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549状元张孝祥
  宋孝宗和宋光宗两朝,出现的名士并不多。
  张孝祥算是比较出名的,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难得的是,还是大官。
  
  宋朝是出现了很多的文人,但成为大官的,并不多。
  
  张孝祥的出身,那是好得不得了,用风水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祖坟冒烟了!
  
  他的先祖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传到张孝祥,已七代人。而他的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
  
  张籍的传人,说明基因强大;父亲是大官员,给张孝祥带来很多资源。
  
  有天赋,外加资源,想不发达都难!
  
  张孝祥的天赋到了什么程度,史书上说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
  
  这要是在今天,就算没资源,凭这样的天赋,做个写手,也照样能混吃混喝。
  
  有了这样的天赋,加上资源,所以,他在十六岁时,就乡试中试,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考到第一名。
  
  这时的社会,很流行程氏之学。
  
  秦埙与曹冠都竭力攻击程氏专门之学,而张孝祥独独不这样做。
  
  考试一完,考官定下秦埙为士人中之冠,张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
  
  赵构读了秦埙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觉得没新意,再说,肯定是秦桧教他孙子的,所以,把张孝祥提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授予张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赵构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张孝祥的诗词确实作得很美,他最出名的一首词是《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骘,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另外一首《念奴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赵构读了张孝祥这样的词,自然是推崇万分。
  
  他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使得秦桧很不高兴,又听说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当下更是不高兴了!因为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而秦桧一向不满意胡寅。
  
  在公布廷试名次的时候,秦桧一伙的曹泳,在殿廷对张孝祥拱手让礼,请求结为姻亲。
  
  张孝祥不答应,使得曹泳对他很不满意。于是,他暗示言官,诬陷张孝祥有造反的企图。
  
  秦桧本来救想搞死张孝祥,如今曹泳一出手,他自然乐观其成。
  
  张孝祥受到牵连,被赵构下诏关进监狱。
  
  就在张孝祥性命危险的时候,恰好秦桧死去,皇上郊祀,张孝祥有了活命的机会。
  
  魏良臣私下奏请赵构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
  
  赵构碍于秦桧的面子,才会抓张孝祥,如今秦桧去世,当然不会再找张孝祥的不是,当下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张孝祥重回朝廷后,首次回答皇上的提问,请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完善,又说:“官吏违背已故宰相的意见,一同凭借舞文弄法,陷人入罪,有关部门观望不管,任其罗织罪名陷人于罪,请令有关部门立即加以改正。”张孝祥又说:“王安著《日录》,把一时政事,做得好的就归功自己。已故宰相的专信专用,并不只有王安石。我担心所著的《时政记》,也如王安石专用自己的意思,乞求把所修订的《日历》详细审查加以改正,罢黜私家之说以垂青史。”
  
  赵构听从了他的意见。
  
  张孝祥升为校书郎。太庙里长出灵芝,张孝祥献上文章《原芝》,以国家的根本未立为主要内容,并说:“灵芝长在仁宗、英宗的坟墓上,可明白天意,乞求早日定下大计。”
  
  【新
  张孝祥升为礼部员外郎,不久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之后,完颜亮进攻南宋,在采石矶被击败。
  
  张孝祥听闻消息,欣喜万分,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我们通过张孝祥的诗词,就知道他是个正直的人。这样的人,想在官场上混,不是很容易的。
  
  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所以,在汤思退为宰相的时候,混得还可以。
  
  然而,汤思退和汪澈不和,张孝祥自然倒在汤思退这一边。
  
  他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诚实,张孝祥因为不同阵营,所以,并没有将汪澈放在眼里,做事往往凌驾在他之上,并不顺从他。
  
  这样一来,汪澈做到御史中丞后,他首先就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
  
  张孝祥就此被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这当然和汤思退的垮台有关系,汤思退不是从宰相位置上被赶下去,张孝祥再奸邪也没事。
  
  不久,张孝祥被任抚州知州。
  
  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比不上他。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提拔张孝祥为集英殿修撰、平江府知府之职。
  
  就算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都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把海中利润一起装入自己口袋获得暴利,张孝祥派人捕捉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其家谷粟几万斛。
  
  第二年,吴中饥荒,他就靠这些粮食赈济百姓。
  
  张孝祥在地方上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张浚听说了张孝祥的名声,他一起用,便向皇上推荐张孝祥。
  
  赵昚当下召张孝祥前往行在。
  
  张孝祥本来是议和派汤思退那一边的,如今被张浚举荐,一下子成了主战派这一边的人,汤思退感到不悦。
  
  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况且靖康以来只有和与战两种意见,留下无穷的祸害,必须先制定自治之策来对付现在的形势。”又说:“选用人才的路太狭窄,请求广泛征择朝外有识之士以备缓急之用。”
  
  赵昚认为很对。
  
  张孝祥拜官中书舍人,不久拜官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之后又兼任建康留守,因为言官的意见改任敷文阁待制,留守之职照旧。这时,遇金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所以,朝廷应该坚持抗战。
  
  可惜,赵昚最终选择了议和,张孝祥便被宣谕使弹劾,失去职位,被罢黜出朝廷。
  
  朝廷议和之后,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不久,张孝祥被起用任潭州知州,治政简明易行,不时以威力佐政,湖南于是平安无事。
  
  张孝祥恢复待制,改任荆南、荆湖北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种漕运的粮食。
  
  如果老天给与张孝祥寿命的话,他的官职,还有上升的空间,可惜,就在他三十八岁的时候,因病死去。
  
  赵昚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
  
  《宋史》中说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工于笔墨,曾亲自书写奏札,赵构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又说了张孝祥的不足,那就是在南迁之初,朝廷内部主要意见只有和与战二种,张浚主张复仇,汤思退因袭秦桧的意见力求议和。而张孝祥出入这二人之门而持二种意见,态度不明朗,人们为他感到惋惜。
  
  也就是说,张孝祥的不足,在于他在主战和主和两策上,摇摆不定。
  
  这确实是他的不足之处,不然,以他诗词的成就,再见抗战到底的刚烈,名声应不亚于辛弃疾和陆游矣!不过,我每次读他的《六州歌头》,读到最后一句:“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我知道,他心中有一股忠义之气,他时刻想着收复失地,只是,他无能为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