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445人算不如天算
  赵匡义有九个儿子,长子楚王赵元佐,次子昭成太子赵元僖,三子寿王赵元侃,四商恭靖王赵元份,五子越文惠王赵元杰,六子镇恭懿王赵元偓,七子楚恭惠王赵元侢,八子周恭肃王赵元俨,九子崇王赵元亿。
  他的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赵匡义,所以赵匡义非常喜欢他。
  
  赵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赵匡义出征过太原、幽蓟。
  
  他本是最合适的皇储,也最有可能继位,不料人算不如天算,赵元佐有这个命,无这个运,因为,他疯了!
  
  他这个疯,和他叔父赵廷美被冤死有关。
  
  赵元佐和赵廷美的关系非常好,赵廷美也非常挺赵元佐,所以,赵元佐的继位,就更稳了!
  
  哪里知道,这皇位如赌博的开盘一样,你以为稳了,可赌博的变数非常大,就算是赔率只有零点一的开盘,也有被翻盘的可能。
  
  赵元佐就是被翻盘了!
  
  赵廷美,本命赵匡美,是赵匡义的亲弟弟,为了避赵匡义的名讳,这才改名赵廷美。
  
  廷美,是的,看起来挺美而已!最后的结局无比凄惨!
  
  按照皇太后杜太后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要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匡义临终前,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廷美。
  
  但赵匡义登基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很明显,他不打算继续“兄终弟及”的规定。
  
  魏王赵廷美自然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的这个做法甚为不满,当下在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他策划之一,就是利用赵元佐。
  
  而赵元佐对这个叔叔非常的敬重,没觉人家在利用他。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的职位。
  
  赵匡义念及手足之情,而赵廷美又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留守。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
  
  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愤怒不已,当下暗中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想着东山再起。
  
  不过,他二人勾结之事很快败露,魏王赵廷美遂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同时,降魏王封爵为涪陵县公。
  
  赵元佐看到叔叔落难,当下独自申救叔叔。
  
  可是,他费尽心力,还是救不到叔叔。
  
  赵廷美很快就死了!
  
  赵元佐听闻消息,痛苦得大叫,于是,发狂了起来!
  
  他发狂之下,以小过就操刀伤侍人。
  
  一直到了雍熙二年,赵元佐的疯病好转,赵匡义大喜,为他赦天下。
  
  这一年的重阳节,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
  
  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赵元佐。
  
  赵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没有请自己,当下怒气难平,一个劲喝酒。一直到了半夜,他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
  
  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
  
  新
  赵匡义得知后,猜想是赵元佐所为,当下便命人查问,赵元佐予以承认。
  
  赵匡义大怒,把赵元佐废为庶人。
  
  这时,太子的人选就空出来了。
  
  赵元佐的被废,和赵元佑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明知赵元佐有狂疾,还把皇帝设宴没请他这事说给他听,这是故意要引他发疾。
  
  赵元佑搞倒赵元佐后,结交了许多大臣,所以,他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
  
  赵匡义觉得赵元佑也是不错的儿子,对他也有属意。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农历七月,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
  
  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得到赵匡义的嘉赏。
  
  赵元僖见了,也赶紧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也为赵匡义采纳。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
  
  赵元僖对他竭力拉拢,自己也被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
  
  赵普罢相后,赵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
  
  他立储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哪里知道,人算不如天算。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农历十一月。
  
  赵元僖早朝回府,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暴亡。
  
  这个突然死法,很可能和赵匡胤一样,不是心梗就是脑梗。
  
  看来人类的遗传基因,真的很重要!
  
  赵氏血脉,多为早死,而早死的原因,又多为暴亡。
  
  赵匡义听闻消息后,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
  
  赵元僖,虽然有手段,知道搞倒哥哥赵元佐,也知道拉拢大臣,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他没有想到老天那么快要走了他的性命。他是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这个命!
  
  如果,他知道最后的结局是终归一场空的话,那他决不会为了皇位那么卖力了!
  
  人,要聪明的同时,还要有这个命!
  
  赵元佐被废,赵元僖暴死,储位再次空缺。
  
  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见了上书,登时大怒,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
  
  他很清楚,自己的儿子们在争夺著太子之位,大臣们也在争着自己的利益!他不想给人利用,也不想让其他人得利,他要考察太子人选,不想让下面的儿子们争夺皇储之位!
  
  他这样做后,使得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
  
  之后,赵匡义被箭伤所扰,旧伤发作,越来越严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准。
  
  寇准的支持三子寿王赵元侃为皇储。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赵匡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被册立太子。
  
  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匡义闻而不悦。
  
  寇准立即劝解赵匡义,赵匡义的心情才好转。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农历三月,赵匡义崩于东京宫中之万岁殿,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
  
  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