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 第199章冬十一月
  以定国公徐希皋为首的三人钦差小组,南下出发了,而北京城中,大明朝堂上的纷争,却依然还在继续著,甚至可以说,朝堂上的纷争,比起之前,还要更甚了!
  
  而内阁辅臣张瑞图,跟随定国公徐希皋南下察访冰冻灾情后,内阁中的辅臣数量,就更少了,除去在皇陵山督建山陵地宫的次辅施凤来外,内阁里竟然只有首辅黄立极和李国两个了!
  
  两个人的内阁,自然显得有些冷清了,甚至连维持内阁的正常运转都不行!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应该再擢升两三名,甚至是更多的京朝官入阁,以增强内阁的实力,至少也要让内阁维持正常的运转吧?
  
  就连内阁首辅黄立极,都三番五次的在御前朝议上提议,依例擢升翰林学士来宗道、杨景辰、温体仁、成基命等人入阁,参赞机务,也都被朱由检搁置,置之不理。
  
  到后来,黄立极差不多也就算是摸清楚了朱由检的心思了,很明显,朱由检现在还没哟擢升阁臣的心思,所以自己的这些提议,才会被朱由检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否决掉。
  
  不过,内阁辅臣虽然只有两个了,但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以及五军都督府都督、都督同知这些文武大臣,参与御前朝议的资格还在。
  
  加上这些人,每天在御前参加朝议的人,依然很多,足足有十几二十个人,有这么多人参与朝议,在朱由检看来,也差不多了!
  
  只是这些参加御前朝议的文武大臣中,还是有些文武失衡,显得文重武轻。文臣数量几乎占据了五分之四,而武将呢,作为世家勋贵代表的定国公徐希皋离京后,代表就只剩下一个英国公张维贤了!
  
  至于其他的身上挂着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或者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衔的,多半都是给外戚的加衔。
  
  而为了防止外戚干政,重蹈汉末覆辙,明朝的外戚,虽然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佥事等加衔,但却只是凭此干领一份薪俸,并无半点实权,甚至连早朝都不用上的!
  
  这种情况下,这些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就算人数再多,又能济什么事?真正能够在朝堂上,代表武将系统说话的,也就只有英国公张维贤一个了!
  
  总之,明朝的重文轻武,以至于让武官在整个大明帝国的朝堂上,都几乎失去了发言权,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甚至于在地方上,就算是统领一省兵卫的指挥使,也仅仅只是在名义上,跟布政使和按察使同级,实际上,手中的权力却是远远的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这样的文官的,更别提布政使、按察使之上的巡抚、总督了!
  
  在东北与鞑子交手的前线,统帅全军的督师都是由文官充任,而武官,哪怕身为总兵官,也得受文官督师,甚至是巡抚和经略使的节制,几乎没有任何的战场指挥权!
  
  只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算朱由检想要改变大明朝堂上这种重文轻武的局面,也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
  
  三人钦差小组离京之后,大明朝堂上的纷争,不仅没有任何的平息,相反反而变得更加的激烈和尖锐起来。
  
  针对魏忠贤和阉党其他党羽的参劾的奏章,更是一封接一封的,不停地从中枢朝堂以及地方上,发往京师,送进内阁,甚至是直接送到会极门!
  
  会极门中,虽然有魏忠贤之前安插的眼线,但现在,魏忠贤安插的这些眼线,大多数都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弹劾魏忠贤和阉党的奏章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会极门中的那些眼线,自个儿都开始感到害怕起来,就更别说再向魏忠贤通风报信了!
  
  嗯,现在参劾阉党和魏忠贤,已经成为了大明朝堂上,那些京朝官的每日必修课,就算不看奏章内容,也能猜测出个大概来!在这种情况下,会极门中的那些眼线,有与没有,也都没多大的区别了!
  
  而整个朝堂上,对魏忠贤和阉党的参劾,在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的朔日大朝会上,达到了顶峰。
  
  天启七年冬十一月初一,朔望大朝会,在京文武百官,只要有上朝的资格的京朝官,都能够上朝,参与朝会。
  
  原本,这样的大朝会,就是一个礼仪性质的,走走过场也就是了。
  
  可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在几次大朝会上,几乎都出现了意外情况,御史言官杨所修、杨维垣参劾兵部尚书崔呈秀,钱塘贡生钱嘉征参劾权阉魏忠贤‘十大罪’等等,几乎全都是在这种大朝会上,最先爆雷出来的!
  
  而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封参劾阉党和魏忠贤的奏章,被送到内阁和会极门,送进紫禁城,送到朱由检跟前!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冬月初一的这场朔日大朝会,绝对不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朝会,很有可能,是对魏忠贤,及其党羽的一次全面进攻!
  
  甚至于,一些刚刚被擢升,和原官起复,紧赶慢赶,赶进北京城的御史言官、六科给事中,特别是那些比较年轻一点的,初出茅庐的初生牛犊,可全都憋著一股气,想要在冬月初一的这场朔日大朝会上,对权阉,对阉党,发起最为猛烈的攻势呢!
  
  一些年轻气盛的御史言官们,甚至在心底抱定了血溅当场的决心!
  
  就在这种情况下,天启七年冬十一月初一的朔日大朝会,如期的举行了!
  
  虽然,天启七年的冬季,比往年都要来得更加的寒冷,入冬后的几次大雪,甚至将整个北京城都装扮成了一片冰雪的世界,十月二十七日的一场大雪,更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的融化。
  
  但是,冬季的严寒,却依然阻止不了御史言官们,对阉党的攻击,冬十一月初一的朔日大朝会,也并没有因为寒冷的冬季,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该来的,终究还是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