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战国七雄风云 > 第八章魏国的发展
  魏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庶子毕公高。
  
  
  毕公高,周文王第15个儿子,武王的异母弟弟。周灭商后,被封在毕地(今陕西咸阳,也有说法是陕西西安)。先后辅佐武王、成王、康王,是周成王临终前指定的遗命大臣。
  
  
  毕国灭亡后,他的后代以毕为氏,流落于戎狄和中原各地。
  
  
  东周早期,他有个后代叫毕万生活在晋国,给晋献公做保镖。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率领军队发动了一次开疆扩土的战争,先后灭亡了耿国(今山西河津东南)、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魏国(今山西芮城东北)三个小国。因为毕万在这次作战中表现英勇,晋献公将魏地赐予了他,其后代因此改为了魏氏。
  
  
  骊姬之乱时,毕万的儿子魏犨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在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后,感念魏犨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册封魏犨为晋国大夫。
  
  
  魏犨虽然跟随晋文公多年,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魏犨文化水平不行,只是一介武夫,所以晋文公并没有太重用他,直到他的孙子魏绛,魏家才开始发生改变。
  
  
  公元前570年,晋悼公大会诸侯,想要向各国展示自己的威严和实力,他的弟弟杨干喝醉酒后,扰乱了宴会的随从仪仗队。魏绛当时是宴会的执法官,杨干是晋悼公最宠爱的弟弟,魏绛冒着得罪晋悼公的危险处死了杨干的随从。
  
  
  宴会结束后,晋悼公认为这是魏绛故意借杨干来羞辱自己,非常生气,表示一定要杀掉魏绛。
  
  
  事后,魏绛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上书给晋悼公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晋悼公被他的真诚感动,不仅原谅了他的行为,而且还专门设宴款待魏绛,升任他为新军将佐,进入晋国权力核心。
  
  
  当时晋国内部卿族斗争激烈,下宫之难后,原本最强大的赵家差点灭族,实力受到降维级打击。趁着打击赵家的机会,栾家、却家迅速崛起,大有替代赵家的趋势。
  
  
  公元前574年,晋厉公发动政变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却家。第二年,却家盟友栾家又趁晋厉公在外游玩时发动兵变处死了晋厉公。随即又拥立年轻的姬周即位,企图像当初赵家那样掌控晋国。
  
  
  但年轻的晋悼公深刻吸取灵公失败的教训,不动声色的不断扶持栾家政敌韩赵两家上台,而魏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到了晋国核心。
  
  
  公元前552年,魏绛的孙子魏舒接替魏家宗主之位。就在这一年,不可一世的栾家被范家赶出了晋国。同时范家与荀家中行氏、智氏三家结为联盟,共同对抗以赵家为核心的赵魏韩联盟。
  
  
  公元前541年,山戎侵犯晋国,魏舒与中行吴两人率领晋军出兵抵抗。戎狄擅长步兵作战,而中原国家几百年来一直采用的是车兵战,山戎于是撤到了地形对自己有利的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与晋军对峙。
  
  
  太行山区,山峦重叠,道路崎岖不平,地形险要狭隘。晋军都是车兵,戎狄全都是步兵,很显然局势对晋军来说十分不利。
  
  
  在这紧要关头,魏舒当机立断“毁车为行”,将车战改为步战。以5人为一伍,3伍为一个肩甲步兵编队,与原来的轻装步兵合编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将原来的两、伍、专、参、编为编组的战斗队形,改为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编组的配合形步兵队形。
  
  
  长期善于步兵作战的戎狄军队,看到晋军的这些行为都嘲笑晋军不自量力。魏舒利用戎狄的骄傲自满与麻痹轻敌心理,趁对方还没有作好准备之时,突然发动进攻,戎狄军队来不及反应,纷纷逃散。
  
  
  公元前514年,年老的韩起将执政之位交给了盟友魏舒手中,开始了魏舒6年的执政生涯,魏家也从这时起成为了晋国不可轻视的大卿族。
  
  
  公元前509年,魏舒以晋君的名义召集各诸侯的卿族大夫于狄泉(河南洛阳),帮助周天子修筑洛邑城墙。
  
  
  他在将事情安排给韩家宗主韩不信和原寿后,自己跑到了大陵泽(今河南获嘉县西北)去烧荒草打猎,在回来的路上,经过宁邑(今河南获嘉县西)时突然去世。
  
  
  公元前497年,赵家内部爆发矛盾,赵家小宗邯郸氏叛乱,其政敌范家与中行家趁此机会想除掉赵家,于是以帮助邯郸氏为由起兵攻打赵家。紧急关头,作为盟友的魏家宗主魏侈说服晋定公,从而让赵家得到公室的支持,避免了灭族的危机。第二年,又联合赵韩智三家消灭了范家、中行家,瓜分了其土地人口,实力由此大增。
  
  
  公元前475年,智家宗主智瑶执政晋国,新上任的魏家宗主年轻政治经验不足,盟友赵家因为邯郸事件后力量受到打击,智家由此崛起,逐渐压制著其他三家卿族。
  
  
  春秋末期,晋国卿族内部竞争激烈,晋国实力受到很大打击,霸国地位逐渐丧失。为了实现晋国复霸的目的,晋国执政智瑶向赵魏韩三家索要土地人口,增加晋国公室力量。由于魏家力量有所减弱,而智家力量得到了很大加强,所以魏家宗主魏驹不敢得罪智家,乖乖的交出了部分土地人口。
  
  
  但当时的赵家宗主赵无恤,因为跟智瑶有很大矛盾,他不愿意受智瑶的摆布,于是断然拒绝了智瑶的无理要求。
  
  
  智瑶得知后勃然大怒,马上向晋君请命联合魏韩两家卿族,以赵家反叛为由攻打赵家。因为有晋君的命令,加上智家实力强大,魏驹自然不敢反对,只得率领一支军队跟随智瑶攻打曾经的盟友赵家。
  
  
  三家的联合进攻,赵家招架不住很快退守到晋阳坚守,这样对峙了三年。在某一天晚上,支持不住的赵家派出家臣张孟谈偷偷的从晋阳城内翻墙而出,来到魏、韩两家军营内劝说两家联合对抗智家,在经过一番权衡后,最终三家达成了一致。
  
  
  不久后的晚上,三家约定好时间日期,偷偷的挖开智家对付赵家的汾水堤坝,将汾水引向智家军营,然后趁着萌萌光亮杀进了智家军营,智瑶在混乱中被杀死。
  
  
  三家趁着胜利的余威,继续推进很快占领了智家全部土地人口,晋国三家远远的超过了晋君的势力。
  
  
  公元前446年,魏家宗主魏驹去世,他的孙子魏斯接替宗主之位,是为魏文侯。
  
  
  当时晋国三家卿族凭借绝对的实力,将晋国剩余全部土地瓜分完毕。赵家占领了其中大部分地区,向东越过了太行山,占据了邯郸、中牟等地,其中占据的智地更是悬挂在魏家脑门上的利剑,随时威胁著魏家的安全。
  
  
  魏家的领地向西隔着黄河与秦国为邻,向北与赵家领地相接,向南越过中条山、黄河与秦、楚、郑三国争夺陕地(今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陕县和灵宝市地区),其势力被紧紧包围在晋西南的一角。
  
  
  魏家的核心区域在运城谷地,被北部的吕梁山、南部的中条山、东部的王屋山以及位于其西部南部的黄河大拐角包裹其中,东面虽然有几块飞地,但因为统治力度不强,难以形成战略基地。这样的地形地势虽然容易防守,但也难以向外发展。
  
  
  如何做到自强不被其他势力吃掉,以及打破发展瓶颈,向外发展势力,这是摆在年轻魏家宗主魏斯眼前的难题。
  
  
  魏家所处的周边环境很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受到围攻,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当时赵家宗主赵浣想要联合魏家消灭韩家,平分韩家土地;同时韩家宗主韩万也想联合魏家消灭赵家,平分赵家土地,但对于两家的提议,魏斯都给予了明确的拒绝。
  
  
  公元前425年,魏斯出任晋国执政,并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变法。
  
  
  李悝,嬴姓李氏,早期拜在了孔子徒孙曾申门下学习,先后做过中山相、上地郡守,多次与秦军交战。
  
  
  战国初期,随着铁器的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大大提高,原本的农业模式被打破,从而催生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
  
  
  随着地主阶级的壮大,原本的上层建筑发生变化,引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打击旧贵族势力的复辟,确保新兴阶级的统治地位,各国纷纷通过改革的方式来从制度上确定其合法的统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悝开始在魏家推行变法。
  
  
  首先他废除了世袭制度,根据个人能力大小来选拔任用官吏;其次废除原本的井田制,允许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来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官员升迁、军功奖励、政府职能等做出明确规定;第四建立武卒制度,通过考核来选拔优秀的士兵,并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编排,从而发挥士兵的长处。
  
  
  李悝的变法将残存的旧贵族世袭制度彻底废除,国家官员不再以血缘关系来任用,而是凭借个人能力大小来取得,由此魏家吸收了大量人才,如名将吴起、乐羊等,名相翟横等,同时也为魏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公元前419年,李悝变法成功后,将向外扩张的第一站选在了虚弱的秦国。
  
  
  当时秦国国内争权夺位斗争十分激烈,实力也逐渐减弱,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
  
  
  魏军渡过黄河,秦军虽然奋起反抗,但因为实力差距太大,秦军不断节节败退。魏军趁此机会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修筑起了进攻秦军的军事据点。
  
  
  公元前413年,魏将吴起率领魏军突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直扑秦国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地(今陕西华县),秦国举国哗然。
  
  
  渭河平原当时是秦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兵员基地,加上从渭河通往秦都雍城无险可守,魏家如果控制渭河平原,秦国将有灭国危险。
  
  
  秦国紧急下,一面调集重兵前往郑地防守,另一面派遣太子魏击趁秦军西河防线的军队围攻吴起军时,率领东岸的魏军渡过黄河攻打西河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彻底击溃西河防线的秦军,以此掩护更多的魏军渡过黄河天险进入河西地区。
  
  
  之后魏军先后占领王城(今陕西大荔)、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地以及戎狄居住的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置了上郡进行管理。
  
  
  由于当时秦国政治混乱,河西地区的百姓对秦国十分失望,反而对魏军的到来十分欢迎,至此魏家在河西地区站稳了脚跟。
  
  
  魏军在占领了秦国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后,在洛水西岸构筑了军事防御,又在东岸修筑了一条南起阴晋(今陕西华县东),越过渭水北达雕阴(今陕西甘泉县道镇)以西的长城,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80年,并控制著秦国与中原地区沟通的黄金通道,让秦国无法与中原联系,同时魏家控制著关东地区的商业利益,秦国实力大大减弱。
  
  
  得到河西地区后,魏家不仅解决了秦国可能对魏家的威胁,还解决了魏家人多地少的困境,打开了魏家发展上的瓶颈。
  
  
  随着魏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原本晋国最大的卿族赵家却在走下坡路,很快魏家超越了赵家成为了晋国实力最大卿族。
  
  
  公元前408年,中山国趁赵家宗主刚刚去世,发兵攻打赵家领地。年轻的赵家宗主赵籍惊惧之下向魏家求救,魏斯虽然同意了请求,但也向赵家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将赵家智地(今山西永济市虞乡西北)割让给魏家作为回报。
  
  
  在这危机关头,赵籍自然不敢拒绝,于是答应了魏家的要求。
  
  
  中山国本来并不与魏家交界,中间隔了一个赵家。但随着河西地区的战事结束,魏斯将目光盯上了北部的中山国。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嵌入赵家内部的一颗钉子,如果魏家彻底控制了中山国,那就可以钳制赵家的发展,从而彻底解决魏家北部的威胁。
  
  
  公元前408年,魏家名将乐羊应赵家的请求率领魏军越过赵家攻打中山国。
  
  
  乐羊,宋国商丘人,后来拜在魏相翟横家做门客,在翟横的推荐下得到了魏斯的重用。
  
  
  乐羊出兵后,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采用了消耗战法,但他的这个战法受到了魏家族内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借此诬告乐羊有通敌的嫌疑。
  
  
  原来乐羊的儿子乐舒在公元前414年,失手杀死了魏相翟横的儿子翟靖,逃亡到了中山国躲避。现在乐羊领兵与中山国作战,很多人并不信任乐羊。
  
  
  乐羊为了表明自己对魏家的忠心,逼着中山国将儿子乐舒杀死后,当着魏家各将领的面,安坐在军帐内吃完了儿子的肉羹。
  
  
  魏斯得知后,打消了对乐羊的疑虑,坚持任用乐羊为帅,经过三年的消耗战,最终击败了中山国,将中山国的残余势力逼进了太行山区。
  
  
  但战争结束后,魏斯以乐羊生性残忍为名疏远了乐羊,乐羊从此远离了魏家政坛,老死在了封地灵寿。
  
  
  中山国虽然被魏军占领,但因为中山国的大量贵族逃入了太行山区内,他们时常会骚扰魏军,这给魏家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
  
  
  同年,魏斯派太子魏击前往中山国在李悝等人的协助下,对中山国进行同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