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三国之徐州枭雄 > 第143章祭孙坚情动众将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三月。
  大汉天下,从南到北,又是刀兵四起。
  
  完全没有因为天子逃离李傕郭汜的魔掌,重新定都阳翟之后,为天下百姓带来想像中的太平。
  
  而唯一太平的,则是徐州和扬州。
  
  无论是百姓,还是天下有识之士,皆在谈论大将军陶应,许多人都认为,只有陶应,才能够为天下带来真正太平。
  
  北固四句已经被奉为经典,人人都在向往大将军在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之后的那个盛世王朝。
  
  徐扬两州的许多百姓,已经在私下里称陶应为太平王了。
  
  而北固山也有了太平山之称。
  
  相比于其他各州的大战,徐扬两州对陶应将要进行的赤壁大战都非常支持。
  
  这场大战的规模,也是整个天下最大的,战场沿着长江,东起江陵,西至夏口,蔓延数百里。
  
  双方真正争夺的焦点,则是赤壁。
  
  陶军在长江南岸,荆州军在长江北岸。
  
  正月,孙策突袭了夏口,便为这场大战拉开了序幕,之后双方开始调兵遣将,几乎把所有的兵马都集中到了长江边上。
  
  刘表在汉津渡驻扎了一万兵马,由蔡瑁统领。
  
  既可以挡住陶军由夏口沿汉水北上,突袭襄阳,同时也可以在关键时刻顺流而下,进攻夏口。
  
  一旦夏口被控制,向东可以突袭江夏、庐江,而向西,则会投入赤壁战场。
  
  因此,陶军在夏口也驻扎了五千水军,由蒋钦周泰统领。
  
  在赤壁,陶军集结了十二万大军,其中水军有两万,徐晃、臧霸、孙观、凌操、邓当、孙策、周瑜、程普、黄盖、韩当、甘宁、鲁肃等将领,荀攸为军师,而且大将军陶应以及郭嘉、许褚、典韦等,也正在向赤壁赶来。
  
  长江北岸的荆州军也不弱。
  
  刘表集结了四万兵马,南阳张济两万兵马,益州刘璋派扬威将军费观、以及吴班、吴懿率领三万兵马也来助战,所有大军共计九万。
  
  天子刘协下了诏书,让大将军陶应和镇南将军刘表立刻罢兵言和,各守疆界。
  
  而陶应也上书朝廷,此次出兵,只为确保长江商道畅通,使扬州、荆州能够正常通商,繁荣南方的经济,使官府商税增加,百姓生活富裕。
  
  如果刘表能退兵,那么他绝不会兵进襄阳。
  
  这些说辞都毫无意义,最终还得靠实力。
  
  调解无果,天子只好再下诏,让曹操出兵,意在武力干涉。
  
  曹操立刻下令,自己将亲自统兵,戏忠、陈宫为军师,夏侯惇、夏侯渊、赵俨、杜袭、李通、曹洪等为大将,南下荆州。
  
  在赤壁,刘表和陶应之间的兵力悬殊并不大,双方又都隔着一道长江天险,谁想取胜,都不容易。
  
  而在武陵以北洞庭湖、巴陵地区,陶军也集结了八万大军。
  
  不过这些都是步兵,其中五千水军正在筹建,战船也不齐全,并未形成战力。
  
  刘备和黄权则率领两万水军,一万步兵已经到了油江口,与王威合兵一处,也有四万大军。
  
  他们拥有战船上千艘,随时顺流而下,能够进入巴陵、洞庭湖。
  
  一旦到了洞庭湖,他们便可沿着沅水和湘水南下,威胁武陵、零陵、长沙、桂阳等荆南四郡。
  
  由于水军作战灵活,荆南四郡面积又大,巴陵的大军暂时还不敢轻易离开。
  
  陶应离开徐州,与郭嘉、典韦、许褚及五百护卫,乘坐几艘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
  
  
  先到了江夏,在西陵城外,孙坚的坟前祭拜了一番。
  
  陶应刚穿越来的时候,就曾与孙坚并肩作战。
  
  当时他们共同讨伐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
  
  而陶应是最年轻的,作战勇猛,又展现出了一定的智谋,不光是孙坚很赏识,就连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人,对陶应的印象也不错。
  
  那同样,陶应对孙坚的印象也不错。
  
  那个时候,孙坚绝对是大汉的忠臣,也是汉军中有名的虎将,连董卓麾下的猛将李傕、郭汜、华雄等都很佩服。
  
  看着孙坚的墓碑,陶应也非常感慨。
  
  孙坚的夫人吴氏带着几个子女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孙尚香等陪在旁边。
  
  “老身谢过大将军……”祭拜完毕,吴夫人向陶应行了一大礼。
  
  “吴夫人免礼!”陶应也拱了手,“当日与文台并肩作战,讨伐叛逆之事,还历历在目,不想今日却天人永隔,所幸伯符亦有当年文台之勇,定不会辱没孙氏之威名,将来必然会建功立业,拜将封侯,从而光宗耀祖!”
  
  “伯符虽勇,但行事莽撞,还望大将军看在先夫的份上,不吝指教!”
  
  “夫人放心,假以时日,伯符必是一员文武双全的良将!”
  
  陶应没有在江夏逗留太多的时间,吴夫人看着渐行渐远的战船,默默的说:“夫君可以放心了,大将军人中之龙,且是以诚相待,孙家不会没落!”
  
  吴夫人看的出来,陶应在祭拜孙坚的整个过程中,流露出来的表情都是那样坦诚,因此她所有的担心都没有了,而孙策在大将军麾下,做一员良将,在她看来,比争霸天下要好得多。
  
  四月,陶应来到了赤壁。
  
  荀攸率领着所有将领在水寨门口迎接。
  
  “参见主公!”
  
  “诸位免礼!”陶应下了船,向众人拱了拱手。
  
  “公达,辛苦了!”看着荀攸有些消瘦的身体,陶应很感动。
  
  自己、荀攸和郭嘉三人,荀攸是最辛苦的,整整一年,几乎都在军营中。
  
  军营禁酒、禁色,在这个时代,生活是非常乏味的。
  
  “分内之事尔……”荀攸又拱了拱手,同时也非常感动,主公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那再辛苦也值了。
  
  陶应又一一对其他将领进行了嘉奖,当然只是口头的。
  
  庐江之战打的好,但所有的赏赐也都已经给了,现在几句口头嘉奖,也让将士们都很激动。
  
  “伯符、公瑾,夏口之战打的好,你们二人当为首功啊!”陶应来到了孙策和周瑜跟前。
  
  “全赖主公之虎威!”两人向陶应拱手行礼,虽然表面平静,但毕竟是年轻人,内心的兴奋还是展现出来了。
  
  “德谋、公覆、义公,别来无恙啊!”
  
  “主公,我等还好……”
  
  “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路经江夏时,我曾前去祭奠文台,想起昔日,我等与文台、大荣(祖茂的字)驰骋沙场,横扫叛军如卷席,何其快哉,如今却恍如隔世啊!”
  
  “主公……”
  
  孙策、周瑜、程普、黄盖、韩当等人,听了陶应这番话,全都热泪盈眶。
  
  “马革裹尸,乃为将者之幸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今逢乱世,正是大显身手之时,唯有建功立业,开创出一个太平盛世,他日九泉之下,方可畅饮!”
  
  “主公……”
  
  孙策、周瑜以及荀攸、郭嘉、徐晃、臧霸、典韦、许褚等等所有将领,此时都万分激动,满腔豪情,一齐拱手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