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四合院的红火人生 > 第11章谁说这年头的售货员不热情?
  段成良又看看自己这身上穿的这一身,想想这一个星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情况。
  
  
  再加上现在有一个铁匠铺的空间,他觉得是时候该做出点改变了。
  
  
  前身大伯,意外出事故去世,真没有留下什钱。他的工资是挺高,但是药罐子婶子每月花销太大。
  
  
  所以大伯的工资每月正好连吃带家用,堪堪能填补药罐子婶子吃药看病的窟窿。
  
  
  甚至在大伯去世以后还留的有外账。轧钢厂发的几百块钱补贴,前身还清外账以后也就剩100多块钱。
  
  
  前身这两年,每个月都从牙缝抠出来10块钱存进银行。从存款单上看,现在大概全部家底儿总共有300块钱出头的存款。
  
  
  而且,他还都是存的一年定期自动转存,所以秦淮茹找他借钱,他手还真没有多少现金。
  
  
  平时他也就是留够日常花销,还有吃饭的钱。日子过得节俭的很,这两年基本上家和他自己就没添置过东西,身上除了工厂发的劳保服装,一身衣服鞋都不舍得买。
  
  
  这也是从小在家不受待见,养成的生活习惯,有点儿钱都要想尽办法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就像那个快过冬的小松鼠一样。
  
  
  可是段成良现在心知道呀,往后几年钱多钱少,倒在其次,物资紧张才是最重要的主旋律。
  
  
  在记忆中,现在北京城生猪肉的供应,基本上是城镇户口凭证购买,每人每天限购一块钱的猪肉。
  
  
  可是大概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就要凭票供应了,而且很快会越来越少,再想凭正规渠道沾点儿荤腥,难上加难。
  
  
  而鸡蛋从今年1月已经开始限量供应,凭《bj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1斤,只有超过十口人的“大户”,每户每月才增加1斤。
  
  
  而再过一两年,鸡蛋是想买都买不着。甚至还会对普通居民直接停供。“鸡屁股银行”就会彻底关门了。
  
  
  总之一句话,1958年就是一个开始,往后的几年,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搜肠刮肚,想着办法怎能给自己的肚皮找东西吃。
  
  
  现在虽然有铁匠铺空间,但是主动的去做准备也是应该的,钱最起码不能再按前身的生活习惯存在银行了,要赶快取出来,把能买的物资都买了,放进空间才是应该的。
  
  
  比如说猪肉,现在一天去买一块钱的,一个月就能存30块钱的猪肉,到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存几百块钱的。
  
  
  而且他一个煤场的装卸工,干的是重体力活,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天天去买一块钱的猪肉吃,别人顶多说他嘴馋,也说不上其他的。
  
  
  另外,试验一下那空间小院能不能养东西,如果能的话,最起码先养上几只母鸡。能保证平常有个鸡蛋吃。
  
  
  先不想那多了,最起码明天抽时间请个假也得赶快把钱取出来。
  
  
  真是的,什年代呀,还有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的想法。
  
  
  放在以后那是有钱就要买房,放在现在有钱先换成东西。当然前提是有地方可以储存。正好他现在就有。
  
  
  进了东直门,一直往西走,在路过北新桥的时候。段成良摸摸自己兜还有几块钱。干脆拐到了石雀桥胡同西口北侧的副食品商场。
  
  
  这儿在这一大片老百姓嘴都亲切的叫“菜市场”。平常老百姓家过日子,吃的喝的用的都能在这买到。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副食品市场。
  
  
  段成良不是来买东西的,因为他身上什本儿也没带,想买也买不了,再说了也没有瓶子和碗儿,买个醋、油或者是黄酱,人家也没地儿给他盛。
  
  
  他就是来转转,这地儿他来一个多星期了,只听说过,还没转过呢。
  
  
  因为快要临近春节,副食品商场显得物品特别丰富,可以称得上是琳琅满目,喧嚣热闹,根本不是你印象中的物资凋敝的情况。但是,估计等到明年就差不多,该冷清了。
  
  
  从副食商场朝西的两个正门进去,靠墙两侧各一排玻璃柜台。
  
  
  左侧卖粉肠、蒜肠、小肚、香肠等熟肉制品和豆腐、五香干、素鸡、豆泡、杂拌、还有豆腐等豆制品。
  
  
  右侧卖油盐酱醋糖等各种调料。
  
  
  酱油、醋装在缸,油装在铁桶,售货员用提子和漏斗灌进老百姓自带的瓶子。
  
  
  买芝麻酱、黄酱、甜面酱,看见排队的老百姓手边还都带着碗,售货员用勺把酱盛在碗,不但酱一点儿也沾不到碗边,而且分量往往也十拿九准。
  
  
  再往边儿有卖生肉的,有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干货调料的,还有卖水产品的……。
  
  
  总之,这儿特别像后来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说实话,段成良今天在这副食品商场,总算是找到了一点后世的熟悉感觉,体会到一点人间烟火气。
  
  
  比较失望的是,这水产品竟然不卖活鱼,都是冻鱼。而且大多数都是海鱼。淡水鱼,像鲤鱼,鲢鱼,鲫鱼很少。
  
  
  最让段成良感到奇怪的是,卖鱼的售货员每来一个人买鱼,他都要推销一下旁边堆成一堆的带鱼。
  
  
  可是偏偏每一个买鱼的顾客都不要带鱼。可是在段成良看来,那卖的带鱼是相当不错呀,每一条都在四指宽。应该算得上是优品带鱼了。
  
  
  他搜索了一下前身的记忆,才明白,原来在这个时代,北京人还真不待见带鱼,大多数人没听说过,也没吃过,也是从前一两年才开始有带鱼出现在北京城,所以这是一个新鲜的陌生玩意儿,在北京人的眼中上不得台面。
  
  
  大多数北京人,对这种看起来长得怪模怪样的鱼没有啥好感,目前来看接受度很低。
  
  
  找了个机会,趁着售货员稍微空闲,段成良问道:“同志,带鱼怎卖的呀?”
  
  
  没想到他很普通的一句问话,竟然让售货员很激动。“您要买带鱼?”
  
  
  而且,售货员没有给段成良拿带鱼,而是从柜台边递给他一张报纸。
  
  
  他这个举动把段成良弄得有点发懵。
  
  
  然后他听见那售货员指著报纸对他说:“您看看,前几天的人民日报才发的消息。介绍了带鱼的很多优点,而且还专门列了四五道菜谱教给咱们市民回家怎做带鱼。真的,这带鱼挺好吃的,我照着报纸上的菜谱做了,很好吃。这鱼你别看它长得吓人,其实刺儿少肉还紧实。回去用醋加蒜一炖,别提多香了。如果家有多余的面,你再挂点面糊,哎呀,好吃的很。”
  
  
  段成良目瞪口呆的看着滔滔不绝向他大力推销的售货员。他不禁在心暗想,“谁说这年头的售货员不热情?”
  
  
  不过,他还真是第一次在这个时代,被人面对面的进行推销呢。在他印象中这个时代都是排著队抢东西,哪有这样让售货员给你如此热情洋溢的介绍著推销东西。
  
  
  最关键的是不用售货员说,他也知道带鱼该怎吃好吃啊?穿越前在小馆子喝酒,必不可少一盘炸。带鱼段,已经是酒精考验的下酒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