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秦月当空 > 98章:筹建大秦3大院
  在李斯的主持下,大秦太学以及选材之事逐步落实了下来,虽然行伍之人的反对之声依然存在,但是已经微不足道了,完全对朝政构不成威胁。
  眼见太学之事步入正轨,扶苏又将目光放在了组建大秦农械院,大秦医馆,大秦格物院一事上,并将此事提上了议程。
  富民强国,首要在于提高大秦百姓的医食住行。
  拿农业来说,秦朝时亩产在一百三十斤左右,到了明朝时期,粮食亩产量就达到了三百斤,两者比较相差一百七十斤,按照“扶苏”掌握的知识,只要新组建的大秦农械院经过他的指导,即便短时间内产量达不到明朝时期的标准,翻过亩产二百斤大关并非难事。
  再说医学,由于秦朝时医学不发达,所以秦朝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作为一名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人,深知医学的重要性,他虽然不敢奢望建立大秦医馆后秦人的寿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至少最基本的病症要轻松治愈。
  至于格物一说,就是古代对于科学的统称。格物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组建大秦格物院,扶苏的本意就是要将追求科学提高到大秦国策层面。
  这日朝议,扶苏将自己即将组建大秦三大院的决议告知了群臣,当然了,迎来了群臣的反对声一片。这些人之所以有异议也并非反对扶苏修建三大院的决议,而是担心大秦财政担负不起三大院的耗费。之前先是经略河西之地,又是攻伐南越,靠发行大秦国债券积攒起来的钱粮已经消耗了一大半,如今又要耗费巨资筹建这莫名其妙的三大院,着实让众臣一筹莫展。
  在群臣看来,除了大秦农械院还有些许搞头外,大秦医馆以及大秦格物院都是笑话。
  在他们看来,人之康健,皆由上天注定,医者只要能医治伤寒、包扎创伤即可,至于其他的,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因为他们认为那都是上天的事情,绝非医者所能左右,花费巨资筹建大秦医馆,纯粹就是乱花钱。
  说到大秦格物院,群臣以为更是荒谬,他们以为格物之说虽是先圣所说,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就让那些闲得发慌的儒生去格一些即可,完全用不着劳民伤财地去建造什么大秦格物院。
  看到群臣一片反对,扶苏无奈地摇了摇头,毕竟知识上的巨大鸿沟那是无法逾越的,这些大臣反对他的决议也是出于对大秦的一片忠心,自己总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这些人,更不好强行通过这项决议。
  “看来不拿出一些有力的证据是说服不了这些顽固的”扶苏暗自思量道。
  片刻之后,一条计策从扶苏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既然你们反对筹建大秦三大院,那我就用医学和农学作为武器,好好给你们上一课”,扶苏考虑一番后就想到用这个办法来打败群臣,让他们知道这三大院的作用。
  “丞相,不知我大秦田地亩产是多少?”扶苏饶有兴趣地望着蒙毅问道。
  “禀公子,我大秦之地亩产不均,多者亩产一百五十斤,少者不足百斤,若是按照我大秦田地总数与收成计算,亩产大概在一百二十斤左右。”
  听了蒙毅的回答,扶苏满意地点了点头,可见对蒙毅这个左丞相的回答甚是满意。
  “诸位臣公,若是筹建大秦农械院能让我大秦粮食亩产超过一百八十斤,你们还会反对筹建大秦三院之事吗?”
  “莫说一百五十斤,只要达到一百五十斤,我等便无法可说,只是眼下时节已入冬时,到哪里去找地种呢?”治粟内史说道。
  “此事不难,桂林郡之地四时如春,冬日亦可耕作,要不我与诸位打个赌约,我们各自召集一批善农之人,各自耕种一百亩土地,丰收后再比较收成情况,若是亩产达到了一百八十斤,各位不要再反对组建大秦三院之事如何?”
  扶苏挑衅地打量了群臣一眼,然后自信地说道。
  “好,我等就以此为赌约,若是到时候亩产达到一百八十斤,我等不再阻拦公子建立大秦农械院一事,至于大秦医馆与大秦格物院,不在此赌约之内。”
  蒙毅狡黠地对看了扶苏一眼,然后暗自腹议道:“一个赌约就说一件事,还想靠比拼种地一事捎带上大秦医馆与大秦格物院,幸亏我还算机智,不然有上当了。”蒙毅说着鸡贼地对扶苏说道,然后有意无意地瞥了李斯一眼。
  李斯微微地点了点头,满意地扫了着蒙毅一眼。他最害怕的就是蒙毅会盲目地顺从扶苏,这会害了扶苏的,他对蒙毅的期望是既忠于扶苏,又能在关键时刻阻拦扶苏的一时冲动,显然这次蒙毅的表现不错。
  对于蒙毅与李斯二人私下的眼神交流,扶苏早就注意到了,除了无语地望着蒙毅与李斯二人,一时也无话可说。
  片刻的沉默后,扶苏再度开口了:
  “要不我与诸位大臣再做一个赌约,我在这咸阳城中召集一些医倌,将他们聚在一起研习医术,就以一个月为期,一个月后你们就在这咸阳城中寻找十名患风寒之症之人,我让那些医倌医治,若是十日内不能全部治愈,就算我输,筹建大秦医馆与大秦格物院一事就此作罢,若是全部治愈,各位就要全力支持建立大秦医馆与大秦格物院一事,诸位以为如何?”
  扶苏扫视了群臣一眼,然后将目光聚焦在蒙毅身上,对蒙毅一脸真诚地说道。
  见扶苏如是说,蒙毅也不好再反对,只好点头同意扶苏的赌约:“就依公子所说”。
  之后几日,群臣与扶苏各自行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