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578忽必烈的雄才大略
  公元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即今天的北.京市。
  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公元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为大汗,成为蒙古帝国大汗。
  
  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公元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公元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公元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我们从忽必烈从《易经》中取国家的名号,可见他的文化水平,也可见他对汉文化的重视。
  
  这一点,注定了他和他的先祖成吉思汗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成吉思汗只是一个开疆扩土的屠夫,而忽必烈是个懂得治理国家的君主。
  
  公元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第二年年八月,又下诏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
  
  公元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公元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
  
  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
  
  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
  
  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
  
  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是离中国最近的北九州地区,也就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
  
  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六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
  
  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岛。接着,于十四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这也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攻击,此后,一直到美国攻打日本,使得日本第二次遭到本土攻击。
  
  十六、十七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性登陆。
  
  二十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
  
  此一战,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
  
  可见日本的战斗力非常有限,在人数和地利的面前,仍然不敌元军!
  
  此时的元军,最有利的是速战速决,不要给日本喘息的机会。可惜,元朝的将领得意忘形,导致不能速战速决。
  
  新
  元朝的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未免得意忘形,没有防范就突出阵前,根本不把日本军队当一回事。
  
  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他见对方主帅在阵前,当下返身一箭将其射伤。
  
  元军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所以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因为,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元军的战船,全部被刮跑!
  
  日军胆战心惊地在岸上守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
  
  就这样,第一次东征日本的元军,因大风造成大批船只失事,据记载,溺毙、失踪有一万三千余人!
  
  此次东征,损失惨重,战事被迫中止。
  
  日本的镰仓幕府对元朝的态度就更加强硬,更不放在眼里了!
  
  公元1275年,忽必烈派去日本的使臣杜世忠、周福等人被镰仓幕府斩杀。
  
  蒙古贵族上层对此极为震怒,忽必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在公元1281年第二次出兵讨伐日本。
  
  这一次,忽必烈出动兵力约15万人,是当时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大型舰队!他是铁了心要灭掉日本!
  
  然而,这次的作战进展比第一次要艰难得多。
  
  元军兵分两路,主力江南军约十万人,因种种原因直到七月才抵达日本海岸,而东路军约5万人则循旧路再次登陆北九州。
  
  兵分力散的元军,受到日本沿海防御工事的阻碍,寻找登陆点便花费很多时间。
  
  他们登陆后,又遭到早已有备、装备训练都得到很大提高的日军的截击,使得伤亡较大,再加上疫病横行,元军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七月三十日,在海上徘徊许久的元军再次遭遇台风,这一次的损失更为惨重,特别是迟迟方到的江南军,因为仓促建造的战船,质量低劣而几乎全军覆没!至于东路军的损失,也几乎达到七成。
  
  元朝的第二次对日征讨再次失败。
  
  之后,虽然忽必烈还计划过第三次征讨,但因形势所限,最终没有实施。
  
  忽必烈在征日第一次失败后,改为全力进攻南宋,在公元1276年2月4日,攻入临安,宋恭帝赵显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了全国的政权,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忽必烈灭宋之后,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效忠。
  
  他非常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另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开辟了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