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平靖 > 十三章文武现实
  李周这一路上都在紧紧盯着局势。
  
  
  从家出来的那一刻起。
  
  
  自己就像身处一条在风浪中前进的小船之上。
  
  
  他的前路就是那时而充满波涛,时而又变幻不定的航道。
  
  
  毫无疑问,他成了小船的舵手。
  
  
  船上不仅有他这个掌舵的船长。
  
  
  还载有另外两名乘客。
  
  
  若说的更大些,恐怕还不止以上三人。
  
  
  周家的父女二人在船上。
  
  
  此刻站在自己旁边的王祥在船上。
  
  
  昨夜跟着自己一起去府军前卫抄家审讯的本卫士兵也在船上。
  
  
  甚至连本卫上下所有人的身家性命,也在船上。
  
  
  故而,李周可没有王祥这般有“闲情逸致”。
  
  
  还能抽空联想大明朝的文武地位问题。
  
  
  他关心的是自己未来的道路究竟如何?
  
  
  是否能安全靠岸。
  
  
  这才当下最是重要的事。
  
  
  至于王祥联想的那个文武问题。
  
  
  只要自己能顺利的活下来。
  
  
  而且活得够久,那必然会遇到。
  
  
  自古以来,文武关系,对立是常态。
  
  
  双方和谐相处反而是——变态。
  
  
  自战国时期文武逐渐剥离,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身份开始。
  
  
  总的趋势是两者的差别越来越大,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对于个人而言,因为这种身份的剥离,职业的细化。
  
  
  带来的并非都是好事。
  
  
  在某件事上越专精就意味着在通博上的欠缺越大。
  
  
  按李周前世的话说就是:
  
  
  “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被固定在一条看得到头的跑道上奔跑。
  
  
  无法转换赛道。
  
  
  那,自身的眼光气局也就越来越狭窄。
  
  
  职业之间相互隔阂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彼此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
  
  
  这也是逻辑和事态发展的必然。
  
  
  平时还好说,如果到了要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
  
  
  面临所谓的历史转折关口。
  
  
  这种文武之间的隔阂和对立所带来的问题。
  
  
  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出出一幕幕的悲喜剧。
  
  
  周而复始,重复不绝。
  
  
  战国之前,出将入相是一种常态。
  
  
  战国之后就渐渐变态。
  
  
  比如,现在的大明洪武年间。
  
  
  要说起现如今洪武朝的文武关系,可用八个字来概括。
  
  
  “高下立判,泾渭分明”。
  
  
  说这二者关系高下立判。
  
  
  是因为你只要用眼睛这一瞧。
  
  
  甚至都不用用正眼认真去瞧。
  
  
  只要用眼睛的余光在哪个犄角旮旯那一扫。
  
  
  那谁大谁小,孰高孰低。
  
  
  是一目了然。
  
  
  大明朝以武立国不假。
  
  
  但哪个朝代不是从战争中走来?
  
  
  血火建立的?
  
  
  怎到了这大明朝,这文武关系看着就显得如此的扎眼呢?
  
  
  就拿这统兵征战来说。
  
  
  大明还在草创的时候,当时还没有上市融资,成为元末群雄中的优质股。
  
  
  那会这征战沙场指挥调遣的重责大任,可没有开国之后鲜明。
  
  
  不管是文是武,你只要能打。
  
  
  你就可以上去练练。
  
  
  所谓“黑猫黄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你要是在战场这个舞台上练得好,不光你可以练。
  
  
  你儿子还可以接着练。
  
  
  那有人说了,李周不就是这样的嘛。
  
  
  他爹李显是金吾卫的百户。
  
  
  马革裹尸死在云南,他儿子就能继承老子的官位。
  
  
  是,也不是。
  
  
  同样都是继承。
  
  
  李周的继承是“公”的任命。
  
  
  之前的继承是“私”的传承。
  
  
  李周继承他爹的百户职位。
  
  
  但是他手下这些丘八不属于他个人。
  
  
  他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
  
  
  而明开国之前的情况不一样。
  
  
  就拿一个文人来举例。
  
  
  比如浙东有个章溢。
  
  
  他和刘基、宋濂、叶升三人号称“浙东四先生”。
  
  
  他和其他三位先生的专业不同,
  
  
  他的主要业务就是打仗。
  
  
  他打得挺好,但是活得不长。
  
  
  洪武初年就死了。
  
  
  但是他的部下和军队就归他的儿子章存道继承了。
  
  
  也就是说文人也可以从武。
  
  
  也可以领兵。
  
  
  甚至你死了,儿子也可以继承。
  
  
  你的,就是你的。
  
  
  这些人姓朱,他也姓章。
  
  
  这就有些像汉末三国时期的所谓“部曲”。
  
  
  三国时这种“部曲”制度谁家最盛?
  
  
  东吴。
  
  
  周瑜死前在遗表向孙权提出请求。
  
  
  把原本约定俗成的,该由自己儿子继承的本部人马让给鲁肃。
  
  
  孙权一看也就答应了。
  
  
  另外调拨人马给周瑜的儿子继承。
  
  
  军队和部下是私人的。
  
  
  也就是说,虽然这些在军中服役的大头兵们。
  
  
  在名义上都要效忠于君主。
  
  
  但是在实际指挥与传承上,则另有一套运行逻辑。
  
  
  君主对此也得妥协和认同。
  
  
  这一点,同样是立业于南京的大明朝,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
  
  
  身为文人的章溢可以把军队传给儿子。
  
  
  那作为武人,那也是“俺也一样”。
  
  
  就拿常遇春和蓝玉两个人来说、
  
  
  两人有亲戚关系。
  
  
  蓝玉的姐姐嫁给了常遇春。
  
  
  于是常遇春是蓝玉姐夫,蓝玉变成了常遇春的小舅子。
  
  
  常遇春生前掌握的军队,就给了蓝玉继承。
  
  
  于是现在走了霉运的府军前卫,原来叫武德卫的。
  
  
  就成了蓝玉“亲掌的卫分”。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兵归将有。
  
  
  是一种私兵制。
  
  
  这是明开国前后在军事制度上的一个重大的不同。
  
  
  随着明朝的定鼎之势已成,统治基础日益稳固。
  
  
  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
  
  
  你可以继承你父亲的职位。
  
  
  但是你的任用,并不是原地不动。
  
  
  这个铨用之权,归兵部行使。
  
  
  日常的管辖训练等,归五军都督府负责。
  
  
  用将出征,由皇帝亲自选调。
  
  
  于是文人逐渐淡出军事领域。
  
  
  不能再如之前那样,领兵征战效命疆场了。
  
  
  这活就被武人彻底给接了过去。
  
  
  甚至随着洪武朝的日子一天天刷新。
  
  
  文人们那种即使不亲自上阵,也能高居庙堂。
  
  
  来一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之外的神操作。
  
  
  下一次战场之外精妙的指导棋的梦想。
  
  
  也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
  
  
  甚至连在军中参谋襄助也成了奢望。
  
  
  所谓洪武,就是一切的财富,地位,权力都要靠强悍的武力来获得。
  
  
  那,文人全面退出与军事有关的事务。
  
  
  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快的,也是最大的。
  
  
  回报率最高的上升渠道。
  
  
  文官和武将被日益固定在了不同的区域。
  
  
  在不同的赛道上奔跑。
  
  
  可是天下没有太平。
  
  
  明朝开国后,还在不停的征战。
  
  
  洪武元年至二年,明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横扫南北。
  
  
  在逐元顺帝于漠北的同时,又底定东南。
  
  
  洪武四年,明军西征明夏,收四川与重庆。
  
  
  洪武五年,三路大军北伐,结果羽而归,饮恨漠北。
  
  
  洪武十四年,南征云南,元梁王自杀,云南平。
  
  
  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再次北伐,击破元军主力于捕鱼儿海。
  
  
  从此元朝再无复兴之望。
  
  
  这还是举其最重大的,若是算上那些年来大大小小的战役。
  
  
  必是一长串的菜名,能让人报好久。
  
  
  于是,武人的地位日益显赫。
  
  
  愈加凌驾于文臣之上。
  
  
  不管你文人入仕有多少条途径。
  
  
  是荐举还是监生还是科举还是吏员。
  
  
  同样是跑步,人家武人的赛道比你短,速度还比你快。
  
  
  自然比你先到终点。
  
  
  文臣那真是拍马也赶不上。
  
  
  比如说,相同品级的文武官。
  
  
  武官的班次在前,文官的班次在后。
  
  
  这是朝廷明文规定的,发了旨意的。
  
  
  还专门写在本朝的《实录》。
  
  
  你不服不行。
  
  
  不光生前待遇不同,死后的哀荣也不一样。
  
  
  文臣死后无谥号。
  
  
  武臣死后则有。
  
  
  这又是一种差别。
  
  
  所以身前死后,武人就是压住文人,
  
  
  时间一久,关系自然紧张。
  
  
  虽然洪武朝看着是翻不了身。
  
  
  但还有下一代啊。
  
  
  还有太子啊。
  
  
  什?
  
  
  太子比皇帝先没了?
  
  
  也不要紧。
  
  
  只是小小的技术性调整而已。
  
  
  一代股神丁蟹都不怕,我们大明的文臣会怕吗?
  
  
  开玩笑!
  
  
  太子死了,还有太子的儿子。
  
  
  咱们放长线钓大鱼。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今的太孙,就是未来的皇帝。
  
  
  希望还在田野上。
  
  
  洪武死后的变局。
  
  
  建文靖难的失败。
  
  
  永乐帝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是由洪武朝的这种巨大的矛盾造成的。
  
  
  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叔侄双方各执一端,在棋局上捉对厮杀。
  
  
  最后的胜利者是叔叔。
  
  
  他进了南京。
  
  
  发布的公开的旨意是:“罪左班文臣”
  
  
  文武隔阂太甚,对立太烈造成的悲剧。
  
  
  又在洪武之后的四年又上演了一遍。
  
  
  历史并没有新鲜事。
  
  
  只是在不断的重复。
  
  
  而那位成为胜利者的叔叔呢。
  
  
  他在大张旗鼓“恢复祖制”的热闹之下。
  
  
  悄悄的也把已经失败的侄儿的某些措施拿了过来。
  
  
  文臣也可以参与军机。
  
  
  作为武将的辅助,以“参赞军务”等名义。
  
  
  再次介入军事领域。
  
  
  于是一轮新的博弈又开始了。
  
  
  可见,事物只要合理,它终究会存在。
  
  
  从长远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你硬要转移,那不是东边漏风,就是西边漏雨。
  
  
  当然,这一切暂时还与李周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