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331李隆基凄惨的晚景
  史朝义是史思明长子,相对他父亲的残暴,他可算宽厚之人了,对待他人,总是以温和为主,在修城墙的时候,他也是因为对修城墙的士兵多有体谅,这才导致城墙没有按时完成,也导致遭到父亲的责骂。
  
  他这样为人,所以很多人都归附于他。
  
  史朝义经常跟随父亲史思明带兵出战,由于他比较恭谦谨慎,爱惜士兵,所以,将士们多归心于他。
  
  史思明对这么好的儿子,却一点宠爱都没有。
  
  他偏爱的是小儿子史朝清,派他镇守范阳,时常想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
  
  然而,史朝义的为人实在太好了,所以,史思明的随从对史思明的这个打算,向史朝义颇有泄露。
  
  史思明击败李光弼的军队之后,想乘胜西进占领长安,便派遣史朝义率兵作为前锋,自北道袭击陕州,而他自己亲率大军自南道进攻。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初九,史朝义军至礓子岭,遭到唐军将领卫伯玉的反击而失败。
  
  史朝义数次进攻,均被卫伯玉打败。
  
  史思明只得退兵驻守永宁,他以为史朝义临阵胆怯,当下对手下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事!"便想要按军法斩杀史朝义及诸位将领。
  
  十三日,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修筑三隅城,打算贮存军粮,限期一月修完。
  
  接下来发生的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最后的结局是史朝义杀死父亲史思明。
  
  他杀死父亲之后,在洛阳即皇帝位,改元显圣;同时派遣使臣至范阳,秘令散骑常侍张通儒等人,杀掉史朝清,以及他母亲辛氏和一干党羽。
  
  史朝义号召各节度使联合叛唐,然而,谁也不鸟他。
  
  这些节度使,像田承嗣、薛嵩,都投靠大唐,对史朝义的征求召集,理都不理。
  
  史朝义见了,知道自己孤立无援,恐怕洛阳是守不住了,当下做好退守幽州的准备。
  
  实际上,唐朝要不是内部就乱了,大家齐心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主帅,全力攻打叛军,别说史朝义,安禄山之时,就早被平定。
  
  唐朝的内部不团结,也是由唐肃宗李亨而起。
  
  他前期重用太监鱼朝恩外,后期重用太监李辅国,另外,还让后宫把持了朝政。
  
  鱼朝恩原本可以获得像李辅国这样的权力,可是,他实在太无能了,指挥战争,从来都是以失败告终。他唯一的本领是栽赃,把锅甩给别人来背,不是郭子仪就是李光弼。不过,栽赃这事,是只能有一,不能有二,多次了,别人就不相信了。所以,他最后令李亨对他也不信任了。
  
  李辅国的起来,也在于马嵬事变,他劝说李亨留下来抗敌,李亨当下与李隆基兵分两路,北上灵武。之后又劝李亨迅速称帝,以安民心。
  
  李亨做上皇帝后,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在鱼朝恩不堪重用之后,他就更加倚重李辅国了。
  
  李辅国有权之后,开始行恶。他把目标对准了李隆基。
  
  至德二年,公元公元757年十二月,李隆基一行回到了长安。
  
  李隆基起初还过着无所事事,还算自由的生活。
  
  可是,唐肃宗在李辅国的谗言下,害怕李隆基复位,因此,在唐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李隆基步步紧逼。
  
  李隆基喜欢兴庆宫,所以从蜀地回来后,就居住在那里。
  
  李辅国在马嵬事变之前,在皇宫里地位微贱,遭尽歧视。如今他暴贵,对于当初轻视自己的人,哪里会放过?尤其是李隆基,他在皇宫里呆到四十岁了,李隆基完全没将他放在眼里,对他正眼也没瞧一眼。如今,正是报复李隆基的时候!
  
  李辅国当下对唐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唐肃宗听了,哭着说:"圣皇慈仁,岂容有此!"
  
  李辅国忙说:"上皇固无此意,其如群小何!陛下为天下主,当为社稷大计,消乱于未萌,岂得徇匹夫之孝!且兴庆宫与闾阎相参,垣墉浅露,非至尊所宜居。大内深严,奉迎居之,与彼何殊,又得杜绝小人荧惑圣听。如此,上皇享万岁之安,陛下有三朝之乐,庸何伤乎!"
  
  唐肃宗良心未泯,没有完全听他的。不过,也不怪罪李辅国对李隆基的打压。
  
  李隆基的兴庆宫有马三百匹,李辅国矫敕取马,仅留下十匹。
  
  李隆基对高力士感叹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李辅国又令六军将士,号哭叩头,请让李隆基搬出兴庆宫,迁居西内。
  
  唐肃宗哭而不应。
  
  李辅国这才感到惧怕,但他有一颗不会死心的心。
  
  恰好,他碰到唐肃宗有病。
  
  李辅国也不管那么多了,当下矫称皇帝旨意,迎李隆基于西内。
  
  李隆基无奈,只得搬家。
  
  他到了睿武门,李辅国带领着五百骑,露刃拔出白晃晃的刀子,拦在路上,说:“皇帝以兴庆宫湫隘,迎上皇迁居大内!”
  
  李隆基受到惊吓,几乎坠马。
  
  高力士见了,大声说:"李辅国何得无礼!"说着,叱令他下马。
  
  李辅国不得已,下了马。
  
  高力士又宣李隆基诰令说:"诸将士各好在!"
  
  将士听了,纳刃再拜,山呼万岁。
  
  李辅国这才知道,李隆基虽然没有权力了,但威望尚在。
  
  高力士又叱李辅国,要求他与自己共同帮李隆基扶马鞚,侍卫们前往西内,居甘露殿。
  
  李辅国无奈,只得率众而退。
  
  但他把陈玄礼、高力士及旧宫人都迁出外面,不能留在李隆基左右。
  
  李隆基也没办法,说:"兴庆宫,吾之王地,吾数以让皇帝,皇帝不受。今日之徙,亦吾志也。"
  
  李辅国与六军大将又假惺惺,素服去见唐肃宗请罪。
  
  唐肃宗虽然不赞成这样逼迫父亲,但见诸将都参与了,也是没办法的事,当下慰劳他们说:"南宫、西内,亦复何殊!卿等恐小人荧惑,防微杜渐,以安社稷,何所惧也!"
  
  刑部尚书颜真卿见李隆基被李辅国这样的小人欺辱,当下率百寮上表,请问上皇的起居。
  
  李辅国对颜真卿的行为深恶痛绝,当下奏贬颜真卿为蓬州长史。
  
  不久,李辅国把高力士流放巫州,王承恩流放播州,魏悦流放溱州,陈玄礼勒令致仕,也就是提前退休。
  
  李隆基被李辅国这样一逼,心情郁闷,因此不再吃荤,而且,经常没有吃饭,不久,就染上疾病。
  
  唐肃宗开始的时候还有去问安,后来,他自己也有病了,只有遣人去问起居了。
  
  不过,这时的唐肃宗开始意识到李辅国的阴险恶毒了,想要杀了他,又怕他手握重兵,杀他不成反被害,因此犹豫不能决。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
  
  他怎么也想不到,晚期会这么凄惨的生活!
  
  其实,他最后的凄惨遭遇,正是在偿还晚期的错误。早期的李隆基,真是英明神武的三郎,最能体现他的英明的,在于他的用人,他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都是有才而又骨鲠的大臣,让国家进入了盛世;而晚期,从用宇文融开始,到李林甫、杨国忠,盛世走向了没落,最后,走向了动荡。由此可见,用人是多么的重要!用君子,则国治;用小人,则国衰。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知道的道理,问题是,不是谁都能去用君子的,因为君子势必阻止皇帝去肆意享乐。也就是说,能用君子的人,皇帝必须先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李隆基晚期控制不住自己欲望,小人焉能不乘虚而入?
  
  惜哉!李隆基是最接近其先祖李世民的人,可惜,终究还是比不上,因为,他没有像李世民那样,至始至终,控制着自己,让自己那颗要放飞的心,始终牢牢被拴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想达到完美,真是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