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我思故我高中 > 可笑的正文
  那一年,乙何升入高中。成为了县一中实验班的一员。
  
  
  在来到这之前,他已经按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预习教材,阅读书籍。并且,出于个人兴趣,在偌大的操场每天顶着烈日跑圈。
  
  
  他不知道这样来到高中究竟能带来什。高中的同学、高中的班级、高中的老师,都是他第一次接触。然而,留在他记忆中第一印象的还是那高中古老教室的铁窗。所谓“寒窗”一词,就在这第一眼凝视中印在脑海。
  
  
  显然,这是一个正经而认真的青年。由于成绩优异,且形象可取,他被选为了班级第一次升旗的旗手。对着节奏在体育课上一遍又一遍的演练。
  
  
  在最后的重音下,要恰好把旗升到最顶端。这一过程,练得分毫不差。
  
  
  很难说那时的他主要思想是什。他很热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子。但同时也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社会经验非常之单薄的青年。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方面的积淀。
  
  
  一个社会经验丰富,懂人情世故的高中生往往不会学得那多、那杂。与其和杂七杂八的书籍打交道,不如跟好友出去打球。或者再结交一下异性朋友。
  
  
  乙何的高中,开头便是没有章法。
  
  
  按照教科书上的观点,现代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什理性主义、浪漫主义。例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便是浪漫主义的叩问。如“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大概反应了理性主义的精神。
  
  
  这些话乙何都曾深入思考过,但很遗憾,老师对它们都没有兴趣。上课的时候,笛卡尔那一段直接过掉,讲都不讲。
  
  
  高中是来考大学的,是要熟练的做题的。既不需要什浪漫,也不需要太多理性。
  
  
  这样残酷的现实,乙何是不能接受的。这样的观念向他袭来时,他脑海中就闪现出那最初的一幕“寒窗”。学问是大学问啊,是提升自我啊,那枯索的寒窗,怎能定义这学习生涯?
  
  
  那不是他要的梦,这梦是他维系自己一个优异成绩学生的根本动力。
  
  
  但,社会的手法显然要老道、成熟的多。
  
  
  在他的梦逐渐发酵,变得更加天马行空的时候。这个老道、毒辣的社会出手将这个稚嫩的小青年捏扁了。
  
  
  他成了一个不合拍于环境的人。有人把这定位成青春的迷茫,但显然这迷茫让他大海失航。
  
  
  两年以后,他重新站到了那个班级升旗点的地方。只是这次迥然不同。
  
  
  时光以打倒一个离经叛道者的方式夺走了他曾经的锋芒,他已然没有了那种自信,站到升旗点上,完全是因为班级不愿意费事再选一个新人。
  
  
  旗杆下面是所有高三的学生,很多认识他,很多似乎要嘲笑他,很多似乎了解他的卑微。就在这众目睽睽之下,他完成了又一次的升旗任务。真恨不得钻到地下去。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思想是繁花锦簇的,航标是无限拓展的。但,在紧张的高中生涯,学生们的自然选择却是明确的,要以最大的张力释放学习压力,这就是高中生的日常。
  
  
  所以,课余的气氛,没有人去关注过于发散的东西,大家如同行走于江湖,又如同穿行于水浒,都是“战斗演练”的味道。
  
  
  而在这样的情境,这个钻到书本中的高中生显然迷路了。
  
  
  于是,在一次喧闹的课间,面对嘈杂的教室氛围,乙何忽然有了种《哈姆雷特》式的自问。他质疑着喧嚣的环境是否真诚,似乎要向毫无意义的冷风冷雨宣战。
  
  
  很显然,在老辣的世道面前,如同疯人一般。
  
  
  慢慢地,他改变了自己的思路。不再去读什“新思潮”的东西,反而更多的去读哲学传统。他开始一点一点地研究《论语》,开始一页页地翻看《约翰克斯多夫》和《红字》,那种自我救赎、自我提升的段落慢慢渗入到他心。他开始学着察言观色,与周围的同学合拍。
  
  
  然后,高三到来,他找到了作为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平稳心态。
  
  
  学习不过如此,社交本是如此。这些经验,恨不得立马传授给下一代。
  
  
  到此时他发现,中国人的社会依然是读著四大名著的社会。人情冷暖,日常套路,善恶之分,依然是汉语语境下的常用表达。
  
  
  西方的那些东西,都是疯掉的人的臆想罢了。
  
  
  有些人从未走过这些弯路,一直在呼朋引伴的前进。而乙何仿佛用前途和性命在这个圈子兜了一把。那些曾让他着迷其中的东西本就不符合环境的语境。
  
  
  老师是对的,上高中就是要熟练做题,就是要考大学,什笛卡尔之类,教科书上可以有,但我们不讲。
  
  
  都说人不痴情枉少年,少年容易轻狂。他乙何着实狂了一把,但好在悬崖勒马,回归了生活,于是继续安安静静地在生活中规定好的磨盘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