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659杨荣的智慧
  朱瞻基登基不久,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发动了武装叛乱。
  朱瞻基在杨荣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御驾亲征,叛乱很快被平定,朱高煦被处以酷刑。
  
  朱瞻基的又一叔父赵王朱高燧也与汉王的阴谋有所牵连,杨荣等人主张同加严惩。
  
  针对这种纷纭复杂的形势,朱瞻基举棋不定。
  
  杨士奇一方面摸透了皇帝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到政局的稳定,与杨荣针锋相对,指出:“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乎?”
  
  朱瞻基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没有追究赵王的责任。
  
  赵王主动献出护卫人马,保全了性命,朝廷政局趋向了稳定。
  
  朱瞻基即位后,还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安南继续抵制明皇朝的统治。
  
  在是继续施加军事压力还是撤军的问题上,明皇朝左右徘徊。
  
  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将领们主张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杨士奇看到连年的征战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紧张、百姓的怨恨,于是和杨荣一道力主讲和,认为可以让安南拥有更大的自治权。
  
  他们的主张正中朱瞻基下怀,于是,他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安南的叛乱问题。
  
  后来几经周折,朱瞻基勉强授予安南的实际统治者黎利委任诏书和印玺,让他“权署安南国事”,这样既赢得了南部边疆的安定,又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军事开支,再次显示了杨士奇的战略眼光。
  
  杨士奇还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清明。
  
  他向朱瞻基积极建议,纠察贪官污吏,举荐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才,即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并且规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以便巩固朝廷的根基。
  
  杨士奇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如前述周忱和况钟以及后来赫赫有名的于谦皆得力于他的引荐。
  
  朱瞻基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下,明皇朝一片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
  
  朱瞻基为此很高兴,每年岁首,他让百官休息十天,自己和杨士奇等大学士赋诗唱和。此时的国家,可以称得上国泰民安了。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朱祁镇即位,张太皇太后行使摄政之权。
  
  杨士奇依然得到重用,太皇太后在军国大事上,都和杨士奇参决。
  
  不过,此时的宦官王振也开始控制司礼监,与“三杨”相抗衡。
  
  年迈的杨士奇极力支撑危局,施展自己的才能,建议朝廷训练士兵,巩固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镇抚到各地考察民情,罢除派往各地的特务,减轻百姓的赋税,放宽刑罚,加紧吏治的整顿,使明英宗统治初年继续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面。
  
  之后,杨士奇和王振这个死太监争权,这是后话,我们说朱祁镇的时候,再来详细的说。
  
  总之,杨士奇是三朝元老,在朱高炽、朱瞻基,乃至于朱祁镇,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对比杨士奇的贫穷出生,杨荣可就好多了。
  
  他出生在条件还可以的家庭,出生时,他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声,说:“雄壮啊!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便给他取名为子荣。
  
  杨荣十七岁被选入郡庠。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
  
  第二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
  
  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
  
  杨荣的大局观,使得朱棣对他非常赏识,从此受到朱棣重用。
  
  同年,朱棣即位,把杨荣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
  
  一同当值的七人中,杨荣年龄最小,也非常警敏。
  
  有天晚上,宁夏来报告说被围,这时的内阁,正是杨荣当值。
  
  朱棣将奏报给他看。
  
  杨荣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
  
  朱棣对杨荣说:“你怎么预测得这么准!”
  
  江西有盗贼起事,朱棣派使者去招抚,而令韩观率兵随后出发。
  
  贼人接受招抚的奏报传到,朱棣想赐敕慰劳韩观。
  
  杨荣说:“推算奏报发出时,韩观还没到达,不应给他论功。”朱棣更加敬重他,再升他为侍讲。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荣升任太子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内阁当值的诸臣同被赐给二品官服。
  
  杨荣评议各部门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又受朱棣赏赐衣服及钱币。
  
  朱棣非常威严,与大臣们议事无法决断时,常常发怒,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但杨荣一到,朱棣脸色便转好,而事情也就决定。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经营筹划军务,杨荣观察了所过之处的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检查城堡。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朱棣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切瓜给他吃。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职。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杨荣的母亲去世,杨荣请求回乡办理丧事,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没有批准,命他同胡广、金幼孜扈从北征。
  
  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说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
  
  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与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并持节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
  
  杨荣顺便到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他回京后,上奏十项建议,朱棣予以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