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 第125章御前会议
  乾清宫中,所有被点名留下的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侍郎以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以及定国公、英国公和成国公等人,都以为皇上会提及杨维垣和杨所修弹劾崔呈秀之事,会商议和处置这件事。
  
  然而,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皇上并没有提起这件事,甚至完全将这件事当成不存在一样,不仅没有跟他们商量,连提都没提。
  
  甚至于好几次,内阁首辅黄立极都想要将话题转移到这件事上来,询问皇上对杨维垣和杨所修弹劾崔呈秀之事的看法,可才刚刚起了个头,就被朱由检给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去了。
  
  能讨论的话题很多,需要处理的军国大事同样也很多!不仅有地方上的军政事务,还有近侍朝堂上的事务!
  
  崔呈秀之事,摆明了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突发事件,其背后牵扯到阉党和内阁、内宫司礼监,方方面面,多重关系,也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做出决断的!
  
  现在,虽然已经有了杨维垣和杨所修两个御史,站了出来,弹劾崔呈秀,背后目标直指阉党魏忠贤,但铲除阉党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朱由检也不想以身犯险,在时机还没成熟的时候,硬要用鸡蛋去撞卵石。
  
  因此,当前处理崔呈秀被弹劾事件的最好的法子,就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而朱由检将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英国公、成国公、定国公等朝堂重臣留下在乾清宫议事,这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
  
  从朱由检继承大明皇位那一天开始,几乎每天,朱由检都会召集这些朝堂重臣,在乾清宫议事,商量和决定一些军国重事。
  
  而在此之前,能够在御前议事的,只有内阁辅臣和内宫司礼监,甚至于很多事情,都是直接由司礼监批红之后,呈送给皇帝,直接用印,然后下发司礼监,转发内阁,然后被转送六部各司,走完一整个流程。
  
  内阁甚至连在御前跟内宫司礼监平起平坐的机会都没有!这也是为何内阁会受制于内宫司礼监,而司礼监的掌印和秉笔太监,能够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制衡前朝的最主要的原因。
  
  而朱由检登位之后,内阁依然还有在御前议事的机会,而司礼监却彻底的失去了在御前议事的机会,取而代之的却是六部和都察院,以及英国公、定国公和成国公等军中世家贵勋。
  
  而所有的军政大事,也不再是先由内阁票拟,再送司礼监批红,最后送至御前,而是改成了直接在御前会议上提出,随后商议或者直接决定的方式!
  
  取消了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的权力,内阁辅臣和司礼监内相的地位和权力,顿时便直线下降,现在的内阁辅臣,其实已经跟六部尚书、侍郎、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等人的地位和权力,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朱由检咨政的时候,也不仅仅是询问内阁首辅黄立极和其他内阁辅臣,而是还要询问六部尚书、侍郎,甚至是军方的英国公、定国公和成国公等人的意见,在综合了各方的意见之后,再进行表决!
  
  当初,朱由检以三个月为限,征询富国强民之策,京中六品以上官员,皆可以‘建献’的名义,上书建言,进献富国强民之策,这一决定,就是在御前会议上,由朱由检直接拍板决定的。
  
  而之后军方将五城兵马司西城兵马指挥使魏国良这个刚刚六品的武官推了出来,作为代表,提出请改御营兵制疏,最后获得通过,却是在御前会议上,进行不记名投票表决通过的。
  
  当时那一次的投票表决,其实对于朱由检来说,也是有几分凶险的,差一点就被文官给钻了空子,将武官提出来的这第一条建献之策,也是朱由检心中最迫切想要通过的条陈,弄得胎死腹中了。
  
  还好唱票的王承恩精明,故意将几张文官的反对票,说成了赞成票,才让武官提出来的这一条‘请改御营兵制疏’获得了通过。
  
  而之后,在有了武将提出的第一条建献之策,并且让这条建献之策,获得了通过之后,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文官系统也迅速的反应了过来,拿出了上百份贴著‘建献’两个字的条陈。
  
  只不过,朱由检考虑到现在进入御前会议的文武大臣的比例严重失调,武官除了英国公、定国公和成国公等几个国公爷外,几乎连个代表性的人物都没有!
  
  因此,就算对这些‘建献’条陈进行表决,文官肯定也会以绝对的优势,通过这些条陈。
  
  王承恩在唱票的时候,对投票结果,进行改正,第一次成功,那是必然的,至于第二次第三次嘛,文官肯定会对此进行质疑,想要再在投票结果上做手脚,几乎没那个可能了。
  
  因此,朱由检便索性暂时搁置了不记名投票表决这种方式,而对文官提出的那些条陈,按照之前在明发诏书时的御前会议上,提出的处置方法,通过交叉审核的方式,先由这些参加御前会议的文武重臣,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再上呈御前,进行商议和处理。
  
  而这些天的御前会议,虽然没有十分重要的军政要务需要处理,但这些每天源源不断的收到的各部各司的‘建献’条陈,处理起来的时候,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由检其实是想要将御前会议这个形式,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下来,并且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个惯例,一个处理军国大事的办事流程!
  
  这才是朱由检每天坚持召开御前会议,并且参加御前会议的人,几乎都是那些人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朱由检还是想要将军方参加御前会议的人数,再提高一些,不说能够达到跟文官一比一的比例吧,怎么着也要达到文官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的比例。
  
  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文官在朝堂上有足够的发言权,能够限制武官的地位和权势,同时又能够让武官不至于彻底的被文官完全压制住,连一点发言权都没有!
  
  只不过,朱由检手上,现在还根本没有合适的武官人选,督师边关的主帅,也都是文官出身,将他们调回京师,进入内阁或者以军方的身份,参加御前会议,会不会替军方说话,也还都是未知之数。
  
  至于朱由检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就知道或者听说过名字的几个武官,比如李成梁、毛文龙、马世龙、吴襄、吴三桂这些,要么已经作古,要么就还太小,或者正坐镇边关,处在与辽东鞑子激战的第一线。
  
  至于其他那些武将,能够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的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朱由检穿越之前,也不是明史专家,自然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的人名!
  
  他能够记住的,也就只有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毛文龙、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等这些,不是大明朝的栋梁基石,就是大明朝的掘墓人,或者就是投靠了辽东鞑子,被封为三藩,然后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时,出现过的汉奸人物。
  
  其他那些人,朱由检还真不一定能够记住,或者就算曾经在历史书上或者电视电影里,看到过名字,一时半会儿之间,也根本想不起来。
  
  所以,想要在御前会议上,让武将所占的比例,达到文官的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现在还基本上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