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386中晚唐诗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依然百花齐放。
  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正如他在《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几点:
  
  一、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像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
  
  二、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像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像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尽想像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甚割砭”。《嘲酣睡》诗形容澹师鼾声之大,是“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这种夸诞的描写简直到了令人难以想像的程度。
  
  三、这种风格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奇特和“以文为诗”。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秋怀》);“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郴口又赠二首》)。韩诗又极喜欢设色敷彩,形成浓艳的色调。如《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云:“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赦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亦气冲融无间断。”韩愈这种奇崛险怪的诗风,也影响了其他一些诗人的作品,蔚为一时风气。
  
  李贺的诗受韩愈影响,但风格又不同于韩愈。他的诗想像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常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称为"鬼才"。据说他为了写出好诗,常带一个小奴骑驴出游,想出好句就赶紧写下来投入一个破锦囊中,回家再点染成篇。他的《南园》诗之一,抒发了他作为诗人的幽愤: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新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他的诗作最有名的是《雁门太守行》和《李凭箜篌引》:
  
  第一首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首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些诗,真是石破天惊,令人惊异万分。他也因为这种独特的风格,诗作闪耀千古。
  
  不过,在中唐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我们前面讲元稹的时候,就已经讲到,他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即诗文要为时代服务,为现实服务。
  
  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我们读《秦中吟》中的一首《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去到军队里赴宴,饮罢美酒佳酿,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奋,旁若无人。诗的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没有一句议论,思想已鲜明地表达出来:原来这帮国-贼吃的是人民的膏血!《秦中吟》、《新乐府》之外,同类的诗作还有很多,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代卖薪女赠诸妓》:
  
  乱蓬为鬓布为巾,晓踏寒山自负薪。
  
  一种钱塘江上女,著红骑马是何人?
  
  卖柴妇女乱草一样的头发上扎著粗布头巾,每天都到寒冷的山中去背柴;同样是钱塘江畔长大的女人,为什么另一些人却穿红戴绿、骑马坐轿,过着舒坦日子?"著红骑马"的是妓女,其实她们过的是另一种辛酸的日子,表面穿戴好,付出的是被人玩弄的代价;真正的剥削者是那些欺压农民、玩弄妓女的达官贵人。不平之中还隐藏着不平,诗颇耐人寻味。
  
  白居易诗名很大,他的名作还是那两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者写一名乐妓的辛酸遭遇,都写得优美和谐,真切动人,流传千古而不衰。
  
  晚唐诗人杜荀鹤、聂夷中、皮日休等,学习白居易,写过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好诗。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清新明丽的抒情小诗,广为人知。李商隐擅长律绝诗,常以歌咏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诗人,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无论是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
  
  连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
  盛唐不再,古诗难再!我们除了学习和景仰之外,再也超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