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759童妃案
  弘光元年三月十三日,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把一名女人送至南京了。69
  这名女人叫童氏,河南人,自称是朱由崧的元妃。
  
  朱由崧系好色之徒,这时,听闻自己又多一名女人出来,而且还是自己的元妃,该是色心大喜,可是,没有,他是龙颜大怒!
  
  朱由崧一反常态,立即命令下童氏锦衣卫狱!
  
  朱由崧这一做法,使得很多人反对。
  
  刘良佐上言:“童氏非假冒!”
  
  就连权臣外加混账的马士英也上书道:“苟非至情所关,岂敢自诣?宜迎入宫。密谕河南抚按,护送皇子来京!”
  
  朱由崧一向听从马士英的话,可是,这一次竟然丝毫不听了!
  
  不用说,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了!
  
  童氏被关押在监牢里面,倒不感觉到什么惊慌,她总以为,只要皇帝一来看望自己,一定会认出自己的!
  
  童氏在监牢里面,史书的记载是:“色喜!”
  
  可是,她没高兴多久,就知道情况不妙了,因为皇帝并没有来看他,而是叫了秉笔太监屈尚忠来看她。
  
  童氏一见屈尚忠,立即认出他了。
  
  屈尚忠故意问了一些王宫事,童氏回答有不合的,他立即行刑了!
  
  童氏被行刑之后,哭号著道:“吾之与王别也,啮胸为记,分金为质;别后生一子,今四岁矣。”
  
  然而,没有人理她。
  
  童氏在狱中时时号泣,常说:“念其子不置!”
  
  她在狱中又细书和朱由崧相遇月日,以及离别情事甚悉,写完,付掌卫冯可宗呈览。冯可宗直接丢在地上,看都不看。
  
  再不久,朱由崧命令屈尚忠严刑拷掠,把童氏毙之狱中了!
  
  顾炎武在评论这事时说:“童氏与上邂逅生子,踪迹甚明,上昧心反以为假。”又说:“夫不认妃可,杀之不可!”
  
  那么,朱由崧为什么要执意这样做呢?
  
  黄宗羲在《弘光实录钞》认为朱由崧就是假冒的。他的弟子万斯更是详细记载:
  
  “河南府(即洛阳)破时,福王为贼所啖,诸子未有存者。府中数宦侍逃至怀庆,无所得食。其中有福府伴读李某者貌颇似福王次子通城王。乃相与谋曰:“诸王子不接外臣,谁能谛知?事在吾辈耳,何忧无食。”乃以通城避难闻于县,遂达上(指崇祯帝)前。上深念叔父荼毒,世子已死,即以李袭福王爵。马士英因立以为帝。其后太后至,弘光趋迎,屏人密语者久之,遂为母子。弘光在位且一年,不立后,与太后寝处如夫妇,初非蒸继母也。童妃固通城王之元配,弘光固不令入宫,恐败事也。”
  
  黄宗羲的好友林时对撰的《南都三大疑案》也说:
  
  “洛阳既陷,福王常洵被闯贼所临,宫眷逃窜。世子由崧得一护卫军牵率过河,寓太康伯张皇亲第,人无识者。甲申四月,巡按中州御史陈潜夫送至凤督马士英处,遂同四镇拥立为弘光帝。登极后,太后亦自河北至。帝不出迎,群臣奉凤舆至内殿下舆,帝掖后至殿隅,密语移时,群臣拱立以俟,秘弗闻。半晌始下拜恸哭,人皆疑揣。乔大理圣任先生在班行目击者,曾面语余。或云:帝实非真世子,福藩有一审理貌类,因冒认。语时戒勿泄,同享富贵。又云:入宫后,与帝同卧起。事真伪不可知,第来时既不迎,逾顷始拜哭。而出奔时又不同行,自往芜湖就靖国;太后偕马士英至浙,则事属可骇。一疑案也。
  
  新
  再看另一复社人士钱秉镫的说法:
  
  “初,福世子没,德昌郡王以序当立。士英抚凤时,有以居民藏王印首者,取视,则福王印也。询其人,云有负博者,持以质钱。士英因物色之。上与士英初不相识,果德昌耶?非德昌耶!但据王印所在以为世子耳。甲申国变后,遂拥戴正位,以徼援立之功。童氏但知德昌即位,以故妃诸阙求见,而不知今日之德昌,非昔日之德昌也。结论是:“童氏出身不可考,而决为德昌王之故妃也。”
  
  钱秉镫的好友金堡也记载道:
  
  “予闻弘光伪福邸也。福邸已被难,其妃有弟与一内侍偕走,诈称福邸。既登极,内侍惧福不敢言。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马士英特欲立福邸翻东林之局,遂使东南半壁拱手以奉之清耳。”
  
  以上均引自顾城的《南明史》的引用,顾城想要通过上面引用来指出“黄宗羲、林时对、钱秉镫、金堡”的叙述,是“流言蜚语”,“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以‘童妃案’作为突破口,彻底否定弘光帝就是朱由崧,而肯定其是一个异姓子弟的冒牌货。言外之意,马士英等‘奸雄’为了攫取定策之功,放着潞王朱常淓这样的正宗‘贤王’不立,却拉来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拥上皇帝宝座,无怪乎要亡国灭祀了。”
  
  顾城的这一段话,当然把黄宗羲等人说得很不堪了,但是,这不能解释朱由崧为什么就是不见童妃的原因。
  
  黄宗羲等人的看法,却很好的地解释了朱由崧不见童妃的深层原因,那就是他是赝品的,根本见不得真货!
  
  而他竟残忍地杀害童妃,就更加有说不出的猫腻之事了!
  
  朱由崧的身上本就有许多疑点,第一,他来南京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像皇族之人;第二,他一做上皇帝,赶紧物色女人,也不像皇族之人;第三,任由马士英操控;第四,见到太后时,先密语,然后才哭着相见,一副母子久别重逢的样子;第五,也是最大疑点,那就是不和童妃相见,还残害童妃;第六,童妃有子,假如朱由崧是真的,他怎么也会关心一下儿子;第七,满清进攻时,他弃母逃跑。。。。。。
  
  总之,朱由崧的身上有许多疑点,真假难说。
  
  写历史的人,谁都有提出怀疑的权力,但是,绝不能因为别人的怀疑就认为别人是在诬蔑。所以,提出怀疑者,可赞;辨析怀疑者,可敬;诬蔑怀疑者,可耻!
  
  朱由崧杀了童妃后,以为一切又会恢复之前的宁静,他依然能鱼肉他的幼女,喝他的醉酒,看他的戏剧,可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将席卷而来,将让他再无法拥有这一切,那就是满清的铁骑正悄然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