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663王振的掌权
  王振表面上在讨好三杨,事事顺从,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内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权利的欲望,一有机会,就想法抓权,干预朝政。新
  他经常趁无人在朱祁镇旁边时,劝朱祁镇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对开“经筵”、倡导文治,建议朱祁镇发展军事、以武治理国家等等。
  
  朱祁镇对王振言听计从,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阅兵。
  
  王振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为骑射第一,一下子提升为都督佥事。
  
  对于王振,太皇太后张氏在世的时候,就对他多有敲打。
  
  张太皇太后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当下决心提醒朱祁镇严防宦官专政,并准备严惩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图干预朝政的念头。
  
  一天,张太后让宫中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守卫在便殿旁边,肃穆凛然。接着,太后把朱祁镇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等召到便殿。
  
  朱祁镇和五大臣见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朱祁镇急忙按规定站立东边,五大臣站立西边。
  
  张太后看了看五大臣,又看了看朱祁镇,然后指著五大臣对朱祁镇说:“这五位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辅佐你治理国家,你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们商量,如果他们不赞成,切不可去做。”接着张太后又把王振找来,喝令他跪在地上,然后声色俱厉地说:“太祖以来就立下了规矩,宦官不得干预政事,违犯者定斩不饶。现在,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按照我大明法律,应当赐你一死。”
  
  张太后的话刚一说完,事先安排好的几个女官应声而上,把刀搁在王振的脖子上。
  
  王振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直打哆嗦。
  
  朱祁镇见状也大吃一惊,急忙跪下替王振求情。
  
  五大臣也跪下请求太后免王振一死。
  
  张太后见状,怒气稍息,改变颜色说:“皇帝年幼,岂知此等宦官自古祸人家国,我看在你们的面上,饶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许他干预国政,如有违犯,定斩不饶。”
  
  王振听后,连连点头称“是”,不断磕头谢恩。
  
  此后,张太后每隔几天就派人到内阁去查问王振办了什么事情,有没有未通过内阁而由王振自己决定的事情。
  
  王振受此教训,老实了一段时间。
  
  他不惜低声下气,小心谨慎地侍奉宫中的皇亲国戚,好不容易熬到张太后去世,他当上了司礼太监。
  
  开始的时候,他心花怒放,以为大权将在握。
  
  哪里知道,有“三杨”等元老重臣在,他想控制朝政的愿望难以实现,使得他心中不快。
  
  他没办法,只好在干预朝政的道路上停一下脚步,采取以屈求伸的办法,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他知道,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紧紧抓住朱祁镇和培植党羽的重要性。
  
  为此,他改变策略,先不去干那些直接干预朝政的事,而去进一步讨好朱祁镇,并在暗地里广交朋友,大量培植私党,为以后专权培养基础。
  
  新
  很快,他就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赞誉,也进一步得到了朱祁镇的宠信。
  
  我们从这里就知道,王振并非没有智慧的人,起码,他有一样智慧,那就是抓住人性,尤其是朱祁镇的人性,另外,他懂得委屈自己,巴结大臣,这些,都是他的智慧之处。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朱祁镇在皇宫大摆筵宴,进行庆贺。按照明朝宫中制度规定,宦官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参加宫宴。
  
  可这时的王振已深得朱祁镇宠信,朱祁镇在宴会上见不到王振,就象少了点什么似的,急忙派人前去看望。
  
  王振见了来人,自比周公,大发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惟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
  
  使者将王振的话报告了朱祁镇,朱祁镇不但不怪罪,反倒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进入宫中参加宴会。
  
  王振刚刚来到门外,宫中百官即向他罗拜,表示欢迎。
  
  这件事充分说明,王振虽然受到三杨的限制,但他势力逐步强大起来。
  
  王振通过低调做人,确实争取到了一批政治盟友,其中包括锦衣卫指挥马顺和他的外甥副指挥王山。
  
  锦衣卫因从事军事以及情报和司法工作,成为皇帝手中最有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是皇权运作过程中的枢纽所在。
  
  王振争取了锦衣卫,等于掌握了皇帝。
  
  此外,他还赢得了兵部尚书徐晞和王冀的追随,控制了明皇朝的军事力量。
  
  这样一来,王振觉得是时候向三杨发起挑战了。
  
  王振首先攻击杨士奇的盟友杨荣。
  
  杨荣好收受贿赂,使王振找到了借口。
  
  靖江王佐敬乘杨荣不在家时,私下送去一些金银财宝。
  
  王振侦知后,必欲置杨荣于死地而后快。
  
  杨士奇听闻后,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杨荣向皇帝求情,才避免了杨荣的灾难。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杨荣去世,杨士奇更感势单力薄。
  
  王振又把攻击矛头直指杨士奇。
  
  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因杀人,“横虐数十事”,王振指使言官上奏皇帝,要求绳之以法。大臣们讨论后将情况通报给杨士奇,杨士奇深感责任重大,请求皇帝准许自己辞职,朱祁镇对他加以劝慰。
  
  杨士奇经过这一事后,开始精神不振,他面对王振势力的膨胀,忧心如焚,积郁成疾。不久,杨士奇撒手人寰,葬于今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
  
  三杨,就只有杨溥在朝。
  
  杨溥也老了,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哪里是王振的对手?
  
  朱祁镇是一个年轻的皇帝,他并不贪求淫乐,但是,他太年轻了,所以,很好骗。
  
  王振把朱祁镇牢牢掌握在手,凡是王振说的,朱祁镇无条件相信,而且认为是最正确的。
  
  这样一来,朝廷上没有和自己最对的大臣,内宫里有相信自己的皇帝,王振,成了大明的实际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