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小兵崛起 > 第299章清军出关,贼势反涨
  当刘博源收到高迎祥被俘的消息时,已是七月二十四日。
  
  对于这位登上明末历史舞台的流贼领袖,刘博源心中还是有些惺惺相惜的。
  
  高迎祥原本只是一个马贩子,没有多大的背景与实力。
  
  可就是在没有多少实力的情况下,高迎祥于崇祯元年,在安塞揭竿而起,开始准备掀翻大明朝这张桌子。
  
  在经过长达九年的斗争中,高迎祥坚定的竖起掀翻大明朝的大旗,从未改变初衷。
  
  然而时运不济,高迎祥还是小看了大明朝的实力,最终被官军俘获。
  
  也许再过不了多久,高迎祥就会被押解进京,被凌迟处死。
  
  不过,高迎祥虽死,但将来还会有李自成及张献忠的出头。
  
  李自成自绥德城一败,不知晓逃窜至何处了,而张献忠则是再度向着河南逃窜。
  
  ......
  
  八月初,清军趁势又连下文安、永清,分兵攻郭县、遂安、雄县;后又从雄县奔赴涿州,之后又转攻香河,克顺义;复又至昌平,向东北攻至怀柔、大安口等京畿州县。
  
  此时在京畿附近,有兵部尚书张凤翼督师,宣大总督梁廷栋领军,再加上各镇入卫的援军及京营的军队,共计有十几万兵马。
  
  但这十几万的兵马,却是畏惧清军,不敢出城迎战,只得坐视清军四处劫掠,百姓惨遭屠戮。
  
  清军寇关一个多月,连克城池十二座,俘获人畜无数。
  
  自知自己督师无功、罪责难逃的张凤翼,想起在崇祯初年己巳之变,被下狱而死的兵部尚书王洽,不免心生死意。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个时间内,张凤翼驻屯于迁安之五重山,固垒自守,经旬不出,每日服用大黄药求死。
  
  宣大总督梁廷栋闻之,也在九月初畏罪自杀身亡。
  
  八月三日,卢象升接到崇祯皇帝入援的调令,无奈放弃将要剿灭的流贼,率军北上入援。
  
  八月二十日,卢象升领军到达真定府时,清军已退走京畿腹地。
  
  九月初一日,清军出建昌冷口,携带大批人畜财物北返。
  
  冷口守将竭力主张固守关口,堵截清军的归路。
  
  但总监高起潜却下令放开关口,待清军大数出关后再给予堵截。
  
  清军趾高气扬,俱艳妆乘骑,奏乐而还,并高举‘各官免送’的木牌扔在路上,以此嘲讽羞辱明军。
  
  明军尾随在后,眼睁睁的看着清军携人口物资出关,却是不敢追击。
  
  待清军全都悉数出关后,高起潜才下令追击,结果只斩杀三名清军而还。
  
  事后,高起潜还恬不知耻的向崇祯皇帝报捷。
  
  自此,清军的再一次寇关劫掠,以清军饱掠、大明损失惨重而告终。
  
  战后,崇祯皇帝令内阁及兵部追责,兵部尚书张凤翼被论罪罢免,但由于其在八月底服用大黄药而死,遂免其责。
  
  宣大总督梁廷栋被论处大辟之刑,但其已畏罪自杀,免于施刑。
  
  清军的这一次入寇,使得崇祯皇帝深刻意识到,宣大两镇的防务,确实出现了非常大的漏洞。
  
  于是,他严令兵部及卢象升,要加强两镇的防务,练兵买马、制器修边,并拨调四十万银两,用于宣大两镇的边地防务。
  
  ......
  
  随着卢象升被北调,处理宣府、大同及山西等处的军务,五省总理的空缺由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王家祯接替。
  
  但王家祯的能力大不如卢象升,且卢象升辖下的关宁边兵祖宽、祖大乐、李重镇也随之北上勤王。
  
  因此,王家祯麾下能所用的兵马,也大为的减少。
  
  这正好为逃入河南的张献忠等流贼,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九月初,进入河南的张献忠等流贼,复又起势二十余万。
  
  王家祯无兵可派,只得领着万余兵马,跟随在后。
  
  二十余万流贼浩浩荡荡自洛阳南下,直奔郧西,汇合郧西的闯塌天等流贼。
  
  而此刻在陕北休养生息的李自成等流贼,也因为高迎祥的被俘,遂领着再度壮大的五万多流贼,打算东渡黄河,再次进入山西。请下载app
  但山西巡抚吴甡依旧派着重兵驻守黄河渡口,李自成等流贼还是寻不到渡河之机,便再次掉头返回,往宁夏、甘肃而去。
  
  ......
  
  崇祯九年九月中旬。
  
  此时威武城三地,已是再次进入到收获的时节,田间种植的小麦再一次丰收。
  
  军户们在田地间紧张的忙碌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笑容。
  
  今年的秋收,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这在大明的北地边境,哪里能遇见到这么喜庆的丰收。
  
  也只有在延绥镇榆林中路,才能见到这么一副场景。
  
  那些新加入的军户们,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他们不由的想起,距离上一次的丰收季节,又是什么时候。
  
  看着那一石石的粮食收获上来,他们的脸上都露出欢喜的笑容。
  
  有一些军户的脸上,都流出激动的泪水。
  
  甚至还有的军户,都把床铺搬到了粮垛旁。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粮垛里的粮食,然后才放心的出门劳作。
  
  似乎粮垛的粮食,就是军户们的安心的保证。
  
  其实,无怪乎这些军户会有这样的举动。
  
  在他们还未加入到威武城时,他们一直是逃荒在外,饱受饥饿。
  
  可在加入到威武城后,不仅能吃上饱饭,还能有这么多的存粮。
  
  这可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仿佛这样的生活,就是一场梦般。
  
  田间的丰收,刘博源自是高兴。
  
  当然,他还不忘种植的红薯与土豆,其收获的产量到底如何。
  
  召来忙碌中的李大勇,询问红薯与土豆的产量。
  
  “回大人,属下命军户们在山地及沙地间,种植了上万亩的红薯与土豆,其亩产量也就堪堪一石左右。”李大勇回道。
  
  “一石?这么低的产量?”刘博源皱眉。
  
  随即,刘博源展眉笑道:“一石也好,总比那浪费土地资源强!”
  
  “吩咐下去,大肆在威武城三地,推广红薯及土豆的种植,充分利用不能种植小麦的土地,增加粮食的收成。”
  
  “是,大人!”李大勇应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