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无限:开局岳家军,轰杀完颜构 > 第81章神兵龙气,武道仙道
  在处理完黄巾力士的尸首后,张晟便带着叶横舟,朝他们在太行山里的据点而去。
  一路上,张晟向叶横舟介绍了很多此界人人皆知的常识。
  身为太平道的真传,张晟这一身法术虽是不太济事,却的确是个博闻强记,通晓古今。
  而且因为做的是杀人放火的造反买卖,他对天下各家的修行之道更是知之甚详,无论哪门哪派,都能说出个一三四五来。
  此界虽是有诸多奇人异士,万千修行法脉,可却有三种道途声势最为煊赫,为天下显学。
  其中之一,便是上承黄老的正统道家。
  所谓天地有气,翻然自化,清浊分别,清气衍生虚空,有质无形,浊气演化地母,有形无质。
  道门修行注重一个“清”字。
  道人入门的第一课,就是要以存神法,在识海脑宫中观想出一尊尊神明,借诸天神明之力,吐纳天地间的清气,洗练身躯里的浊气杂息,归复先天元胎,与天地交感共鸣,最终抵达举霞飞升的羽化境界。
  这种修法因求清虚的特性,对资源的要求很高,昔年汉武帝为求道门长生,征召东海异人安期生,以倾国之力,铸造了一尊神兵层次的仙人承露盘,采和气之精液,承清露于飞云,凝成天浆甘露,用于修行。
  其余道人就算达不到这个程度,也要借助木石花药等长生灵物,可这些天材地宝,哪个不是长在僻静无人处,不受红尘浊气污染,若无机缘,怎么可能轻易寻到。
  传承自蚩尤、姜尚的兵家武道则是与重清贵虚的仙道截然相反,根植于一个“浊”字上。
  兵家务实,根本不讲究什么“精纯”,主打的就是一个来者不拒。
  兵家修行,都是以浊气为根基,任凭后天杂气充盈四肢百骸,用这些随处可见的力量来打熬一身血肉筋骨。
  等练到最高境界,浊气便能融于肉躯中,最终凝练成一具铜头铁额,金刚不坏的神魔战躯。
  当初的蚩尤带领的九黎八十一战将,正是凭借这种法门,与轩辕黄帝战于逐鹿之野,只要战志顽强,即使身首异处,犹能酣战。
  先秦时期的名将,如吴起、匡章、白起、王翦等,都是兵家武道的大成就者,只是兵家修行重杀伐而不贵生,这些大将中少有能够寿终正寝者。
  可时至今日,这两种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源远流长的修行法脉,已不得不让位于另一种新兴的力量。
  这种力量,叫做儒门经学。
  儒门修行,一开始是以诚心正意为基础,养育浩然之气,本质上是练假成真,由虚反实的奇术。
  这种力量虽是刚正,却不如道家、兵家一般,根植于清浊二气,极度容易因心境改易而产生波动。
  所以,尽管儒门代代皆有大儒,地位仍在底蕴深厚、传承悠久的道、兵二脉之下。
  直到汉武帝时期,一代儒宗董仲舒横空出世,儒学地位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董仲舒糅合道门修法,创立天人感应法,上呈汉武帝,由此开启了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时代。
  这种天下性的共识,自然将儒门的心意体系扩大到一种无远弗届的地步,汉武帝通过设立五经博士科,大力推广儒门经学。
  儒门士人能够通过五经博士科这个渠道分享这股天下间至尊至贵的力量,自此以后,传承各种“真经”的世家,成为了天下儒门最大也最强的组成部分。
  这位千古罕见的霸道天子,通过收西域、平南夷,令霍去病、卫青等征讨匈奴王庭,封狼居胥等举动,将自己的权威刻进了大汉国土的每一个角落。
  儒门的心意体系也因此攀升到一个登峰造极,再辟新天的地步,最终成为了延续至今的龙脉气运体系。
  在汉武帝时期,这位天子当真是可以做到乾纲独断,口含天宪,一言可为天下法。
  天子龙气带来的体系加持,与官位密不可分,一旦官员被罢黜,立刻就会被剥夺力量,比神通自足的练气士和兵家战将更好控制,自然得到了皇帝的喜爱。
  由此,儒门通过这个旷古绝今的构思,正式成为了天下间最强的显学,彻底将道家、兵家两脉胜过。
  但这种力量固然是冠绝宇内,天下无抗手,也并非是全无缺点。
  首先就是,龙脉气运虽浩大磅礴,却因容纳万民欲念之故,比兵家武道修炼出来的浊气都还要驳杂无数倍,使得历代皇帝难以长生。
  就算是坐拥仙人承露盘,兼修道法,天资超凡的汉武帝,也不过是比后代天子多活了十几年而已。
  而且,尽管有天子六玺、承露盘、赤霄剑等神兵镇压气运,皇朝龙气里蕴含的人心污浊之念,仍是会逐步侵蚀皇帝的脑宫识海,令其在晚年变得昏聩偏执,残暴好杀。
  即使英明如汉武,也在晚年弄出了“巫蛊之祸”。
  按照汉武帝的设想,这是为永保汉家天下的万世之法,可他算漏了一点,龙脉气运并非是来源于什么天子权威,而是王朝治下的黎民苍生。
  这力量与人口息息相关,正是人心愿力的具象,越是滥用,这力量就越会反噬。
  这也是为何,前汉后期盛行谶纬,正是因为那些有识之士通过望气术,看出了龙脉气运的异动,才会留下这些带有警示意味的箴言。
  可前汉早已因这种力量,成了个畸形臃肿的庞大怪物,历代皇帝与文武百官就算知道这一点,也是无能为力。
  岂止是无能为力,他们根本就是以一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姿态,挥霍这种力量。
  听到这里,叶横舟忍不住皱起眉头,冷笑一声,锐评道:
  “独夫民贼,全无担当,也配称天子,理万民?!”
  张晟见他比自己这个正牌太平道传人还要激动,更加肯定了方才的想法,不由得对叶横舟更为信任,便继续说了下去。
  这种盘剥导致的恶果,最终在汉哀帝时期集中爆发,史称“行西王母诏筹”,在张晟口中,这次事件又被称为“妖祸之始”。
  哀帝时期,百姓因朝廷的残酷压榨,彻底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又恰逢天灾,便集体认为是司长五刑的神在发怒,开始拿着随处拾得的竹筹,宣称这是西王母的诏令。
  消息传到后面,就变成了手持竹筹,抵达长安的人,就可以长生。
  关东民众互相传送枚筹,号曰“行西王母诏筹”。民众在西入长安过程中,举止怪诞非常。
  他们或披发赤足,或乘骑奔驰,或致驿传行,一路冲关踰墙,纵骑奔驰。西入长安以后,民众聚集在里巷阡陌,或博弈,或歌舞,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西王母活动。
  可这荒谬的活动,竟然真的引发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象到的后果。
  这些民众竟然在高歌狂舞中,身形扭曲变异,浑身长出黑红根须,成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妖变者”。
  正是这次行西王母诏筹事件,彻底敲响了西汉灭亡的丧钟。
  从此以后的数百年间,名为“妖祸”的阴影,便一直笼罩在大汉国土的天穹上,驱之不去。
  听到“行西王母诏筹”时,叶横舟的神情已经肃然起来,因为任务面板中的附加任务,已经微微一震,进度也从0%涨到了1%。
  很显然,这所谓的“行西王母诏筹”与光武帝再造炎汉的“炎光再阐”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方进入任务世界,就得到了如此重要的关键信息,可叶横舟却没有丝毫惊喜。
  因为他本能地从这种描述中,察觉到一种极其诡异的古怪气息,仿佛有种莫名的力量,正在潜伏在周遭夜色中,窥探着他的一举一动。
  张晟却没有察觉叶横舟的举动,而是自顾自地讲了下去。
  在经过王莽乱政,世祖光武帝再造炎汉等事件后,王朝人心离乱,龙脉气运体系的力量,就变得比以往更加难以控制。
  于是光武帝便集合了二十八位开国大将的兵家浊气,以道门秘法请下二十八星宿元灵,铸成了二十八把光武神兵,辅助前朝遗留的诸多神兵镇压国运。
  可或许是因为这些神兵的杀伐气实在太重,所以自光武帝以后,承接大统的皇帝大多天不假年,能够活过三十岁的屈指可数。
  尽管日后,这些神兵大多被皇帝赏赐出去,又或是意外遗失,可历代皇帝的寿命仍不长久,且多是幼年继位。
  这也直接导致了能够加持和剥夺天子龙气的神兵——天子六玺,被内廷的宦官们牢牢掌握在手中。
  而能够与他们抗衡的,则是与皇帝有着直接亲缘关系,能够从皇帝本人身上分得天子龙气的外戚。
  这样一来,原本手握原始股,直接参与打造龙脉气运体系的儒门经学世家们,反而成了这场龙气争夺战中的第三者。
  到了前朝与本朝,这些经学世家更是受到了强烈打压,诸多经学士人都被禁止出仕做官,从源头上失去了分享龙气力量的资格。
  史称“党锢之祸”。
  当朝皇帝深谙帝王权术、平衡之道,在进行第二次“党锢之祸”后,又准许这些经学世家修筑“熹平石经”,以示恩典。
  正因如此,内部有诸多派系的儒门,才会众志成城地合作起来,共同炼制这桩足以镇压国运的“重器”。
  就在党人、外戚、宦官们,为了争夺气运力量而明争暗斗时,“行西王母诏筹”事件再次在大汉国土各处爆发,妖祸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席卷天下。
  就在妖祸爆发的当口,当代太平道掌教,巨鹿人张角,却通过对妖祸之力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解除妖变的符水和咒法。
  一时间,太平道风靡天下。
  就连深居北宫的天子都听闻了张角的名声,多次下诏让他进宫讲道,却都被这位简朴道人拒绝。
  可就在天子与诸位公卿,满心以为妖祸之事已经可以彻底根除,日子能够永远这么过下去时,张角却忽然召告天下。
  他提出,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在最后,张角发出了严厉的指控,他明确地提到,在德为祥,弃常为妖。
  这所谓的妖祸,根本就是因为皇帝和诸位公卿,注重这所谓的“龙脉气运体系”,而忽视实实在在的天下人,才会延绵至今,且难以根除。
  天下病了,病在洛阳,病在北宫,想要为天下治病,为天下人谋生路,就只能斩除病根,不留后患!
  说到这里,张晟不由得用右拳猛锤了一记手心,眸光发亮。
  “虽是时过境迁,可这话读起来,仍有金戈铁马之感,让人心向往之。”
  在振聋发聩的质问中,这位一向温厚宽仁、平生只愿治病救人的道人,愤而揭竿起兵,誓要鞭笞天下,彻底摧毁龙脉气运体系。
  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望风景从。
  据说那一天,盘旋于洛阳北宫九龙壁上,象征天下民心的九条龙气,直接崩裂了三条。十三州部,更是反了八州。
  直到此时,正准备在西园再次公开卖官鬻爵的天子,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就连一直放任太平道壮大,与张角颇有默契,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突破“党锢之祸”的经学世家们也再难作壁上观。
  因为清楚这些聪明人都知道,张角要的,绝非是与他们蝇营狗苟。
  他是要将汉朝的根基彻底砸烂。
  这些斗了无数年的外戚、士人、宦官,地方上的豪强大族,边郡的将种世家,都史无前例地合作了起来,共同镇压这次规模空前的起义。
  面对昭昭四百年炎汉的夕阳余晖,饶是张角乃名列“天地四极”的天下最强者,所率之黄巾军也有非凡的战斗意志,可仍是难以抵抗。
  最终,这场波及甚广的黄巾之乱,被激烈反扑的朝廷势力平定。
  张角本人也被同列“天地四极”的当代儒宗卢植卢子干,祭起儒门新铸重器“熹平石经”,以古儒一脉秘传的“洪范九畴”功力,打得伤重难治,最终仙逝于广宗城。
  等到太平道的三名首领接连战死后,残存的五万多名黄巾军士卒,心知再无胜机,却也不愿屈从于帝匪,毅然决然地壮烈投河而死。
  面对这一幕,即使是那些参与平叛的当世名将,也是深感震撼,口不能言。
  也正是那一天,这些大汉帝国最聪明的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一件事。
  ——汉室,或许是真的要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