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修行沉思录 > 第195章儒佛道基本戒
  五戒道家和佛家的五戒都是一样的,在儒家叫作五常,这是修行的根本,根本的根本,就如同地基一样。
  
  不杀生戒:正制的是不杀人,兼制不杀一切动物。不杀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仁者爱人”,就是指佛家的慈悲心。
  
  这主要是对治人类的贪心和倚强凌弱的残忍之心。正因为人类内心有倚强凌弱的残忍性,才会有战争不断及种种凶杀事件的出现。
  
  所以不杀生戒是维护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的一个前提。
  
  修行者可以由执持不杀生戒来培植慈悲、仁爱之心。
  
  有一些行为不算杀生:
  
  第一种情况:正当自卫。当人类遭遇攻击、暴力或者潜在的威胁时,有权利保护自身,并且他们的防卫行为不会被视为杀生。普通人在保护自己或家庭的过程中进行的防卫性反击。
  
  第二种情况:慈悲解脱。按照佛道儒的教诲,生命是珍贵的,但它也是世俗的。
  
  慈悲地终止痛苦、疾病、残疾或绝望的生命,是一种修行者所追求的解脱。因此,对患有晚期癌症、绝症患者的安乐死行为不算杀生。
  
  第三种情况:人类必需品的获得。人类维持生存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如食物、水和燃料。
  
  而这些资源的获得会伴随着其他生命的死亡。在如此残酷的人类生存条件下,我们虽不能完全避免杀生,但可以掌握正确的获得方式,如捕鱼捕虾、狩猎和农业等。
  
  第四种情况:为了社会安定团结和修真界众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惩治和打击一切破坏分子。比如邪修、邪族、鬼修、鬼族、魔修以及正道的坏分子等等。
  
  第五种情况:为了大自然的平衡,适当捕杀妖兽。当妖兽增多的时候,修真界资源是有限的,强大的妖兽就会把弱小的往人类地盘赶,这个时候,修士捕杀妖兽也不算杀生。
  
  有一种情况,其实自然资源有限,超越天地承受范围时,因果法则会出现,倒时众生面临杀劫,比如,正道盟和邪道盟之间爆发战争,牵扯整个乾陵修真界,这样就不止一个国家,一个修真门派受到威胁。
  
  这样情况下,不做侵略一方,尽可能保护本国修士性命,为本国修士找想,舍生取义,不在为个人利益找想,全国大多数修士如此想的时候,整个国家的因果便会转换,这个时候,这个国家的杀劫便会过去。
  
  秦文轩把业力、因果、命运、轮回之间关系讲了一遍,相信着少之又少,这样才正常。
  
  不过有天阳老祖和玄极老祖两位相信就行,毕竟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当高层喜欢一样东西或爱好的时候,底下人哪怕不热爱,也会尽量去找这种东西,或者去学习这种爱好。
  
  第六种情况:中药面动物尸体,可不可以用呢?——可以用。
  
  因为那个就等于佛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是为我杀,药用可以。
  
  第七种情况:无意杀生是指没有故意或意图地对生命进行伤害或毁灭,而是在无意中造成伤害或死亡的情况。
  
  其实,秦文轩没有将的是,无意杀生,虽然不算杀生,但对方死亡的瞬间会仇恨你,便产生“因果”。
  
  他的其中一具化身——文生魂,因为秦文轩过去生中,靠在墙边的扁担倒地,打死此人。
  
  这个人当时怀恨在心,到了今生,此人才会一扁担打死化身——文生魂。
  
  不偷盗戒:是针对财物来制定的。众生几乎都贪财,贪财就会生起盗心,想将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众生偷盗时会用种种方法,例如假公济私、借债不还、顺手牵羊、偷税漏税等等,偷盗的心机、手段也算是千奇百怪。
  
  不偷盗就是儒家的“义”,所以,有“不义之财不可取”。
  
  不邪淫戒:作为在家居士,可以过一夫一妻合法的婚姻生活。夫妻之外的男女行为称为邪淫,若发生,则犯根本戒。
  
  众人最重的烦恼就是淫欲心。不邪淫就是儒家所说的“礼”
  
  不妄语戒:如果我们以虚荣心、以贪求名闻利养的心说自己修行开悟了、证果了、得神通了、有天人来供养了。
  
  乃至说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萨、某某神、某某仙再来,那就犯到了大妄语,会贻误众生,罪过无边。
  
  不妄语戒兼制小妄语,小妄语是指平时喜欢说假话,心口不一。我们佛弟子一定要说诚实语。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叫“信”呢?信,人字旁,右边一个言。这个字就告诉我们——只要人说出的言语就是有信誉的!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说诚实语。万一因烦恼重,说了假话,倒也不算破根本戒,还是可以忏悔的。
  
  不妄语就是儒家“信”。
  
  不饮酒戒:酒是无明毒水,能乱我们的性德,所以说不饮酒戒是一条遮戒。
  
  不饮酒就是儒家的“智”。
  
  佛教特别重视智慧,只要使我们的理智颠倒混乱的,我们都要制断。
  
  如果我们喝醉了,就会犯糊涂,就会胆大妄为,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不敢做的事也敢做,等到醒过来又后悔莫及。
  
  喝酒会伤害脑细胞,如果平时嗜好喝酒,身体容易出问题,晚年还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
  
  戒也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道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
  
  佛道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道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
  
  出于悲心,佛道为大家开示了行为取舍的道理。这就是戒律的由来。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烦恼,灭诸过失。
  
  众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强有弱,佛道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众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选择地受持,可以受一条、受多条,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