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秦野心家 > 第六十五章制度事关长治久安,李斯的这番在
  秦国一统天下,万民高呼万岁,这是秦王嬴政梦魅以求的事,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首先,随着板块越来越大、国土面积和国人数量急剧增加,用什么制度、以什么办法加强管理已成了摆在案头的头等大事。
  
  其次,很多国家的王族权贵并不甘心做亡国奴,他们表面上臣服,骨子里还是希望寻找机会,谋求独立。所以私底下,他们与族人或国人保持着密切联系,伺机东山再起,如何树立新政权新权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将民心收拢起来,是摆在当政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由于各国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流通货币等方面不同,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形成民族大融合,促进全国互通有无,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因此,在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更改国号和称谓,将“大王“变为“皇帝“,自称寡人,史称秦始皇。为了防止各国贵族造反叛乱,他也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当时临洮传来一条消息,说一个农民见到十二个巨人,民间还盛传一首“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的童谣,秦始皇听后,正中下怀,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铸成了十二个铜人,摆放在都城咸阳。
  
  嬴政在征服六国后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统一全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中文字是在秦国通用字大篆的基础上,编制出小篆字,面向全国推行。在这方面,赵高和李斯成了担纲人物,他们取材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分别写了《爰历》六章和《仓颉》七章,作为规范字帖,向全国推广,一时间出尽了风头。
  
  后面两件事进展顺利,偏偏罢在第一位的制度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朝廷和民间都争论很大,而且分封制还为大多数大臣推崇。
  
  这天,嬴政又宣赵高进宫。
  
  “圣上召臣下进宫,不会是为了下棋吧?”赵高笑嘻嘻地问。
  
  “你那棋艺,还是免了吧!”此时正是百事待兴之际,嬴政当然不会有这样的闲情。
  
  “那圣上召臣过来,是有重要任务交办?”赵高其实已猜到了三分。
  
  “这段时间,相关政务开展较为顺利,但政制问题一直未能定下来,爱卿有什么看法?”嬴政也没转弯抹角,直接征求赵高的意见。
  
  “据我所知,丞相王绾是支持分封制的。”赵高看了嬴政一眼,心里另有盘算。
  
  “你管别人怎么想,寡人是问你的意见。”嬴政对赵高这种作派有点讨厌。
  
  “依臣之见,还是郡县制好。”听嬴政的语气,赵高已经知道嬴政想要的答案。
  
  “何以见得?”嬴政缓和了口气,问。
  
  “圣上您想想,您的大儿子扶苏年仅二十岁,其他子女更小,且无叔兄可封,有实行分封制的条件么?”既然定了方向,赵高就得找出否定分封制的理由。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支持分封制?”嬴政不解地问。
  
  “因为有人想从中得到好处,特别是那些立了功且跟公子们关系好的人。”赵高虽然没有指出是谁,但已将矛头对准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蒙毅、蒙恬等人。
  
  “朝中难道就没有人支持郡县制?”嬴政反问一句。
  
  “有!”
  
  “谁?”
  
  “李斯。”
  
  “那好,寡人明天就召集群臣议议这个问题,你通知李斯准备准备。”
  
  听到这儿,赵高总算明白嬴政召自己进宫的目的了,原来是想找个有分量的大臣来反对分封制,让自己有个下台阶。
  
  第二天,秦始皇召集群臣讨论制度问题,丞相王绾立即跳出来,力主实行分封制,理由是认为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因此提出封立各位皇子为王。
  
  廷尉李斯已收到了的风声,立马跳出来反击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但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诸侯之间连年征战,连周天子都无法阻止,因此现在应划分成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天下人就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
  
  其实,李斯提出郡县制也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秦作为最晚被封的诸侯,看到了周分封制“大臣太重,封君太久,上逼主,下虑民”的弊病,加之秦国处于与犬戎相接的西陲边境,军事的需要迫使秦设县,管理边境偏远地方。秦国第一次设县是秦武公十年,直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大范围设郡县,集中乡邑成三十一县,统一管理。同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形成了严密的基层地方组织。加上“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赋税的收取为郡县制做了物质保障。同时,郡县制也为赋税的收取做了制度保障,可以说,两者之间配合非常密切。所以,郡县制有着重要和历史渊源。
  
  对于两人的争论,秦始皇假腥腥地作了点评和肯定,但最终还是采纳李斯的建议,因为当时嫪毐叛乱使他认识到,一旦分封权臣侯王,让他们有了封地,便招会揽门客,配置自己的势力,等到实力壮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便会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
  
  所谓郡县制,其中的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有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其中,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郡以下则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县以下则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乡里的作用逐渐强化,并超过郡县,民间有知乡里,不知郡县的说法。
  
  郡县制的设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同时,郡守每年秋冬都要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
  
  郡县制的实施,也为李斯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不久,他被任命为丞相,与王绾、冯劫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