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穿书后男主为我打天下 > 第一百零五章
  七日之后,军营里传回消息,那具发现的疑似周珩的尸骸上果然呈现出淡淡的紫色,正是服食过大量两仪花的特征。
  听到这个消息,楚霁的心才稍稍放了下来。
  思索片刻后,他信步去了卓询之府上。
  既然周珩已死,胶州已定,那么此时要做的,便是上奏给盛京那位身处惊惧恐慌中的皇帝,好让他知晓自己的“忠心”。
  这世道再如何乱,也终究还没乱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皇帝赵协依旧还好好地坐在那张龙椅之上,一道诏令下来,可省了楚霁诸多麻烦。
  只是要如何说得入情入理,让赵协愿意乖乖照做,就要看卓大人的本事了。
  奏章内容由卓询之亲自起草编纂,对皇帝不再抱有希望的他,帮着楚霁忽悠起赵协来可真是丝毫不手软。
  *
  八百里加急的奏章,这些日子来皇帝已经收到太多,每一封都让他怒火丛生又惊惧胆寒。
  “滚出去!”
  金龙殿中,赵协喝得醉醺醺的,醉意却在听到孙常侍一句“沧州八百里加急军报”时陡然退散。
  一开始是南奚,后来是洵州,前日是定州,昨日是燕州,日日平叛,日日告急,听得赵协头疼,只想每日沉溺温柔乡,不再去理凡间事。
  纵使现在龙榻上的天子再不成样子,一声怒喝下来,孙常侍也还是怕的。
  可是再怕,他也要硬着头皮上。
  皇帝再生气,总不至于砍了他这个忠心多年的老奴。
  可沧州的那位主,可是个十足十心狠手辣、说一不二的。
  孙常侍双膝一软跪在地上,双手向上举起,恭恭敬敬地把奏章呈上。
  “陛下,这可是楚霁楚大人传来的,说是有好消息。”
  听见“楚霁”二字,赵协才脸色稍缓。
  自从去年年末吃了楚爱卿献上的仙丹,赵协的身子很是松泛了一阵子。
  后来又陆续服用了两颗,果然效果卓著。
  只是近日来,为了蔡旷起兵一事,自己这身子似乎又不如从前了。
  看样子,是得让楚爱卿再为自己好好寻摸一番。
  这样想着,赵协抬手接过了奏折。
  刚打开奏折看了一眼,赵协便龙心大悦,抚掌大笑,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跪在地上的孙常侍只做不知,连忙询问陛下发生了何事。
  赵协原先的阴郁一扫而空:“楚爱卿最得朕心,平定了胶州之乱。”
  此时的赵协是真心实意的高兴。
  蔡旷起兵一事让他头疼不已,派过去平定叛乱的燕州军和定州军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不能为他分忧解难不说,甚至燕州竟隐隐有失守之势。
  可是那个无用的燕州牧,每日也只会八百里加急地传奏,说些什么请求支援、望圣上增派援军这样的空话。
  阿史那钜把他手里的皇城军看得比什么都重,无论如何也不愿领兵出征。
  好一番交锋下来,赵协竟也被阿史那钜说服了。
  到底是阿史那钜会找理由开脱,到最后赵协也觉着,拱卫自己的皇城军怎么能轻易离京?
  可虽说赵协同意不再命阿史那钜领兵出征,但心里到底是藏了个疙瘩,对着阿史那钜的态度大不如从前。
  未曾想,蔡旷之乱未平,周珩那厮竟敢意图效仿,起兵攻打沧州?
  沧州蛮荒之地,赵协倒并不十分在意。
  可偏偏,那能让他长生不老的蛟龙便藏在沧州海域之中。
  沧州若是失守,那无异于是要了他赵协的命。
  好在,楚霁当是他的心腹良臣。
  早些日子楚霁便传回奏章,说是平定了沧州百姓之乱,随着奏章传回的还有两颗仙丹。
  正是因为有这两颗仙丹相护,他才没被这朝堂上的一众奸佞贼臣气晕过去。
  现如今,楚霁又平定了周珩起兵一事,当真是比起那起子无用之人,不知好了多少倍。
  从前,赵协只觉得楚霁面容姣好又懂事孝敬,不曾想竟还有如此之才。
  实乃国本之幸,他赵协之幸也。
  孙常侍早已起身,侍候在一旁。
  听完赵协长篇大论的“肺腑之言”后,他眼珠子一转,附和道:“楚大人对陛下自然最为忠心,定然是要为了陛下殚精竭虑的。”
  “不错,”赵协点了点头:“你说,朕该赏他些什么好呢?”
  “诶呦,老奴那里懂得这些?”孙常侍故作为难:“只是,这周珩已然伏诛,待明日诸位大人知道了这事儿,定然要为了胶州牧这个位子吵得不可开交,陛下不如先思量着?”
  闻言,赵协只觉得豁然开朗。
  胶州乃是农耕兴盛之地,虽比不得益州之流富庶,但也财力颇丰。
  不知
  有多少朝廷重臣想着要将自己的亲信捧到那个位子上去。
  当年周珩便是因为没有家族可以依靠,赵协自认为能将人完全拿捏住,这才力排众议地让他当了胶州牧。
  赵协并不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
  他只是认为,这么多年,胶州牧锦衣玉食的生活将曾经那个对他忠心耿耿的人改变了。
  可楚霁却不同。
  楚霁出身皇商楚家,自幼长于益州,再多的锦衣玉食也受享过,又对着自己忠心耿耿,自然不会因为外力所改变。
  倒算得上是个合适的人选。
  “你这个老东西,虽说大字不识几个,说起话来还倒是有几分道理。楚卿乃是此次平定胶州之乱的大功臣,朕便下旨让他兼领胶州牧。”
  左右暂且也想不出更合适的了,一番犹豫过后,赵协便让孙常侍研墨。
  孙常侍眼瞧着赵协的意志并不坚定,说不准明日被旁人一忽悠,胶州牧的位子便又要另给他人了。
  朝令夕改的事儿这位陛下不是没做过。
  孙常侍眼睛咕噜一转,当即忧心忡忡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老奴听说,大将军和楚大人结怨颇深,若是让楚大人又当了胶州牧,大将军定然会不高兴的。”
  此话一出,当即把赵协点得像个炮仗似的。
  “放肆!他阿史那钜算什么东西,朕让他做大将军那是抬举他。前些日子朕让他发兵燕州,竟然敢找那么多的理由借口,只怕是哪一日,便会连朕也不放在眼里了。”
  赵协怒喝一声,却越说越觉得自己让楚霁兼领胶州牧是个再明智不过的想法。
  楚霁与阿史那钜不和,那便表明了他不会同阿史那钜一起同流合污。
  此番让他顺势总领西北,也好搓一搓阿史那钜的锐气。
  “不必等到明日,你即刻传旨,晓喻天下,命楚霁兼领胶州牧。”
  “老奴遵旨。”
  跪在地上的孙常侍悄悄抬头,看着赵协远去的背影松了一口气。
  还好完成了楚大人交代的任务,这个月的解药算是保住了。
  *
  收到赵协命楚霁兼领胶州牧这个消息时,大司农贾业成正在和谋士宦汲在府中的湖心亭下棋。
  宦汲是去年来投靠他的,一张从楚霁那里寻摸来的制冰方子帮着贾业成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宦汲帮着贾业成搭上了阿史那钜,他这才发现宦汲的能力可远不止是能为他赚钱那么简单。
  在宦汲的帮助下,这大半年来,贾业成不仅同阿史那钜走得越来越近,而且在朝中也是如鱼得水,处处逢缘。
  为此,他也越发地信任宦汲,倚重宦汲。
  跪在一旁的仆从小心翼翼地将事情汇报完,贾业成气得将手中青玉制成的黑子甩了出去。
  黑色棋子落在下方湖水之中,惊得群鱼四散而去。
  宦汲却眼皮都不曾抬一下,不紧不慢地在棋局上落下一颗白子。
  接着,他开口道:“看来这盘棋,大人是没有心思再下了。”
  贾业成自然是没了那个心思,原本下得兴味盎然的棋局此刻连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那楚霁与我向来是不对付,眼瞧着他手中权力愈盛,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也只怕是都要超过大将军了,说不准哪一日便要向陛下进献谗言,连大将军都保不住我。”
  “既如此,陛下庸懦,大人何不与大将军相商?”宦汲抬起头,笑望着贾业成,轻描淡写地落下这一句。
  贾业成只觉得恍然大悟。
  何止是他一人与楚霁有仇?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亦与楚霁结怨已久呢。
  “还得是你,看东西一针见血。”说完这一句,贾业成便急匆匆地走了。
  他身后的宦汲笑而不语,垂下头看着眼前这棋局。
  原本两方相持不下的局势已然改变,白子呈现鲸吞之势,只要稍加变换便能将黑子一网打尽。
  *
  楚霁兼领胶州牧一事,在满朝文武、叛军门阀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此事在胶州却未能引起许多震撼。
  从周珩兵败身死的那一刻起,楚霁在整个胶州的地位已然奠定。
  皇帝的这一道圣旨甚至不如月前楚霁那一道“科举取士”的政令引起的讨论大。
  按照察举制的规定,一州州牧本就有选拔地方官员的权力。
  在周珩正式落败之后,楚霁作为胶州的实际掌权人,拔擢官员本也是应尽之责。
  早在一个月前,楚霁便已然命人进行了院试和乡试,选拔出了童生和秀才。
  童生可以参加乡试,通过考试者则成为秀才。
  秀才可以参加下一等级的会试,会试选出的便是举人,举人则可担任官职。
  圣旨传至胶州之时,胶州正紧锣密鼓地筹办着会试一事,这道圣旨也只不过是让这科举一事更加名正言顺罢了。
  只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一事,终究还是惹起了胶州中世家大族的不满。
  沧州本为蛮荒之地,最有权势的也不过是当年的沧州别驾和兵曹,两人在去年便倒了台,家族也随之败落,整个沧州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世家大族可言。
  可胶州却不同。
  胶州农耕繁盛,本是富庶之地。
  周珩本无家族势力可以倚靠,到了胶州上任以来,自然少不得要给这些世家大族们送些好处。
  为了获得世家的支持,周珩多次放权,让士族子弟担任各处要职,又给予这些家族诸多实惠好处,愈发养大了这些世家们的胃口。
  此次楚霁入主胶州的那一场釜底抽薪的战役,一举拔除了这些在原有官职上尸位素餐的世家子弟,本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现如今,楚霁又一改往日的察举选官之制,以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一切皆凭真才实学,哪怕寒门学子亦可与这些世家子同朝为官,这更是触了那些世家眉头。
  他们给予楚霁的第一个反击,便是集体罢考。
  这个思路本应当是正确的。
  世家之中,纨绔之辈固然不在少数。
  可是整个胶州中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也就是说,那些掌握了知识技能的,绝大多数也都出自世家。
  若是他们全都罢考,莫说是按照楚霁的想法进行三次选拔层层筛选了,只怕是参加院试的人都凑不齐。
  到最后,楚霁必定是要亲自登门赔罪,才能勉强得到他们的“原谅”。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楚霁手里手里握着能号令天下学子的重要筹码——卓询之。
  卓询之在沧州并担任主考官一事自然不能暴露,否则还不得引起蔡旷的打击报复?
  可卓询之却还有个独子,卓范。
  早在周珩起兵前,卓范便收到了楚霁的传信。
  按照信中指示,他迅速行动起来,向赵协请命,要到沧州来当钦差。
  他只说父亲在前往沧州赈灾途中下落不明,自己应当接过父亲的衣钵,完成父亲的未竟之责,以表对陛下的忠心。
  赵协本就烦透了卓家人,想都不想便同意了此事。
  科举一事传出之后,世家纷纷闹出罢考一事,衙门口报名参加科考之人果然寥寥无几。
  可还没等他们得意几天,卓范的出现便叫他们惊掉了下巴。
  明面上,楚霁便让卓范主理此事。
  天下学子本就为了卓询之失踪一事痛心疾首,一听说他唯一仅存的骨血在沧州之时,便全迫不及待地奔赴沧州。
  早听闻卓范最得卓询之真传,不能聆听卓先生的教诲已是毕生大憾,但若是能与其独子切磋学问,倒也能稍稍弥补。
  不仅是这些学子,便是胶州世家之中不少原先反对科举之人,也没能经受住这样的“诱惑”。
  如此一来,科举一事,倒还真是让楚霁办了起来,还办得格外精彩漂亮,不少学子出了考场后都直呼,这考题出得大有卓询之先生之风。
  这下子,可把那些不许自家子弟参加科举的世家们给气得七窍生烟,暗地里却又不得不商量着,是和楚
  霁斗到底,还是就此收手求饶。
  世家掌权人之间的心思几番轮转暂且不论,只说那些受家族荫蔽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们,近日来又在胶州城内寻摸到了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