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干活
  
  青石金柱,柱枋下雕著五福图。
  
  项志清仰头看了看:“康熙时的檐柱,乾隆时的枋额?”
  
  李定安点点头:“对!”
  
  院子这样的建筑组合还很多,比如廊柱和底座,大边和隔心,斗拱和走兽,宝和正脊……有新有旧,有明有清,有民国亦有建国初。
  
  轻轻一推,两扇门顺声而开,项志清又瞅了瞅:“复合板材?”
  
  李定安笑笑:“确实有点不伦不类。”
  
  淘宝上两百多块钱一幅,质量很差,估计是老道士换的。
  
  这样的东西也很多,所以陈静姝才觉得这建的很怪,古不古,今不今。
  
  也是这个原因,才没人把这儿当古建筑,更没人怀疑过面的东西是古董。
  
  不然,也轮不到李定安……
  
  迈过门槛,光线一暗,肃然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石祭坛、雕木供台、三清、四御、张道陵、许敬之(净明道第一代祖师)……
  
  三位教授还好,何安邦、吕本之那几位也还行,毕竟知道的稍多一些。但张普生、高胜东和四位同学全愣住了:不是朱氏宗祠吗,怎成了道教神殿?
  
  随后,李定安又指著神像给他们介绍:
  
  “这是马皇后(玉女),这是徐皇后(齐天圣母),这是崇祯(日光道君),这是周后(月光仙子),这是第一代宁王朱权(冲虚真人),这是娄妃(赣江女水神)……如净祖师朱元璋和玄武真君朱棣在地下室,其他帝后没有神像,只有牌位,而且都是喻称……”
  
  明白了,确实是神殿,但同样也是朱氏宗祠。
  
  何安邦又指了指房顶:“那是什,双龙戏珠?”
  
  所有人都抬起了头:头顶上,一根两臂合抱都抱不拢的雕梁,不知熏了多少年,下方的烟油已呈滴落状,梁身幽光滑亮,隐约能看到两条龙的纹样。
  
  “对,两边还有三行龙、四团龙,以及祥云、蝙蝠、海水、牡丹……”
  
  “九龙得罗?”
  
  李定安竖了个大拇指。
  
  清代除了皇帝,能穿明黄袍的只有道士和和尚,建筑能刻龙样雕饰的,唯有道观和寺庙。
  
  比如龙虎山张天师的十七龙纹大洞仙衣,以及立在龙虎山上清宫外的庙阙,同样是十七条龙。
  
  黄氏修的是净明道,在清代已属正一教,宗门主持也能称天师,可穿明黄仙衣,门外也可立龙柱。
  
  有没有龙样法衣不知道,有没有建过龙纹阙柱更不知道,如今就剩八道雕龙的大梁。
  
  四道在这,另外四道在他刚刚睡觉的那间房子。原本也可以刻十七条,但黄氏以示敬畏,每道梁上都雕了十六条:一正龙,七行龙,八团龙。
  
  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刚好一十六。从他到崇祯的大明历代帝王加起来,刚好也是一十六。
  
  十和六拼起来,刚好是个朱。
  
  所以,想不佩服都不行……
  
  吕本之也仔细看了看:“梁是什材质?”
  
  “楠木!”
  
  “金丝的吗?”林思齐小声嘀咕,“怎没被人偷走?”
  
  “薰成这样,不刮开油烟看,没人能认得出来。再说就算是金丝楠木也不算贵,划不来偷……”
  
  “多少钱?”
  
  “一方一两万吧!”
  
  林思齐算了算,又点点头:“确实不贵!”
  
  其他三位同学却一脸古怪:林师姐,他怎说,你就怎信?
  
  一方一两万指的底径不超过四十公分的木材,然后每宽十公分价格就会翻一倍。
  
  但你看看这根有多粗?
  
  八十公分以上。
  
  每多一百年,价格又会翻一番,而且指的只是普通材料,但这又是什?
  
  雕梁啊大姐,这是古董、古董、古董!
  
  你就没琢磨琢磨项教授刚刚说的那句:康熙时檐柱,乾隆时的枋额?
  
  佩服林思齐之余,谭宏光又数了数:这是典型的明清殿阁式抬梁构架,大梁就有四根,另外还有檩、柱、椽、,以及额、枋、檐、榑……支撑件和结构件加起来足有上百,而且只是院子的四座堂阁中的一间。
  
  算材料当然没多少钱,但都要是康熙时期的古董呢?
  
  学生们想的是古董,张普生和高胜东则想的更多:龙形纹样还好说,但无论明与清,一般人哪敢用金丝楠?
  
  张天师也不行,他既便敢用,也没人敢给他造……
  
  下意识的,两人对视一眼,心中了然:八成是从哪拆回来的。
  
  转着念头,几人跟着进了门,地方倒是不大,一分为二,前堂后阁加起来将将两百平,但东西忒多。
  
  神位、符牌、香炉、供灯、灵幡、宝盖,以及罐、盂、盆、盏,或铜或铁或瓷或木,墙上、祭台、供桌、木架……摆的密密麻麻。
  
  东西有新有旧,有没有古董不知道,但既便林思齐,也能看出好多都是旧东西。
  
  就比如吊在梁下的符牌,有许多至少熏了百年以上。
  
  众人左顾右盼,大致瞅了瞅,张广昌盯着一件香炉,眼睛一亮。
  
  很不起眼:无耳无盖,无铭无纹,像只光溜溜的盆。还挺脏:内壁沾满了细砂和香灰,灰白夹杂。外面裹着厚厚的烟垢和油渍,还贼黑,煤是什色这东西就是什色。
  
  张广昌把香炉抱了起来,敲了两下:“铜的!”
  
  一听铜的,项志清和陈叔才也围了过来,还有何安邦和吕本之。
  
  瞅了几眼,张广昌“”一笑:“看,像不像吴邦佐的太平炉?”
  
  马献明双眼直放光:“宣德炉?”
  
  其他人的心脏也跟着一跳。
  
  但张广昌摇了摇头:“不是暹逻国风磨铜,就国内普通的黄铜,形制也不像……”
  
  他翻了过来:“没有款,不过边上有字……回文?哈哈……”
  
  几位同学还在想:伊斯兰教也有香炉?
  
  张广昌却扬扬手,“李定安,考考,这是什?”
  
  雷明真主科学的就是**文,他没少帮着做作业,所以真难不住李定安。而且和舒静好忙了一晚上,至少知道堂的东西已全部做了分类,件件都清楚。
  
  “沙吉熬兰!”
  
  “哈哈,真知道?”
  
  
  
  “明清考古学的基本知识!”
  
  明清考古学?
  
  谭宏武一拍额头:“大明正德皇帝的回文名。”
  
  沈英秀和闫宗江恍然大悟,唯有林思齐一脸迷芒:“啊……他还信回教?”
  
  何止是回教?
  
  但凡宗教,就没他不信的,道、佛、喇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也就当时**没传到中国,不然他也信。
  
  但凡语言,就没他不会的:藏语、蒙古语、伊斯兰语,乃至印度语和梵文,史载:藏、蒙、回、梵,无所不通。
  
  他还自己给自己敕封,并且都起了名:伊期兰教名叫沙吉熬兰,意为少年王,佛教名为大庆法王丰盛佛,和如来比肩。藏传佛教名为噶玛巴,意为尊者,蒙语名是忽必烈,这个更好理解。
  
  他还让礼部给他造金册、铸金印、封诰命,造行宫。比如他叫忽必烈的那段时间,不住皇宫住帐篷,不穿皇袍穿皮裘,不让后妃宫女叫他皇上,叫鞑子……就挺荒唐!
  
  这些都记载于《万历野获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涉及明朝历史和考古的都应该了解,由此可知,这位林学姐着实不怎爱学习,怪不得好几年毕不了业。
  
  想想他爹,再看看七八分像的脸,应该是亲生的吧?
  
  马献明叹了口气:“这是宫廷内造的正德炉?”
  
  “差不多,应该是朱宸濠没造反前正德皇帝赐给他的,能和御用之器沾点边,但要和宣德炉比,肯定差了好大一截!况且又烧成了这样,至多算残器。”
  
  好家伙,还能这样比?
  
  史载宣德炉就造了三千件,好多都在崇祯时炼成了铜钱,留下来的才几件?
  
  每一件都以亿计。
  
  正德炉肯定值不了那多,但几百万轻轻松松,何况这还是正儿八经的祭器。
  
  “就是,怎就烧成了这样?太糟蹋东西了……”
  
  “不糟蹋成这样也轮不到李师弟!”
  
  “这倒是,那现在能值多少钱?”
  
  “既便是残器,也是皇帝御赐,几十万应该有吧?”
  
  几个同学议论纷纷,其他人也不在意,顶多笑笑,张普生和高胜东的脸色却有些不自然。
  
  刚还在笑话林思齐,你们也没好到哪:李定安说什你们就信什?
  
  这是祭器、祭器……至少从康熙年间摆到了如今,至少祭了三百年。
  
  再看看祭的是谁?
  
  大明朱氏列祖列宗!
  
  不夸张,就是从正德皇帝墓挖出来一件完整如新的,都没这一件的意义深远。
  
  张普生叹了口气,岔开了话题:“这一类的东西还有没有?”
  
  “有!”李定安指著祭坛四周的几件,“上面有铏、尊、篚、俎、笾,地下室有登、簠、簋、豆、盏……”
  
  他边说,马献明边掰著指头数:“祈谷、太岁、朝日、夕月……好家伙,祭天二十二器?”
  
  “没那多,只有十件,而且有八件是后人私自营造,又怕逾制,所以造的似是而非……就只有尊和笾算是朱氏宗庙礼器,应该是哪一代宁王传下来的。”
  
  一群人都不知道说什好了:你还想怎样?
  
  这不是普通的古董,而是亲王代天子祭天的礼器。
  
  “这是铏!”
  
  陈叔材看了看放香炉的铁凳子,又指指左右的两只放黄纸的铁箱,“这是铏和俎,尊和笾呢?”
  
  “尊在这!”
  
  李定安拍了拍供桌一旁功德瓶,“笾在院子,就你们刚刚坐的地方,有一个小茶几,几面底下就是!”
  
  马献明忙跑过去,撕掉了包在外面的红纸,露出一件靓蓝色的瓷瓶。
  
  保存的不怎好,釉面有些发乌,口内的白釉已近发黑,面还有几张毛票。
  
  再看品相和成色,十有八九是大明官窑蓝釉无耳尊。
  
  “这是祭蓝!外面那只呢?”
  
  “祭红!”
  
  “唰”一下,几个同学吓出了冷汗:他们四个人刚才吃冰棍的时候,就围在那个小茶几四面,茶杯和冰棍也放在上面。当时还想,这玩意怎这脏,也不说是擦一擦?
  
  那会谁要是脚一伸,上千万就没了……
  
  马献明愣了愣,嗖的就跑了出去,顺手一擦,一抹耀眼的红釉映入眼中。
  
  再仔细看,釉面倒是挺亮,但口上磕了一个拇指大的豁口,底足上破了近一乍长的一道,用一块砖头垫著。
  
  霎时,他眼珠都红了:“李定安,你第一天玩古董吗!”
  
  “你别看我……这又不是我干的?”
  
  “那你就这样放着?”
  
  李定安摊著双手:“我昨天下午才买的院子,想整理也得有时间!”
  
  马献明噎了一下:再是没时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宗庙礼器当茶几墩儿吧?
  
  可见李定安弄了多少好东西?
  
  何安邦左右瞅了瞅:“其它的呢?”
  
  “其它的都不是祭器,没什太大的意义!”
  
  你闲扯什,谁问你是不是祭器了?
  
  我问的是八大山人和唐伯虎的画,大明四十八两银锭,以及一百两金锭……
  
  他转了转眼珠:“张教授,高老师,你们先帮忙整理,我们到其它屋看一看!”
  
  张普生猛点头:“好!”
  
  他算是知道了,吴教授为什那重视?
  
  天子立七庙,诸候立五庙,大夫立三庙……但看这,从朱元璋到崇祯,整整十六代!
  
  由此可知,剩下的那十二件祭器不是没造,而是遗失,这称一声朱氏宗庙一点都不过分。
  
  而既便从康熙时期算,也已传承了三百年,除了故宫,再找不出第二座。
  
  建的确实有点不伦不类,就像个大杂烩,但不用怀疑,其中好多构建,包括那四道雕梁,全是从明代郡王以上的府衹中拆回来的。
  
  所以,光是这一间祠堂就够瓷器系研究一两年,何况还有史载到康熙就已断了法统的净明道,以及旁边的那间巫殿,同样够宗教系研究个一两年。
  
  宋元学院满共三个系,等于两个系的学生和教授,已不用再为今年和明年的研究课题发愁。
  
  转着念头,张普生用力的吐了一口气:“同学们,干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