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穿到宋代遇学霸 > 第二十三章到高家开会
  从苗宅出来,天已经黑漆漆的了。孙雨闷闷不乐,雇了牛车返回绫锦院。
  
  看来还是姨爹眼光准确,花楼织机的事情恐怕会在绫锦院掀起轩然大波。
  
  最近她也和那些锦匠很熟了,知道各家的经济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生活比较简朴的。真要说一下子拿出大笔钱财,谁家都有困难。
  
  而且绫锦院的织匠大部分都是匠籍,属于强制性的工人,是不能辞职的。就算高姨爹一家,也是在上一辈立了功劳,升为户头,上面开恩,才落成郭坊户,脱离了匠籍。
  
  只是他家属于蜀匠一脉,已经好几辈子了,真要说已经完全脱离,那也是不可能的。
  
  不说别的,这一次改革花机子事情,如果应对的不小心,不用开封府,高家所居住的昭庆坊,属于左二厢军管辖,军主直接就可以把他家打为匠籍。几辈子的努力也会功亏一篑。
  
  孙雨睡下时也在胡思乱想,不知道高姨爹应该怎解决这次的难题。
  
  要是逼迫锦工锦匠们借贷,只怕有的人不服气闹事。要是尽快卸了户头差事,转做别的行当,那苗院使恐怕不会放过他。自己手一大笔钱,是不是该找个借口,给姨爹度过这次危机?
  
  ***
  
  马上就立冬了,天色冥暗,又起了风。中午时分,绫锦院所在的昭庆坊悄寂无声,各家各户炊烟袅袅,已经开始做饭了。
  
  一条笔直宽阔的官道上,几个锦工缩著脖子结伴而行。路边的大榆树被风刮得哗啦啦直响,风透过棉衣直往人的身上钻。
  
  到了高家门口,几个人转目四顾。看巷中一派冷清,无人经过,其中一人上前伸手叩门,只轻轻敲了两下,院门就开了。
  
  一个半大小子探头出来,冲着这几人点了点头,让他们进去。又左右观望一会儿,缩回身去。门再次关上了。
  
  一个年长者高坐厅堂正面,这是刚从四川回来的高家公公。以前也在绫锦院做工匠,自从立功消了匠籍,就将差事传给高姨爹,自己退居二线了。高姨爹坐在他的下首,起身将这几位锦工迎接进来落座。
  
  这些人是跟了他家很多年的匠人了,高姨爹这会儿也不兜圈子,直接开门见山。
  
  “自从今年官家下诏鼓励织绢,减少织锦,咱们锦工的日子就有点不好过。我是想着大家伙一起熬过这两年,慢慢再做打算的。可恨时间不等人,现在就有个难关,需要大伙儿商量一下。”
  
  一口气说完,毕竟身体虚弱,咳嗽起来。高姨妈忙走上前给他拍背。
  
  屋子的众人都七嘴八舌说起来。
  
  “官家肯定还得用咱们锦工,难道朝廷公服也用绢吗?”
  
  “高大哥还是先养好身体再操劳这些事罢!怎我看这咳嗽比昨天又厉害些了。”
  
  “什难关?难道还要挨打?”
  
  “听说那位以前是转运判官,那些商家被他整的老惨了。有个绰号叫做催命判官。说他催商家的手段十分厉害。我看咱们得先拜拜仙佛……”
  
  高姨爹好不容易止住咳嗽,叹了口气,将孙雨听来的消息和盘托出。最后环视厅中诸人道:“该怎做,大家伙议议吧。”
  
  刚才还在吵吵嚷嚷的大厅此时却鸦雀无声,几个锦工你看我、我看你,似乎反应不过来了。
  
  好一会儿,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才说道:“高头,这可是大事,你的消息能确定吗?”
  
  “不管消息可不可靠,咱们都得先想对策了。老王,我看这苗院使是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另一位方脸憨厚男子皱眉开口。高头应该也不能确认消息真假,但既然有风声传出,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老王显然也意识到了,搓着手,嚷道:“怪不得叫催命判官。这是催咱们的命来了。俺哪有那些闲钱?就有了钱,俺也得先讨个婆娘再说。”
  
  坐角落的一个瘦削男子开口劝道:“王哥,发牢骚有什用。有什想法说出来,这不高头也在和大家伙商量此事嘛。我是没什想法的,我家跟了高头这多年了,高头怎说,我就怎干。”
  
  老王是个急脾气,听了这瘦削男子的话,倾身向前,瞪着眼睛喝道:“你哪个眼睛看见俺发牢骚了。俺说的就是实话!高头自然知道俺,用得着你牛大来打岔。”
  
  高姨爹看两人快要吵起来,忙摆了摆手,“大家伙都是兄弟,不要逞口舌之利。牛甲,谈论正事要紧。”
  
  瘦削男子忙点头,不再答话。
  
  方脸男子见厅中一时陷入沉默,有些尴尬,出言道:“老王一向就是这说话,咱们一起多少年了。谁还不知道谁?高头说该怎办,咱就怎干。就是家实在没什钱,不知道院怎个借贷法子?利息多少?”
  
  高姨爹知道这些锦工说的话都是实话。
  
  这些工匠每月也就那点钱粮报酬,比如这个老王,祖上也是四川过来的,只是不够走运。
  
  小时候他爹被卷入京城一桩失火大案子面,刺配去了外地。他跟着祖父长大,也学的一身挽花本领,本来日子过的还好,可是毕竟匠籍,又受父亲连累,娶不上媳妇。
  
  前几年着急成亲,哪知被一个野媒婆骗了,卷走不少财产。现在诺大年纪了,家真拿不出什钱来。
  
  其他锦工也各有难处,真要改革花楼织机,还非得借贷不可。这样一来,利息就是重中之重了。
  
  要摊上“驴打滚”,大家伙有一个算一个,都吃不消。
  
  “我也不知道怎个借贷法。我估摸著,每台花机改造得一百贯钱,咱们户头有四台,再加上其他一些织机,约莫得四百贯钱。摊到每家头上,是个五六十贯的样子。我有两个法子,一个呢,是乘着消息没散开,咱们消了这户头,转改织绢。另一个,就是先凑钱,要能凑够钱,这事也是好事,以后咱们辛苦些,多多织锦,补上亏空,这一关也就过去了。”
  
  高姨爹说完,喝了口水,又补充道:“今儿这事,谁也不许说出去。这事关乎大家伙的前程,都谨慎些。”
  
  几个锦工都有些垂头丧气。
  
  瘦削男子牛甲沉吟道:“转改织绢,京东那伙子人哪会让出份额来。再说兄弟们钻研织锦手艺几辈子,就这抛弃了,也未免代价太大了。以我的看法,咱们还是先凑凑钱。我家中也有些积蓄,我愿意拿出来应急。”
  
  老王怒道:“俺没钱!你要有钱,你把俺那份也一并出了,俺就服你。”
  
  站起来气的转圈,“逼迫俺们锦工借贷,什院监官儿!这事要是真的,俺就去开封府告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