕开联盟的缺口。将军的“蟒蛇计划”受到北方媒体、政客和年轻的军官的嘲讽和奚落。报纸把斯科特描述成常常在办公桌前就睡着的年迈老人。
  
  1861年11月1日,斯科特退休,联邦军队统帅权移交给乔治
  从战场的前线到国会大厦的大厅,斯科特指挥和塑造了美国军队半个世纪。他的勇敢、无畏和组织才能把一支初生的军队带到了快要跻身世界强国的地位。尽管现在不如格兰特或是李有名,斯科特是他们俩的良师和领导。他的重要性超过他们俩,因为他在职时间长,但是他排在带领美国赢得独立的华盛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级将领之后,这些高级将领打败轴心国赢得胜利,并确定了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地位。
  
  尤利塞斯
  在美国内战联邦军队打败联盟军的过程中,尤利塞斯
  格兰特取得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无论格兰特的平民生活还是军事生涯都不是一开始就引人注目的。
  
  他在1822年4月27日出生于俄亥俄州快乐镇的一个制革厂主家庭,是六个孩子中最大的,格兰特在1839年接到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入学通知。在向西点军校报到时,格兰特决定将他的名字从海勒姆
  格兰特在西点军校并没显示有很大的潜力,他在1843年那届毕业的三十九名军校学生中排在第二十一名。虽然在学校格兰特的马术是最出色的,但是这位新的陆军中尉被分在了步兵团,并在毕业后,到密苏里州的杰弗逊兵营第四团报到。
  
  1846年墨西哥战争爆发,格兰特和随他所在的团在格兰德河边界加入了圣扎迦利
  格兰特在1848年回到密苏里州,娶了当地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朱莉娅
  频繁的换防把格兰特带到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格兰特回到密苏里州尝试过农业和各式的商业冒险。但是一样都没有成功。1860年他把家搬到了伊利诺伊斯州的加利纳,并在他父亲的皮革店里做职员。
  
  内战爆发时,格兰特试图在常规军中重新获得一个职务,但是尽管大规模的动员,军界还是没有对他表示太大兴趣。最后,格兰特终于获得一个上校职位担任伊利诺伊斯第二十一志愿步兵团的指挥官,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就被提升为准将指挥密苏里州东南区。
  
  格兰特的第一次在内战战场赢得有限的胜利是在密苏里州的贝尔蒙(belmont)。他并没引起林肯总统和正规军的注意,直到他极其漂亮地将海军和陆军相配合于1862年2月占领了联盟军的亨利和达那逊(donelson)堡。格兰特在达那逊堡战役时要求叛军指挥官的话成了他的昵称:“无条件投降”格兰特。
  
  1862年春,格兰特被提升为少将,并掌管田纳西州的军队。4月6日,艾伯特
  在夏伊洛之后,格兰特指挥了几次机动作战,展示了他对战场战术的掌握。运用快速行军和攻击性行动,格兰特在他的军队向维克斯堡行进过程中,在密西西比州对超过己方人数的敌军五战五捷。格兰特再次用美军海上舰队在密西西比河上配合他的进攻,并在六月从陆上和海上包围了维克斯堡(vicksburg)。这座城市在7月4号向格兰特投降,使联邦军完全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并成功地将联盟军从地理上切断为两个部分。
  
  在维克斯堡一役后,格兰特终于在美国正规军中获得任职,被提升为少将,并任新成立的密西西比师的指挥官。他迅速地控制了查塔努加(chattanooga),冲破了叛军的围城攻势,在鲁克奥特山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胜利后格兰特并未休整,而是乘胜追击撤退的叛军。
  
  林肯总统三年来一直在寻找可以结束这场战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将军。1864年他认定格兰特就是他在寻找的那个统帅,9月他提升格兰特为中将任命其为联邦军的总指挥。正规军的军官们对格兰特没有好的印象,普通的市民听到的都是他酗酒的故事,对此,林肯只是简单的回应,“我需要这个人,他作战英勇”。
  
  那也正是格兰特所做的。他很快就接管了统帅权,在战场上用电报指挥了整个联邦军取得成功。意识到南方比不上北方的人力和其他资源,格兰特开始把一连串的行动建立在损耗资源上(对温菲尔德,斯科特早年蟒蛇计划的继续与延伸)。他一面命令威廉
  1864年6月,格兰特在维吉尼亚的彼得斯堡包围了李的部队。此时1865年4月1日,格兰特在五岔口战役中取得胜利威胁到李的右翼防守迫使他撤退才告结束。格兰特与李的西撤军队平行,并命令谢里丹切断他们的撤退路线。4月9日在阿波马托克郡府,李认识到他已经无力再战,于是向格兰特投降。剩余的南方叛军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也跟着投降了。
  
  格兰特在战后一直留在军中,1866年,国会批准将他提升为四星上将,这是自1799年来唯一一次这样的提升,1868年格兰特赢得了他两次竞选中的第一次,成为美国总统。但是被一系列的丑闻摧毁,用人不善,卷入欺诈的丑闻,虽然不是格兰特本人这样做,他的总统生涯证明了他是个更好的将军而非政治家。
  
  在经过1879年不成功的第三次竞选活动后,格兰特搬到了纽约。
  
  他很快证明了他的商业技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长进,他在一次银行业投资中损失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在被诊断出患有喉癌后,格兰特用生命的最后时间来写自传,并在他去世前四天才完成。他于1885年7月23日在纽约的蒙特葛瑞格尔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这本自传很成功,版税足够支持他家庭未来的生活需要。
  
  格兰特矮壮、结实、肩膀浑圆,他的军人风度从未给任何人留下过深刻印象。尽管几乎别的尝试都失败了,他仍然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的人员伤亡名单很长,也确实常常饮酒过量。
  
  不管怎样,他赢得了美国历史上最大、最关键的一场内战,保证了联邦的存在和奴隶制度的废除。
  
  虽然不像李一样受人爱戴,不像j
  加里波第
  
  具有卓越军事天才的加里波第,在政治上却过于浪漫天真,对于身边的种种阴谋诡计,权力欲望、党派纷争,他感到厌烦无奈。他那高贵无私的纯洁的心灵中,只有一个想法:统一意大利,一切为了祖国。他宣布两西西里王国并入撒丁王国,把一切权利移交给埃马努埃莱国王。
  
  至此,除罗马和威尼斯之外,意大利全国基本统一。国王派人送来一份礼单:给他一处王宫古堡,一艘汽艇,给他的长子梅诺蒂一座庄园,委任他的次子里乔蒂为御前侍从武官,给他的女儿泰雷西一份丰厚嫁妆。“我奋战南方,既非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牟取私利。
  
  我急欲回去过我的孤独生活。’他不仅谢绝了礼单,而且辞去正规军中的官阶,带着未能进军罗马的遗憾和仅有的50法郎及一口袋菜豆种子,回到卡普雷拉岛。
  
  1861年3月14日,维托里奥
  这段时间,加里波第以为自由而战的传奇将军和耕种渔猎、造福于孙的一家之长的双重角色,有时活跃在欧洲大陆,有时幽居在海上小岛。
  
  只要祖国需要,他会立即不计前嫌,二话不说,立刻组织志愿军奔赴前线。他带兵参加1866年的普奥战争,意大利作为普鲁士的盟友收回威尼斯,他再次为彻底统一祖国立下汗马功劳。1867年,他远征罗马失败,又于1870年委托助手组织志愿军进军罗马,和正规军一起推翻教皇国,收回罗马,最后统一了意大利。
  
  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加里波第不仅成为解放祖国的元勋,意大利的民族英雄,而且也成了世界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一面旗帜。1861年,美国大使代表林肯总统正式邀请他去美国统率部队。1863年,当他因向罗马宣战而被捕时,全欧洲掀起了愤怒的浪潮,英国爆发抗议游行,德国募捐铸造金冠赠给他,瑞典举行群众示威,法国派出慰问团。在1870—1871的普法战争中,当得知法国推翻了拿破仑三世建立共和国时,他主动请缨,指挥八千沃捷兹军队,打败了普鲁士名将维尔德的二万大军。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他接到担任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邀请。但是他已百病缠身,不能成行。日愈剧烈的风湿病和原因不明的发烧、疼痛,无情地折磨著这位戎马一生的传奇英雄。
  
  卡普雷拉岛上,天气好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
  
  有时他在女儿的墓地一坐半天,有时他扶著一块碑石喃喃自语,那下面埋着他的战马。晴朗的夜晚,他会用望远镜观看划破夜空的彗星,沉闷的下午,他多半呆在房间里,与镶在紫檀木镜框中,那条阿妮塔留下的乌黑发辫作伴。一天,他让人抬着来到海上,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他轻轻抚著刚刚几岁的小儿子说:“小家伙,我希望你当海军。”
  
  1882年6月2日,被恩格斯誉为意大利最后一位具有古风的英雄与世长辞了,他安息在小岛家庭墓地的几棵松树下。意大利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朱塞佩
  毛奇
  
  普奥战争以后,毛奇立即着手制订对法国作战的宏大计划和进行战争准备。北德意志各邦虽然统一了,但是南德还有四个邦国处于法国的卵翼之下。要完全统一德国,势必要与法国一战。而且作为一个军人,他个人的成就因为法国的干涉而打了折扣,心里一直忿忿然。
  
  所以于公于私,这一箭之仇都非报不可。
  
  毛奇是一个知识全面、头脑冷静、目光锐利的军事家,就在普奥战争进行之中他已经发现了普军不少弱点。普军上下对骑兵的作用都认识和发挥不够,在普军翻越苏台德山脉时,他和下级指挥官都未派骑兵在前面警戒和侦察,行军处于一种盲目状态,结果在冲出山垭口时与奥军发生了遭遇战。如果奥军在山中或山垭口设伏,普军将吃大亏。此外,对骑兵屏护主力、阻滞敌军行进、反侦察等作用也未能发挥。
  
  毛奇还发现普军炮兵武器和战术上都存在严重缺点。普军使用的大炮,很多还是前膛装填的滑膛炮,这种炮被证明比奥军普遍使用的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在发射速率和准确度上都差得多。在战术上,普军习惯把炮兵放在行军纵队的尾部。所以当普军第二军团前卫部队从山垭口冲出与奥军遭遇时,就完全失去了炮火的保护。更为严重的是,当第一军团在萨多瓦向奥军正面发起进攻时,出现炮火支援迟缓的问题,普军步兵完全暴露在奥军火力之下,受创严重。
  
  针对这两大弱点,毛奇在战后立即着手改革,将普军火炮全部更新为钢质、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并对炮兵和骑兵指挥官进行新编队和新战术意识的培训。毛奇率先提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即炮兵的预备队就是弹药。从此,普军在战斗中总是将所有能用上的炮兵都及早投入战斗。
  
  经过毛奇几年的努力,普军在1870年投入普法战争时,无论在编制、装备、指挥,战术思想等方面,都远比法军准备充分。
  
  在普鲁士人忙乎的时候,法国人也没有闲着。普奥战争一结束,拿破仑三世就眼巴巴地盼著俾斯麦答应给他领土“赔偿”的诺言兑现。
  
  谁知望穿秋水,俾斯麦一声不吭,就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拿破仑三世知道受了骗,心中极为不满。普鲁士人得寸进尺,又搞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赫然一个大国屹立,法国要想再次称霸欧洲,可就遇到强硬对手了。拿破仑三世痛下决心,决不再姑息遗患,尽快以战争削弱普鲁土,阻止德国统一。
  
  双方都在大规模地扩充军备,同时展开秘密的外交活动,孤立敌人,争取盟友。俾斯麦竭力想争取英、俄中立,拿破仑三世则力图拉拢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组成反普同盟。老奸巨猾、巧舌如簧的俾斯麦显然比公子哥儿出身的法国皇帝技高一筹。俾斯麦颇有成就,拿破仑三世却接连碰壁,搞得臣民怨他无能,颇有要闹事的架势,逼得他只好尽早动武。
  
  到1870年,普鲁士首先做好战争准备。可一时没有借口。按照俾斯麦的信条:只要需要,没有就去制造。俾斯麦眼睛滴溜溜一转,发现西班牙是个空子。原来的女王伊莎贝拉被1868年的革命推翻后,王位至今空着。俾斯麦派人秘密去马德里,收买西班牙临时政府,让他们邀请普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当国王。这事俾斯麦、毛奇、罗昂一伙人事先没有告诉普王,他们怕威廉反对,阴谋就搞不成了。
  
  果然,7月3日西班牙《回声报》披露利奥波德出任西班牙国王的消息后,正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威廉国王闻讯大为惊讶,并立即表示反对。但反应最强烈的还是拿破仑三世,他简直跳了起来,一面向普鲁士提出抗议,一面扬言:谁敢派人去西班牙当国王,就同谁开战。
  
  事情明摆着,他要让那个普鲁士人去做了国王,岂不是让人家两面夹攻吗?
  
  7月9日,法国驻柏林大使奉命赶往埃姆斯谒见普王,要求制止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威廉表示他将劝阻亲王接受邀请。利奥波德也随即发表声明,不去西班牙做国王。事情到此本就可以了结了,但是拿破仑三世还不放心,竟命令大使去向普王逼索永远不同意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书面保证。这就做得太过分了,威廉毕竟是一国之君,岂能做这种丢脸面的事。他拒绝了大使的要求,并将会谈结果电告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收到电文时,正同总参谋长毛奇和军政大臣罗昂共进晚餐。
  
  俾斯麦看了电文,诡谲地笑了笑,问:“对法国的战争早打好还是晚打好?”毛奇以他一贯的简洁语言回答:“如果真要打,晚打对我们不利。”俾斯麦于是提笔在电报上改了几个字,将原来比较温和的语气改成带有侮辱法国皇帝的意味,他一面将改过的电文递给毛奇和罗昂,一面说:“那头高卢牛看见这块红布会立刻激怒起来。”三人大笑。他们虽然知道这会引得国王龙颜大怒,但一个统一的德国足以平息他的怒气。这三个战争贩子对于德国的统一,实在比国王本人还要热切。
  
  经过删改的电文在报上一发表,法国舆论大哗。拿破仑三世气急败坏,觉得受了侮辱,但也高兴有了发动战争的借口。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正中了俾斯麦、毛奇等人的圈套,他们正是要法国先进攻,这样普鲁士便处于民族防卫战的地位,有利于争得德意志民族的支持和国际舆论的同情。
  
  法国为这次战争也进行了多年的准备,陆军大臣向皇帝一再吹嘘说,完全准备就绪。拿破仑三世信以为真,急忙调兵遣将,想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袭,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强迫各邦国中立,然后联合奥地利和意大利直攻柏林。同时,舰队在波罗的海和易北河配合陆军行动。
  
  皇帝的战略计划本也不错,可他的军队实在不争气,平时训练差,装备落后且不齐全,参谋指挥系统效率低。部队接到集中命令时,到处乱成一片,有的将军甚至找不到自己的部队。地图没有,军需品不足,索要粮草、弹药、帐篷的电报纷纷飞向巴黎总部。7月28日,对此一无所知的皇帝兴冲冲跑到梅斯前线,准备发动进攻,这才发现没有一支部队完成战争准备。又耽误了一个星期,法军才于8月2日开始进攻。
  
  普军却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动员和集中起来。在毛奇效率很高的总参谋部的指挥协调下,普军三个主力军团,连同预备队和机动部队共40万人,在十天之内便全部集结于西南边境一带。毛奇侦知法军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分别集中兵力,便将三个军团配置在法军两部之间、孚日山后面从北到南一线,这样三个军团既可以互相支援,也可以集中力量攻击敌军一部。
  
  8月2日,法军主力莱茵军团的三个军从梅斯向德国境内的萨尔布吕肯突进,普军一部受冲击,被迫后撤。毛奇立即命令第一军团向第二军团靠近,第三军团向南突击,阻止斯特拉斯堡—线法军北上增援。
  
  8月4日,普军开始全面反攻。
  
  弗里德里希
  普军这一系列攻势迅猛而凌厉,尤其是改进后的炮兵,双方步兵尚未靠近便以猛烈的火力向敌军轰击,给法军造成大量死伤,严重打击了法军士气,在普军步兵进攻时又提供连续不断的炮火支援。战斗中,普军无论在炮兵火力、步兵火力的配合上,都明显强于对方。法军被这一连串的打击弄得手忙脚乱,梅斯的大本营里一片惊恐气氛。
  
  拿破仑三世见形势不妙,立即把帅印交给巴赞元帅,自己坐上马车慌忙往西逃往夏龙。8月9日,麦克马洪留下一部坚守斯特拉斯堡,自己带领其余南线部队乘火车撤往夏龙。
  
  毛奇从骑兵侦察队那儿及时掌握了法军动向,命令第一军团直趋梅斯;第二军团插向梅斯与南锡之间;第三军团从南锡向西前进,从侧翼包围法军。8月中,向西挺进的第一、二军团以骑兵为先头部队进行快速迂回,在格拉夫洛特以西截住了从梅斯往凡尔登退却的法军。8月16日,普军挫败法军往马斯河方向突围的计划,迫其在格拉夫洛特设防。8月18日,两军在格拉夫洛特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十几万军队,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到傍晚,普军击败法军,攻入格拉夫洛特,迫使巴赞率领18万法军撤回梅斯要塞。普军乘势围城。
  
  毛奇原计划没有设想法军主力会退守梅斯。法国人拙劣的战术使他喜出望外,他立即集中第一、二军团大部共15万人,由弗里德里希
  此时,麦克马洪元帅在夏龙又重新组成了一个新军团,共13万余人,他决定退守巴黎。8月21日,部队出发不久,麦克马洪接到大本营电报,要他火速驰援正在突围的巴赞部队。麦克马洪被迫回师东进。
  
  8月26日,麦克马洪向北绕道迂回到色当以南地区,避开从南锡往西北前进的普军缪斯军团。
  
  毛奇从骑兵侦察队那儿得知麦克马洪正向梅斯开进,一时颇为疑惑,难道法国人连首都都弃之不顾了吗?因为巴黎方面已经没有防卫部队了。8月29日,他从被俘的法军参谋人员口中得知确切消息,立即命令缪斯军团和第三军团向北疾进,阻止麦克马洪渡过马斯河。
  
  麦克马洪在途中得知巴赞仍被围在梅斯,普军两个军团又渐渐逼近,知道救援巴赞已无可能,为免全军被困,唯一出路是向北撤退。
  
  但拿破仑三世不甘心放弃梅斯的法军主力,命令麦克马洪继续东进。
  
  法军指挥混乱,命令反反复复,搞得部队疲劳而沮丧,而且也错过了战机。
  
  8月30日,普军前锋部队赶到,随即发起袭击。法军正在进食,措手不及,受到重创。当晚,麦克马洪命令部队进驻与比利时接壤的色当要塞。拿破仑三世也进入色当。
  
  毛奇命令缪斯军团越过马斯河,抢占通往比利时的阿登山口,从北面和东面包围法军,第三军团截断法军往巴黎的退路,从南面和西面发起进攻。8月31日,普军从四面向色当附近的法军发起猛攻。毛奇对普王威廉说:“近卫师开始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经过一天激战,法军被压缩在要塞周围一片狭小的地域内。
  
  黄昏时分,毛奇观察着地图,见合围已经完成,不禁得意地说:“现在我们把他们关在一个老鼠笼子里了。”
  
  色当城周围小山环绕,法军驻扎城内,位置极为不利。麦克马洪当初退至色当,并不打算在这里组织防守,不过想休息两天,然后往西南撤退。没料到普军进军如此神速,两夜之间便使他成了瓮中之鳖。
  
  9月1日凌晨,大雾弥漫,法军迅速占领阵地,准备抗击普军进攻。普军155000人已进抵前沿,占领了周围几乎所有高地,七百门火炮一齐对准色当城。俾斯麦和普王站在一个离色当只有三公里的小山上,用望远镜俯瞰着雾气笼罩的色当城,等待着欣赏胜利的全过程。
  
  不久,雾气开始消散,色当要塞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毛奇下令总攻,七百门大炮一齐怒吼,炮弹像雨点般落在法军的阵地上和城内的房屋上,到处是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和熊熊大火,法军士兵争先恐后往堡垒里乱钻。上午七时,法军总指挥麦克马洪元帅在视察前沿阵地时被炸成重伤,被迫交出指挥权。当时法军还控制着城北一处高地,这是法军唯一可能的退路。可是法军将领们却在是否突围的问题上发生争吵,普军趁机攻占北部高地,将十余万法军全部装入袋中。此后,普军采取联合火力,集中炮火进行压制性射击,猛烈的炮火时而转向东侧,时而移向西部,轰得法军士兵不知所措,惊恐乱窜,互相践踏,死伤累累。色当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狱。
  
  拿破仑三世绝望地躲在地堡内,称霸欧洲的雄心壮志已然灰飞烟灭。他反复考虑,实在不愿意享受一个皇帝战死的罕见的光荣。下午三时,他下令在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并派人向普王递交了求降书。9月2日上午,拿破仑三世在童雪里村会见俾斯麦,法军正式投降。
  
  至此,色当战役结束。此役法军死伤一万七千余人,被俘十万三千人,其中包括法国皇帝、元帅和39名将军。此外还交出各种火炮550余门,车辆一千余辆,战马六千匹。色当战役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包围战,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十分深远。
  
  随后,毛奇指挥普军长驱直入,继续向巴黎推进。这次他决心贯彻他的信条;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至战争结束。他决心不让任何人使他的胜利再打折扣。
  
  法军战败投降和普军继续入侵的消息传到巴黎,人民群众异常愤怒,以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此结束了法国历史上的王朝统治时代。
  
  9月19日,普军进围巴黎。9月28日,被围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在梅斯的巴赞元帅投降。普法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是十九世纪最大的战争之一,双方共投入兵力70多万人,火炮近三千门。这次战争是毛奇最成功的军事杰作。他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法军的组织、装备、训练和运输能力等所有情况,领导总参谋部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吸取了普奥战争的教训,对炮兵武器、战术及骑兵战术进行了革新,使炮兵和骑兵在整个战争尤其是色当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和切实不懈的努力,使普军无论在兵力、火力、机动能力和战术上都明显优于法军,从战争一开始便占据了压倒优势。毛奇的指挥巧妙果断,随机应变,几乎无懈可击。由于他在普奥战争中树立了威信,指挥官们信任和服从他的指挥,也使得他的战术意图得到完全的实现。
  
  普鲁士对法战争的胜利,把南德意志几个独立的邦国吓坏了,赶忙于1870年底发表声明,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王宫正式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自封为第一任皇帝。德意志经过近六百年分崩离析的时代,终于统一成为一个现代的资产阶级国家。
  
  1月28日,巴黎“国防政府”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解散全部法国正规军。2月26日在凡尔赛签订了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了正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东洛林给德国,并赔款50亿金法郎。
  
  威廉坐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宝座,眉开眼笑,踌躇滿志,对俾斯麦、毛奇一伙愚弄他的恼恨早已烟消云散。他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昂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你们三位。”
  
  当然,这完全是颠倒主次的胡说八道。真正导致德国统一战争胜利的,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德国的民族运动,是德意志人民英勇奋战的结果。毛奇,俾斯麦等人不过是历史偶然选中的工具而已。
  
  普法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大增,他被公认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军事家。1871年,他因功晋升元帅,赐封伯爵,并得到议院的大笔金钱奖赏。1872年,他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担任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当时,他已是高龄,为照顾他,还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他处理日常事务。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德国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问题,他从青年时起就坚持认为德国有一天将不可避免地同时对俄国和法国作战。
  
  毛奇的最后几年是平静,勤奋和忙碌的,他完成了《论1870—1871年战争》的大型论文。1888年,他退役后还担任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他的军国主义热情并未因高龄而有所衰退,依然在议会里起劲地鼓吹战争不可避免,要求进一步扩军备战。
  
  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依照他军事地理学家一贯准确的算法,享年九十岁。他算不上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但却是最具现代意识的军事家,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创建的总参谋部的现代指挥体系,至今仍为许多国家所沿用,他的东西两线作战,分进合击,速决战等战略战术思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
  1805年1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地方,爆发了一场有16万军队参加的战略性会战。经过这一仗,拿破仑彻底粉碎了俄奥联军的进攻,法兰西帝国依然巍然屹立着。
  
  90年后,在美国罗德岛海军学院的讲台上,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
  马汉的声音不高,但却震动了世界。“海上的奥斯特里茨”成为穿着不同国家军服的海军元帅、海军上将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又过了21年,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汉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不过,这壮观的会战不是发生在其理论的诞生地美国海域,而是在欧洲北海的一角,一个名声并不十分响亮的地点———日德兰。
  
  就是因为这场会战,使日德兰的名字永垂史册,也使马汉的理论开始广为人知。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阿尔弗雷德
  他发现,人类在海上的机动性超过了陆地。他在研究了英帝国长期称霸世界的历史后,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海峡,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马汉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再版了30多次,并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是海权论的鼻祖。他的突出贡献尤其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马汉是一个顺应时代而起又推动了时代发展的伟人。
  
  马汉的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马汉认为,不可能再有哪一个国家能像过去那样独霸海洋,美国应与有共同血缘关系的英国合作,确立同一种族对海洋的支配。马汉明确表示,他的海权论是要为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并公开称“强权即公理”。马汉曾任美国总统西奥多
  鉴于马汉对美国海军战略的重要影响,富兰克林
  卡尔
  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王国的一位将军因患霍乱病离开了人世。可是他的名字却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后人淡忘,他就是享誉世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的作者卡尔
  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生于普鲁士一个税务官家庭。他从小酷爱军事,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13岁踏上与法国作战的战场,不久晋升为少尉。1801年,他被选入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在军校里,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获得了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军校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奥古斯特亲王的部队担任副官。
  
  当时,反法同盟各国的军队与拿破仑的军队正在征战。1806年,克劳塞维茨随亲王参加了著名的耶拿战役和奥尔施塔特战役,普军大败,他也在战败后被俘。翌年被释放回国后,他深感陈旧的军事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因而积极呼吁和参与了普鲁士军队的改革工作。
  
  1810年,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柏林陆军大学的教官。在任教期间,他编写了《军事训练概论》等著作,并给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程。
  
  1812年,因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准备发动侵俄战争的拿破仑结成同盟,克劳塞维茨愤而辞去了教职,奔赴俄国参加了反抗拿破仑的战争。
  
  拿破仑被打败后,他重又回到了普鲁士军队,开始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这年他38岁;在任12年,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著书立说。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
  《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
  
  然而,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把他国家的政治视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外政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政策的联系,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政治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均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军事学术的变化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克劳塞维茨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于克劳塞维茨没有弄清战争的社会本质和民众在战争进程中、战争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统帅的作用,因此他就无法认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他的战争学说是对战争本质等问题的重要见解。《战争论》探索战争奥秘的深度是克劳塞维茨死后100多年来,任何一个军事理论家从未达到过的,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并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曾经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施蒂芬计划”的策划人冯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费迪南
  费迪南
  福煦军事生涯里亲历战争的时间很晚,直到升为将官才开始接触战争。1851年10月2日,福煦出生在塔布(tarbes)的一个公务员家庭,1870年应募法国步兵团,但在普法战争中并未参加过任何军事行动。1871年,他进入位于南锡的军事学院学习,1873年进炮兵团服役。
  
  正当其他同时代的将军们在法国众殖民地战争中飞黄腾达载誉而归的时候,福煦却一直留在法国的军事学院里,从事军事理论和战术的研究和教学。1885年,福煦以军事史学讲师的身份进入法国陆军大学(ecoledeguerre),1908年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长。福煦非常崇拜和支持卡尔
  福煦书籍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战略战术展开的,这些理论在他未来的战场指挥中证明是奏效的。他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士兵和领导者“必胜的信念”。除了参战将士们的作战锐气之外,福煦还强调精密的战略部署与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和地形的重要性。
  
  按照他的作战理论来讲,防御只是重新发动进攻的准备。他奉行的信条就是“残暴或誓死的进攻”,这就着重强调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或是伤亡人数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对战争胜利是很有必要性的。
  
  他还认为“进攻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位伟大的指挥官是有能力将这种理念灌输给他的士兵们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六十一岁的福煦担任法国第二十兵团总司令亲历了他的第一场战争。1914年8月8日,德国发动进攻试图夺取南锡。福煦重整初期受挫撤退的军队向德国发起了反攻。他用他的名言实践了他的军事指挥作战哲学:“我的左翼在投降,我的右翼在撤退,我的中路在崩溃,形势好极了,我将发动进攻。”
  
  福煦的反攻尽管带来了大量的伤亡,可他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挽救了南锡。1914年10月,福煦晋升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他率军阻止了德国沿马恩河向巴黎进军的攻势。这次的胜利使他担负起了协调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北部战场协约国军队的任务。尽管他没有直接派遣非法国军队的权力,但他却有权控制由法军组成的全部后备军。
  
  他苛刻的管制为他全盘控制协约国力量提供了某些手段和方法。
  
  尽管福煦的领导在协约国军队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可他一直奉行的不惜大量人员伤亡的战略却惹怒了协约国和法国的领导人们。1916年福煦领导的索姆河战役伤亡巨大,协约国军队损失总共超过了六十万人,之后福煦就被调至次要的领导位置,担任了两年职位较低的军事顾问。
  
  1918年3月,德国开始发起另一轮进攻,将协约国军队从战壕里赶回了法国,兵临巴黎。4月3日,福煦在英国军队和新参战的美国军队的支持下,担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他立即重组前线军队,并计划重新展开对德国的进攻。
  
  福煦吸取了他在早期战争中展开严酷战斗和不惜大量伤亡的教训,此时制定了相应的进攻计划。1918年8月,晋升为陆军元帅的福煦改变了进攻德军主力的作战计划,转攻德国运输军需物品至前线的铁路线。他们将德国后勤运输路线切断后,德军兵败撤军,福煦下令展开猛烈的追击战。11月,协约国迫使德国军队宣布停战。
  
  一战结束后,福煦荣任波兰与英国的陆军元帅。1929年3月20日,福煦逝世于巴黎,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安葬在巴黎荣军院拿破仑一世与亨利
  不论福煦军队造成的伤亡人数是多少,没有人去怀疑福煦对一战结果产生的影响力。他取得战争胜利的作战风格就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未来的指挥官们考虑到了福煦在一战中的经验教训,再没有人让军队投入到静态战壕战这样的浴血厮杀中去。然而福煦却是他那个时代的英雄和将军,甚至那些反对他战术战略的人们也要承认他在战争初期挫败德国的进攻和最终将他们彻底打败的能力。
  
  英国后来在伦敦郊外的维多利亚地铁站竖起了一座福煦的雕像,这里昔日是许多英国士兵倒下的前线战场。雕像的底座上纂刻着引用福煦的一句话:“我为英国而战,就是在为我自己的祖国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