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平靖 > 第十章添火浇油
  春秋时鲁人曹刿论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今李家这母子三人轮流上阵,车轮战的效果却出奇的好。
  
  
  气氛不但没有衰竭而且异常的火爆。
  
  
  可见凡事并无一定之规,成功失败关键在人为。
  
  
  李周心想:“如今已是大三元了,若是再补一下,来个四喜临门才好”。
  
  
  他目光投向姚氏手上的绳子。
  
  
  这不就是“大四喜”的所在?
  
  
  李家三口出来了半天,各自都露了脸,树立了人设,得了喝彩。
  
  
  但是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
  
  
  可以说是白壁有瑕。
  
  
  这个漏洞必须给它堵上。
  
  
  那就是一家三口,儿女们都被绑上了。
  
  
  这母亲姚氏两手却还活动自如。
  
  
  这当然不行。
  
  
  俗话说千之堤毁于蚁穴
  
  
  刚刚立的满门忠烈的人设必须精心护,一定要让它茁壮成长。
  
  
  得长得如同苍天大树一般,
  
  
  无论风欺雪压,依然坚定不摇,傲然挺立。
  
  
  正当李周的眼神注意到这条绳子之时,姚氏的眼光也向这边扫了过来。
  
  
  四目相对,只一眼,姚氏就明白了李周眼神中的意味何在。
  
  
  她趁热打铁,再次出列。
  
  
  用平和和恳切的语气说道:“适才我们李家三口,向列位乡亲父老述说了事情经过”。
  
  
  “倾吐了一家人共同的心愿”。
  
  
  “那就是绝不能以私废公,宁愿一死也要维护李家祖宗的清誉与守法的门风”。
  
  
  “在临出门前,老妇的一对儿女自愿受缚”。
  
  
  “老妇忍痛将儿女们捆绑起来,但老妇身体衰老,不能自缚”。
  
  
  “儿女既能甘心认罪,老妇身为母亲又如何能够逃避责任”?
  
  
  “如今,老妇人有一事相求,请哪位俊德高义,施以援手”。
  
  
  “将老妇双手捆绑,使老妇人言行一致”。
  
  
  “不成为那心口不一,虚伪矫饰之人”。
  
  
  “更使老妇得偿所愿,以明我维护李家世代清白门风,律法尊严之决心”。
  
  
  “请求各位乡亲父老成全”。
  
  
  “老妇人在此诚恳拜谢了”。
  
  
  说罢,姚氏再向四周围观之人恭敬的行了大礼。
  
  
  姚氏的行为,使得人群中又发出一阵惊叹。
  
  
  围观的吃瓜群众对于李家的好感度又增加了。
  
  
  刚才李家三人表明心志之时,大家心中觉得,
  
  
  这李家是满门忠烈,诚可称颂,值得表扬。
  
  
  如今再经姚氏言辞恳切、礼数周全、以身垂训的一记补射。
  
  
  那就等于伤停补时的绝杀。
  
  
  这评价和地位那就更不得了。。
  
  
  不止是当代家庭之楷模。
  
  
  更可与洪武皇帝表彰的郑氏义门相争辉。
  
  
  说起浙江的郑家那真是天下闻名,如雷贯耳。
  
  
  大家之前还暗暗称奇,如此门第想必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忠义孝悌之家。
  
  
  否则怎会得皇帝钦封,奉为典范。
  
  
  让全国人民都来瞻仰学习呢?
  
  
  如今看,这李家也不比郑家差到哪去。
  
  
  甚至犹有过之。
  
  
  试想,郑家有李家这一夕之间命运颠倒的奇特经历吗?
  
  
  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群众检验的事迹吗?
  
  
  所谓:“时穷节乃见,板荡识忠臣”。
  
  
  这是绝对不会错的。
  
  
  于是当场就有书生模样的人吟诵孔子的名句:
  
  
  “德不孤,必有邻”。
  
  
  来论证李家的事迹不输与那郑义门。
  
  
  在装逼拽文一把之后,也给吃瓜群众普及圣人的教诲。
  
  
  好人好事,道德模范都是群体出现的。
  
  
  义门也不只是浙江布政使司的地界上有。
  
  
  咱们京师应天府,这首善之区的城内就有。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
  
  
  当即就有人欲回应姚氏所请,意欲上前将姚氏双手捆绑起来。
  
  
  成全她舍生取义的美好心愿。
  
  
  展示吃瓜群众乐于助人的美丽心灵。
  
  
  眼见群情涌动,摩拳擦掌。
  
  
  在一旁的王祥看了,心中却更是焦躁不安。
  
  
  他本想解救自己的朋友,但是朋友偏要主动自首。
  
  
  他本想解救朋友的妹妹,但妹妹要和家人生死与共。
  
  
  如今连朋友的母亲都要被捆绑起来。
  
  
  自己看了这样的情形,真是欲哭无泪。
  
  
  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一咬牙,一跺脚,向前一步,又准备出头来劝。
  
  
  至于是劝自愿被绑的姚氏,还是自发去绑的众人。
  
  
  他也不愿管这多,他想:
  
  
  “总不能一家都共赴鬼门关,总得留一个活口”。
  
  
  在一旁冷眼观看的李周眼见这好戏连台。
  
  
  “大四喜”的成就即将达成。
  
  
  可千万不能临门一脚却将球踢飞了。
  
  
  急忙出言制止道:“祥哥儿不要鲁莽”。
  
  
  “祥哥儿的一片好意不光李周心中感激”。
  
  
  “我们李家上下都是铭感五内”。
  
  
  “但我母既然决心已定,于情于理自当成全才是”。
  
  
  “我父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我兄妹二人抚养成人”。
  
  
  “母命岂可不尊,母志岂可不顺”。
  
  
  “莫说李周是杀人偿命,本属罪有应得”。
  
  
  “纵使削肉还父,削骨还母”。
  
  
  “母有危难,以身相替,也是应当”。
  
  
  “请祥哥儿不要劝解阻拦”。
  
  
  “成全我母的心愿,体察我一片孝心”。
  
  
  “以保全我李家的门楣”
  
  
  此言一出,王祥只得退到一旁,等着人上前将姚氏捆绑了。
  
  
  众人眼见王祥又欲出头阻止好人好事的发生。
  
  
  心中齐齐大怒,直欲上前痛殴之。
  
  
  只是见他身强体壮,又一副衙门中人的打扮。
  
  
  心中畏惧,故不敢上前动手。
  
  
  本来嘛,这事是李家人自己自愿的。
  
  
  你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出言劝阻什。
  
  
  那李家母子一番对话中贯穿着慨然不可夺之志。
  
  
  又有万望成全节义之心。
  
  
  我们可没有逼他们。
  
  
  众人见李周将这碍事人劝退,再不等待。
  
  
  马上就有李家的左邻右舍出面,将姚氏双手捆绑住。
  
  
  于是一家三口,都是整齐划一,一般无二了。
  
  
  眼见得这“大四喜”的成就达成,这一波波流量吸得差不多了。
  
  
  也该继续往前走,到那更大的舞台上去了。
  
  
  娘,妹妹,咱们往前走吧。
  
  
  姚氏擦擦眼角的泪痕,李清平复一下刚刚激动的心情。
  
  
  “周儿,娘脚步慢,你先走”。姚氏道。
  
  
  “娘,那我扶著您慢慢走”。李周不肯。
  
  
  “不,让清儿扶著娘走”。
  
  
  “你是李家唯一的男丁,代表着李家的门面”。
  
  
  “无论前路如何,都要给娘,给你爹,昂首阔步的向前走”。
  
  
  “不要丢了李家的祖宗和自己的脸”。
  
  
  于是三人移步向前。
  
  
  虽然时间过了挺久,但却是刚出了个门,没走几步路。
  
  
  离目的地羽林卫路还长呢。
  
  
  因为姚氏的吩咐,这次再走,是李周领头,姚氏和妹妹随后。
  
  
  这时围观看热闹之人已是人头攒动,几乎要把这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了。
  
  
  到羽林卫去的路上,还要经过一段闹市区。
  
  
  眼见得这个架势,只怕前方到了繁华地段,来瞧热闹的人会更多。
  
  
  李周有些走不动了,倒不是他怠慢母亲的吩咐。
  
  
  实在是一来自己昨夜忙碌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就突遭变故。
  
  
  连觉都没来得及睡。
  
  
  结果闹出了人命。
  
  
  自己的精力大半都消耗在了杀谢宝庆那一瞬间。
  
  
  那之后又回家见了母亲,脑中还在想着接下来的计划。
  
  
  走出门来,又要或悲凄或热血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的陈词。
  
  
  还得眼光六路耳听八方的注意四周动静。
  
  
  尤其是要关注王祥这个没遮拦的一举一动。
  
  
  得让他煽动气氛,又不能太过火。
  
  
  以免局势失控。
  
  
  想想从昨晚到今天发生的事。
  
  
  岂是他前世作为一名教师所能经历的?
  
  
  不光身体疲倦,内心更是不堪重负。
  
  
  偏还得忍着疲劳与痛苦,负重前行。
  
  
  李周看了看身后的姚氏,她一双小脚,走的更是艰难。
  
  
  想来母亲也是考虑到自己的情况,不愿让这路走的拖拖拉拉吧。
  
  
  但即使如此三人依旧只能走走停停。
  
  
  李周又望着身边的王祥。
  
  
  想想昨天,他上门报信,让自己跟着他去本卫衙门报到。
  
  
  这厮身强体壮,又是急性子,一路上双脚生风,只顾向前。
  
  
  而自己刚刚转世为人,属于鸠占鹊巢,本身还未适应情况。
  
  
  更兼又是大病初愈,见他走的这般快,只得拼尽全力跟上。
  
  
  那也累个半死,何况在途中听说蓝玉败了,要去府军前卫抄家。
  
  
  更是吓得不轻,七魂丢了六魄。
  
  
  昨夜他如同饿鬼扑食一般狼奔豸突,如今却安安静静的走在自己旁边。
  
  
  一夜之间,两种行走步伐。
  
  
  一夜之间,两种生命历程。
  
  
  一夜之间,两种身份转换。
  
  
  昨晚自己还是一名卫所的百户,享受着父亲的恩荫。
  
  
  今天一早,命运就急转直下,即将成为南冠楚囚。
  
  
  一天一地,世事如棋,诚不我欺。
  
  
  只是自己是那枚棋子吗?
  
  
  就羽林卫与金吾卫的明争暗斗而言,自己两边对局的一颗棋子。
  
  
  而且是一颗可以破局的棋子。
  
  
  只要坐实了自己的罪名,那棋局就能发生对羽林卫有利的变化。
  
  
  天下第一卫的名分,也许从此就要易手了。
  
  
  但是就历史长河,茫茫宇宙而言。
  
  
  我们这些人算得了什呢?
  
  
  别说什羽林金吾。
  
  
  就算是当今的洪武皇帝,也不过是历史长河茫茫宇宙中的一瞬而已。
  
  
  身前机关算尽,可是他尸骨未寒,靖难的序幕就拉开了。
  
  
  他能阻止这场他生前希望避免的悲剧吗?
  
  
  还是苏轼苏东坡说的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眼见渐渐进入了繁华的地段,围观之人愈发多了起来。
  
  
  想起刚才母亲的嘱咐。
  
  
  耳听众人对他们一家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不禁悲从中来,心中满腔郁闷无处宣泄。
  
  
  此情此景,也许千百年间不知上演了多少。
  
  
  一念及此,他不由得吟诵起战国时荆轲的的名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围观之人多是市井小民,绝大多数不通文墨。
  
  
  但见他面色肃穆,语调悲凉。
  
  
  不由得也发出了整整喝彩。
  
  
  人群中有读过书的,知道此是荆轲易水送别时吟诵的名句。
  
  
  就将典故说与众人听了。
  
  
  这下更增添了众人围观讨论的兴致。
  
  
  这其中有好事者将李周与荆轲相对比。
  
  
  一千五百年前的荆轲刺的是暴虐的秦皇
  
  
  而如今的李周刺的是一个色胆包天的淫贼。
  
  
  两者虽相隔千载,所作的事也是一大一小。
  
  
  其结果也是一成一败。
  
  
  眼前之李周论名声地位自不能与千五百年前之荆轲相比
  
  
  但二者所作所为都是除暴安良,都值得流传后世。
  
  
  所谓可一就可二,既然能吟诵荆轲之名句,那肯定还有别的豪言壮语。
  
  
  于是立马就有人喊:“还来一句”!
  
  
  既然已将慷慨悲歌的氛围拉起,面对这人潮如织的景象。
  
  
  想着姚氏的吩咐,为了把这个大新闻继续扩大。
  
  
  李周干脆吟诗一首:“慷慨歌闹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首诗的作者在近代史上大大有名,但是其出也晚。
  
  
  明朝人自不会知道他的作者是谁。
  
  
  李周情急之下没想到别的,只记起了这首。
  
  
  那拿来一用也不妨。
  
  
  说借用也不是完全借用。
  
  
  原作者是在燕京顺天府被捕,而自己却身处南京应天府。
  
  
  一南一北,若是也用燕字,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还不如将地名改掉,自己身处闹市,也是写实。
  
  
  更何况,自己出身军户,自小就与刀枪棍棒为伍。
  
  
  能说几句之乎者也的话都很有违身份了。
  
  
  一句“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已经引得姚氏心生疑惑。
  
  
  若非身处险境,情非得已。
  
  
  李周是不会做出此等与身份不符的举动的。
  
  
  要是自己不光能吟诗,而且这首诗别人还没听过。
  
  
  偏这诗词格律还很工整,在大庭广众之下岂不更令人怀疑?
  
  
  闹市就闹市吧,无关大节。
  
  
  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现实的情绪。
  
  
  既然各路吃瓜群众想听咱吟诗,那就必须得吟。
  
  
  群众的愿望必须满足。
  
  
  否则在这繁华街市岂不能冷了场了。
  
  
  果然,众人见他真的来了一首诗。
  
  
  情绪更为高涨,纷纷叫好,称赞之声不绝。
  
  
  只是在人群中的文士听得有些不顺耳。
  
  
  都说这诗是何人所作,怎从前未曾听过。
  
  
  意境倒也慷慨,只是不合格律,终非上品。
  
  
  军户出身的武人果然胸中缺少文采,难登大雅之堂也。
  
  
  言谈中露出一股对身份和才华的自信。
  
  
  以及对粗鄙武夫的蔑视。
  
  
  众人见李周又吟诵了一首诗,兴致更高。
  
  
  人潮中又有人喊道:“既是孝子,为何只见慷慨悲歌,不闻孝悌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