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三十二章卿之所愿,唯理所在
  张居正的陈五事疏在干什么?在规定皇帝的义务。
  
  自古以来,皇帝就只有权利,没有任何的义务。
  
  尤其是在大明的制度设计之下,没有皇帝盖章,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情况下,嘉靖、隆庆两任皇帝,都是不上朝不视事,直接进入了神隐模式。
  
  朝臣想劝谏皇帝,也没有发力点,见都见不到,奏疏送到了司礼监,送进了宫门之后,就是再无音讯。
  
  张居正在给大明的国家之制打补丁。
  
  高拱的陈五事疏里,也是在规定皇帝的义务,张居正也是在规定皇帝的义务。
  
  只不过张居正的陈五事疏要比高拱的更加温和,总结来说就是朝臣见皇帝、皇帝批奏疏、皇帝召辅臣、国事需廷议、京官要考核。
  
  这五件事,前三件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内廷,后两件得罪了大明上下文官体系。
  
  张居正不仅是这么说,他也是这么做的,一旦没有威权、一旦皇帝不再对张居正支持,那张居正就真的非常危险了。
  
  徐阶贪了那么多的钱,买了那么多的地,海瑞查松江侵占田亩大案,主持松江府退田之事,徐阶都一亩地没退,海瑞被朝臣以鱼肉缙绅的罪名给劾倒了。
  
  高拱在刺王杀驾大案的漩涡之中,都没有弄的家破人亡。
  
  张居正这头得罪皇帝,那头得罪朝臣,这是要做什么?
  
  他想要这江河日下的大明,稍微停一停向下滑落的速度。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张居正没有回答怕不怕的问题,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问题。
  
  朱翊钧再次听闻这句,一时间有些愣住了,而后嘴角抹开了一抹笑容,很快扩散成为了阳光灿烂,朱翊钧笑着说道:“卿之所愿,唯理所在。”
  
  皇帝该不该到文华殿听政?皇帝该不该遇到大事召集辅臣面议?大明二十七位廷臣请求觐见,作为大明帝国权力中枢的二十七人,皇帝该不该见?皇帝该不该批阅奏疏?哪怕是画个圈,打个叉号?
  
  朱翊钧认为唯理所在,皇帝是什么?
  
  举天下之善,尽万物之理,受万民供奉,皆在于朕之一身。
  
  这是皇帝的权利。
  
  那么办公,或者更简单的盖章,就是皇帝的义务。
  
  朱翊钧也不是勤勉,他就是想到文华殿,看这帮帝国的明公们吵架!
  
  至于京官们是否接受如此严苛的考核,朱翊钧不跟朝臣们撕扯,他只为张居正站台,张居正要是能办,他就办,他要是办不了,那朱翊钧长大后,就亲自办。
  
  “谢陛下隆恩。”张居正十分恭敬的行了个大礼,他不知道小皇帝到底懂不懂这一轮的交换到底意味着什么,张居正的感谢是发自真心,发自肺腑的感谢。
  
  说难听点,张居正这封陈五事疏和高拱的陈五事疏一个路数,都是在僭越皇权,在作践皇权为自己立威权,进而推行政令,用限制部分皇帝的行为,来考核天下官僚,包括京官。
  
  朱翊钧的答案是,唯理所在。
  
  张居正在文华殿讲筵,而讲筵学士王家屏、嘉靖四十四年状元郎范应期,来到了杨博的全晋会馆,登门拜访。
  
  张居正说,他的全楚会馆,远不如杨博的全晋会馆。
  
  两家会馆紧邻,但是全晋会馆,占地高达八十余亩,比当年中山王徐达在南京城大功坊的魏国公府还要阔气,魏国公府初建不过八十亩,后来经过了翻修,才到了一百亩左右。
  
  而杨博的全晋会馆,就超过了八十亩。
  
  此时正该是坐班的时间,吏部尚书杨博不在六部衙门坐班,怎么在家里?
  
  领导不在衙门是一种司空见惯、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政务官的杨博,具体的部事,他只需要将部议过目书押即可。
  
  张居正做了首辅,整日还在文渊阁里坐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次辅吕调阳是做什么的?那么多的中书舍人是做什么的?
  
  王家屏和范应期走进了全晋会馆,见到了书房里的杨博,而杨博身边站着一个面相极为温和的读书人,此人名叫张四维。
  
  杨博走后,这全晋会馆,就是张四维的私宅了,而杨博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原籍闲住了。
  
  在京师考成法试行结束之后,杨博将会致仕,他之前答应了张居正,便不会食言。
  
  杨博打算退了,再继续下去,只有身败名裂,晋党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不受他的掌控。
  
  “这讲筵时辰还没到,二位不是应该在文华殿上吗?”杨博眉头紧皱的看着,这是被张居正给撵出来了?
  
  张居正众目睽睽下承诺,并且以独占讲筵之事,交换了开奉天殿,召开朝会为戚继光恩赏。
  
  张居正这是食言了吗?
  
  王家屏结结巴巴的把在文华殿讲筵的事儿,事无巨细的告诉了杨博和张四维。
  
  杨博老了,他要致仕了,也护不住这些晋党上上下下,他听闻王家屏和范应期这么讲,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之前判断是准确的。
  
  小皇帝一点都不笨,之前确实是在偷懒,经过了被人刺杀之后,终于转了性子,开始认真的了起来。
  
  好事,这是杨博的第一感觉。
  
  张居正不止一次在公开的、私人的场合,说杨博是硕德之臣。
  
  杨博确切的知道,自己之前判断没错,刺王杀驾大案,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并不是结束,当皇帝长大了,亲政了,这个案子,将会是将晋党连根拔起的由头。
  
  不过这和杨博没什么关系了,他要致仕了,他也病了,大限将至,人一死,一了百了,他还能管得住身后的事儿?
  
  “两个废物!”张四维听闻两个人是因为无能被赶了出来,温和的脸色立刻变得凶狠了起来,这一变脸,便变得面目可憎了起来。
  
  张四维一甩袖子,指着王家屏和范应期,厉声喝骂了起来。
  
  杨博则伸出了手,将张四维的手摁了下去,笑着说道:“二位学士,那就回官署坐班吧,白圭不嫌辛劳,那就让他继续担着讲筵担子,此事到此为止了。”
  
  “去吧,去吧。”
  
  “是,学生告退。”王家屏和范应期赶忙告退。
  
  “两个废物,就该处置一番!”张四维待二人走后,面色变得略显几分不耐烦。
  
  杨博怎么可以这么轻易放过这两个学士,他们差事没办好,这么好的把小皇帝控制在自己人手中的机会!
  
  张四维本以为这个买卖,晋党能大赚特赚,结果倒好,这买卖做了,开奉天殿恩赏戚继光已经廷议通过,开始进行了,结果张居正还是占着给小皇帝上课的坑。
  
  这买卖做了,只做了一点点,而没做完的原因,是王家屏和范应期无能,这怎么能让张四维不生气呢?
  
  杨博,非常不喜欢张四维,杨博宁愿把晋党党魁的位置让给张居正,楚晋合流,都不愿意让张四维做这个党魁。
  
  杨博知道张四维为人秉性,张四维商人世家,逐利的性子,早已经根深蒂固,坚若磐石,杨博知道张四维这种人,很有可能把晋党带向无底的深渊之中。
  
  不弘且毅之人,心里没有天下,只有私利,狭隘但是矢志不移的人,站在庙堂之高,是国贼。
  
  “戚继光的事儿,是白圭一意孤行,并不是交换,你明白这中间的差别吗?”杨博看着张四维说着其中的区别。
  
  张居正没把小皇帝的教育权拿出来做交换,张居正说的很明白,他在一意孤行。
  
  至于张居正为何要让出这独占经筵之事,杨博也清楚,那些个问题,实在是过于刁钻了。
  
  杨博看着张四维,又看着王家屏和范应期的背影。
  
  眼下大明朝的大臣们,早已经没有了恭顺之心。
  
  每个大臣,看似对小皇帝的讲筵格外的重视,但张四维、王家屏、范应期,和朝中那些个大臣们,有几个认认真真的看过小皇帝和张居正,在文华殿到底奏对了些什么?
  
  侍读学士可是每天都会将奏对的每一个字都抄录下来,但凡是真正的关心陛下的学业,翻一翻那些起居注,就会知道给小皇帝上课,绝对没那么容易。
  
  杨博看过,认真的看过,他看过那些奏对,就知道小皇帝的秉性,葛守礼去了只会白给,所以派了两个学士去丢人。
  
  读书人嘛,脸皮都厚,丢一点也无所谓。
  
  葛守礼以为自己是出工又出力,就是捞不到好处,但其实,杨博在保护葛守礼,不是杨博护着,葛守礼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
  
  杨博已经提醒了张四维,但是看张四维一脸迷糊样儿,杨博没有进一步的提醒。
  
  小皇帝阳光开朗的表面下,是怎么一副面孔呢?
  
  杨博靠在太师椅上,继续说道:“嘉靖四十年,严嵩老迈,吏部尚书吴鹏致仕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举荐了舅舅欧阳必进入朝,严世藩以他父亲的名义,上奏说:举亲不避嫌,以慰老境。”
  
  “严世藩借着父亲的名义,给世宗皇帝上了一封密奏,世宗皇帝只能应了下来,让欧阳必进做了礼部尚书。”
  
  以慰老境,意思是举荐欧阳必进,是为了宽慰老迈的严嵩。
  
  但是这封密奏的最大问题是严世藩以他父亲的名义上奏的。
  
  杨博继续说道:“后来群臣不满,欧阳必进被罢免,世宗皇帝怕寒了老臣的心,就亲自下旨宽慰严嵩,严嵩闻之,大惊失色,赶忙进了趟宫,禀明了圣上,他不知道此事。”
  
  “严嵩自从夫人走后,就再也不视事儿了,严世藩背着严嵩不知道做了多少的事儿,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藩被斩首,严嵩被抄家,削掉了官身回乡,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严嵩,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去。”
  
  杨博为何突然讲起了六年前的旧事?
  
  刺王杀驾的案子,到底谁在背后做的?
  
  高拱吗?高拱要是有那个胆子,现在也不在新郑闲住了,就算高拱有这个胆子,他也没那个实力,往宫里塞人,简单也不简单。
  
  杨博很怀疑是张四维做的,因为杨博在拉拢张居正,而张四维对晋党党魁的位置垂涎已久,甚至杨博有八成的把握,就是张四维做的。
  
  杨博看人极准,这一点张居正非常佩服。
  
  刺王杀驾案的烂摊子,是杨博收拾的,是杨博卖着老脸到全楚会馆,低三下四的求当朝首辅出面息事宁人。
  
  杨博在告诉张四维,别急,晋党现在是他杨博的,但终究是他张四维的。
  
  张四维面色不变,笑着说道:“嵩父子怙宠擅权,落到这个地步,死无葬身之地,也算善恶终有报了。”
  
  杨博失去了跟张四维交谈的兴趣,张四维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想法,不是杨博说几句就能纠正的。
  
  都这么大岁数了,又不是孩子了,杨博懒得再言。
  
  “累了,你回吧。”杨博挥了挥手,端起了茶盏送客。
  
  “那舅舅,我就先走了。”张四维不再多言,笑着拜别了杨博。
  
  张四维这次来全晋会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杨博是不是还在恋权不走,看到全晋会馆在收拾东西,张四维便安心了,杨博终究是没能拉拢到张居正,这对张四维而言是好消息;
  
  第二件事,这是商量自己儿子和杨博孙女的婚事。
  
  杨博儿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儿,这是亲家。
  
  张四维是王崇古的外甥,这是亲戚。
  
  但是张四维还是想要亲上加亲,按着辈分,让自己两个儿子,迎娶杨博的两个孙女,这是姻亲。
  
  杨博答应了,这两件事,都算是办成了。
  
  “张居正啊,张居正,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如何善终?”杨博叹了口气,放下了茶盏,他本来打算把自己没有的女儿嫁给张居正,这样就有了姻亲的关系,但是张居正不肯。
  
  而此时的大明皇宫之内,小皇帝正在习武,太后正在听冯保奏禀朝中之事。
  
  听到张居正的陈五事疏后,李太后的面色变了数变,面色凝重了起来,她的思维略微有些跃迁。
  
  张居正稍微触摸到了点皇权的边角料,李太后的思维,就跃迁到了张元辅这也是要学那高拱僭越神器。
  
  这孤儿寡母做江山,何其不易?
  
  大明皇后都是来自民间,没有任何外戚助益,李太后一时间有些慌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