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562赵昀的继位
  赵昀,初名赵与莒,出生在绍兴府山阴县虹桥家中。69
  这是一个和普通人家没有什么区别的孩子,可是,有一样东西注定了他的高贵——血脉!
  
  赵与莒虽然出生在普通人家,但是,他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
  
  也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到了赵与莒父亲赵希瓐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皇室论亲,也不会论到他们的头上。
  
  所以,赵希瓐在世时,也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的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
  
  赵与莒七岁时,父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着他及弟赵与芮返回娘家,三母子在全氏在绍兴当保长的兄长家寄居,生活非常艰难。
  
  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赵与莒十六岁。
  
  赵扩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所以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余天锡。
  
  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保长家中避雨。
  
  这是非常偶然的事件。
  
  然而,有其必然原因,那就是赵与莒是皇家血脉,他如果不是的话,就算遇到余天锡也没用。
  
  余天锡认识了赵与莒兄弟后,他们的命运,就此发生改变。
  
  余天锡知他们为赵氏宗族,又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
  
  史弥远和赵竑和不来,正想着有人替代他的地位,当下非常高兴地接见了赵与莒俩兄弟。
  
  他亲自考量之后,认为兄长赵与莒是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当下在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将赵与莒选入宫内,改名赵贵诚,继承沂王王位。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赵扩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宋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
  
  赵昀这帝位,可谓得来的侥幸之极!
  
  就在赵昀当上皇帝的时候,蒙古在北方地区已经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个蒙古的名字,最早见于唐代。时在狃越河以北,西至俱轮泊周围,东至那河,北至黑龙江的地域内,分布着许多许多被统称为“室韦”的大小部落。
  
  这些部落中有一大部称为蒙兀室韦,居于今大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下游以南。
  
  十三世纪的时候,这个部落的人,把自己的传说祖居地称为“额尔古纳昆”,与古代史专记载相印合。
  
  南宋初洪皓著作的《松漠记闻》首次指出:“盲骨子,《契丹事迹》谓之朦古国,即唐之蒙兀部。”
  
  因为有个蒙字,所以,后来叫蒙古。
  
  在辽代,蒙古各部为契丹皇朝大辽的臣民,受辽朝直接统治。
  
  公元1125年,金灭辽,并大举南下,于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儿只斤部落酋长合不勒趁机自立,拓土开疆,威势日盛,附近各族于是在公元1127年推举他为蒙古部长,遂称“合不勒汗”。
  
  不久,金太宗完颜晟宣召他入朝,席间合不勒汗酒醉失态,冒犯龙颜,自此便与金廷构隙,多年交战。终于在1148年,金朝与合不勒汗议和,册封合不勒为“蒙兀国王”。
  
  新
  蒙古人是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人的后代,十二世纪初期之后,蒙古各部逐渐迁徙到蒙古高原,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高原先后被于辽朝统治,有时臣服于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
  
  公元1206年,孛儿只斤
  公元1209年到1218年,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为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
  
  公元1211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并占领中都。
  
  金国受到了蒙古的严重威胁!
  
  公元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𪾢投降。
  
  第二年,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死。
  
  这时的蒙古帝国,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部分和中亚、西亚大部,势力强大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抵挡了!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
  
  他再次发动对金国的战争!
  
  此时的赵昀,所面对就是这种急剧变化的局势。
  
  宋朝的内部,在对外政策上,产生了争议。
  
  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使赵昀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
  
  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赵昀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
  
  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耻,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
  
  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赵昀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当下让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
  
  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
  
  金哀宗在南宋不肯救援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强大的蒙古,真是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