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小兵崛起 > 第1066章新的一年,各方情况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
  
  这一日,延绥镇、陕西镇天降瑞雪,似乎映照着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好兆头。
  
  虽然北地的天气有些寒冷,但却丝毫影响不了军民百姓们喜迎春节的心情。
  
  在整个榆林城内,充满着浓浓的过年气氛。
  
  各条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鞭炮声也是不绝于耳,唱戏曲的,街头卖艺的,对舞狮子的,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使得城内热闹非凡。
  
  自刘博源接手榆林城后,整个城池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
  
  原先在城墙边角的那些地窝子、帐篷、菜地,还有随处可见的鸡圈鸭圈,还有那坑坑洼洼的土路街道,全都消失不见了。
  
  如今的榆林城,街道与民房规划的整整齐齐,道路也全部铺上了青石板,平整宽阔,统一规划的排水沟、下水道、垃圾箱、卫厕,还有随处可见的环卫司清扫人员,使得榆林城始终保持着干净亮丽的卫生。
  
  住在城内的军民百姓们,始终带着一种十足的信心,又带着一个自豪的神色。
  
  街道上车马川流不息,依照左右行驶的规则,使得街道上繁忙而不混乱。
  
  数年的时间内,榆林城的人口已从原来的十数万人,增长到现在的三十余万,可以算的上一座旭日初升般的大城。
  
  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榆林城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富有的官绅士豪们都搬迁到榆林城居住。
  
  紧接着,大量的茶楼酒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戏曲班子、说书先生也纷纷前来榆林城。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都能见到,使得榆林城逐渐走向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散发着奇异的魅力。
  
  繁荣、富足、安定、整洁,这是榆林城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个外人对榆林城的第一印象。
  
  就连那些从京师而来的商人或士绅,也是对榆林城称赞不已,特别是长城外的蒙古鞑子,更是希望定居在榆林城。
  
  在街头上的一些环卫司清洁人员,便是由蒙古鞑子所就职的。
  
  对于蒙古鞑子前来大明境内居住,是有着严格的审核与限制。
  
  幕府将蒙古鞑子都定义为夷族,视为二等人,还有辽东的东虏视为三等人。
  
  这些外族想要定居在大明境内,要么为官府效力五年,要么在军队中上阵杀敌,获得战功。
  
  当然还有一个更快捷的办法,那就是自愿成为汉人百姓的仆人,听从汉人百姓之命。
  
  只要五年过后,便可长期定居在大明境内,享受着大明普通百姓们的待遇。
  
  有子女的可以上学堂读书,自己也能分到田地耕种,足以在大明境内自给自足。
  
  新的一年,刘博源也算是过得既热闹又喜庆。
  
  没有了往日的案牍劳神,有的只有和家人温馨的过新年。
  
  不过,向刘博源递帖拜年的将官们,依旧是络绎不绝,几乎都要将榆国公府的门槛踏破。
  
  不仅是有延绥镇、陕西镇、宁夏镇、山西镇、河南的将官,就连湖广、南京、京师都有很多人送来拜礼。
  
  除此之外,还有漠南的蒙古各部,青海的番人也遣使而来。
  
  可以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刘博源都会接到无数的贺帖与拜礼。
  
  ........
  
  京师。
  
  对比榆林城的新年。
  
  虽然京城内也是一片热闹,街道上车马与行人川流不息,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随处可见。
  
  但是在一些街角小巷中,入眼可见一些衣不蔽体,面黄肌瘦的流民。
  
  在他们麻木的脸色上,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只有眼神中偶尔闪过羡慕的光芒。
  
  新年,对于流民而言,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喜庆。
  
  他们渴望的,是能不能继续活下去,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
  
  如果能吃上一顿饱饭的话,都能死而无怨了,至少不会做个饿死鬼。
  
  一个街角处。
  
  十数顶破烂的帐篷扎在了一起。
  
  帐篷中不时传来叹息声与孩童的哭声。
  
  “爹爹,我饿了!”
  
  一道清脆的女童声从一顶帐篷中传来。
  
  “囡囡乖,待会爹爹就去给你弄吃食来。”又是一道沧桑的男子声音传出。
  
  “当家的,要不我们就卖身到官宦家吧!这至少是一条活路啊!”一个妇人的哭泣声传出。
  
  “不行!卖身到官宦家,是生是死可就全在人家的手上,这简直就是一条绝路啊!”男子直接否决道。
  
  “可如果不卖身到官宦家,那我们还如何活的下去啊!隔壁的王三伯可是活活的饿死了。”妇人哭泣的道。
  
  过了好一会儿后,帐篷内才传出男子的声音。
  
  “你们母女俩先在这里等着,俺去外面讨要些吃食回来。”
  
  说完,男子弯身走出了帐篷,脸上满是决绝之色。
  
  在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把短匕首。
  
  可还没有等男子走出多远,一道响亮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不远处传来。
  
  “父老乡亲们,都赶紧出来了,我家掌柜的给你们送吃食的来了。”
  
  男子回头,只见四名青壮汉子推着两辆独轮车走了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名身形略显富态的中年男子。
  
  隔着十数步距离,一股浓烈的食物香味传进了男子的鼻子中。
  
  “有吃食的?在哪里?”
  
  “好香的味道,是馒头的香味。”
  
  “大家都快出来,有大善人施舍吃食。”
  
  “大善人!救命的大善人啊!”
  
  “......”
  
  十数顶帐篷之中,不断走出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破烂的流民。
  
  他们又惊又喜,却又不敢走到两辆独轮车的面前。
  
  “好了!都赶紧排好队,一个个上前领取吃食。”
  
  “老人、妇女、孩童优先,都按规矩排队。”
  
  “都站好队,一个个上前。”
  
  “......”
  
  两名青壮汉子大声叫喊,维持着流民们排队。
  
  另外两名青壮汉子,则是将独轮车上的四个大木桶搬了下来。
  
  木盖打开,两桶雪白的白面馒头,一桶烤熟的红薯,一桶烤熟的土豆。
  
  “来,都上前领取食物,一人领取两个白面馒头、一个红薯、一个土豆。”掌柜声音亲切的道。
  
  流民们犹如做梦,直到领取了吃食之后,才面色欣喜,眼中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大善人,小人一家愿卖身为奴,只为能求得一条活路,还请大善人收留!”男子扑通跪倒在地,向着掌柜乞求道。
  
  “还有小人,小人也愿卖身为奴,求大善人收留。”
  
  其余流民纷纷跪倒在掌柜的面前,向掌柜乞求。
  
  “父老乡亲们,你们不必如此,都快快起来。”
  
  掌柜的连忙扶起跪着的流民,并说道:“如果你们想要一条活路,其实可以前去西面的延绥镇、陕西镇。”
  
  “在那里,谁都有一条活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