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汉双壁 > 第五十六章灯火不灭除夕夜
  卫青这边,说干就干,没有到中午,就安排人,在县城里面,贴出了市场价,收购鸡鸭猪、木炭的告示。
  汉代的百姓们家里面,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鸡鸭猪。
  别说,卫青只是收二三十个,就是再多一倍的数量,收齐也不会有什么难度。
  “……”
  告示一张贴出来,县城里面的庄家户,立刻蜂拥而至,邵阳这边,很快就收满了所需的鸡鸭猪。
  当四周村镇的庄家户,赶着鸡鸭猪,想赚几个铜板置办几匹布做新衣服,却被告知已经收完时,都气得当场,吐了唾沫,剁脚骂了娘。
  “……”
  到了正午时分,木炭的事情,也有了眉目。
  厚土县城的一处炭场里面,有上万斤现成的木炭,炭场主人听说是军营采购,情愿以市场价的七成,把木炭卖给军营。
  邵阳那边,负责采购的事情,而卫青这边,也有别的事情要办。
  卫青这边,带着各种各样的礼物,去挨家挨户的回礼,没办法,人情世故就是这种东西。
  到了除夕那天,偌大的军营之中,热气沸腾,肉香味四溢。
  不知道是除夕节的缘故,还是高昂的边疆民歌,调动了大家的情绪。
  又或者是满桌子的好酒,好菜,晃得人眼花缭乱,也可能是美酒佳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总之这一晚的聚餐,热闹无比,几百个大老爷们,就像全都疯了一样,又唱又闹,就好像在耍酒疯一样。
  “……”
  深知身为将官,必须保持冷静头脑的卫青,平日里基本上不怎么沾酒。
  所以说,哪怕是到了除夕,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卫青也只是吃些肉菜,啃几块白面馒头,然后就静坐在那,看着士卒们闹腾。
  一开始时他还把持得住,别人来敬酒,他端着酒碗抿一口,是那么个意思,不失礼就行了。
  他地位高,又是军队的老大,别人也不会和他计较。
  可是渐渐的,随着除夕节,节日热情的传染,卫青他再想就这么“意思、意思”就不成了。
  先是几个喝高了,满身酒气的伍长,走到他的面前,嚷嚷着敬酒不能“意思”。
  紧接着,几个亲卫也来要和他喝一碗,然后是几十个,从一开始就跟着他走到现在的老兵。
  这些人敬酒,卫青都不好意思拒绝。
  喝到最后,几斤酒下肚,卫青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就连怎么回的家,都不知道。
  他更不知道,这一夜,厚土县城家家户户的油灯,都亮了一整夜。
  “……”
  除夕夜,到了晚上,按照民间的习俗,要守岁,俗名"熬年"。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不敢睡觉,坐等天亮…
  干坐着也太闷,慢慢的也就开始喝酒、吃饭、通宵开灯、放鞭炮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平安的度过这一夜。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同流水般,逝去的旧日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即将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思。
  除夕夜是万家灯火之夜,亦是人们合家团圆之夜。
  除夕不夜天,流光溢彩日辉煌。
  早在汉朝时期,民间便有传统,除夕夜不灭灯。
  哪怕平时再扣门的百姓,在这一夜都不会灭灯。
  在人类的历史上,火光代表着光明与热量,代表着文明的初始。
  遥想几十万年之前,天上降下了一道雷电,打中了大树,燃起了熊熊的火焰,那是人类第一次接触火。
  到后来,人们懂得利用火,学会保存火种,制作油灯。
  至此,灯光、烛火,便成了人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唯一的温暖。
  除夕守夕,守的不是传统…
  而是人们对无尽黑暗中,光明的渴望,更是未来新的一年的希望。
  县城之中,点点灯火在百姓们的窗前浮现,渐至燎原。
  万家灯火,正是历代先辈们对光明与希望的延续。
  天色已晚,道路越险,夜晚就愈发难行,但此时此刻,各处还有商人在行商。
  也正因为如此,将屋子建在道路两旁的人家,也在这一夜,挂一盏灯笼,以作明灯引路之用。
  朦朦胧胧,灯火的光亮散开,将四周晕染成一片昏黄,在月亮、星星之下,恍若希望之光。
  这一夜,家家户户的烟囱处,都冒着热气腾腾的白烟,香喷喷的饭菜香味传遍城镇。
  无论,平日里家境、日子过得如何,在这一顿上,大家都会拿出压箱底的吃食。
  浅红色的高粱米汤,黄灿灿的小米饭,自家腌制的酱菜、干菜,腊肉干配白面镘头,齐齐的,摆在桌子上。
  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同族同姓同血之人,在除夕这一夜,聚集在一起,那气氛真的是非常热闹。
  大家盘脚坐于坑上,主位上的老人,讲上一则故事,或是轶闻,或是亲身经历,或喜或悲。
  年轻人们斟酌着,低头议论,乐此不疲。
  老年人年纪大经验多,走南闯北客商,多的是说不尽的故事,年轻人也渴望远方未知的事物,所以,听得也很认真。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亮了,天际的晚霞,也如盛装歌舞之后,褪去了华彩妆容。
  第二天,日上三竿,卫青摸着酸痛的脑袋,这才慢慢悠悠的醒了过来。
  昨天晚上他喝酒,实在是喝的太多了。
  四五斤酒下肚,他直到现在,还不怎么舒服。
  结果等卫青刚一推开自家的大门,便发现自己的门前围满了人。
  “………”
  好家伙,给卫青吓了一大跳。
  各路给他拜岁的人,络绎不绝。
  来的人有乡绅,有地主,有庄户,也有县官,一拨人还没走,另外一拨人已经赶到。
  大厅里的几把椅子,就没有空着的时候,实在没落脚的地方,有的人干脆就站着。
  来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空着手的,直通通的送钱的倒是没有。
  但是,送丝帛、丝绸,送鸡蛋,送活鸭的,很多很多。
  不管礼轻礼重,卫青都先收下。
  没办法,人实在太多了,熟人也多,他也不能每个人,都交代别人把东西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