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这是给您看病的李大夫,刚刚就是他把您救醒的。”
  向小园扶住向母,将人扶着坐了起来,他又从茶壶里倒了一杯温水送过去给她喝了。
  向母喝了水,一边看着李介丘,一边拍着他的手臂说,“谢谢,谢谢,谢谢李大夫。”
  李介丘点点头,朝她伸出了手,温声道:“婶子,请把手伸出来,我再给您看看。”
  向母点点头,扯起袖子把手伸了出去,李介丘静静摸了摸脉搏,少顷又收回手,淡淡笑道:“已经没什么大事了,婶子只要放宽心,身体会越来越好的。您刚刚受了惊吓,不妨再睡会儿。”说罢,他又扭头意味深长地看了向小园一眼。
  向小园也是聪明人,顿时就了然,他也笑着又扶亲娘躺下,给她敛了敛被子,关切说道:“娘,您好好休息!外头的事儿我已经处理好了,叶家的人不敢再上门闹!您别担心了,还有我在呢,万事都有我撑着的。您啊,这要养好身子,就让我安心了。”
  向母也顺着他笑,妇人也实在是累了,说了没两句话就困倦地睁不开眼睛,又唠叨两句就扯着被子睡了过去。
  向小园又等了好一会儿,见母亲真睡熟了,呼吸平缓有节奏,他这才松了口气,招手请李介丘夫夫二人下了楼。
  他小声说道:“走吧,我们下去聊。”
  三人下了楼。今天这事闹的,也没心思再教学了,向小园给孩子们放了假,叫他们自个儿先回家了。
  他请夫夫二人坐下,给两人倒了茶水,向小园这才坐不住了,急切问道:“李大夫,我娘的身体到底怎么样了?”
  李介丘没有急着喝茶,只将茶杯捧在手里温手,听到向小园问他才慢慢答:“令堂这病可大可小。细说起来,其实不是要命的大毛病,主要还是看她自已。都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婶子是心有郁结,事事都闷在心里,人自然是要生病的。要想身子好起来,得打开心胸,要情绪有所宣泄,要少思少虑,保持心情愉悦。”
  这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向小园听多了这样的话。他爹就是郁郁而终,如今娘亲也是心有郁结,好似他这一辈子都和这个“郁”字脱不开了。他其实清楚娘亲为什么愁郁,都是为了他!自已是个小哥儿,二十岁还没有成婚,她总觉得是受了寡母拖累,才找不到好人家。她忧心自已的终身大事,又常年思念早亡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
  “话是这样说,可就是找不到这味心药啊!”向小园低声叹了一句。
  李介丘摇了摇头,又说道:“我给你开一些疏肝理气的方子,你先给婶子喝着。至于心药,这就得看你们了。不要总闷在屋里,人越闷越病。我来四甲村已经两年多了,可在村里甚少看到婶子。闲来无事,你也可以扶着她出来转转,养些鸡鸭也好,总要给老人家找个事儿做。”
  向小园点点头,拿出纸笔给李介丘写了药方子。x
  这事毕了,李介丘才放下笔问道:“向小先生是真打算入仕考取功名?”
  向小园神色一滞,不自觉已经蹙起眉毛,反问道:“李大夫怎么突然问起这事?也觉得我此举是异想天开?”
  李介丘连忙摇头,他看了看身旁的叶小尘,握住他的手,才扭头和向小园说道:“不是不是。是我和夫郎商量过,还想着明年送孩子来读书,若你要温书备考,恐怕就不方便继续开这间书斋了吧?”
  这话是真的。
  向小园沉默了,拧着眉细细想了好一会儿,过后才说道:“这事倒确实是。我还得先考童生,我没有参加过科举,之前也没有习过八股文,字体也得重练馆阁体。说起来,要准备的事情很多,恐怕明年还真没有时间继续教书了。”
  从前小哥儿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向小园虽然学识好,但也没有专门学过这方面的东西。
  叶小尘有些好奇,他睁大了眼睛问道:“那向小先生、怎么突然想着要考秀才了?”
  向小园也笑,瞧着比他小两岁的哥儿觉得更亲近,他温和地问道:“你以为我今天是被他们激的?”
  说着,他又摇起头,自问自答起来,“其实不是。从哥儿也能入仕的消息传进四甲村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打算了。我爹一生志向都在仕途,他给屋子取名叫‘林泉书斋’,给我取名叫‘向小园’,其实都只能骗骗他自已。他志不在山水,而在庙堂,如今有了机遇,我想要继承父亲的遗志。”
  向小园,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1。这是一位隐土的名诗,可隐土志在小园,他父亲却不是。
  叶小尘有些听不懂这些文绉绉绕来绕去的话,但李介丘已经了然地点点头。
  “其实教书也是我父亲的遗志。”他似乎是终于找到了投契的人,聊起天来都觉得畅快很多,话匣子一开就有些关不住了,“我爹有一个仰慕之人,是一个大官。这位大官入仕前也是教书先生,为官后清廉爱民,我爹敬佩他的人品,所以回了老家后就开了这间书斋,以教书为生了。”
  这生平听着莫名有些耳熟了,李介丘深吸了一口气,暗暗想着:不会吧不会吧,这也能撞上?
  他状似无意地问道:“哦?那这位大人是?”
  大概是受父亲影响,向小园对这人似乎也十分敬仰,说话间都带着几分憧憬,“这位老大人姓崔,曾经是一品的大官。不过听说,崔大人年迈,已经告老还乡了。”
  啧,好像还真是!
  李介丘啧啧两声,又问:“不会是以前那位老太傅吧?”
  “诶,你也听说过?崔老的名声已经传得这样远了?”向小园一惊。
  叶小尘虽然听得一懂半懂,可听着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兴奋地问道:“这位大人,到底有,什么事迹?听说大多读、书人都爱戴尊敬他!”
  “崔老教书时,桃李也遍布天下,入世为官后对门生也十分照顾,读书人都期盼着能遇到一位像他那样的好老师。他做了官也一心想着百姓,洪涝是他筹款救济灾民,雪灾他也亲身往了受灾地,半点架子也没有。官至一品,可两袖清风,听说他返乡运送的行李,连一车都没有装满。崔老在案牍上干到了七十多岁,是真正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若不是身体实在不好,想来也不会告老还乡了。”
  “你可以去问问,十个读书人有九个都以他为榜样!”
  李介丘点点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