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此去诸天讨生活 > 第一百五十六章生老病死
  在八月下旬回到燕京以后,贾老师的生活越发忙碌了起来。
  
  燕师大这边的课程不多,中医学院和央音的讲座,也只有每月一次,但各种兼职和社会活动,却让他忙到没有多少自己的私人时间。
  
  如今的他,已经基本不再参加国内的各项围棋赛事,只是在教授国家围棋队队员的闲暇,做一做个别大赛的评委。
  
  一方面是少了他这种大魔头的存在,年轻棋手能够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并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休息时间。
  
  现阶段的各项大赛,从南方的广州、到东北的沈阳,从东海边的淞沪、到长江中上游的山城、江城,几乎是山南海北到处的跑,交通工具又比较落后,实在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和耐心,让他避之不及。
  
  学校的老师,对他这个长期不坐班的异类,总会有一些看不惯的,各种非议在所难免。
  
  对此他自己不是很在意,而师大和系的领导,也始终采取支持他的态度,让这种声音没有泛起多少浪花。
  
  基层的普通老师,和系主任、院长、校长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有很大差别。
  
  一般的老师可能只想要自己认为的公平,大家同样是讲师、是副教授,拿着相同的工资,凭什贾老师可以不用考勤,到处乱窜。
  
  觉得他这人太无视组织纪律,学校也在为他搞一些特殊对待。
  
  而站在学校的立场来说,学校不缺能讲课的老师,缺的是有影响力的大师。
  
  作为自家学校培养出来的嫡系,贾老师在有些方面,已经具备了成为大师的条件。
  
  比如在围棋方面,在音乐创作方面,在他本行的历史研究方面,甚至在他最不显山漏水的中医方面,都有着傲人的成绩。
  
  更主要的,刚刚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的贾老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远不是寻常几个教授所能比拟的。
  
  这样一个社会名人,对学校的声誉只有好处,坐不坐班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
  
  更何况,贾老师给学校带回来的各种资料和赞助,多到让大家拿着手软的时候,怎没人嫌弃人家。
  
  可见那些对贾老师有意见的,也都是些贪图小利的是非之人。
  
  相对于那些只会抱怨的傻子,现在很多明眼人都在瞄著贾老师手的研究生名额。
  
  在央音那边,他去年就已经被评定为副教授,并开始带自己的研究生了。
  
  而在师大这边,他的晋升整整晚了一年,刚刚具备带研究生的资格,今年的新生都已经入学了,调剂给他的指标目前也只有两个。
  
  可谁能想到,为了这两个名额,竟然有好几个已经被分到教授名下的学生,仗着有点关系,私下闹着要调整到贾老师这边。
  
  毕竟谁都不傻,历史系在燕师大乃至全国,都是排的到鼎甲的存在,名家大师不在少数,但是眼下能出面带硕士的大学问家,屈指可数。
  
  在一群挂着教授、副教授头衔的老师,跟着谁最有前途,几乎是一眼可见的事情。
  
  如果是跟着别人,怕是一辈子只有在做学问上努力了。
  
  而贾老师不同,即使在学术上没有多少收获,在其他方面的收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名家弟子的身份,给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所到来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延续到下一辈。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社会的现实。
  
  比如书画界张大千、刘海粟这些先生的门下弟子,他们谁没有几幅、几十幅自己老师的作品,那都是留给儿孙的财富。
  
  即便他们的成就无法达到老师的高度,不提人脉的影响,仅仅有了这些私藏,儿孙辈也是享用不尽的。
  
  贾老师虽然年轻,却和那些成名已久的人并没有什不同。
  
  这些年在报纸电视上,出现过的次数不少,而且是个多面手,他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还都成绩斐然,这就是一般教授所难以匹敌的了,越早投身门下自然越早获利。
  
  对于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贾老师本人并没有多少关注。
  
  带学生这种事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来谁都一样。平衡和选择的事情,交给学校去头疼就好了,自己没必要出头得罪人。
  
  至于说未来学生的品行,更不必担心,只要自己的招牌不倒,学生在他面前,就一定会是个好人!
  
  如果学生真要做出什出格的事情,成语有个大义灭亲的典故,作为历史系出身的人,是最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的。
  
  许是怕惹出师生恋或者名士风流一类的麻烦,最终分给他的是两个男生,一个小钱、一个小王,让他稍稍有点遗憾。
  
  能够上师大的女孩子,尤其是文科的女生,从长相到气质,很大概率上都是比较出色的,可惜自己短期内是无福享受红袖添香的待遇了。
  
  不过,有了小钱和小王这两个工具人,贾老师在师大的日子,肉眼可见的轻松起来。
  
  而在以后,这种工具人也会越来越多,能够更好的分担自己的工作强度,多少算是一种慰藉。
  
  人一旦轻松下来,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就在中秋之后,昌平老秦家突然传来贾老师外公秦守正过世的噩耗,一时间让人猝不及防。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但即便是看淡生死的贾老师,对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老人的离去,也能感到心底难言的哀痛。
  
  老人是清早突发心梗不在的,在收到消息的当天下午开始,老贾家和老王家的众人,就分别回到了昌平的张各庄,为秦守正治丧。
  
  贾老师和王姑娘一行回来是晚上七点多,小姑娘初十留在张老太身边没有跟着,而秦淮茹早在下午两点就进了家门。
  
  老王因为有重要会议,到晚上十一点多,才从城赶了过来。
  
  即使已经是午夜时分了,当地乡镇和县上的一些领导,闻讯后也不辞辛苦的出现在老秦家的灵堂现场。
  
  果然是今时不同往日,老王的身份地位,已非昔日可比,再一次让贾老师见识到,几千年来官本位的社会环境的根深蒂固。
  
  对王重阳和王明阳在这种小事上的态度,他也一直有所观察,见两个少年陪伴在老王身边,待人接物方面颇有了些进退自如的风范。
  
  而已经是电信部门副科级职务的槐花,在这方面就懵懂的如同少年,不觉感叹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无处不在。
  
  老王只停留到第二天早上,就回了燕京去处理公务,其他人则继续留了下来,直到隔天出殡之后才陆续回城。
  
  老秦家的丧事没有大办,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来吊唁的人面,大大小小的领导不在少数,很多都不是张各庄老百姓平常能见到的那种,也把他们家在村子的地位抬得更高了一些。
  
  回到城后,贾老师把依旧处在哀伤中的秦淮茹,接到自己这边住了一段时间,一边用中药和针灸调理一下她的身子,一边把小初十放到她身边,想着内外并举,尽快让她从伤痛中走出来。
  
  作为一个年近半百、上有老下有小的女人,还要面对未来无尽的时光,不应该一味的伤感,繁重工作和生活都在等着她。
  
  而在这个尘世上,能够心疼她的人,也只有她老娘张淑芬和贾老师两个了,半路夫妻的老王,即使有心也很难指望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