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第51章微山湖
  “所以说,后军恐怕是不能如期抵达徐州城下了?”
  
  大帐中烧起炉火,上面用木枝架起陶罐和竹筒,里面正热着今日军中晚饭。
  
  李定国一边用木柴挑动着火焰,一边随意向身边将佐问道
  
  早在西军时期,年轻的李定国就以待人宽容仁慈为著,在其营中,谁都知道,李定国向来不开小灶,军中士卒吃什么,自己就吃什么,如此举止,倒是和朱由榔类似。
  
  这倒也不只是为了亲近部下,按李定国自己的说法,这样能够让他了解军中士卒的身体状况,只有摸清基层将士的体能情况,将领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战略战术,知道军队行动力的极限在哪里。
  
  清明以后,江淮落雨逐渐多了起来。
  
  这对农业生产而言是件好事,今年无论南北,春季都没有出现大面积干旱,是个极好的消息,毕竟从天启年间以来,气候一年比一年恶化,不是这里大旱,就是那里洪灾,重负之下,几欲绝望的关内百姓,终于能够得到一个喘息之机,实在珍贵不过。
  
  但对于军中宿将老卒,一到阴雨季节,便是最难熬的时候,身上曾经不知多少年积攒下的旧伤,开始隐隐作疼,十分难熬。
  
  李定国年纪只比朱由榔长三岁,今年也到了三十三四的年纪,虽然作为一员将帅,这还处于黄金阶段,但到了如今,李定国也很少再像当初那样身先士卒,冲杀在一线了。
  
  他担任大都督同知后,朱由榔也是三令五申,严令军中总兵以上将领,尽可能不要参与一线搏杀,否则白白折损,就太可惜了。
  
  尤其是李定国自十岁起,就跟随张献忠转战,每战必当先,不畏矢石,凡十余年。
  
  当年张献忠率军转战湖广时,年仅十七岁的李定国,只率二十轻骑,趁左良玉乱兵撤退之际,夜袭襄阳城,一鼓而定,威震天下。
  
  也曾于万军当中,阵斩豪格麾下勇将。
  
  如此看来,其人在军山湖前,以三千精骑,破军阵,挫敌锋,救驾润陂,追亡逐北,倒也不算多离谱。
  
  经过七八年的交锋,清军对于朱由榔麾下将帅,也多有了解。
  
  而无论明清双方,还是朝廷、民间,若说要举出一个明军第一人
  
  那李定国的地位毫无疑问居于翘楚。
  
  身旁前来汇报的,乃是总理军中行军事宜的光复左军都督佥事,李来亨。
  
  按道理来说,此时光复左军的指挥官,应当是都督刘文秀,不过既然身为整个东路军总指挥的李定国在这里,自然就是以他为主了,毕竟后军距离这边,隔了一个黄河,所以只是定期向李定国上报情况,并在一些大的决策上请示而已。
  
  都督刘文秀,正领了先锋三个师,前往吕梁山前线。
  
  故而留下李定国坐镇中军,李来亨佐理军务。
  
  李来亨是李过的义子,本来属于前军一系,从教导师总兵位置上卸任后,先在枢密院当了一年都承旨,而后调到左军当佥事,其中也有缓和两军的意思。
  
  好在李定国对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意见,从历史上就能发现,李定国其实并非那种野心勃勃之辈,甚至不客气的说,其人在政治上稍显幼稚,远不如其于军事上的强横才能。
  
  但也正是这种品格,更加能赢得天子和内阁的信任。
  
  年轻的李来亨,在李定国身旁盘腿坐下,边烤火边道
  
  “从张都督的急递上看,磐石山那边,岳乐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不能不顾。”
  
  李定国停下手,稍稍颔首赞同
  
  “岳乐是故意的,田忌赛马嘛,自年初以来,清军处处被动,中路军那边,又是一败涂地,眼看势不可制,出此断腕之策,也可理解。”
  
  李来亨接着汇报道
  
  “还有就是,张都督将清军方面,以坚城迟滞,骑兵袭扰的战术,具体拟了个章程,递了过来,让我们警惕。”
  
  李定国依旧不怎么惊讶,用布包着手,将火上热着的陶罐取下,李来亨也赶忙上去帮忙。
  
  李定国边将一份饭食分予李来亨,边回应道
  
  “这计策也不算新颖,战国时,赵国武安君李牧的法子嘛,看来人清虏当中,也不乏久读史策之辈啊。”
  
  李来亨见对方如此沉着,仿佛这些消息都早有预料一般,实在是忍不住问道
  
  “殿下,都想到了?”
  
  “都说了,军中唤我节帅。”
  
  “是”
  
  李定国待面前饭食冷却,对李来亨解释道
  
  “不难猜测,若我是瓦克达,大概也只能如此。”
  
  “所以......节帅早有制敌之策?”
  
  李来亨眼睛一亮,颇为兴奋地问道
  
  所谓节帅,与都督所称的督帅不同之处在于,所谓“节”,就是持节的意思,一般情况下,但凡军队受皇命出征,往往会赐予主帅节杖,以表示委托军政大事,故而一路军事长官,称为节帅。
  
  李定国却是看了他一眼,不慌不忙道
  
  “没有”
  
  李来亨愣住,不知如何回话
  
  李定国长叹一声,道
  
  “来亨啊,为将者,最忌侥幸,三四十万大军,对阵厮杀,哪里有这么多阴谋诡计可言?”
  
  “若是将战胜之机,寄托在哪个将帅脑袋灵光,一拍大腿,那才是祸事。”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我手握九万精锐之师,难道还需要什么奇谋妙计,才能和清虏一较高下吗?推过去便是!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这话才是至理,自古军阵对战,哪有这么多计谋可言?战争,比得不是谁做得更对,而是看谁错得更少。
  
  现今,虽然光复后军方面无法即时抵达战场,对明军原本左右合击的战略,造成了困难。
  
  但无论是战力还是装备,都占据优势的明军,难道就因此顿兵不前吗?
  
  天下事,哪有这么多万事俱备?哪有这么多胜券在握?
  
  “末将受教!”
  
  李来亨诚心拱手
  
  -------------------------------------
  
  吕梁山北侧四十里外,黄河之侧,运河之旁
  
  暮色四降,这里虽然千里平原,大概是由于多发洪涝的原因,林木实在不算旺盛,故而大军扎营,收集用于生火的木柴都颇为麻烦
  “嚓!”
  
  张允用手中火镰,把刚刚同伴搜集起来的木柴点燃,入夜以后,他们便要在这野外驻营了。
  
  这里不是什么大军百里连营,周边不过二十来员骑士,把马匹安置在了不远处一片狭窄的树林当中,便在此处生火宿营。
  
  “按之前参佐的布置,咱们还得再往北二十里才行。”
  
  一旁,作为队副的赵忠看了眼手中的司南,和火光下铺开的简易地图,喃喃说道。
  
  他们一行,拢共二十二骑,确是不同于一般部队,乃是大军先锋的哨骑。
  
  光烈五年,李定国上疏建议,在军中建立常备的哨探编制,于是乎,每师在固有的三个步营,一个炮营,一个马营之外,还另外增加哨侦厢,作为直属力量。
  
  虽然名字上是一个厢,但实际上,编制不过两三百人而已。
  
  也就是两个哨的规模。
  
  但基本都是军中好手,负责临阵刺探情报,或是探查军情之类的任务。
  
  这和锦衣卫那种间谍手段不同,更类似于后世的侦察营。
  
  其实明朝边军也有过类似军种,唤作“夜不收”,盖因古代晚夜很少会有军事活动,而这些侦察兵却不受此限制,夜里也不回营,故名夜不收。
  
  最早为辽东都司麾下哨探的称呼,万历以后,辽事渐起,夜不收活动更加频繁,尤其以辽东巡抚郭光复和经略杨镐以后,提出“蓟镇旧有直拨、横拨,直拨深入虏穴,察其情形;横拨沿边了望,接续飞报。”这里的直拔、横拔就是指夜不收。
  
  故而军中设立此单位也是理所当然。
  
  张允点燃篝火后,回应道
  
  “咱们此番的目的地,应该是沛县方向,那里是图海的老窝,眼下清虏分作两部,在黄河两岸,但我军尚不知两岸清军到底虚实如何,这次,就是要探知沛县的北岸清军虚实。”
  
  赵忠迟疑
  
  “可这千里平原,吕梁山这边还好些,到了沛县那边,咱们怎么隐藏下来?”
  
  张允看了地上的地图一眼,道
  
  “微山湖”
  
  赵忠闻言,却是道
  
  “我倒是听说,微山湖那边,好像有义军在活动啊......”