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24章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
  “剖腹产、白内障摘除、结石摘除、截肢等手术方法,但臣妾看方法简陋,可能是翻译的词不达意。”
  朱祁钰发现,谈允贤记录中,竟有整容手术的记载。
  在患者颊部或前额切下一块皮肉,但不完全分离,再划开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长后再与原来的部位分离,这是垫高鼻子的手术。
  “我华夏医学中的手术,多用于军中,截肢等手术。”
  “但臣妾在宫中藏书中的蒙元医书里,却见过用麻醉剂手术,似乎大食人更精通麻醉手术,成吉思汗身边就有很多外科手术高手,但如今大明精通的已经不多了。”
  谈允贤没敢说不会。
  战争,往往会摧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大明外科手术迟迟得不到发展,和战争有直接关系。
  朱祁钰凝眉:“你的意思是,大食人也精通医术?”
  “陛下,不说印度,安南、柬埔寨、老挝、暹罗皆有医书,那些古书运回来,臣妾都看了,和大明医书都有差别。”
  “天下各国,怕是都有医书,都有独创一门的医道。”
  “只是像大明、印度、大食这样成体系的医道,并不多。”
  就是说现代医学,不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
  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发展出来的。
  是从希腊医书中慢慢脱胎换骨出来的,而巴比伦、埃及、罗马都有成套的医术体系。
  这是朱祁钰眼馋的,能把这些体系拿来,汇编成一本,再推陈出新。
  只要他能将天下各国医书、医道高手聚集于大明,那么就能快速推动现代医学的诞生。
  “爱妃帮了朕的大忙了。”
  朱祁钰开始考虑,是不是不举行全部屠杀政策,而是保留一技之长的人,让这些人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见皇帝思考,谈允贤也不敢打搅。
  “去请老太傅来。”
  胡濙正在编纂一本《交趾热病书》,闻听皇帝诏见他,是要商谈印度医书的事情,他便将医书手抄本,带着一起觐见。
  结果,在干清宫里,竟见到了谈允贤。
  “老太傅是朕的长辈,是胡妃的嫡亲祖父,你见见也不算失礼。”朱祁钰安慰谈允贤。
  胡濙认真行礼。
  朱祁钰把心中猜想说了一遍。
  “陛下,医道没有止境,自然是多多益善。”
  “我华夏包罗万象,对文字视若珍宝,自然是要吸纳万千,濡养自身的。”
  “可是。”
  “调北军南下,政令已经传达下去了,若这个时候再生变故,老臣担心军将又该重新布置,会耽搁时间的。”
  胡濙的意思是,这次算了,下次再保护吧。
  北军收到圣旨,走天津出海,沿着海路去交趾。
  近海的海图,大元就有,大元就用近海运输粮食、银子,代替内地漕运的;而大明建立后,永乐朝走过这条海路;倭寇手里也有这条路的海图;梁珤和项忠也走过这条路。
  所以说走近海,危险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为了快速运兵过去,每船最少运两千人,不带补给,沿途各港口获得补给。
  皇帝特意下令,北军不适应百越气候,务必多多征召医者,多带药材。
  朱祁钰略微沉吟:“那就下次吧,把有用的人留下来,为大明效力。”
  “陛下圣明。”
  胡濙拿出手书,呈给皇帝看。
  朱祁钰不太看得懂,让谈允贤看,谈允贤看得很认真,而这过程,朱祁钰和胡濙讨论别国医书的事。
  “陛下,西夷、大食带来的书籍里,也有很多医书,老臣正在研读、整理。”
  “老太傅您一个人太慢了,您招收一批医道人才,集思广益,尽快把这些医书分类整理出来,然后派人去教,在民间普及。”
  朱祁钰做事,追求的就一个快。
  谈允贤看完医书,赞不绝口。
  约定个时间,请太医等一起,研读印度医书中的问题。
  只要皇帝爱医,那么医道就会迅速崛起,民间会诞生无数医道人才。
  就像宣宗皇帝喜欢书画,民间有多是画师,书画一道在宣德朝迎来高峰。
  挥退胡濙,谈允贤回到永和宫继续读书。
  朱英收到招降老挝的圣旨。
  他刚刚安置新到的一万贵州军、三万朝鲜军入柬。
  同时还有一封皇帝的密信。
  告知他招降老挝后,会派人永绝后患,老柬之地必须拿出来安置江南人。
  雨季过去,恢复移民之后,交趾压力陡增。
  朱英严令地方,开垦生地,开发森林,并修建灌溉措施。
  别看交趾土地肥沃、气候优越,却十分缺水,非旱即涝,没有良好的灌溉措施,再肥沃的土地也是荒地、废地。
  安南没有大明这么先进的灌溉措施,他们也不精耕细作,对耕种并不在乎。
  明人来了,将世界上最巅峰的农耕文明带到了交趾。
  农人将森林焚烧,变成草木灰,濡养土地;把河里的淤泥一点点挖出来,摊在土地上,再将沤好的肥料埋好。
  将荒芜的土地,开垦成了耕地。
  这是明人非常擅长的事。
  朱英还从福建引来茶种,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做成一片片茶园。
  在攻打柬埔寨之时,他还给皇帝上疏,请皇帝收下老挝之地,老挝虽位于绵延山脉之上,却是难得的种茶之地。
  只要建成一个个茶园,等待茶树长大,十年后树上结出来的就是金子。
  他开始规划,老挝并入交趾的地区,则种茶树。
  他的奏疏送到皇帝手中,皇帝送去中枢,中枢让王文在云南种茶,让岳正和项文曜在贵州种茶。
  而招降老挝的人选,就是边镛。
  边镛一直徘徊在广西交趾之间,正好用他去说服老挝王庞哈,归降大明。
  朱英认为难度不大,毕竟老挝已经被大明吓尿了,又是特别穷的地方,遍地土人。
  边镛欣然受命。
  但庞哈不是傻子,柬埔寨被大明攻占后,他立刻派人联络暹罗,而暹罗的使臣也到了老挝。
  对大明还算恭敬的下缅勃固王朝,竟驱赶了边永,也开始驱赶大明商旅,离开勃固。
  上缅阿瓦也对大明不客气,竟拘捕了大明商旅,侵吞其财货。
  靠近大明的麓川,将大明商贾杀死,侵吞财货。
  甚至,对大明毕恭毕敬的满刺加,竟想收回新加坡,并开始派兵驱逐大明的船队。
  渤泥在海上虎视眈眈,随时出兵截断大明的航线。
  一个反大明联盟的雏形,正在形成。
  朱英只收到老挝的消息。
  王伟还在印度,也不知晓属国叛变的消息。
  而大明已经准备过年了。
  进入腊月二十,景泰十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
  南方项忠传来好消息,琉球尚德王上表,请求琉球内附。
  遭到内阁的
  三请三让之后,琉球就会内附大明。
  琉球是必须掌握在手的,这是挟制倭国的要地。
  驻扎在对马岛上的龚永吉,也传来好消息,虾夷国请求内附大明。
  虾夷国,就是北海道,永乐朝大明在此设文山卫。
  没看错,虾夷岛曾经隶属
  于奴儿干都司。
  是大明国土。
  大明巅峰国土,和鞑清不相上下,后世看到的鞑清地图其实只维持了二十年,而且上面很多地盘都是自己画上去的,算实控地盘的话,半斤八两。
  而大明在库页岛上,也设有三卫,囊哈儿卫、兀烈河卫、波罗河卫,三卫。
  但在宣德朝就放弃了。
  虾夷国也从奴儿干都司的一部分,变成了大明属国。
  大明的寰宇通志记载:虾夷海岛中小国也,其人须长四尺,尤喜弓矢插箭于首,令人戴瓠而立,数十步射之无不中者。唐显庆四年十月随倭国使人入贡,今乃属国也。
  亦失哈编纂的书里,也写着: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
  亦失哈曾经代表大明,招抚当地土人。
  如今虾夷国请求内附。
  “龚永吉不声不响,竟做成了这么一桩大事!”
  朱祁钰兴奋:“朝鲜水师还安抚了库页岛,库页岛上的土人也愿重回大明的怀抱。”
  “好啊,允虾夷国内附!改虾夷岛为姑射!”
  “此地就是山海经中的姑射山。”
  其实姑射山是库页岛,此时明朝对库页岛叫苦兀。
  “龚永吉有拓土之功,朕欲封其为伯爵,派人去问问,龚永吉是否愿意转为武勋。”
  这是曾经和龚永吉商量好的事情。
  朱祁钰不过假惺惺问问,走一遍流程。
  然后封龚永吉为武勋。
  “收库页、姑射,不用单独立一省,纳入吉林也不行,吉林太广阔了。”
  “再拆分出一省来,叫黑龙江省,把库页、姑射放在黑龙江省里。”
  “以北琴海(兴凯湖)为界,湖西是吉林,湖东是黑龙江。”
  “黑龙江简称龙。”
  “吉林都司也改成吉林省,简称金。”
  “派兵去驻守,再从内地移过去一批百姓。”
  “东北实在太辽阔了,应该再建两个省,让阁部议一议,怎么划分,新省的名字是什么。”
  “让俞山去督抚黑龙江。”
  如此一来,东北就有六个省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朝鲜,还有两个没拿下来的省份。
  “琉球内附后,划分在福建境内,不作拆分。”
  福建这个尴尬的省份,得到琉球之后,就再也不尴尬了,可通往外洋,又扼守内海要道,外有琉球、宝州府拱卫,港口众多,是通往东方贸易的必经之地。
  这次,福建版图彻底形成。
  “琉球降为县,派一知县去治理。”
  “加项忠的文勋。”
  项忠不够封爵,那就加文勋,皇帝向来大方。
  而项忠又送来好消息,征募了三万四千倭兵,全部运去益州。
  大明已经初步和倭国的地头蛇建立联系。
  胡豅上疏,百姓已经上了宝州和澎湖,但房屋田地都没着落呢,请中枢调配一批粮食过来。
  宝州还是原始状态,上面的人也是土人。
  木材什么的都不缺,人力也不缺,缺的是时间。
  梁珤已经率水师回到了南京。
  皇帝安抚他一番。
  眼看就要过年了。
  今年大明航海,火了三样东西,一个是豆芽,一个是圆葱,一个是红酒。
  因为水手常年飘在水上,有很多人离奇死亡,宫中传出消息,在船上囤积豆芽、圆葱和葡萄酒。
  果然有奇效。
  圆葱也从哈密种植,推广到了中原种植,葡萄园也在华夏大地上再次兴起。
  葡萄酒,在汉唐元比较流行,明人则不
  喜欢葡萄酒,更喜欢白酒。
  而葡萄酒再次兴起后,寇深打算在哈密大面积种植葡萄,赚一波葡萄酒的钱。
  但景泰十一年,最火的是海鱼罐头。
  沿海省份,不甘心被肉罐头称霸市场,就鼓励渔民下海捕捞,制成海鱼罐头,畅销全国。
  甚至,还有人研制出了古代防腐剂。
  放在罐头里。
  反正朱祁钰没敢吃,担心吃完会被毒死。
  但不妨碍民间喜欢啊。
  百姓生活日新月异,餐桌上也愈发丰富。
  热河、宁夏屠宰的牛羊,降雪之后,大规模运入内地销售。
  这种冻肉,在北方最受欢迎。
  就说这次北军南调,临走之前,兵部特批了肉票,因为过年征战,中枢给二十万大军每人批了两斤肉票。
  让二十万北军,欢天喜地的上了船。
  这在景泰八年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逢年过节能吃点肉,但仅限于自己吃到几口,如今只要有调令,就会批东西,肉票、布票、香料票、罐头票。
  什么都可能赐,让兵卒在民间地位直线提高。
  人有钱,地位才会高,在哪个时代都一样。
  景泰朝当兵的吃得好赚得多,社会地位自然高。
  海鱼罐头刚问世时,兵部就批了两罐海鱼罐头给军中发下去,因为军中上下吃到了海鱼罐头,才把海鱼罐头带火的。
  景泰十一年,
  整个京师,遍地都是烤鸭店,驰道上的食肆,全是烤鸭店。
  主要原因是景泰十年末,中枢下旨,令天下养鸭子,中枢收鸭毛,给全军上下制羽绒衣。
  天下都养鸭子、大鹅,导致肉价暴跌。
  尤其是入冬之后,鸭鹅能够储存的时候,加上漠北的羊肉涌入市场,把禽肉挤垮了。
  大鹅倒是不愁卖,因为大鹅饲养成本偏高,肉价也高,仅出的鹅毛就能回本。
  填鸭成本低啊,这玩意是灌饲料长大的,成本很低,稍微鼓励,市场上就泛滥了。
  市场上供大于求,鸭子泛滥。
  皇家商行则大肆收购,不止收毛,肉也收。
  然后开得烤鸭店遍地都是。
  宫中还传出麻辣鸭货的制作方法,烤鸭店里的鸭货供不应求,多少都不够卖,把卤味店顶得够呛,有倒闭的风险。
  皇家商行赚的钱,足够给二百万大军添一件羽绒衣。
  也带火了鸭货业。
  而皇帝的评价却是缺了辣椒,味道差几分。
  但不妨碍百姓喜欢。
  火了之后,以皇帝的风格,要么甩卖,要么赐给有功之臣,比如今年建功立业的功臣将领,都会得到店铺赏赐。
  国内大力开采石油,煤油的价格是很低的,城市里的商业街,都挂上了煤油灯,取代了灯笼。
  煤油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
  还有很多东西都火。
  比如水泥瓦房。
  热河工匠竟研制出无限接近现代水泥的手工水泥,他被皇帝赐了一枚银符。
  热河境内的一段驰道,就是用水泥修筑的。
  也因此,很多富户,都用水泥修建瓦房,造价很高的,越贵的东西富户越喜欢。
  这种水泥生产出来是弥缝用的,结果在盖房子上火了。
  还是陈泰想出来的,修一段驰道,让天下人看看新水泥的厉害,然后水泥畅销了。
  民间还兴起武术之风,因为皇帝广招天下武人,在南京举办一场英雄大会,所以武术兴起。
  皇帝爱书,诗词歌赋小说皆在景泰十一年得到空前发展。
  蒙古的那达慕大会,
  皇帝也喜欢,并鼓励民间摔跤比武之风,那达慕不止在热河、宁夏办,在全国都办。
  崇文重武,重农重商,永远是景泰朝的基调。
  景泰十一年中,大量西夷物件涌入大明。
  而被倭寇屠戮的松江府,改名上海之后,被皇帝重点建设成明珠城市,天下商品,都能在上海府买到。
  而宫中藏书阁,从景泰八年开启,至今不曾封闭。
  宫中图书公开完毕,就将翻译过来的西夷书籍、印度书籍、老柬暹缅等国的书籍、大食书籍等等,继续公开,鼓励天下人研读,编纂成体系。
  皇帝重视,民间就会蔚然成风。
  无数挖空心思想往上爬的官员,就会昼夜研读。
  一时之间,民间产生西学热。
  西学正在改变着大明,将大明带上哪条方向,谁也不知道。
  反正,是对大明有利的方向,奋力前行。
  一转眼,就过年了。
  这是朱祁钰在南京过的
  而在中枢。
  李贤主持景泰十一年的年会,给官员颁发奖品。
  除夕当天。
  重臣则在内阁进行最后一场议事。
  明年六部,就要变成七部了,
  李秉建造热河,功劳很大。
  只是欠缺些资历。
  李贤如今执掌内阁,位居首辅,位极人臣,但他却如履薄冰,觉得中枢不如在辽宁舒坦。
  “陛下圣旨,俞山任黑龙江督抚。”
  陈文看了眼可怜的俞山,这么大岁数了,还得去那冰寒之地受苦。
  俞山却激动不已,能离开中枢,对他而言是皇帝特殊恩许了。
  “东北太大了,拆分成六个省是正确的。”耿九畴本该英年早逝的,如今却活蹦乱跳。
  “只是地广人稀。”
  李实笑着说,皇帝就该把江南人移去吉林、黑龙江。
  “确实缺人,朝鲜也缺人。”耿九畴道。
  白圭恢复了自由身,却变得沉默寡言。
  李贤却道:“本首辅已经上疏陛下了,可看陛下的意思是,非要把江南人安置去交趾。”
  “今年玉米在辽宁收成不错,去吉林搞种植,肯定更好。”
  “把那些江南人移过来,开垦十年,吉林就是宝地啊。”
  黑龙江还是太远了,先把吉林沼泽填平,耕地开发出来,灌溉措施做好,水运沟通之前,是不能开发黑龙江的。
  但吉林肯定能容纳一百万人口。
  这可低估了吉林,现在的吉林,基本囊括后世的吉黑二省,都是产粮沃土。
  只是,稻种正在改良中,等开发出耐寒的种子,需要时间。
  东北大开发也需要时间。
  三十年后,东北六省能容纳上亿人口,甚至更多。
  “以内阁的名义上疏陛下吧。”李贤提议。
  其他人皆点头。
  交趾装不下这么多人,就往北移呗。
  “暹罗进贡的稻种,产量确实比大明的多,而大明占据的占城稻,比暹罗的还强。”
  “如今地方正在革新稻种。”
  “用不了几年,就能完全推广下去。”
  耿九畴道:“今年,银行已经在交趾各地城开设,业务正在展开。”
  成立财部,他最舍不得的就是银行。
  银行绝对是一颗金蛋。
  而皇帝却要归入财部。
  “今年国库丰盈,去年还有盈余,国库现银多少?”李贤问耿九畴。
  耿九畴看记载:“账上共有3200万两银子,全都存在了大明银行里。”
  一听这么多,朝
  臣脸上露出笑容。
  大明有史以来,国库有这么多钱,户部也豪横一回。
  “如今商贸业发达,造船、运输、木材业是最红火的产业,很多普通百姓人家都在盖房子。”
  因为木材便宜呀。
  买砖就能盖房子,百姓当然趁机盖房子了。
  盖房子热,还带动起了烧砖行业。
  同样的,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瓷器需求量也增加,中枢在佛山和唐山建立烧瓷厂,大规模烧制瓷器。
  红红火火的,人口也会飙升。
  “户部计相通过计算,明年税赋会再创新高,预计会超过3000万!”
  这个数字,让重臣倒吸口冷气。
  热河建造完毕,却富了很多百姓,这些百姓会买买买,促进商业发达,而中枢收商税,使钱财在市场上反复流通,经济就盘活了。
  但热河建造完毕,并不意味着没活儿了。
  还要往北,建设汉州都司、吉林都司、黑龙江省,都需要人力。
  而且,热河建造完毕后,工厂更多,经济也会增长。
  “今年,全国铁厂烧制了一千万套农具,我认为全国百姓,几乎每家都能得到一套农具了。”
  这些农具,是干完活之后,赐给工人的。
  有的工人可能家里都有几套了。
  但这些农具,对此时的明人来说是传家宝,儿子分家的重要大件,就如同后世分房子一样。
  “铁锅还是稀缺呀。”
  “百姓人家也缺,油厂也缺。”
  “油厂的铁锅都供应不足,采油建路是重中之重。”
  “户部预计,二十年,就能在全国修建一条主干路,包括交趾、益州、乌斯赃、吐鲁番、汉州、吉林、黑龙江、朝鲜这些外省,都能通路了。”
  “三十年内,把沥青路修到每个村里去。”
  “唯一欠缺的石油。”
  “大明严重缺油,根据寇深传回来的信息,撒马尔罕往西,遍地是油田。”
  “大明可以去买,问题是难以运输回来。”
  耿九畴娓娓道来。
  “撒马尔罕?”
  姚夔微微皱眉:“曾经是汉唐元之地,乃我华夏故地,也该收回来了。”
  “姚阁老,万万不行。”
  “景泰十二年,重中之重是开拓交趾,西边不能打仗。”
  “一旦三线开战,大明是不可能赢的。”
  王复反对。
  姚夔哼了一声,看见王复他就生气。
  这个该死的王复,说好的同盟,结果背刺他,谋得次辅之位,他反而成为三辅。
  “兀良哈必须要打,拿不下兀良哈,吉林、汉州就不能建设,热河也无法变成内地省份。”
  王复不理会他的不满,继续道:“征战兀良哈,开拓交趾,预计三年内,大明无力再西征了。”
  李贤认为王复的见解非常正确。
  东察合台汗国是由盛转衰之时,这个时候最好是交好,等着大汗死去,诸子争位,就是大明吞并东察合台汗国之时。
  大明有多是时间等。
  石油也不着急,想办法买吧,国内继续寻找。
  “若不是为了安置人口,柬埔寨都不应该打的。”
  李贤叹息:“邢国公位居时,制定的休养生息五年计划,非常有先见之明。”
  “大明国内正在大肆建设,应该在建设完毕之时,再行征伐。”
  “如今被迫攻打柬埔寨,怕是天下属国要造反了呀。”
  李贤很有先见之明。
  朱英收到老挝拒绝投降的消息,已经把消息送入大明了。
  “明
  年,唯一的大战,就是兀良哈。”
  李贤道:“准备三年了,今年一定要荡平兀良哈,建设汉州都司和吉林都司。”
  内阁通过这项建议。
  “明年年初,陛下就要强势开海了。”
  “开海后,海关如何设?关税如何定,此事需要现在就议出来,呈报给陛下,再行商议。”
  姚夔先抛砖引玉:“我认为关税定得要高。”
  “陛下不愿用农业税压榨百姓,就用商税代替农业税。”
  “然而,天下已经人心不古了。”
  “百姓捡到便宜就想占,若都去经商,以后谁来种地呢?”
  “所以关税要高,重农抑商乃国策,不能更改。”
  姚夔想设重税。
  朝臣都赞同姚夔之议。
  只是,一直没说话的白圭缓缓开口:“陛下开海,是为了贸易?还是开拓新世界啊?”
  此言一出,群臣凝眉思索。
  贸易,那不是大明的根本。
  像大明这样的泱泱大国,根本就不靠贸易来维持统治的。
  前几天,皇帝写了篇《殖民之议》的文章,在皇家报刊上刊登,论述了是该殖民,还是变成汉地。
  详细说了利弊得失。
  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议论之声。
  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反对皇帝的,都担心被抓走移民。
  “自然是开拓新世界,我大明往交趾移民1700万,为的不就是牢牢占据百越之地吗?”
  李贤很清楚,必须跟紧皇帝的脚步。
  “没错,是开拓新世界,贸易反而其次。”
  姚夔是反对殖民的。
  因为殖民,无非获得的是浮财,几年后财就散了。
  只有小国才会殖民,鼠目寸光而已。
  大国,只会开拓成自己的地盘。
  大明什么都不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只要把土著屠了,这块地盘就是大明的了。
  大明能移来更多人来占领这些地方。
  这就是大国的底气。
  当然了,为什么前朝不考虑屠人,而是慢慢怀柔占领?
  因为朱祁钰最有钱,移民是最耗钱的事,朱祁钰有的是钱,抗造,所以才能大规模移民,还不耽搁国内建设,还有余力发动战争。
  就是皇帝太有钱了!
  至于被移民的人乐不乐意,皇帝管那事?皇帝只要动动心思,下面就得办,管死多少人呢!
  “既然是开拓新世界,就不能设置高关税,要低关税,才能鼓励人出去看看。”
  白圭说到点上了。
  “这……”
  李贤皱眉:“白尚书可知,陛下为了开海,了多少银子呀?”
  “我大明上下,可谓是伤筋动骨啊,无比富饶的江南,没有十年缓不过来了。”
  没错。
  皇帝强拆江南,移走1700万人,这是让江南断层啊。
  少说十年才能缓过来。
  但同样的,江南也成了一张白纸,皇帝想怎么泼墨就怎么泼墨绘画。
  “而且,陛下要少收农业税,鼓励百姓种地富裕起来。”
  “还有一点,陛下要放开吏员限制,中枢的行政成本要提高三倍还多。”
  “如果不从关税上补贴回来,如何负担整个大明正常运转?”
  李贤道:“这些年,修路、建城、打仗、移民,都是陛下的内帑在掏钱,如果换成国库来承担,怕是一百年也做不完。”
  他坚持认为高关税。
  白圭也在思考。
  没人担心逃税的问题,只要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就没人能赖得了朝
  廷的钱、陛下的钱,除非不要九族了。
  “不如这样,先行高关税,然后看情况适当减免。”王复建议。
  李贤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灵活控制关税。”
  朝臣皆觉得王复的办法好。
  “商税也可以这样设,设得很高,然后再适当减免,每年设的商税标准都不一样,或者三到五年一改。”
  王复的办法是真好,灵活收税。
  白圭却幽幽道:“一旦灵活收税,可就有人会钻空子了。”
  “不怕人钻空子,没人不犯错,只要不停增加法律,完善政策即可。”王复看得很开。
  反正都是试运行嘛。
  “就用王阁老的办法。”李贤直接拍板。
  “其次就是漕运的问题。”
  李贤又道:“陛下的意思是,采用海路并用的方式运粮,和元朝一样。”
  “恐怕不行,运河上几百万漕丁,有上千万人指着运河吃饭呢,若贸然停止一半运河,怕是会出现动乱。”
  姚夔反对。
  人做什么都是习惯,世代漕丁,你让他们去修路,他们是不愿意干的,因为不习惯,改行特别难。
  而且,漕丁属于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
  修路是临时工。
  谁去干,才是傻子。
  “漕丁好安置,如今天下各地都缺人,尤其是能出力卖命的,这些人去哪都能讨到饭吃,再不济还能安置去吉林、交趾,种地去。”
  耿九畴道:“反而其他人,不好安置啊。”
  “陛下说了,不是完全废除,而是废除一半,海路并用。”李贤道。
  “我认为不行。”耿九畴反对。
  李贤看向王复,王复也表示反对。
  白圭却道:“现在什么都在变,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老眼光,就让漕运停滞不前吧?”
  “北军南调,走的就是海运。”
  “北军顺利抵达交趾,而从上海、杭州运粮到天津,走的全是内海,路途近消耗少。”
  “至于安置问题,漕丁可以去转行做海上运输,或者干脆往东北安置,给他们分土地,让他们去种地。”
  “若嫌东北冷,就去交趾。”
  “其他指着运河吃饭的,都是本地的小商小贩,这些人又不会彻底断绝生路,无非是少赚点而已。”
  “此消彼长,靠海边的城池,也就发展起来了,沿海的百姓也能当小商小贩,也能赚钱了,一样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这些人是不交商税的,咱们收不到他们的税。”
  “何必管他们死活呢?”
  白圭说得很现实。
  不交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
  至于其他大商贾,更得支持中枢了,否则皇帝的刀子可不留情啊。
  阁部重臣微微沉吟,竟觉得有道理。
  陈文和马文升支持白圭。
  “白尚书的话有道理。”杜铭开口。
  但姚夔、王复并未开口,而是在思考,漕丁确实可以用分地来安置,移走。
  实在不愿意走的,就还在运河上呗。
  运河也不是彻底废弃。
  “其实还有一点,若走海运,运河就不必维护了,年年维护运河,就得几十万两银子。”
  余子俊道:“运河不维护,十年就堆积满了淤泥,其他漕丁只能被迫转行,无法再指着漕运吃饭了。”
  “其实,等玉米种满了北方大地,北方粮食就够吃了,漕运反而没多大用处了。”
  这是实话。
  根治黄河之后,北方就成为了肥沃之地,比如河南、江苏、山东、北直隶,都是富庶的地方,都是种粮大省。
  “那就先海路并用,慢慢裁撤运河,把漕丁移去东北。”
  李贤一锤定音:“漕丁移民不着急,以利诱之即可,毕竟现在还需要运河支撑,五年内,运河还有用。”
  他说的五年,是黄河根治,需要五年时间。
  正议着呢。
  有官员匆匆进来:“诸位大人,陕西督抚刘大人,病故了!”
  “什么?”
  孙原贞吃了一惊,身体一晃,差点没晕厥过去。
  他和刘广衡是至交好友。
  年前还通信了呢,刘广衡说一切皆好,两家还约定孙子辈的娃娃亲。
  结果,刘广衡竟然病逝了!
  “怎么回事?”
  “陕西那边发来的讣告,尚且还不知死因,但听说是吃错了什么东西。”
  毒死的?
  孙原贞让去把讣告拿来:“快去啊!”
  刘广衡人缘不错,当初从辽东回来,也是皇帝担忧他的身体,在京师荣养几年,又被派去陕西当督抚。
  景泰十一年,陕西做的有声有色。
  主要是饮水工程。
  受益整个西北,整个西北的人都会感激他。
  这种事,一般官员不愿做的,官员都愿意做泡沫,这样是功绩,很少有人愿意做民生工程。
  结果,竟病故了,真是不幸啊。
  正月初四。
  刘广衡病逝的消息传到朱祁钰的手中。
  讣告上写着,刘广衡吃错食物,夜里腹中绞痛,不治身亡,享年六十六岁。
  “朕的肱骨,又少了一根啊。”
  朱祁钰长叹一声:“赠少傅,加文勋柱国,放刘乔回家守丧。”
  谥号他说了不算,想来不会差的。
  毕竟刘广衡官声不错,还会做人。
  “在长安,建一座庙,纪念刘广衡之功,再挑一挑繁华的街道,改名广衡街。”
  刘广衡,允文允武,做事兢兢业业,竟不幸身亡。
  “传旨天下官员,务必保重身体,莫要胡乱吃东西,保重自己。”
  朱祁钰沉吟:“谁能继任陕西督抚呢?”
  头疼欲裂,实在太疼了,本来今天是大高潮的,拖了一下,明天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