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352元稹的坎坷宦途
  唐穆宗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四年时间,所以,没有什么政绩,也没有什么有名的事件,可以说,他在历史上,除了留下玩主的名声,什么也没留下。
  唐穆宗继位之后,做了很多错事,唯一做对的,就是调裴度回朝。
  
  这不是他有见识,而是藩镇再次兴乱。
  
  他派名将李光颜、乌重胤等人,率十余万军队攻打叛镇,也无一点成效。
  
  政局动荡了起来,他又无力再振朝纲,所以,只有召回裴度了。
  
  裴度自接受委任之日起,便检阅军队,补充士卒,无暇安寝。他又亲自督战西线军队,身临敌境,攻破敌城,斩杀贼将,频频向朝廷报捷。
  
  唐穆宗十分嘉许裴度的忠诚,月月派遣宫中使臣前往抚慰,晋升裴度为检校司空,兼任掌管北山诸蕃使。
  
  这时,身为翰林学士的元稹,决定干倒裴度,谋求宰相。
  
  这个元稹,就是以诗出名的元稹。
  
  一般来说,诗人是很少在政治上成功的,因为诗人浪漫情怀,不懂钻营巴结,哪里能在官场上混得开?
  
  不过,元稹可以,因为,他通过现实的摸爬滚打之后,从有菱角变得圆滑起来,在官场上开始混开。
  
  元稹,他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什翼犍之的十四世孙。至于为什幺姓元,我们在说魏孝文帝汉化的时候就说过了,他们拓跋氏,改姓元。
  
  元稹有这样的出身,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他的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为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官至南顿县丞,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元稹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
  
  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十五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二十三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二十八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八品。
  
  他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授校书郎之后,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不久,他的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女儿,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
  
  元稹夫妇由此住在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稹任职之后,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唐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
  
  这时的元稹,真是意气风发,菱角分明。
  
  他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被贬为河南县尉。
  
  新
  白居易也被罢校书郎,出为县尉。
  
  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公元809年,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
  
  他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
  
  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
  
  但是,他的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的机会——分务东台。
  
  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
  
  元稹遭受到这样的打压,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
  
  同年,正值仕途受挫时,他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
  
  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悼念诗,已经是诗歌当中悼念诗的代表作,写得真挚动人,足以不朽。哪里知道,元稹还写了一首更有名的,那就是《离思》中的第四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的前两句,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
  
  丧妻后的元稹,不改正直性格,迎来被暴揍的凄惨遭遇。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不法事,被召回罚俸。
  
  他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他们也要争住上厅。
  
  元稹据理力争,认为太监不该住上厅。
  
  仇士良顿时破口大骂,而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被赶出了上厅!
  
  之后,唐宪宗偏袒太监,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将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这一刻,元稹才意识到,自己堂堂大唐才子,堂堂大唐官员,竟然不如俩个没卵的死太监!
  
  他从此反思起来,也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十余年后,元稹终于从反思中醒悟,知道正直在官场上,只会成为被碾压的人!想要出人头地,还得磨平菱角,做一个圆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