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世界军事百科 > 第十七章《世界军事百科·第四卷》(2)(3
  美国的孤立主义
  
  经济危机自1929年开始,到1933年春,已使美国的经济下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人们对未来、对美国社会丧失了希望和信心。69
  胡佛是“自由企业”的拥护者,一贯反对行政对企业的干预,但在危机日益加深的压力下也开始动用国家机器“干预”经济了。他照搬繁荣时期所谓“自上而下”的老套套,采取优先资助大公司、大银行、大农场主,紧急援救那些处于社会金字塔顶层的富豪等措施来对付危机。结果,在生产过剩、产销严重脱节的情况下,这种措施救活的大企业不多,而破产的小企业和小土地所有者却大量增加,排队等候慈善机关发放面包的失业者队伍越来越长。
  
  政治上的动荡也加剧了,1929
  胡佛政府对于日益高涨的罢工运动采取简单镇压的办法,特别是镇压20多万退伍老兵向华盛顿的“饥饿进军”,更使政府名声扫地。人们把一切破旧的东西,一律冠以“胡佛”这个别号。这时美国的法西斯组织乘机大肆活动,要求建立法西斯专政,于是社会动荡不安加剧。
  
  政治领域内的危机也在日益加剧。1933年这一年就有117万工人罢工,在全美国都能听到饥民们示威游行的脚步声。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成群的人闯进食品杂货店和肉类市场,把货架上的东西一抢而光。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有4000人占领了州议会大厦。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有5000人占据了10层高的市府大楼。芝加哥市有5000名忍无可忍的教师闯进了市区银行。俄亥俄州的失业者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喊出了“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
  
  经济大危机的又一政治后果是法西斯思潮的兴起。1932年9月,美国退伍军人团通过一项决议,宣布“现在所用的政治手段已不能迅速有效地对付经济危机了”。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率先出现了极右组织“美国法西斯协会和黑衣社”。接着在一些地方先出现了极右组织“美国法西斯协会和黑衣社”。接着在一些地方又出现了银衣社、白衣社、褐衣社、民兵团、美国民族主义党等法西斯团体。它们残杀进步工人、农民和黑人,给经济萧条的美国带来进一步的混乱。
  
  正__________是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下,美国开始了第32届总统竞选活动。共和党仍推胡佛作为总统候选人,民主党则推出了富兰克林
  从1932年7月2日始,罗斯福公开以“新政”作为竞选纲领,指责胡佛“粗暴的个人主义政策”,抨击金融巨头,表示要为“那些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们”谋求好处。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表示要用国家行政和经济力量,整顿经济混乱状况,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消费资金,克服经济危机。在全国经济濒于崩溃,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岌岌可危的严峻形势下,罗斯福的纲领得到广泛的支持,加上他本人的组织才能和演讲才能,终于在竞选中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于1932年11月8日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白宫前面的草坪上宣誓就职,他开始施用“新政”医治病情严重的美国资本主义。
  
  1933年3月5日,罗斯福下令禁止囤积黄金,违者重罚,由此拉开了“新政”的序幕。“新政”分为两个阶段:1933
  “新政”从整顿财政金融入手。3月6日,罗斯福就职的第二天,就援引战时法令,下令银行“休假”,以刹住挤兑引起的倒闭风潮。3月9日,发布《银行紧急法令》,对所有银行进行逐个审查,淘汰了一部分经营不善和实力薄弱的中小银行,对大银行提供了35亿美元的巨额货款,以加强银行的经营能力。经过整顿,全国3
  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兴办公共事业的举措,建立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总共雇用了275万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和水土保持等工作。5月12日,联邦紧急救济署成立。到1935年底,该署共拨款30多亿美元,帮助各州、市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6月25日,政府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该局在许多大型军事和民用工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1933年至1939年,美国70
  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并成立农业调整局,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生猪饲养头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到1935年,农业总收入比1932年增加50
  为了缓和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罗斯福政府和国会在1935年6月16日通过的《全国产业复兴法》中加上了第7条第1款,即确定劳工的组织与集体谈判的权利,取缔童工,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7月5日,国会又通过了《劳工关系法》,不仅重申了全国工业复兴中的劳资关系条款,又宣布资本家组织的工会不合法,从而保证了雇员自选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年6月25日,罗斯福政府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最高工时每周40小时,加班工资加倍,禁止雇用童工的企业进行州际贸易等。
  
  从1933年3月初罗斯福上台,到1939年共6年的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这些法令几乎涉及到了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统计,在罗斯福新政任内所讲座的有关美国生活、社会和各种问题,比以前历届美国总统讲座的有关问题加在一起还要多。
  
  “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从而使其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为同盟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后盾。
  
  1934年2月,北达科他州的参议员奈伊提出了一项调查军火工业的决议案。4月,这项提案被国会通过,组成了一个以奈伊为主席的军火贸易调查委员会,其成员多持孤立主义观点。该委员会经过广泛调查,提出了数千页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揭露军火商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订货中嫌得巨额利润。金融集团不仅直接贷款给协约国,还资助它们的军火工业,从而获得大量利润。报告的结论认为,美国参加一次大战就是这些军火商、银行家搞的鬼。报告的重要部分被报界披露后,引起舆论大哗。虽然报告中的说法过于片面,但却起到了煽动的作用,激起了许多美国人反对卷入欧洲事务和反对战争的情绪。
  
  一时间,贸易上的保护主义、政治上的孤立主义和普遍的和平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在美国国内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罗斯福竞选获胜担任美国总统后,在大刀阔斧实施“新政”、改造美国行将崩溃的经济的同时,面对孤立主义的阻力,尽其所能推行国际主义外交路线。但是,由于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致使孤立主义势力膨胀,他的要使美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种种努力归于失败。首先是日内瓦裁军会议的流产,随后是罗斯福加入国际法庭的提议被否决。罗斯福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决定以内政为主走孤立主义外交之路。
  
  1935年初,随着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和经济恐慌的缓解,以及奈伊军火贸易调查委员会引人注目的调查活动。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倾向于持孤立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防止卷入欧洲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一向标榜的航海自由。2月,意大利发出入侵阿比西尼亚的叫嚣。3月,德国废除了《凡尔赛和约》中限制其军备的条款,日本这时则在加紧蚕食中国的华北。面对此种情况,美国国会从3月就开始讲座各种不同的中立法案。多数人主张制定对所有交战国禁运武器,冻结货款和限制贸易的彻底中立法;主张集体安全体系的人则想制定一项授权总统酌情处理的中立法,以区别对待侵略者和被侵略者。
  
  经过3个月的辩论、争执,美国国会终于于8月24日通过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皮特曼提出了《中立法》。8月31日,罗斯福总统勉强签署了该法案。这个法案完全反映了孤立主义者的主张,它规定对所有交战国一律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军需品名单和宣布实行禁运时间;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输军火,旨在防止通过贸易渠道卷入战争或纠纷之中;法案还规定,如有必要,总统可宣布不保护乘坐交战国船只旅行的美国公民。此外,确保对武器出口的控制,还建立了军火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
  
  193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的修正案,将《中立法》有效期延至1937年5月,增加了禁止向交战国贷款和对新加入战争的国家实施《中立法》的条款。另外,还授权总统决定外国的战争状态是否存在和是否实施《中立法》。
  
  在新《中立法》下,美国战略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往意大利。
  
  1936年5月,阿比西尼亚沦亡后,美国撤销了“道义禁运”,宣布对意大利的占领不予承认。
  
  8月6日,西班牙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院提出购买少量机枪弹药的请求,被美国政府婉言拒绝。
  
  8月11日,美国正式宣布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
  
  9月30日,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呼吁民主国家制止德意的武装干涉,援助西班牙共和国。美国政府仍坚持同英法同步行动,奉行“不干涉”政策。
  
  1936年11月罗斯福再度当选总统后,便急于要求国会采取行动,对西班牙冲突双方实行禁运。
  
  1937年1月6日,国会几乎以全票通过了专门对西班牙的联合决议案,宣布禁止向西班牙交战双方供应武器。
  
  5月1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3个《中立法》,将禁运军火扩大到内战国家,并提出“现款自运”原则。
  
  美在欧战中保持中立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9年9月5日宣称,美国在欧战中保持中立,并将举行泛美谈判,以减轻西半球因战争而受到的损害。在一项声明中,禁止武器、军需品、飞机和飞机零件以海运输出至任何卷入战争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印度、奥地利和新西兰。罗斯福的中立声明,是承袭自1914年欧战爆发时,威尔逊总统在美国参战前所发表的一项声明。
  
  9月20日,美国会应罗斯福之请,集会讨论修正立法问题。罗斯福提出6项建议:限制美国轮船驶入战争区;禁止美国人民乘坐交战国的轮船和经行危险区;交战国向美国购得的货物,由美方起运之前,即应过户,由购买国自行负责;禁止贷款给交战国;规定在国内为交战国募款的办法;军火与作战工具的输入与输出,仍须获有政府的证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000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反对韩国军阀和美国武装干涉者所进行的一场祖国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
  
  为了消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把朝鲜变为进攻中国和苏联的跳板,韩国军阀和美国统治集团发动了这场战争。
  
  早在1949年5月,美国军事使团和韩国军事领导人就制定了侵略计划。计划规定:以陆军部队从正面和登陆兵从后方进行突击,围歼在平壤和元山以南地区的朝鲜人民军基本兵力;然后向北发展攻势,前出到中国国境。
  
  1950年夏季到来之前,以李承晚为首的傀儡政府在美国的帮助下,培训了10余万用美国武器和技术兵器武装起来的军队。军事行动开始前,李承晚分子成立了由8个步兵师和一些独立部队与分队组成的进攻集团。驻扎在日本群岛的美国3个步兵师、1个装甲坦克师和第5空军集团军,以及美国的第7舰队都在准备支援他们的行动。
  
  1950年5月获悉准备侵犯的可靠情报之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了加强共和国防御能力的措施。
  
  战争开始之前,朝鲜人民军已有10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步兵团;拥有1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58辆坦克,172架战斗飞机。在南北韩分界的38度纬线地区驻有一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的警卫队。
  
  1950年6月25日,韩国军队开始进攻。他们逼退了警卫队,并侵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达l
  按战斗行动的进程和军事政治效果,可把战争分为4个时期:第1个时期,韩国武装力量进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人民军部队从三八线地区至洛东江实施反攻和总攻;第2个时期,美军和韩国部队反攻,朝鲜人民军被迫从洛东江地区向北部地区撤退;第3个时期,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反攻,在反攻过程中解放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部领土和韩国部分地区;第4个时期,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在三八线地区防御和反击敌人的进攻。
  
  朝鲜人民军部队在反攻和总攻的过程中,进行了5次战役。在第1次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各兵团和部队,为包围和歼灭在汉城地区的韩国军队主要集团,沿西海岸向南实施了主要突击,6月28日攻占了汉城,并前出到汉江北岸。在战场的东段,他们解放了春川和江陵等城。敌人损失2.1万多名官兵。
  
  但是,他们却摆脱了包围,使其的基本兵力未受打击。为了挽救李承晚军队的覆灭,美国走上了公开插手战争的道路。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达了美军入侵朝鲜的正式命令。
  
  在第2次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各兵团强渡汉城以南的汉江后,在平泽城方向上实施主要突击,以便粉碎水原地区的敌人集团,7月4日解放了水原城。
  
  战役结束前,他们占领了战场西段的重要据点平泽、安城和仁川港;在战场的中段和东段,攻克了原州、忠州和三陟等城。尽管美步兵第24师已投入战斗和航空兵进行了积极的支援,李承晚分子也未能阻止朝鲜人民军向南方的进攻。
  
  7月7
  进攻展开之后,只是在坦克方面略占优势的朝鲜人民军各兵团,于7月13日前出到锦江,并于当日夜间在行进间强渡了该河。
  
  在这期间,成立了1个方面军和2个集团军指挥部。尽管美韩军队在航空兵方面占绝对优势,但朝鲜人民军兵团还是在7月20日围歼了在大田地区的美步兵第24师,而7月21日之前越过了小白山脉。敌人损失3.2万余名官兵、220多门火炮、20余辆坦克、540挺机枪、1300辆汽车以及许多其他技术装备。
  
  第4次战役中,第1和第2集团军的相邻翼侧在金泉、大丘城方向实施了主要突击,以便前出到洛东江并占领其对岸各登陆场。
  
  8月初第1集团军的部队抵达洛东江和朝鲜南部海岸,解放了朝鲜的整个西南部。
  
  8月8日,朝鲜人民军兵团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打败了装甲坦克师和美步兵第25师,强渡了洛东江;第2集团军的部队沿东海岸推进,战役结束前已前出到浦项城地区。敌人只剩下包括大型港口———釜山在内的韩国1
  第5次战役的企图是,从西面和北面同时实施突击,围歼在大丘、永川地区的美李军队的主要集团,并把武装干涉者全部赶出国土。
  
  战役开始之前,武装干涉者在朝鲜拥有18万军队,并得到在远东的美国空军和海军的支援。敌人在有生力量和火炮方面超过朝鲜人民军1.5倍,在坦克方面超过5倍,并且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
  
  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美国人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不仅把自己的大量军队,而且还把一系列国家,投入朝鲜战场。
  
  参加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作战的有下列15个国家武装力量的兵团、部队、分队和舰艇: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希腊、加拿大、哥伦比亚、卢森堡、新西兰、泰国、土耳其、菲律宾、法国、埃塞俄比亚和南非联邦。虽然敌人在兵力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朝鲜人民军在开始釜山战役后,还是突破了敌人在洛东江的防御,并在个别地段推进了10
  战争的第1个时期的结果是,朝鲜人民军粉碎了帝国主义者在朝鲜的侵略计划。1个半月的军事行动使敌人损失约9.4万人。朝鲜人民军部队向南方推进了250
  从美国侵略朝鲜的第一天起,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就对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给予了全面的援助。苏联运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量最新式武装和军事技术装备,其中有飞机、坦克和大炮,提供了装备、服装和药品,为朝鲜人民军培训了飞行员和其他军事专业人员。
  
  与此同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竭尽全力地工作。苏联揭露了美国的侵略行径,动员世界舆论声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4日,苏联代表团向安理会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草案。然而,在美国的压力下,该决议草案遭到了否决。
  
  1950年9月,驻朝鲜美军司令部,准备了大规模进攻战役,目的是彻底粉碎朝鲜人民军。
  
  他们计划,在向汉城的总方向上,从釜山基地进行反攻和在仁川地区由战役登陆兵采取行动,以此来围歼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以南的基本兵力,然后再占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土。
  
  在釜山基地美国第8集团军编成内曾集中了14个步兵师,1个海军陆战旅。1个步兵旅,若干个独立部队,近500辆坦克,16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000多架飞机。敌人从大丘地区向大田、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9月13
  但是美国这个步兵军未能在行进间占领汉城和切断人民军基本兵力从韩国撤退的后路,其中,两个星期的顽强的汉城保卫战起了巨大作用。参加保卫战的除了人民军的官兵外,还有该城的居民。这样,美军司令部在韩国围歼人民军主力的计划被粉碎了。朝鲜人民军最高指挥部于10月1日之前,从国家的南部撤出了大部分部队。10月,由沿东海岸后撤的各兵团组建了第2方面军,该方面军与在平壤方向上作战的第1方面军一起,一直战斗到1950年12月。面对着已形成的严重局势,朝鲜劳动党动员人民抗击敌人。成千上万名共产党员被派往前线。
  
  武装干涉者前出到三八线之后,计划进行新的进攻战役。该战役的企图是:在南面,向平壤突击,从汉城地区出发,与在人民军部队后方着陆的空降兵相互配合;在东面,从元山地区出发,预计登陆兵在该处登陆———粉碎人民军基本兵力,并占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随后,向北发展进攻,前出到苏联和中国的边境。10月11日,武装干涉者的军队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转入进攻。
  
  由于他们在兵力方面拥有很大优势,所以突破了西段的朝鲜人民军正面。10月20日,在人民军部队的后方———肃川和顺川空投了空降兵。10月23日敌人占领了平壤。10月底敌人的登陆兵在元山和其他一些地点登陆。但是他们未能克服沿东海岸向北后撤的人民军部队的抵抗,也无法向西———向平壤方向推进。
  
  沿西海岸进攻的敌军于1950年10月24日前强渡了清川江,其中有1个师前出到朝中边境的楚山地区。在东海岸的美军于10月底推进到端川—北青—五老一线,而11月底,在惠山地区抵达朝中边境。
  
  侵略者的进一步推进,被人民军部队和在武装干涉者后方活动的游击队的顽强抵抗所阻。11月12日,当时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人民的解放斗争。
  
  朝鲜人民军部队于10月底完全制止了敌人的进攻。这时,人民军的力量得到显著加强。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对加强人民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苏联的武器还装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0月25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场西段云山地区的敌人实施了强有力的突击,以便粉碎已突破清川江的敌军集团。
  
  一直延续到11月5日的第1次战役的结果:重创韩国的1个军,并且肃清了清川江以北韩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土上的敌人。打破敌人想重新掌握主动权的企图之后,朝鲜人民军于11月25日在全线转入了坚决的反攻,其意图是:在平壤和成兴两个方向对敌人翼侧实施突击,粉碎美李军队的兵力,并前出至38线。
  
  为此目的在11月25日至12月24日期间,进行了第2次战役。美军司令部,对这次反攻感到很突然。
  
  在最初的两天里,美国第8集团军右翼部队被击溃,而在长津湖地区美国海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2师被围并几乎完全被歼。这迫使敌人向南仓促退却。第1和第2方面军发展了进攻,于12月6日共同解放了平壤,而12月25日之前解放了北韩全部领土,并前出到38线地区。武装干涉者遭到巨大损失。
  
  这次战役成了战争进程中的转折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朝鲜人民军部队进行了第3次《汉城》战役,并沿西海岸推进到了37度纬线地区,解放了韩国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像汉城、仁州、原州等这样的大城市。
  
  在水原、平昌以南,江陵以北一带地区,朝鲜人民军部队停止了进攻。美军司令部为使自己在朝鲜的部队免遭彻底被歼的厄运,又调来了新的大量兵力,并于1951年1月27日开始反攻。2月7日前敌人得以向北推进了40
  但是2月11
  由于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消耗过多,而战略预备队又未准备好,所以最高指挥部于2月18
  1951年4
  在西段,反突击于4月22日从汉城以北的地区发起,其结果是敌人向南溃退了40
  在美军遭到了社会主义各国人民一致支援的朝鲜人民理所当然的反击之后,在苏联积极的爱好和平政策和世界舆论的敦促下,美军司令部于1951年7月10日同意进行关于在朝鲜停战的谈判。
  
  但是他们企图通过外交活动和在战场上强化斗争,来获取停战的有利条件。美军司令部不止一次地中断谈判和采取进攻行动,但是在每次受到痛击之后,都被迫把自己军队撤回到原先的阵地。
  
  1951年7月底,美军司令部在战场上集中了21个兵团,总数约30万人,1.7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670多辆坦克和装甲运输车,1600架飞机和近130艘舰艇。
  
  1951年8月18日至9月18日期间,他们发动了“夏季攻势”。
  
  但是,敌人遭到了严重损失,未能突破朝鲜人民军部队的防御。
  
  从9月29日起,他们又试图在战场上捞取便宜。在战场西段、中段和东段分别集中了5个、4个和6个师之后,美军司令部发动了“秋季攻势”。在战场的东段,战斗特别激烈,在该处敌人毫无成效的攻击持续了一个多月。11月初,“秋季攻势”也失败了。侵略者在谈判期间所进行的1952年的“金化攻势”和1953年的“新攻势”,都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朝鲜人民军部队在防御中的积极行动和坚忍不拔精神,以及世界舆论要求结束战争的日益高涨的呼声,促使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持续了3年多,美国花费了200亿美元。从侵略者方面来讲,同一时期参加战争的超过100万人,近1000辆坦克,1600多架飞机,200余艘舰艇。
  
  美国报刊承认,朝鲜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是美国历史上第4次大的战争。航空兵在美军的侵略行动中起了巨大作用。
  
  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出动飞机10.4万架次,投掷了约70万吨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
  
  工业总产量与战前相比减少了40
  这场战争是以侵略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败而告结束的,并且表明,在现代条件下存在着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这些力量具有给侵略者以毁灭性回击的足够手段。
  
  朝鲜人民的胜利显示了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国人民兄弟般团结的伟大力量。这一胜利,对于保卫远东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民主制度的生命力,后方的巩固,人民军官兵的坚忍不拔精神和英雄主义,劳动党的有力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帮助,社会主义大家庭各国人民,首先是苏联人民的无私援助等等,是保障朝鲜人民在祖国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基本因素。
  
  “在我们祖国处于最艰苦的时期”,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说,“站在全世界民主力量前列的苏联,给予了朝鲜人民巨大援助与支持,在国际舞台上保卫了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舞我国人民去为正义事业而忘我斗争,并且增强了我国人民的必胜信念。这是我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之一”。朝鲜人民军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集体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480余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74.6万余人荣获了勋章和奖章,13个部队和兵团被授予近卫称号。
  
  古巴革命战争
  
  20世纪50年代,古巴爆发了一场武装起义,经过5年多武装斗争,于1959年1月取得胜利,在美洲大陆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
  
  古巴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为争取独立和解放,古巴人民从1868年到1898年的30年中,进行了两次独立战争。但是,当古巴人民行将赶走西班牙殖民者时,美国又把手伸向古巴。
  
  1898年,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发起了对西班牙的战争。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古巴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扶植亲美势力,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美国有权干涉古巴内政和在古巴建立海军基地。1902年,古巴宣布成立共和国,但至50年代,历届政府均受美国控制。
  
  1952年3月,巴蒂斯塔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再次夺取政权。巴蒂斯塔曾在1933年发动政变,以陆军参谋长身份控制和操纵政府,1940年出任总统,后在1944年的大选中失败下台。此次上台后,当年即解散议会,废除1940年以来带有资产阶级进步性质的宪法,制定了“宪法条例”和反劳工法。次年,宣布古巴人民社会党为“非法”。1954年,又宣布禁止罢工和群众集会。在其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内,古巴就有数万人被杀或遭监禁、流放,10万多人流亡他国,上百万人失业。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近一步控制了古巴经济,古美还签署了《军事互助条约》,据此,美国在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军警直接参与了镇压古巴人民革命的行动。
  
  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激化了古巴国内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1953年7月26日,青年律师菲德尔
  1954年11月卡获大赦,此后流亡墨西哥。1955年3月,他领导建立了“七
  1957年5月,菲德尔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人、青年学生进入山区,参加反政府武装,至1958年初,队伍已发展到2000多人。
  
  1958年年初,菲德尔
  为了遏制全国各地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势头,巴蒂斯塔政府开始对马埃斯特腊山区实行“总进攻”。政府军共出动1万多人,配备有飞机、坦克和大炮,驻关塔那摩基地的美军也出动了飞机,对起义军基地进行突袭和轰炸。面对优势之敌,反政府军采取游击战术,利用山区险峻的地理条件,实施机动,不断疲惫和袭击政府军。1958年7月底,反政府军同政府军在圣多明各激战3天,歼灭了政府军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政府军损失1000多人,巴蒂斯塔发动的“总进攻”破产。
  
  1958年7月,古巴“七
  8月底,反政府军的2个纵队在卡米洛
  1959年1月3日,古巴临时政府在圣地亚哥成立,乌鲁亚蒂任临时总统,菲德尔
  古巴革命战争的胜利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要是,在政府控制力较薄弱的山区建立根据地,逐步扩大,最后向城市进攻;建立了军队,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了“七
  美国—巴拿马战争
  
  利害攸关的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拥有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的中部,全长81.3公里,最宽处为304米,最窄处也有150米,可通行4
  然而,也正是这条运河,给巴拿马带来了麻烦、屈辱和灾难。
  
  1903年,巴拿马刚刚获得独立,美国就强迫巴拿马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取得了修建和永久使用、占领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
  
  美国对运河出力最多,得利也最大,而且得到的早就远远超过了它所支出的。美国每年从运河收2.8
  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时,美国即根据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在运河两岸划出8.05公里的范围为所谓的运河区,美军在这里设立了司令部。到1963年6月,美军将这个司令部正式定名为“南方司令部”。
  
  它由陆海空三军和一支持种部队组成,总兵力达1万多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南方司令部已成为除美国本土以外在西半球最重要的军事和情报中心,它与美驻南美洲各使馆和军事机构保持直接联系,其主要任务是注视拉美国家的形势和动向,一旦需要便采取可能的军事行动,同时监督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军援。
  
  南方司令部有14个军事基地,其中4个基地对美国极为重要,它们是:建有电子通讯中心的卡莱塔岛军事基地、霍华德空军基地———美国在拉美最大的空军基地、南方司令部陆军总部所在的克莱顿堡军事基地和舍曼堡军事基地———美国最重要的森林训练中心。美国在这块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内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这里挂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美国人任总督,巴拿马人不许入内。
  
  巴拿马运河在巴拿马领土之内,主权理所当然属于巴拿马。为了收回运河的主权,巴拿马人进行了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1977年9月,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将军同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新条约规定美国于1999年12月31日中午12时整,把运河主权全部交还给巴拿马,并撤走最后一个美国兵。条约经两国议会批准后于1979年生效。
  
  但是,美国并未认真执行新运河条约,在条约生效的当初,它在运河区的驻军是9000人,后来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到1万多人。美军7个战略司令部之一的南方司令部也未开始从运河区撤走。不仅如此,自从一直反对新运河条约的里根替代卡特入主白宫以后,美国就企图修改条约,要求巴拿马政府同意美国的军事基地保留到2050年,以便让它继续控制运河;这一要求遭到巴拿马实权人物诺列加的坚决拒绝。诺列加因此惹恼了美国。
  
  “勇敢的民族主义者”
  
  1981年7月31日,巴拿马国民警卫队司令、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将军因飞机失事而去世。弗洛雷斯将军填补了他的空缺。一位名叫巴里德斯的将军出任参谋长。诺列加升任副参谋长兼情报处长,领上校衔。
  
  第二年,巴里德斯发动政变,自己当上了司令,诺列加擢升为参谋长,不久便穿上了少将制服。在巴拿马的权力争斗中,诺列加拥兵自重,韬光养晦,坐收渔利。巴里德斯将军推翻忠于托里霍斯的弗洛雷斯,随后又废黜当时的总统罗约,使巴拿马国内局势出现了混乱,反对派群起而攻之。巴里德斯被迫于1983年8月退役。于是,国民警卫队2号人物,参谋长诺列加便于这年的8月15日稳稳当当地登上了司令的宝座。
  
  巴拿马名义上实行代议制民主,但实权一直掌握在军队手里。诺列加接管军权以后,通过《军事组织法》变国民警卫队为国防军。从此,他便以国防军司令的身份在巴拿马发号施令。诺列加比其前任巴里德斯工于心计。他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托里霍斯创建的民主革命党是须臾不能丢弃的社会基础。因此,他一再宣称自己是托里霍斯的学生,宣布要继承老师的未竟事业。这样,得到民主革命党拥戴的诺列加就成了巴拿马的实权人物。
  
  看到中央情报局的合作伙伴诺列加在巴拿马执掌大权,美国喜不自胜。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寄厚望于他,以为有他在,事情就好办。
  
  美国先是公开表态愿与巴拿马军政当局密切合作,接着托人捎话给诺列加,探询他对新运河条约的看法。里根政府满怀希望地等待诺列加的答复。谁知这位新权贵全然“不念旧情”,一口回绝了美国的意思。
  
  后来,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再去做诺列加的工作,但这位司令就是不干,相反,还要求美国按新条约办事认真履约。这样,诺列加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显得太不够朋友了。但美国人也不好发作,他们还想再看一看,不愿一下子把话说绝。
  
  诺列加这个人具有两副面孔。对美国,在如期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就像他的前任托里霍斯一样。
  
  他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是控制巴拿马运河,而我们的敌人则阴谋废除运河条约。”在这方面,他的所作所为深得国内各界人士的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他在公众中的形象是“一位勇敢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诺列加则是一副独裁者的形象,其办公室外面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的敌人之所以投降,只是因为他消灭不了你。”
  
  对诺列加的独裁统治和恐怖政策,美国早有反感。但由于诺列加能控制巴拿马国内局势,而一个政局稳定的巴拿马对美国又非常重要,所以,美国对诺列加的内外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一忍再忍。并且为了软化他在修改巴拿马运河条约问题上的态度,美国还不时帮他一把。
  
  然而,美国的一番苦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当美国的要求一旦涉及到巴拿马内政和运河条约时,诺列加就完全变了样,一点也不买美国的帐。美国为了控制运河,对诺列加的胡作非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处处表扬他,亲近他。诺列加积极主张收回运河,实现民主独立,摆脱美国的干涉。美国政府说他:“骨头硬了也不知道是怎样长硬的。”指责他根本不尊重1977年签署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中宣布的民主化诺言,而且大肆鼓吹要在“2000年的第一天将连接两大洋的运河归还给巴拿马”!
  
  1985年底,里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波因德克斯特风尘仆仆,赶到巴拿马,要求诺列加设法恢复被赶下台的亲美总统巴尔莱塔的职务,并将一批美国不喜欢的军官送到国外。可是,不论波因德克斯特在美国的权势如何显赫,也不论他如何巧言令色,诺列加就是不干。
  
  波因德克斯特诱压兼施,均未奏效,最后,这位美国总统的股肱人物悻悻然返回华盛顿。于是,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这位美国昔日的“老朋友”,就渐渐地成了华盛顿最讨厌的人物。
  
  1987年6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求撤换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并以停止经济和军事援助相威胁。
  
  对于美国的这种露骨的干涉和恫吓,巴拿马军政当局毫不示弱。
  
  外交部和国防军参谋部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强烈抗议。认为美国的干涉行径对巴拿马主权和国家独立构成严重威胁。国防军宣布取消原订于1988年1月同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宣布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设在巴拿马的办事处。巴拿马总统下令召回巴驻美大使。
  
  6月30日,巴拿马执政的民主革命党在首都组织了1.5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有8位内阁部长参加。抗议群众在美国使馆门前高呼“美国佬滚出去”等口号,并向领事馆投掷石块和墨水瓶,毁坏使馆10多辆汽车。示威者还要求政府驱逐美驻巴大使戴维斯。7月1日,美国务院发言人雷德曼指责巴拿马政府参与30日巴拿马城发生的反美示威,宣布关闭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领事部,并以美驻巴使馆遭袭击为由,中止当年应向巴拿马提供的6000万美元经援和2000万美元军援。
  
  7月27日,巴拿马国防军以“里通外国”罪,宣布逮捕巴拿马原国防军参谋长迪亚斯。迪亚斯是一名善于投机钻营的政客军人。托里霍斯在世时,他仅是一名低级军官,当过托里霍斯的秘书。后来他青云直上,一直窜到了国防军参谋长的高位。此人野心勃勃,还急于想当一把手。据报导,1985年8月,迪亚斯曾乘诺列加出访法国之机,企图夺取诺列加的军权,后来还多亏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高尔文及时将这一情报告知正在巴黎的诺列加,并要他速归,最后才阻遏了迪亚斯的权力欲的膨胀。1987年5月27日,迪亚斯被强令“度假”,6月2日被正式解除参谋长职务。迪亚斯一气之下,于6月6日在自己家中举行记者招待会,一反过去肉麻吹捧诺列加的常态,揭发诺列加在1984年大选中营私舞弊,说他在票箱上大做手脚,使获胜的反对党领袖阿努尔福
  迪亚斯的记者招待会在巴拿马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26个反对派迅速行动,组织3000人举行游行、集会、罢工等各种抗议活动,要求诺列加下台,反对军人干政。一时间,巴拿马社会秩序大乱,政局剧烈动荡。政府被迫于6月11日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美国也利用这次机会威逼诺列加下台,迪亚斯的所做所为在巴拿马引起了极大的混乱。
  
  在拘留期间,迪亚斯装疯卖傻,又哭又笑,一会儿说他“对诺列加的指责没有证据”,一会儿又说自己“神经不正常”。国防军179名军官发表声明支持诺列加,指责迪亚斯“背叛”军队。法庭以“危害国家罪”判处他和7名随从人员监禁5年,后被德尔瓦列总统赦免。12月24日,在圣诞节前夕,迪亚斯被政府驱逐出境。美国的第一次赶诺列加下台的活动出师不利,完全失败了。
  
  这次“倒诺”活动的失败,使美国军方和政界在对待诺列加的具体做法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令人不解的是国会议员和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的一些政界人士态度强硬,“主张对巴拿马的独裁者施加更大的压力”,而五角大楼和情报部门的官员则大多反对。
  
  非暴力“倒诺”
  
  在五角大楼的授意下,一位名叫布兰东的巴拿马人在1987年10月27日搞出了一份题为《关于政治解决巴拿马问题的意见》的文件,简称“布兰东计划”。计划的炮制者布兰东原在巴拿马军队情报部门工作,与诺列加共事多年,被称为民主革命党的理论家。1987年初,由于执政的民主革命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布兰东被解除了巴拿马全国水利和电力委员会主任的职务,改任巴拿马驻纽约的总领事。他在计划中提出分4步“实现巴拿马的民主”:(1)强行改组现政府。(2)改革国防军,任命新的国防军司令。(3)组织过渡性政府。(4)确保在1989年举行大选。布兰东在他的计划中详细叙述了过渡到文人政府的步骤,其中有诺列加将军及其最亲近的军官最迟在1988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应自愿下台;服役25年以上的军官退役;__________国防军成员退出机场、港口。海关和移民局等这样一些重要机构改进选举程序。根据这项计划,诺列加以及参谋部的其他高级军官将享有豁免权,以保证他们在离开军队以后在法律上不受迫害。
  
  计划送到了五角大楼,美国军方看后非常满意,认为既考虑到了巴拿马的“国家民主化”,又为诺列加安排了后路,诺列加有可能接受这样的“体面下台”。1987年底,圣诞节刚过,美国助理国防部长阿米蒂奇就匆匆飞抵巴拿马城,在五角大楼官员斯托里诺和美国大使戴维斯的陪同下,与诺列加将军举行会谈。他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阿米蒂奇在会谈中反复向诺列加解释,他是为巴拿马国民着想,更是为诺列加考虑,以及“布兰东计划”如何切实可行。劝诺列加当机立断,速下决心。诺列加仔细地听着,最后,诺列加对阿米蒂奇说:“我已十分清楚地领会了您传达的这个信息,就请您静候佳音吧。”
  
  1988年1月8日,国防军高级军官在外地开了一整天会议,诺列加在会上作了周密的部署。第二天早晨,两架满载行李包裹的飞机向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飞去。当天下午,首都巴拿马城举行维护运河主权斗争24周年盛大纪念活动,诺列加故意没有露面,带着少数侍从悄悄地乘一架军用飞机飞往圣多明各。
  
  种种迹象表明,诺列加“出走”了。反对派欣喜若狂,宣布“独裁政权倒台了”。阿米蒂奇也感到“成功了”!然而,正当他们为诺列加“出走”弹冠相庆的时候,诺列加却在第二天早晨从圣多明各返回了巴拿马,并若无其事地解释说,他是去了一趟圣多明各,但那是去“看望女儿和姑爷的”。人们傻眼了,知道被诺列加捉弄了。
  
  此后不久,布兰东被民主革命党宣布为“叛徒”、“卖国贼”,并被解除了驻纽约总领事的职务。名噪一时的“布兰东计划”胎死腹中。
  
  一次又一次被诺列加欺骗、愚弄,使美国恼羞成怒。总统里根按捺不住了,他狠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搞掉诺列加!”
  
  “废了诺列加”,这一次政界和军方取得了一致性意见。但是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还稍有差异。“劝说”不成,自然还有别的招数。__________反正不摘掉诺列加,美国人是不会罢休的。
  
  新
  正当美国为对诺列加是动文的还是动武的左右为难之时,忽然从巴拿马传来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德尔瓦列总统准备与诺列加将军分道扬镳,并正在计划“安排”这位国防军司令。“好消息!”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闻讯后高兴得从座椅上跳起来。他马上指示美国驻巴拿马大使戴维斯与德尔瓦列总统保持密切联系。
  
  1988年1月6日,德尔瓦列以“检查身体”为名,前往迈阿密和纽约,同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人士进行私下会晤。那时,美国对他的意图不摸底,未予特别重视,接待的规格也较低。同年2月中旬,德尔瓦列再度赴美。这一次美国好像是看出了一点苗头,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对德尔瓦列降阶相迎,热情接待。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与之在迈阿密密商如何“安排”诺列加的计划。德尔瓦列拟在内阁设立国防部,取代国防军司令部,让诺列加“体面退休”。艾布拉姆斯非常赞赏德尔瓦列的这一“安排”,鼓励他回去后放手干,有事可随时找戴维斯大使联系。2月25日,德尔瓦满怀喜悦但又不露声色地回到巴拿马。
  
  这时候,夜幕初降,巴拿马城灯火齐明。德尔瓦列忘记了晚餐,也顾不得鞍马劳顿,当即找到国防军参谋长胡斯蒂斯。他开门见山地告诉这位参谋长:“我打算解除诺列加的职务,由你出任国防军司令。”胡斯蒂内斯感到突然,心里是既惊喜,又恐慌。冷静一想,他觉得此事还是稳妥为好。因此,他没有当即接受总统的“美意”,而是要德尔瓦列“再等一等”。可是总统哪里等得及!美国要他赶快行动。据说,艾布拉姆斯原来希望他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解除诺列加的职务。
  
  由于来不及准备,因为事先至少得同胡斯蒂内斯打招呼,所以德尔瓦列表示:“本周不行。”2月24日,里根悄悄地告诉调查诺列加问题的参议员小组:德尔瓦列马上要“开刀放脓”。意思是德尔瓦列马上就要收拾诺列加了。德尔瓦列感到美国的目光老是盯着他,重任在肩,不敢懈怠。他同胡斯蒂内斯会见之后,仅仅10分钟,便匆匆在电视台宣布:罢免诺列加,任命胡斯蒂内斯为国防军司令。
  
  这一惊人的决定宣布后,巴拿马全国为之愕然。国防军的高级军官们纷纷涌向司令部,表示反对总统的决定。他们喊道:“司令留下,总统滚蛋!”参谋长胡斯蒂内斯也公开表示拒绝出任国防军司令。巴拿马议会紧急召集会议,10个小时之后,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德尔瓦列总统。内阁会议随即选举教育部长索利斯
  美国本来想走捷径,策动德尔瓦列搞宫廷政变,除掉诺列加,不料反被诺列加策动议会罢免了德尔瓦列。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华盛顿对诺列加恨得咬牙切齿,决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向诺列加施加最大压力。
  
  1988年2月28日,被议会废黜的德尔瓦列巧妙地避开了警察的监视,从家中逃到了美军控制的运河区。美国随即承认他仍是巴拿马的“合法总统”。德尔瓦列在美国的支撑下也以总统身份号令全国,与帕尔马代总统分庭抗礼,形成一国二“主”的混乱局面。
  
  3月2日,美国国务院向美国各大银行发出通知,宣布冻结巴拿马存在美国银行里的5000万美元,禁止向这个国家提供任何贷款。接着,美国又决定暂停支付3月15日该付给巴拿马的650万美元的运河营运费。此外,美国法院还裁决冻结巴拿马新政府打算从纽约银行转到国内去的1000万美元。
  
  这一招相当厉害。巴拿马这个国家很奇特,虽然它的首都马拿马城像东京、纽约一样是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但这个国家没有中央银行。它的货币巴波亚名义上同美元等值,两种货币同时流通,而事实上巴拿马并不发行本国纸币,只有1元以下的辅币。由于资金冻结,美国银行不能向巴拿马银行拨付任何美元现金,便使得以美元为本国流通货币的巴拿马一下子断绝了财路。在美国实施这一制裁措施的当天,巴拿马就不得关闭国际金融中心所属的各家国内银行和110家外国银行。储户不能提款,企业没有周转资金。商店和公司没有美元现金周转,人们拿着支票和信用卡买不到任何东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状态。
  
  群众上街示威,抗议之声不绝于耳。
  
  此后又发生了中下级军官发生兵变的事件,诺列加在平息兵变后马上对军队进行清洗,逮捕了在政变时犹豫动摇的一批高级军官,提升了一批平叛有功的中级军官,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此外,还采取了一些战时经济政策。政治分析家们认为,经过这次未遂政变,美国要推翻诺列加的统治变得更加困难了。
  
  赤裸上阵,美国实施“正义事业行动”
  
  1989年10月初,鲍威尔和瑟曼两位将军接替任期届满的克劳和高尔文将军,分别就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南方司令部司令。于是,两人一搭一档,在总统还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就着手密拟入侵巴拿马的行动计划了。经过反复研究,他们最后制定了代号“正义事业行动”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只动用美驻巴拿马运河区南方司令部所属的1万多名军队。利用这些美军熟悉巴拿马地形、适应巴拿马气候、了解巴军作战特点、距巴军营地较近等有利条件,对巴拿马城内的巴国防军司令部发动突然袭击,迅速占领并捣毁巴军最高指挥机关。这比较容易办到。问题是驻在城外而又忠于诺列加的部队未遭到美军打击,战斗力没受影响,他们可能对美军发起反击,或者利用丛林把美军拖入一场游击战、持久战,对运河区构成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由美国本土派出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特种作战部队,在驻巴拿马美军配合下,对诺列加可能出没的几个目标发动突然袭击,抓获诺列加。特种部队作战机动灵活,善于偷袭和夜战。但问题是必须事先掌握诺列加行踪的准确情报,而美国中央情报局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一旦抓不到诺列加,则整个行动失败事小,还会让全世界笑话,对美国极为不利。
  
  第三个方案是,从美国本土紧急空运大批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快速部署部队,会同驻巴拿马美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对巴拿马国防军所有的兵营、主要设施、基地、机场等实施全面进攻,一举摧毁之。
  
  不管诺列加被擒与否,巴拿马国防军将在很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不成气候。即使诺列加在逃,也是光杆司令一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仍要尽一切可能把诺列加逮住。不过,这样做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但鲍威尔和瑟曼极力倾向于这一方案。
  
  根据第三方案,南方司令部的1.3万人全部投入战斗,另外从美国本土派出1.1万人,在兵力上对巴军形成2:1的绝对优势。据美方掌握的情报,巴拿马国防军有5200人,其中陆军4500人,海军500人,空军200人,另有准军事部队“尊严”营民兵8000余人。巴军的武器装备更无法与美军比拟。瑟曼有把握地认为,凭着兵力数量和技术装备的绝对优势,美军能够一举成功,彻底铲除诺列加的实力基础。使其走投无路,如果他不是被生擒或打死的话。
  
  各种方案准备停当,随时供总统选择。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布希在为寻找出兵巴拿马的借口而焦虑不安。
  
  五角大楼的将军们,也瞪圆双眼,捕捉著最佳战机……机会终于来了。
  
  12月16日晚21时05分,4名美国军官乘车经过巴拿马国防军总部所在的巴拿马城a大街时,与国防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美方事后说,这辆汽车“被巴拿马武装民兵和国防军士兵拦截后”,车上的一名美海军陆战队上尉被子弹击中身亡,另一名军官受伤。但巴军方说,“汽车高速驶过国防军总部门前,并向总部和平民开了枪”,造成包括1名女童在内的3名巴拿马人受伤。到底谁先开的枪?一时纠缠不清,但这起事件竟然就成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借口和导火线。
  
  当晚,美国总统布希听取了关于枪击事件的汇报,认为对诺列加下手的时机已到,第二天中午,布希在白宫邀请副总统奎尔、国务卿贝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等要员共进午餐。席间,布希郑重其事地告诉在座的人说,他已下决心对诺列加采取行动。奎尔等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午餐后,他们来到布希的椭圆形办公室,再一次研究了入侵巴拿马的具体行动计划。最终决定采纳鲍威尔的第三行动方案,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速战速决,捉住诺列加,争取圣诞前解决战斗,班师回朝。
  
  1989年12月20日,凌晨零点30分,随着布希总统一声令下,2.4万名美军兵分5路,开始了入侵巴拿马的“正义事业行动”。
  
  在“正义事业”行动计划中,有临时组成的5支特遣部队专供南方司令部调遣。这5支特遣部队分别被命名为:“大西洋”特遣队、“永远忠实”特遣队、“太平洋”特遣队、“红色”特遣队、“尖刀”特遣队。
  
  擒贼先擒王。最先出发的就是担负“擒王”任务的“尖刀”特遣队。
  
  “尖刀”特遣队由美军第87步兵团第5营、第193步兵旅的1个轻型坦克排、第5机械化步兵师第6团第4营和海军“海豹”分队组成。
  
  他们的任务是,乘巴军注意力被吸引到里奥阿托的当口,攻占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据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诺列加直到19日深夜还在由巴军第5连防守的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内。如果情报准确,诺列加必会一举被擒,然后解除驻阿马多尔堡巴拿马国防军的武装,就成了举手之劳。
  
  没想到刚刚出师,就险些铩羽而归。
  
  巴军为了迟滞美军“尖刀”特遣队的前进速度,纵火点燃了沿街的民房,木制棚屋遇火即燃,整个乔里约区的上空顿时浓烟滚滚,居民纷纷逃走。
  
  好不容易行至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前,却不料突然从楼前沙袋和菱形拒马后面,射出阵阵弹雨,打头的美国士兵立时有几个被撂倒。
  
  美军一见偷袭不成,按照作战条令的规定立即转入强攻,用无线电召唤陆军航空兵和装甲部队前来支援。
  
  南方司令部立即从基地派出战斗直升机和装甲部队,数分钟内,美国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和第82空降师一个坦克连的17辆“谢里登”轻型坦克如期而至,来到遇到抵抗的街区,接着就是一通猛烈的火箭和滑膛炮弹打将过去。
  
  此次美军使用的17辆“谢里登”坦克,是越南战争中使用过的老式轻型坦克,重量只有16吨;现役的“艾布拉姆斯”坦克重达60吨,无法迅速大量空运到巴拿马,只好以此充数。
  
  守卫国防军司令部大楼的是巴拿马军第5连,__________他们手中并没有重武器,但仍然做着顽强的抵抗。大楼外的高射机枪喷射着火舌,美军一架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燃起大火,一头栽到地上,变成一团火球。
  
  但巴军终究是寡不敌众,在武装直升机、坦克和炮火的联合围攻下,巴军第5连一部战死,一部遭擒,全军尽没,国防军司令部大楼落入美军之手。
  
  美军尖刀突击队员层层包围了大楼,冲进诺列加将军的指挥部,可里面早已是人去屋空,连诺列加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厢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属于“尖刀”特遣队的另两支小队人马却向着巴拿马城郊的两个戒备森严的地方疾进,他们都是来自美国海军“海豹”特种部队的突击队员。
  
  “海豹”小分队之一,疾插诺列加将军的小型私人机场———帕蒂拉机场。
  
  这支由20名“海豹”突击队员组成的小分队乘黑夜摸进帕蒂拉机场。按照情报上的提示,他们只会遇到巴拿马守卫部队轻微的抵抗。
  
  孰料警卫小型机场的巴军居然把装甲车也开了出来,抗击的火力很猛,激战中11名美军中弹,其中4名伤重不治而亡。
  
  美军一路苦战杀散卫兵,却没有发现诺列加将军,但座机尚停在机场,估计诺列加没有从空中脱逃———队员们遂炸毁这架专为诺列加准备的美制“利尔杰特”型运输机,断其空中退路。
  
  与此同时,另一支“海豹突击队”分队偷袭了运河岸边守卫诺列加专用船只的卫兵,被卫兵发现而引发战斗,虽然最后击溃了卫兵的守卫,并炸沉了该船,但也造成了两名突击队员的伤亡,仍未见诺列加将军的踪影。
  
  消息报到南方司令部,瑟曼将军觉得奇怪,按照事先的推演,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诺列加将军理应成擒,是死是活,总该有个下落,现在连个影子也没见着,该不是诺列加将军提前得到消息跑了不成?
  
  这种推测马上就被排除了:正在巴拿马上空游弋的美国空军f16战术战斗机中队和空中雷达搜索分队向司令部报告,自从“正义事业”
  
  行动发动前后,未发现巴拿马的任何一架飞机升空。为了防备诺列加从空中和海上逃遁,国防部特地从美国的希尔空军基地调来了这两个中队,由它们负责监视巴拿马空中和海域。
  
  诺列加将军如果想从海上和空中逃离巴拿马,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尖刀”特遣队虽然最终攻占了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和阿马多尔堡军营,但并没有抓住诺列加将军,而且还出现了伤亡,这一消息马上由美军南方司令部传到五角大楼,守候在那里的美军高层官员们心里都是一沉。
  
  “正义事业”行动开始的12月19日之前,情报部门给特种兵提供的消息说,诺列加将军最有可能是在巴国防军司令部。于常理推测,自打宣布与美军进入战争状态之后,诺列加应该待在他的指挥位置,这里又是他的老巢,他曾多次在这里化凶为吉,他在这里的可能性最大,所以美军都指望在国防军司令部大楼中抓到他。
  
  出乎意料的是,当夜诺列加将军却不在这里。
  
  五角大楼只好盼望从其他4路大军中能找到诺列加将军的下落。
  
  第2支美军部队冲向巴拿马城以西的里奥阿托。
  
  “红色”特遣队由美军第75步兵团第2突击队营、第7特种作战大队第3营1个连组成,任务有二:东路负责抢占托里霍斯国际机场,接应运载重武器的美军运输机着陆;西路包围并解除里奥阿托巴拿马驻军的武装。
  
  “红色”特遣队的西路分队,利用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轰炸效果,迅速实施低空伞降,并扇形包抄了驻扎在里奥阿托城的巴拿马国防军第6连和第7连。
  
  突击到阵地时才发现,f
  “红色”特遣队东路分队迅速降落在托里霍斯国际机场周围,机场离巴拿马城仅30公里之遥。在通往托里霍斯机场的路上,位于低薪阶层聚居的圣米格利托特区,驻有巴拿马国防军步兵团的兵营。
  
  巴拿马士兵利用手中的轻武器对美军的进攻进行了轻微抵抗,由于火力相差太悬殊,不久即被击溃。美军包围了巴军的航空部队,没费什么劲儿就解除了国防军士兵的武装,夺占了该机场,保障载有重武器的美军运输机安全着陆,同时派兵封锁了横跨帕科拉河的大桥。
  
  至此,“红色”特遣队东、西两路分队均达成使命。
  
  第3支美军部队的编成内有一支女兵队伍。
  
  战斗一打响,载满特种兵的轻型装甲车沿公路向泛美公路大桥杀将过去。
  
  不久,“永远忠实”特遣队也完成了任务,途中只遇到巴军的零星抵抗。
  
  第4支美军部队的任务最为繁杂,它的最终目的地是巴拿马第二大城市科隆,但沿途还要攻占麦登和加通的水坝和水电站,控制巴拿马运河的重要设施,攻占甘博亚监狱并释放关押在那里的政治犯。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大西洋”特遣队。
  
  “大西洋”特遣队任务虽然繁杂,完成起来却不像前面的“尖刀”
  
  和“红色”两支特遣队那么费力,在特种部队的引导下,第7轻步兵师和第82空降师精锐组成的特遣队一路斩关夺隘,击溃通往科隆沿途的巴军第8连的阻挡,相继夺取了水坝、水电站和供电中心,攻克甘博亚的监狱,释放了关押在这里的48名前国防军军官,他们都是参加反对诺列加军事政变的要犯。
  
  不久,“大西洋”特遣队顺利攻占了科隆,把住了巴拿马北侧的入海口。
  
  与其他4支部队相比,第5支部队只是在美军认为重要的战略要点上使用的一支加强分队。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托里霍斯机场以及附近的巴军“2000年营”和西马尔龙堡基地。
  
  这支加强分队就是从太平洋一端入侵巴拿马的“太平洋”特遣队。
  
  它的先头部队,由美军第75步兵团第1突击队营和第7特种作战大队第3营的1个连组成,在红色特遣部队东路的突击队员控制住托里霍斯国际机场之后,他们分两批乘坐20架c
  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主力着陆后,立即通过帕科拉河大桥进军西马龙堡,准备解决“2000年营”。
  
  但该部抵达西马龙堡时,“2000年营”早已溃散。
  
  这路美军不战而胜。
  
  “正义事业”行动开始仅30分钟,除“尖刀”特遣队、“红色”
  
  特遣队之西路分队外,“红色”特遣队东路分队。“太平洋”特遣队、“大西洋”特遣队和“永远忠实”特遣队均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大约在当地时间凌晨1时50分,首都最重要的奥巴里奧区出现了巡逻的美国兵,巴拿马城的水电站被占领,全城断电,街上没有行人,巴拿马国家电视二台也被占领。
  
  20日拂晓前,“尖刀”特遣队和“红色”特遣队在空中和地面火力的支援下,也消灭了巴拿马军队的抵抗,占领了预定目标。
  
  到了中午和下午,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郊外。但没有抓获诺列加将军,只要诺列加这位铁腕人物不落网,巴拿马人就会随时随地在他周围聚集起来。对美国来说,形势将会变得格外“严峻”。美国就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同诺列加为首的游击队进行一场越南式的丛林战。这将是美国的一大灾难。
  
  “美国之音”从20日起反复广播说,凡提供能捉住诺列加线索者,美国将悬赏100万美元。这一招立见成效。一连几天,那些想发财的人纷纷提供诺列加行踪的线索,美军根据这些线索不断派人出去搜索追捕,但屡屡扑空。
  
  诺列加在哪里?在情报部门干过10多年的诺列加也非等闲之辈,对于反侦听、反跟踪这一套并不生疏。他既不使用电台,也不随大队人马活动,而是与他的卫队长埃列尔
  12月25日,在巴拿马的罗马教皇使节何塞
  在失去军队、权力乃至家庭和朋友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诺列加只好同意到美国去接受审判这个比较安全但又相当屈辱的解决办法。
  
  他向拉沃亚大使提出了“自愿”投降的3个条件:让他身着军装向美国的一位军官投降;让他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在他被捕前,对他向美国投降的决定保密。拉沃亚立即将这些条件转告美国谈判代表瑟曼将军,瑟曼当即同意。
  
  1月3日下午4点30分,梵蒂冈使馆通知美国驻巴拿马军事当局,诺列加同意于当晚离开使馆。美国自然十分高兴。晚上8点30分左右,驻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副司令西斯尔罗斯少将,驱车来到梵蒂冈使馆门前,接受诺列加投降。8点50分,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的黑色大铁门打开了,身穿将军制服的巴拿马前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在几名神甫的陪同下,从里面走出来。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立即上去逮捕了他。诺列加一声不吭,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背还有点驼,看上去显得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诺列加随即被押上直升机,飞往距巴拿马城约10公里的美国霍华德空军基地。他在那里待了大约半个小时,然后人们就要他离开。他低着头,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握著念珠,步履沉重地被押著登上一架“大力神”c
  诺列加最终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处145年监禁,随即被押往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显赫一时的诺列加将在这人间地狱孤独地度过他的余生。
  
  古巴危机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
  
  美国作为一个大邻居,古巴想同它搞好关系,卡斯特罗随即访美,可美国态度冷淡,只有副总统尼克森出面接待。卡氏大失所望之余回来大搞社会主义,散土地给农民,没收私营大企业为国有。
  
  不料美国人在古巴投资甚多,美国历来视古巴为自己后院,总统跺跺脚,古巴就如同地震一般。现在古巴造起反来,美国操起制裁大棒,声称拒绝购买古巴食糖。
  
  古巴之支柱产业遭此打击,和美国说不通,自然向苏联求救。赫鲁晓夫宣告:苏联将采购古巴食糖,还声称如果古巴受到威胁,苏联不会坐视。
  
  美国憋了一口气,又生一计,组织古巴流亡者成立敢死队,1961年4月用军舰偷偷送往古巴登陆,希望能一举颠覆政府。不料登陆之初在猪湾即被发现。美国不敢公然入侵,军舰眼睁睁看着猪湾登陆者皆成活靶子。此事美国政府备受国内外指责,灰头土脸。
  
  肯尼迪不甘失败,制定详细颠覆及入侵古巴计划。卡斯特罗向苏联求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包括导弹。对外称导弹是防御性的,塔斯社称苏联导弹可以从本土打击美国,不需在海外建导弹基地。
  
  1961年8月,美国u
  全球美军进入战斗状态,从此全美国人心惶惶。美国核潜艇进入预定水域,战机挂好核弹头,随时准备起飞。
  
  卡斯特罗态度强硬,不肯让步。美国公然宣称准备入侵古巴。
  
  苏联便派出船只作突破封锁线的企图,大大刺激美国人神经。苏联一边在安理会与美国舌战,一面命苏军进入战斗准备。全球大战只在一线之间,绝非虚言。
  
  此时部分苏联船只逼近封锁线,肯尼迪急忙致信赫鲁晓夫,恳请不要试图硬闯。
  
  10月24日,一苏联潜艇带2艘货船径直向前,美国国防部长命令迎战。就在千钧一发之即,苏联船只停了下来。美国人松了口气,急忙让步,允许一东德船和一苏联货船过关。
  
  此后也曾发生未带武器的货船闯关的事,令已经平缓的事屡起波澜。
  
  赫鲁晓夫毕竟对核大战不敢尝试,放出口风,只要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及作出其他让步,苏联即可撤出导弹。赫鲁晓夫亦向肯尼迪示好,但提一苛刻条件,美国须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美国连吓带哄,答应以后做到。其实苏联也自心虚,不过虚张声势,见个台阶就下。
  
  可两大国相争,古巴小国如同玩物,卡斯特罗大为不满,拒绝联合国调解,美国见状收回不入侵古巴承诺,眼见功亏一篑,苏联急忙对古巴连哄带劝带吓,才算搞定。
  
  “足球战争”
  
  “足球战争”是1969年7月14
  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为夺得参加世界足球锦标赛资格,在两国足球队比赛时于大体育场发生一场风波,从而导致两国于6月26日断绝外交关系,这就是“足球战争”的起因。7月14日,萨尔瓦多军队入侵洪都拉斯,爆发了“足球战争”。4天内,萨尔瓦多军队向洪都拉斯腹地推进60公里,侵占了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地域。经美洲国家组织干预,7月18日萨尔瓦多军队停止进攻。截至7月21日,双方停止战争行动。8月初,萨尔瓦多从洪都拉斯撤军。个别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一直持续到1970年春季。这次战争和战后两国相互迫害对方侨民的过程中,死亡近3000人。
  
  英阿之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由200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19万平方公里,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都称对该岛拥有主权。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该岛进行了一场历时数月的战争。最后,阿军投降,战争结束,但两国关于马岛实权的争端,至今仍未解决。
  
  战争第一阶段,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乘英不备,以武力收复马岛,迫使英国在事实面前承认其有马岛的主权。
  
  在事实面前,英国决心不惜付出巨大代价重占马岛。先以强大军事压力迫使阿军撤出马岛,如阿军不撤,则强行登陆夺取,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并恪守不对阿本土及12海里领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定。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
  第40两栖特混舰队于4月2日零时15分派出的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4月2日6时30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口。8时30分,阿军7架c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10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
  
  再也没有人去考虑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了。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万人。
  
  其部署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他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4月3日,英内阁作出派遣特混舰队重占马岛的决策,任命桑迪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军舰、20架飞机、2000名陆军组成第2梯队从波特兰起航。5月12日,由18艘军舰和3000名陆军组成的第3梯队从安普顿起航。
  
  首批特混舰队于4月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经休息、补给后,于19日起航继续向南大西洋开进。先遣队于4月24日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水域。4月22日,14名英军特种空勤团即sas队员先从c
  4月25日,3架英军的“山猫”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阿方潜艇“圣菲”号,随即发射导弹和投掷深水炸弹,击沉“圣菲”
  
  号潜艇,英国陆战队第42突击营和“特别舟艇中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29日抵马岛水域,30日完成了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上、空中封锁的部署。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尼治时间4月30日11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0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地区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同时英军使用水面舰艇舰炮对马岛的军事目标进行多次轰炸和炮击,阿方出动飞机进行还击。以后,英不断对马岛进行轰炸和炮击,主要目标是机场、雷达站、仓库等。为了能更好的取得战场主动权,英内阁批准特混舰队可以攻击封锁圈外的阿军。
  
  随后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200海里禁区外36海里处,向阿海军旗舰“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了3枚mk
  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虽然阿海军有一支由1艘航空母舰,4艘潜艇和两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不敢出战。
  
  为了报复英军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在5月4日派出1架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马岛以北40海里处发射了两枚法制am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1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胁于5月6日派遣16名sa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
  阿根廷空军让英国人的噩梦久久不能结束,5月12日阿军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创英护卫舰2艘。这些飞机都是由佩布尔岛阿军机场起飞的。为了拔掉这颗肉中刺,50名海军突击队员在5月14日晚乘3架直升机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
  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14mm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岛上的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英国方面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4万人,而英军能进行登陆作战的登陆部队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于马岛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军特工人员可以在他们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军一面封锁、轰炸、炮击马岛一面向南大西洋继续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军基本上达到了封锁马岛、削弱马岛守军力量的目的,并已作好了在马岛登陆的准备工作。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的范宁角有40
  战争第三阶段:英军登陆兵共编为两个梯队。两栖突击梯队由海军陆战第3旅,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团及“蝎”式轻型坦克分队,防空导弹、工兵、后勤等分队组成,共约5000人。其任务是在圣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击上陆,尔后分别向阿根廷港和达尔文港方向进攻。
  
  后续梯队由步兵第5旅及支援分队组成,共约4000人,其任务是在突击梯队上陆并向纵深发展进攻后,伺机在原登陆地域或在新的登陆地域上陆,与突击梯队共同夺取马岛。
  
  5月21日凌晨3时,sa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0人的守卫部队。3时30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准备。3时40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员、物资,在4小时里上岸2500人,运送物资3.2万吨。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上午10时开始,阿方先后出动数批飞机共70余架次,主要对英舰船进行空袭,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
  
  但阿方也损失了14架飞机。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5月2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部署了一个“吹管”式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专用于对抗阿军的低空功击,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
  
  战后很多老兵提起这天都称为奇迹的一天,他们说,“如果阿军继续发起攻击的话,英军登陆很有可能会崩溃,但感谢上帝,有了一天的时间来重新调整”。
  
  第2天阿军又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英军“小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这天是阿根廷国庆日,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0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
  
  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美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
  
  3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100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低空攻击投下的炸弹因为炸弹的起爆条件都设在由高空投掷,因此有40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由于阿军地面部队未进行反登陆作战,而航空兵反击的又主要打击英舰船,这样使使英军顺利地登陆和巩固了登陆场,并完成了陆上进攻准备。3天里,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00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站稳脚跟的英军登陆部队在5月27日向阿军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0名sa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__________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由于阿军作战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使英军的进展非常顺利。英军伞兵团第2营及支援分队,大部从陆上徒步、乘直升机、吉普车和“蝎”式坦克向达尔文港开进,一部分乘汽艇由水上向达尔文港开进。
  
  5月28日英军开始对达尔港发起进攻。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击毙英伞兵团第2营营长赫伯特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as和sb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1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朗顿山为第2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3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1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1架。但此时的阿空军已如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
  
  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000人,重炮30门,坦克20辆。6月11日,经3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式战斗机以及火炮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2道防线猛攻,第4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朗顿山,突破第2道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m—3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英军经过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及其他军需物资后,于6月11日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1月23日英飞机、舰炮和炮兵对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于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顿山。
  
  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14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及威廉山等地,进抵距市区约4公里的地方,阿军放弃阵地,丢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区。
  
  英军追至阿根廷港市区边缘时,阿根廷港上空挂起了白旗。午后,双方战地司令官会晤,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阿军于21时停止抵抗。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这次战争中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万余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谢菲尔德”沉没带来的启示这次战斗中,阿根廷飞行员的出色表现令人叹服。如在向“谢菲尔德”号接近的过程中,阿飞行员巧妙利用地球曲率对舰载雷达的影响,以超低空飞行成功地英军舰队的侦察探测,并骗过了美苏侦察探测卫星。舰载机攻击航空母舰,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海空大血战时美日双方舰队经常采用的基本战术。这个战术的特点是:在攻击对方的航空母舰时,攻击机群通常采取多批次、多波次、多方向、多角度、多样式实施“决定性”的攻击,力争击沉对方舰载机群起降平台,从而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在1982年爆发的马岛战争中,这种攻击战术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今后舰载机打航空母舰的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超级军旗”是阿根廷从法国购买的单座单发轻型攻击机,每架价值约1000万美元,经过改装后,可以携带1枚“飞鱼”导弹。“谢菲尔德”号,号称“英国舰队的骄傲”。它是大英皇家海军首批实现了动力和武器系统的集中控制的海战利器,属主力战舰之列。
  
  1982年5月4日的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南海域。阿根廷空军侦察情报系统的收到英军“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的目标指示数据后,3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在p
  剩下的1架采取佯动动作,迅速爬高,精确定位“谢菲尔德”航向、距离、航速等参数,并向数据及时发送给下面2架超低空飞行的攻击机组。
  
  目标越来越近,在46公里处,攻击机组突然跃升至150米,同时启动机载雷达。雷达锁定目标后,2枚“飞鱼”式反舰导弹直扑目标。
  
  此时,“超级军旗”的机载告警系统“嘟嘟”作响,战机已被雷达锁定。随之,这3架“超级军旗”迅速转弯并急剧下降高度,高速退出战场返航。
  
  但战斗仍旧继续。“飞鱼”导弹发射数秒钟后,很快降至15米高度转入巡航飞行段。在距“谢菲尔德”号12
  就火力系统来说,“超级军旗”式携带有2枚“魔术”空空导弹、1枚“飞鱼”空舰导弹和2门30毫米机关炮。“谢菲尔德”号装备有22枚“海标枪”防空导弹,1座115毫米平高平两用火炮,2座20毫米机关炮,1架“山猫”直升机。从数据对比来看,“谢菲尔德”号的综合火力指数至少在“超级军旗”飞机的20倍以上。按照西方最流行的“对策论”思维来看,“超级军旗”式绝对不是“谢菲尔德”号的对手。但有意思的是,“谢菲尔德”号有致命的弱点,当然这个弱点是建立英国舰队的整个弱点之上的,远征的英国舰队没有空中预警机,最要命的是“谢菲尔德”号缺少低空舰载预警系统以及抗击超低空突袭的防御武器。“海标枪”导弹可有效地对付中高空来袭的敌机,但对15米以下掠海飞行的目标却无能为力,而“飞鱼”导弹掠海飞行高度只有2
  此外,这次战斗中,阿根廷飞行员的出色表现令人叹服。如在向“谢菲尔德”号接近的过程中,阿飞行员巧妙利用地球曲率对舰载雷达的影响,以超低空飞行成功地英军舰队的侦察探测,并骗过了美苏侦察探测卫星。而决定“谢菲尔德”号命运的英军舰雷达操纵员的表现十分一般。在“超级军旗”突然跃升起来测量目标位置时,“普利茅斯”号导弹护卫舰的雷达操纵员曾经探测到该机,并通报给“谢菲尔德”号,却没有引起该系统操作员的足够警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该舰舰长的判断能力、指挥素质都是导致军舰沉没的原因。
  
  近代和现代的无数事例证明,在武器发展上,实现装备的国产化至关重要。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导弹都是从英国的西方盟友———法国购买的。
  
  马岛战争开始后,法国为了显示对英国的支持,就对阿实施了武器禁运。而战前阿军只得到了14架“超级军旗”飞机和9枚“飞鱼”
  
  导弹,且飞机与导弹并不配套。而且,美国人也使了手脚,如阿空军攻击机准确投掷下的美国炸弹在英舰甲板上不能爆炸,大大降低了阿空军的打击效果,事后,英军承认,如果那些炸弹全部爆炸的话,英国舰队要损失大半。
  
  如在6月8日的战斗中,阿军5架“幻影”战斗机向英军的另一艘主力战舰“普利茅斯”号护卫舰发起攻击,4枚炸弹击中该舰,可是一枚也没有爆炸。就具体的战斗来看,阿根廷的武器装备大多依赖进口使阿军在战斗中十分被动。这启示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走国产化道路。这是因为从外国购买军火,一方面既会在数量上受限制,又会在战时被武器生产国禁运的可能;另一方面,外购武器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必然在关键时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装备发展必须坚持以自我研制为主、自成系列的国产化道路。这在未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作战中十分重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