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都市小说 > 人生百味从卖馄饨开始 > 第81章夫妻肺片
  随着老先生的回忆,夫妻肺片慢慢展现在范思岩的眼前,19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在成都皇城坝一带的大街小巷,人们常看到一对夫妻沿街叫卖“肺片”。
  男的端着一大瓷盆,女的则招呼买主。直到卖完方才一道回家。如此,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夫行妻随、妻唱夫合差不多整10年。
  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夫妻肺片”的主人公郭朝华、张田政夫妇。郭朝华,四川中江县人,1914年生,曾在川军部队当过兵,后流落成都谋生。1935年,21岁的郭朝华经熟人撮合与安岳姑娘张田政结为夫妻。
  他们先是住在皇城坝附近长顺上街,结婚后便商量怎么维持生计。夫妻俩发现皇城坝三座桥的桥头,有不少卖盆盆肺片的,生意还不错,又无需什么本钱和铺面,于是就打定主意卖肺片。
  此后,郭朝华每天一大清早便手提竹篮,到皇城坝清真寺附近的鹅市巷牛羊宰杀房买些牛肉,再从废弃不要的牛内脏堆里,精挑细选色泽、质地很好的牛心、牛肝、牛肚、牛舌及牛头皮,象征性地付几文钱一并拿回家。
  妻子则仔细清理搓洗,先用沸水煮去腥膻味,再用尖刀把牛杂里外剔除干净,经反复清洗后,放进加有香料和其它调味料的卤水锅里煮卤二、三个小时至牛杂头皮熟软。通常牛杂进锅后,郭朝华便守着卤锅把握火候、翻动牛杂、打泡去渣。
  张田政则出去选购调味料。妇道人家大都心细,她买的调味料不仅品质好且都是正路货,像干红辣椒、花椒必是二金条和汉源的。回到家里等到牛杂头皮卤熟了,捞起晾凉,郭朝华用利刀把牛杂按原料的不同性质、形状,分别开成薄大均匀的片张,张田正则把调味料加工调制好。
  夫妻二人把牛肉牛杂片及头皮片装进一大搪瓷盆里,淋上调料、浇上卤水,就一前一后上街叫卖去。
  说话走路不显得路远,转眼间三人来到成都燃灯寺东路“郭氏传人肺片店”,老先生介绍这里便是郭氏夫妻肺片的真正传承。
  老先生买了两份夫妻肺片,范思岩却抢先一步付了钱。请老先生接着讲。老先生笑了笑也没有推辞,继续说道,转眼便是十年,他俩的“牛肉肺片”也已小有名气。
  皇城坝一带的大街小巷每日都会留下夫妻俩的身影与肺片的浓香。甚至每当他们在家中卤制牛杂,调配作料时,那香味都会飘到外面街上,路人免不了闻香止步,打听打听。于是这“牛肉肺片”就越传越开。
  再经不断钻研改进,其品质、口感不断提高。加上红油辣子、花椒面、复制酱油、芝麻和卤汁,调拌出来更是金红光亮、油润多滋、麻辣鲜香、软糯滑脆,只是闻着那香辣酥麻之味就让人荡气回肠口水直淌。加之他两为人质朴和善,每天的“牛肉肺片”很快就卖光。
  这期间还有一段插曲,当他们的“牛肉肺片”小有名气时,郭朝华心想自己的“肺片”比桥头那些“肺片”味道品质都更好,为了有别于那些低劣肺片,便把“牛肉肺片”改为“牛肉废片”。
  他想原本大多就是废料,经他夫妇二人精心加工便成了美食。这“废”字比较能说明问题。但用了不久,一些有文化的人说,这么好吃的东西,用个“废”字会对食客产生误导,且十分不雅,还是“肺”字好,肺者,心肺,夫妻肺片虽有心无肺,但却是很实在,听起来更顺耳。于是又改回为“牛肉肺片”。
  这“肺”“废”之变甚而几十年后的90年代末,在成都商报上还引发起不小的关于“夫妻肺片”到底是“废”还是“肺”的争论。
  1946年,郭朝华、张田政夫妻俩搬到离皇城更近的金河街居住。这一带有两所中学,两所小学,人流量很大。他们便在金河边一棵大柳树下摆摊不再走街串巷,这样也方便了不少老主顾。
  每到中午、下午,尤其是中小学生放学时,那麻辣鲜香、红艳亮丽的“牛肉肺片”,诱惑得不少学生围着摊子转,有零花钱的学生自然是吃了一片又一片,没钱的学生也宁愿闻香味、吞口水。
  娃儿们见夫妻俩人好、态度谦和、肺片好吃,于是一放学,学生们冲出校门就喊:“吃夫妻肺片啰!”后来更有调皮捣蛋的学生撕下两张作业本纸,歪歪斜斜地写下“夫妻肺片”四个字,悄悄贴在他俩的背上。
  郭朝华、张田政发觉后也就笑笑把字条扯了。可生意一忙乎不留意又被贴上,夫妻俩无可奈何也就听之任之。有老卖主也说:娃儿们喊“夫妻肺片”,你们干脆就认了,反正是真夫妻不是假夫妻,有啥不好意思的嘛?
  于是郭朝华、张田政干脆用一大红纸写上“夫妻肺片”贴在摊子前。这一具有独特情趣和好奇感的名字便很快在市面上口口相传。后来的烹饪学者与美食家们也没想到,一个响亮的美食品牌就是这样生动地,由民间小娃儿们无意喊成。
  夫妻肺片等于恩爱夫妻加美味肺片,这不仅是一道绝妙的品牌之名,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美好地遐想。当然也绝非后来有“y英语”所翻译之“丈夫和妻子之肺片”那般恐怖的想像。
  自打出“夫妻肺片”这一招牌,几乎是满城市民闻风而至,争相品尝。1946年10月,有一位特别钟情“夫妻肺片”的匾牌店的熊老板,特意为其制作了一块高一尺、长两尺的小牌匾,上面镌刻了“夫妻肺片”四个字,还特地描了金,赠送夫妻俩。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夫妻二人用十年来的辛苦积蓄,在半边桥街租了间不足10个平米的铺面,挂上金招牌。从此,“夫妻肺片”便从流动到摊点转为正南其北的坐店经营。
  有了店铺,有了名份,生意更加兴隆。除经营“夫妻肺片”外,还兼卖白面锅魁、红烧牛肉面。其肺片亦改成盘论份售卖。此时,郭朝华、张田政的肺片制作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其“肺片”的色香味形更为精道。牛杂应是牛肚白嫩,心舌谈红、牛肉殷红、头皮黄亮,开片要薄而均匀、形整规矩,调拌时,先在盘中放些嫩芹菜节子打底,用红油辣子、花椒面、芝麻、特制酱油、卤汁等调料拌合,现吃现拌,形成色彩丰富、红亮艳丽、辣麻多滋、鲜香滋润的风味特色。
  当时,夫妻肺片店还有一个诱人的特点,就是每份肺片盘中的调料汁水较多,大多食客都要买一两块店中的白面小锅魁,要么把锅魁扯成碎块蘸调料吃,要不就将锅魁剖开把肺片夹在锅魁中吃,那又是一番风味与食趣。
  郭朝华、张田政夫妇就这样红火风光地经营着已是名冠川内外的“夫妻肺片”。而对天府子民而言,夫妻肺片是味中有味、味外有味、味中有情、情在味外。它已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男女风味情肴。
  大凡情人节、谈情说爱、相亲定婚以及夫妻生活中,夫妻肺片已是一款特别的爱情美食。曾有位女士在婚礼上讲述恋爱经过,谈到与男友的第一次见面,就约在夫妻肺片店。她说,我是成都人,性情如夫妻肺片一样“麻辣多滋”,提醒对方是否喜欢,是乎会品。
  另有一对夫妻在银婚纪念的席桌上,不仅特地点了“夫妻肺片”,两人还情浓味长地朗诵了各自的小诗。女方诵到:“肺片店里把君见,麻辣双味堪精典,夫妻携手当如此,我织布来你耕田”。其夫则合:“夫妻肺片话当年,你我恩爱廿五年,执子之手共偕老,您做饭来我洗碗”。这当是夫妻肺片的饮食风情与人文价值所在。
  一份夫妻肺片吃完,老人和范思岩告辞离开,范思岩忍不住追问了一句。老人家您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老先生回头笑着答了一句,我就是那个在郭氏夫妻背后帖字的小男孩,也是银婚纪念赋诗的那对老夫妻。说完对范思岩挥了挥手,和老太太手拉着手在夕阳余晖的照影中漫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