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667于谦的起来
  土木堡之变,除了二十万军队丧失之外,从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这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
  
  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都御使陈鉴面奏郕王,历数王振之罪,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这里。”说罢,跪地不起。
  
  这时,王振的死党马顺还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
  
  这一事可以看出王振先前的嚣张已经到了何等程度!他的朋党,在王振兵败身亡之外,还敢如此嚣张!
  
  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装腔作势,当下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马顺,拳打脚踢,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
  
  愤怒的大臣又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随。接着,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王振活着的时候,遍受贿赂,又大肆贪污,所以家中财富越来越多。如今,王振被籍没家产,仅金银就有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许多贪官,就像王振一样,拼命地贪财,到了最后,才知道,所贪的财,不过是在为国家看守钱财而已。
  
  这是贪官的一大悲剧。
  
  朱祁钰抄了王振家后,由监国变成了皇帝。
  
  这个朱祁钰,他的生母是朱高煦府里的侍女。
  
  宣德年间,朱瞻基御驾亲征,生擒汉王朱高煦父子,并把汉王府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朱祁钰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侍女吴氏,也在其中。
  
  在回京的途中,朱瞻基见到了吴氏,情动之下,临幸了她。
  
  然而,吴氏是罪人身份,不能封为嫔妃。
  
  朱瞻基便把她安排在紧靠宫墙的大宅院,时时临幸。
  
  在朱瞻基的努力下,吴氏终于产下一子,就是朱祁钰。
  
  母凭子贵,吴氏由此被封为贤妃,但却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朱瞻基病重,召吴氏母子进宫,将之托付给张太后。
  
  朱瞻基驾崩之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而朱祁钰封为郕王。
  
  至此,朱祁钰完全没有了当皇帝的希望。可是,命运很快眷顾他,让他成为了皇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镇御驾亲征,留郕王朱祁钰为监国。
  
  最后,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
  
  皇帝被俘之后,瓦剌咄咄逼人,挟持皇帝,不断对明朝索取财物。
  
  一时之间,朝野震惊,甚至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
  
  “南迁”之争,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有贞,他根据天象的变化,提出了南迁的主张。
  
  这种说法,颇得一些大臣支持。
  
  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岂可轻易迁移!
  
  这时,在面对瓦剌的不断索取,于谦等大臣禀明孙太后,决定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断绝瓦剌难以满足的索取。
  
  孙太后无奈之下,只得答应。
  
  朱祁钰就此成为了皇帝,改年号为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他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朱祁镇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口。
  
  瓦剌见了,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
  
  朱祁钰在面对瓦剌的进攻,当下重用于谦,全力阻击瓦剌!
  
  于谦出身,还是比较好的。他出生于官宦人家。
  
  他的高祖于夔,在元朝为官。
  
  他的曾祖父于九思则任杭州路大总管,也就在这时,他的曾祖父把于家迁往杭州钱塘县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而于谦的祖父于文明在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
  
  工部主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职,但,足以让于谦成为资源很足的人。
  
  再加上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的成功,就更加容易了。
  
  于谦非常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他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于谦八岁时,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
  
  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这对出来的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于谦时任御史,待朱高煦出降,朱瞻基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
  
  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
  
  朱瞻基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朱瞻基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
  
  他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都积蓄了数百万斤粮食。请在每年三月份时,令府州县报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户,然后按分额支给他们粮食,先给豆类和高粱,其次给小米和麦子,最后给稻谷,等秋收后偿还。因年老有病以及贫困而不能偿还的则给予免除。州县官吏任期已满应当升迁的,如果预备粮不足,不能离任。还要命令风宪官员经常监察。”
  
  书上之后,皇上立即下令施行。
  
  河南黄河沿岸,经常被洪水冲开缺口。
  
  于谦令加厚建筑堤坝,每个乡里都要设亭,亭设亭长,责令其督率修缮堤坝。他又命令百姓种树挖井,结果当地榆柳夹路,行人也不再受渴了。
  
  大同孤立在塞外,按抚山西的官员常走不到,于谦请另设御史来治理。他又把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
  
  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太行山的盗贼为此而不敢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