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杨晚的话,冯氏这才放心了些,随后便着手安排姐弟几个的接风宴。
  
  被撵走的沈氏夫妻一路上都无法接受杨沐柔许了人家这个事实,
  
  更不能接受的是对方竟然不是什孤寡鳏夫,而是堂堂大将军的义子。
  
  这哪是普通人能肖想的!
  
  如果是真的,那现在的沈卓文还真没法跟别人比。
  
  沈母弱弱的说,“当家的,咱们先前打的主意怕是要落空了。”
  
  沈正气恼道,“还不是因为你!若一开始不是你从中搅和,不干那些蠢事伤了和气,杨家能下我们面子?”
  
  沈母如今也嚣张不起来了,嘀咕道,“谁知道杨家有这个本事?”
  
  “儿子是神童,女儿还能攀上将军义子,要是早知道,我也就勉强同意卓文娶那丫头了。”
  
  沈正心又气又忧,如今没办法再攀上杨家,那自家的酒楼可怎办啊?
  
  难道真要看着酒楼倒闭?
  
  沈氏夫妻焦头烂额,杨家这边却喜气洋洋的。
  
  先前已经有人来村报过喜,明韬中秀才的事情满村都知道了。
  
  村长之前过来说,等明韬回来之后办个宴席。
  
  冯氏一合计,觉得可行,正巧过两日就有个好日子,酒席的事就定下了。
  
  宴席这日,几乎整个沧河村的村民都来贺喜。
  
  当初他们这群人刚落户的时候还备受排挤,房子建好办酒席的时候全村没几个人来,
  
  今日为明韬中秀才办的宴席却全村都来了。
  
  每家每户多少都带了些礼,有送鸡蛋的,有送鸡鸭的,穷苦一些的也送了几把自家种的菜。
  
  每个人来都说了好些吉祥话,脸上带着亲热地笑,好似他们本来就关系很好一般。
  
  礼不分贵贱,冯氏都一一收下,并和善的道谢,招呼他们入座。
  
  幸好先前村长打过招呼,说可能会来许多人,让冯氏多准备饭食,不然还真就闹了洋相。
  
  席面做得很好,有刘春桃和张芸她们带头帮着,冯氏只管招呼来贺喜的客人就行。
  
  出乎杨晚意外的是,罗仁海竟然也来了。
  
  他神色十分不自然,毕竟一开始就是他带头孤立的他们这群外来户。
  
  也是他与他们这群外来户矛盾最大。
  
  罗仁海好像更老了,头发花白,放下二十枚铜钱,饭也不吃就匆匆走了。
  
  杨晚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王大娘见杨晚对罗仁海有兴趣,凑过来小声说,“他啊,这两年日子不好过哦。”
  
  王大娘是村最先跟他们这群外来户来往的本地人,帮着杨三收鸡蛋挣了不少钱,
  
  也是最先提出想跟着他们种菜挣钱的人,算是个聪明有远见的老人。
  
  杨晚挑眉问,“怎个不好过法?”
  
  他们可没有故意找罗仁海麻烦,他怎就不好过了?
  
  王大娘解释说,“自搬出你们这大宅子之后,他家那两个儿媳妇就一直闹腾。”
  
  “一个闹着要住大宅子,一个闹着要自家男人当村长,还都去娘家那边说罗仁海骗婚。”
  
  “偏偏两个儿媳妇的娘家都有些本事,都不好惹,三天两头的来找罗仁海骂一场。”
  
  “大儿媳妇生了个儿子没办法,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咬牙认了,”
  
  “二儿媳妇和罗永富本就成亲不久,又没孩子绑着,见好日子无望,直接就闹着和离回娘家了。”
  
  “罗永富不肯,人家娘家兄弟来了一大堆,直接逼着摁了手印,到现在罗永富还没缓过来,整天怨天尤人的。”
  
  杨晚听得直咋舌,光是听着就能想象罗家的日子有多精彩了。
  
  “还有呢!”王大娘接着说,
  
  “先前他警告村的人不能与你们打交道,可经过陈家贵人那件事,罗仁海在村的威信就小了许多,”
  
  “你们这边又越过越红火,还引来了大人物,村人就觉得是罗仁海挑拨关系,不然他们也能跟着发财。”
  
  “我估摸着他这个村长也就能当完今年了,明年官府估摸著会让你们这边的杨大林来当。”
  
  杨晚想了想,还真有这种可能。
  
  杨大林原先就是他们这群人的村长,十分有责任心,
  
  司农来学习种植技术的时候都是他忙前忙后的招待,也跟官府打过几次交道露过面,
  
  若是以前的仓河村,谁是村长官府可能不会关注,但如今先有司农来学习,后又出了明韬这个秀才,
  
  官府还真就会为了各方面的原因让杨大林来当这个村长。
  
  杨晚笑着道谢,“多谢大娘解惑,大娘是个有远见的,以后必定福气满满。”
  
  王大娘笑得见牙不见眼的,“多大点事,大娘还要多谢你们给机会呢!”
  
  “以后啊,大娘就跟着你们混,随便漏点都够我们这些庄户人家吃好久的!”
  
  杨家准备的菜十分丰富,整整二十四道菜,荤菜,素菜,汤菜,蒸菜,点心水果样样齐全。
  
  荤菜有鸡鸭鱼猪肉,便是素菜都是用猪油并着肉沫炒的。
  
  村户人家一辈子估计都吃不上这丰富的菜,所以菜一上桌就再没了吵闹声,全都埋头干饭。
  
  杨晚也不吝啬,只要来道一声恭喜的就能入座吃饭。
  
  宴席散了之后,有不少本地村民自愿留下来帮着收拾残局,
  
  实在是杨家的席面太好,他们又没带什像样的贺礼,白白吃了这好的席面过意不去。
  
  ………
  
  九月,与清风楼的契约到期,杨记菜铺可以公开卖辣椒了。
  
  辣椒刚上菜铺就险些遭到哄抢,好在杨晚提前做了足够的准备,种有足够多的辣椒。
  
  青椒,干辣椒,辣椒面都有供应。
  
  铺子的生意一下子如日中天起来,除了普通百姓们,各大酒楼饭馆纷纷前来定货,还有好些过来进货散卖的。
  
  明泽算盘都打出了残影,杨晚和杨沐柔记账的手写得发抖,下人们则忙着搬货,卸货,称重等等,
  
  所有人都忙碌起来,一直过了半个多月,酒楼饭馆那边的供货量敲定下来才稍微松了口气。
  
  但来菜铺买菜的普通百姓依旧很多,大家出于对辣椒运用的摸索阶段,需求量极高。
  
  有脑子活络的,知道干辣椒和辣椒面保存时间长,过来批发,说是要带去别的县城卖。
  
  在保证菜铺够用的情况下杨晚自然是乐意的,这种分销商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