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海棠的沉思 > 走进大师的心灵之旅
  “一个人究竟怎用严肃的文字,并且在标注日期的情况下,解释疯狂与爱情呢?”当年一位小说家在描写传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才能写书优秀的人物传记呢?她发现纯粹的外部记录构成了传记作者使用的素材,与这样的东西打交道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今年我看过瑞·蒙克教授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为之责任》,今年9月份看他的《罗素传:孤独的精神》。瑞·蒙克教授是英国哲学家,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有数学哲学和分析哲学历史。受《维特根斯坦传》影响,我看了他的《罗素传》。
  
  
  罗素一生著作很多,数量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正式出版的文字卷帙浩繁。据罗素档案馆估计,该馆收藏信件多达4万余封。罗素一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于1970年2月2日逝世,离他98岁生日仅仅几个月时间,几乎每天都动笔写作,使用的体裁各式各样。维特根斯坦很像艺术家,富于敏感,喜怒无常,他每天早上怀着希望工作,每天晚上又在绝望中结束研究。当他无法理解时,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愤怒之情和罗素一样。“生存之战”可能会成为妨碍美国或英国商人享受人生,这的“生存之战”指的是成功之战。他们每天担心的不是明天早上有没有早餐,而是自己有没有比邻居强。年轻时我们会更崇拜英雄式的极端主义。可能在平衡努力与放弃的关系时,我们应该保持中庸之道,圣徒和神秘主义者主张放弃,高效的专家和强壮的基督徒主张努力。印度的托钵僧只要捧著钵盂接受信徒们的施舍就不用努力就可以生存。但在西方的国家当局者并不赞同这样的方式获得收入。除了极少数例子外,幸福不会像成熟的果子那样只靠幸运环境的作用就能掉进你的嘴。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有一个是不用强调的,任何一个为生存而工作的人显然需要努力。
  
  
  正如理查德·霍尔姆斯最近指出的,传记是“人类的一种理解艺术,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传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体裁,如人们想了解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想了解这类有趣的人可能就是传记存在于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理由。罗素传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无论是看《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还是《罗素传》或《维特根斯坦传》,他们的孤独,噬交心灵的孤单痛苦,长期追求内心平静最后发现并不平静。这种强烈的感情让我掠过极度痛苦深邃的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罗素是非常孤独的,备受不断思考的大脑的折磨,他的灵魂和身体似乎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智性非凡而悬在空中,与感**没有什关系。如果说感性有关的话,他没有什想象力,那一定是弱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他智性超群,过于依赖智性。以至在其它方面失去了活力。其实我这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台外观精美、结构良好的电动工具,不食人间烟火,仅仅靠理论和本能驱动。唯独这样,就不会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心,就不会有太多时间去浪费。也希望学习之路是康庄大道。
  
  
  努力亦同于意志,苦恼是当我们对现在的境况不满,就是意志和目标之间有一定的障碍。反之,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它的目标,我们可以经常性发现没有永的幸福,或人们经常性陷入苦恼。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可能短暂的幸福并没有幸福,一次满足是下一次努力的开始。对自身状态的不满,不满之心就会有苦恼。努力时又会四处碰壁,因而也经常苦恼。“智慧愈多,痛苦也愈多。”如若一个人认识愈多,则痛苦愈多,他想做的事也就愈多,智性愈高,他便有更多的烦恼。正如苦恼没有休止,努力没有终极目标。
  
  
  传统自由主义过多强调追求幸福的愿望,我特别赞同罗素的成长原则,“一种本能的推动,引导人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恰如树木趋向阳光一样。”也许每个人取得何种杰出的成就是我们每个个体不同的核心想象力影响。社会制度下,可以不用强迫一个人根据另外一个人的模式成长,我们可以根据自自己的模式自由成长。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哲学是人生观的学问,是心灵的完整,是生命之诗,这是一次走进大师的心灵之旅。这本书读起来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观点新颖,受益匪浅。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也想说,阅读罗素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