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回到大隋强取李唐天下 > 第10章:伊娄杰
  午时初。
  
  
  杜陵城南。
  
  
  韦承行在城中,身后跟着三名随从,每位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高手,就算卸去了佩刀,也不妨碍个个一打五。
  
  
  别看杜陵现在名义上是个乡,实地与县一般大小,原是周朝古杜伯国所在地。
  
  
  秦武公十一年在古杜伯国旧地建立杜县,设县治于杜城,隶京都咸阳管辖,此系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之一。
  
  
  汉元康元年改杜县为杜陵县,又在新天凤二年改称饶安县,后又复之改之。
  
  
  几百年下来,杜陵县都在易名复名中循环,直到开皇初年彻底定调了杜陵之名。
  
  
  可随着隋文帝迁都大兴,改万年县为大兴县,与长安县同治于大兴城,杜陵也因此被废县设乡纳入了大兴县管辖。
  
  
  韦承抬头望向天空,太阳已经快要临近中央,急剧上升的气温,让他终是受不住了。
  
  
  他前看无店,后一转身刚好对眼上来时路上的一处酒肆。
  
  
  韦承快步走去,动作干脆利落,三名随从见状连忙跑上前跟在身后。
  
  
  看到朝向的去处,三人的脸上尽皆露出了笑容。
  
  
  才到店门外,韦承一眼看见悬挂于上的牌匾,写有三个大字——嘉秀居。
  
  
  韦承看不懂是何意思,想来能挂出这种怪名,应该不差,便收了心思匆忙入了门。
  
  
  韦承于店内环顾四下,酒肆很大,一楼的装饰虽无金丝银线,但此刻却座无虚席,伴着拼酒,一片热闹。
  
  
  正是返回柜头的店小二,立马注意到了韦承,只是一眼就闻出了金钱的味道。
  
  
  只见他快步上前,站直身子,躬身道:“公子,请问你是品酒呢,还是用膳啦?”
  
  
  韦承微微一笑,目光从店小二身上扫过。
  
  
  “既品酒,也用膳。听闻此处美酒佳肴皆是上乘,我特地前来一试。”
  
  
  店小二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忙道:“公子真是有眼光!我们酒肆的美酒佳肴在这一带可是出了名的。”
  
  
  “公子请随我来,我为您安排一个清静的位置。”
  
  
  说罢,他引著韦承朝楼上走去。
  
  
  二楼相较于一楼,氛围更为雅致。
  
  
  店小二将韦承带到一处靠窗的位置,殷勤地为他擦拭了桌椅。
  
  
  当瞥道身后站着的三名壮士,他只觉后背透著冰冷。
  
  
  些许稳住了心神后,方才谄媚的问道:“公子可有什特别的喜好或忌口?我们的厨师定能满足公子的需求。”
  
  
  “将你们的招牌酒菜呈上来即可。”韦承思索片刻,道。
  
  
  店小二应声离去,不一会儿,便陆续端上了酒菜。
  
  
  韦承举起酒杯,轻嗅着酒香,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在无意中瞥见三名随从,这才想起了他三人。
  
  
  韦承也不吝啬,直接呼来店小二,道:“再给我这三位护卫弄一桌好酒好菜。”
  
  
  店小二得了令,麻溜的退了去。
  
  
  三名随从心很感动,头一次见到这慷慨的主,忆起从前,不由比起了韦圆成,心道这两人那是能比的。
  
  
  而今,他们是真有种想砸了饭碗,抱住大锅的想法。
  
  
  酒菜上桌,三人相视一眼,没有即刻动手,反倒是先换了座位,以便能够观察到韦承周边的风吹草动。
  
  
  整个二楼桌数不及一楼,只摆上了七桌。
  
  
  余下无人的两桌,另外三桌的客人正在有说有笑,唯有韦承无人可言语,显得格格不入。
  
  
  酒肆背靠浐河,浐河之水清澈见底。
  
  
  当阳光撞向水面,溅起的波光射出,刚好飞过韦承所处的位置。
  
  
  饮了半壶美酒,韦承不觉醉意。
  
  
  他寻着辉光起身,不用低头,浐河已然尽收眼底。
  
  
  看着眼下这条见证轮回的河流,韦承心百感交集。
  
  
  他瞪大双眼望去,想看穿浐河。
  
  
  直到夏风从河面拂过,不过是看到了一道道波纹。
  
  
  “嘎、嘎”
  
  
  鸭叫传来,眨眼间,韦承望见了一群鸭子,他数了数,有十只,些许羽毛浮在水面,像在点缀一块金玉。
  
  
  韦承诗兴大起,伸手直把桌上余下的半壶酒一口闷下肚,引来众人目光,被人当作要耍酒疯的公子哥。
  
  
  韦承不卑不亢,用着目光扫过,做了回礼,随即朗声道:“望下浐江水,风来九道波。心才不自觉,乍起白毛歌。”
  
  
  声音落地,二楼众人略有惊讶,看向韦承的眼神变了样。
  
  
  在众人眼,韦承的诗算不上佳品,但能做到出口成章,已是不错。
  
  
  处的一张桌上,对坐着两人,其中一人轻声道:“这郎君穿着虽是朴素,气质却是出众,再看他身后坐的三名护卫,尽有一股肃杀气,不知是哪家的公子。”
  
  
  对坐之人看向韦谌,仔细端详后摇了摇头。
  
  
  旁桌三人或是听见了两人的言语,一位同韦承般年纪的郎君起了兴趣。
  
  
  “兄台真是做了一首好诗,不知兄台是何方人氏、该怎称呼?”
  
  
  韦承看去,那郎君一身轻装,无半点装饰在身,唯见眉羽间英气勃发。
  
  
  韦承道:“在下韦承,就是这杜陵人,不知兄台怎称呼?”
  
  
  众人看向韦承,目光变了样,齐言赞道:“原来是京兆韦氏子弟,怪不得有此大才,真是一首好诗。”
  
  
  众人都明白,姓韦又是杜陵人,哪基本就是京兆韦氏的子弟了。
  
  
  有人追问道:“不知韦公子出自哪一房?”
  
  
  还不等韦承开口,先前那问姓的郎君脸色一变,疑惑道:“韦承?你就是那个跳河救人的伊川县侯韦承?”
  
  
  听到那郎君所言,众人才恍然大悟,目光聚到一块,打量得韦承略有尴尬。
  
  
  他们看来看去,韦承就在哪像个猴一样。
  
  
  “果然是英雄少年,不愧为我们世家大族的骄傲。”
  
  
  “是啊!看这以后那些庶民还怎敢说我们世家无德行。”
  
  
  韦承对众人所言,不屑一笑。
  
  
  世家大族对族中子弟的要求很严格,并不会松懈。
  
  
  无论是君子六艺、还是四书五经,世家子弟都必须去学。
  
  
  唯独有些世家子弟,他们平日不学无术,轻则张扬跋扈,重则害人性命,却总是喜欢仗着别人的名声来标榜自己的德行。
  
  
  这类的世家子弟,韦承不屑一顾。
  
  
  他们像野狗般聚在一起,欺行霸市。
  
  
  看着威风凛凛,可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惊慌失措,心无一计。
  
  
  韦承笑着对那群竖子,道:“多谢各位兄台抬爱。”
  
  
  随即他便看向先前那郎君,语气温和道:“在下正是伊川县侯韦承,不知兄台怎称呼?”
  
  
  那郎君神色一喜,道:“原来真是韦兄,在下伊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